爲什麼歷史上百姓反抗元朝,卻願臣服於清朝?

吃貨小小站


元朝和清朝都是北方少數民族入主中原後所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他們之間有相似之處,也有很多不同。他們都曾經採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維護其專制統治,但也都時刻面臨著百姓們的反抗!

忽必烈畫像

任何一個新王朝的建立,都會遇到一些忠於前朝勢力的抵抗,作為異族入主中原,元朝和清朝所遭遇到的抵抗相對於此前的中原王朝,就更為激烈!在證券更迭之際經常伴隨著殺戮,而不同民族之間的政權更迭,殺戮又會更加殘忍和血腥,反抗也會更加激烈。元朝在消滅金朝的時候,北方人口銳減。元朝在消滅南宋的時候,陸秀夫、文天祥等人更是進行了可歌可泣的抗爭。清軍入關以後,揚州十日、嘉定三屠,到現在人們提起來還無不切齒。史可法、張煌言等人的抗爭,甚至令他們敵人都為之動容!乾隆皇帝曾經評價史可法:“史可法節秉清剛,心存幹濟,危顛難救,正直不回!”

十三世紀初宋蒙金夏形勢圖

但是,相對而言,元朝統治中原不到百年就被推翻,而滿清入主中原將近三百年,他們又有著很大的不同。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中原民眾對朝廷的認同有很大的不同,一方面是維護其專制統治的措施不同,效果也自然不相同。先來說第一條民眾對朝廷的認同問題。首先,元朝是以中原王朝的敵人而出現,先是以武力消滅了金朝,後來又以武力消滅了南宋。縱然你可以宣稱金朝和南宋是多麼邪惡的政權,縱然你可以說自己是替天行道,但畢竟你和金朝、南宋是敵人。這一點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定的。清朝相對於元朝則是幸運的,他們取得明朝的天下有一個得力助手:李自成。沒有李自成在關內的搗亂,明朝剿滅努爾哈赤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最終明朝也是被李自成所推翻,李自成攻進北京城後,崇禎皇帝自殺殉國。然後清軍揮軍入關,他們打著為明朝百姓復仇的旗號,把目標對準了李自成。後來,他們始終宣稱自己的天下是從李自成手裡奪來的,對於明白的百姓而言,清軍幫助他們實現了復仇。至於南明,因為完全可以說是崇禎皇帝死後,明朝已經滅亡。所以,南明就被看成是地方政權,是偽政權。清軍的南下,宣稱自己是統一戰爭,而非是要推翻明朝。在道義上,清朝和元朝畢竟有所不同。

而且,一些具體的做法,清朝也比元朝聰明。清軍入關以後,一方面將皇族近支趕盡殺絕,另一方面卻以禮將崇禎皇帝下葬。明朝皇帝的陵墓,無論是北京的十三陵還是南京的明孝陵,都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甚至康熙皇帝到下江南的時候來到南京,還親自寫了“治隆唐宋”的匾額掛在明孝陵,表示了對朱元璋的充分肯定。這當然也是一種籠絡人心的姿態。相反,我們來看元朝,他們在消滅金朝的時候,大規模的殺戮,根本不會想到有任何懷柔措施。而到了滅南宋之後,雖然保全了皇族一家人,但卻把整個皇陵給刨了個底掉!

其次,清朝入關以後,完全接納了明朝的制度,完全接納了明朝社會的倫理道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講,清朝入關以後很快就接受了中原文化,比如康熙皇帝等人乾脆以理學皇帝而自居。乾隆皇帝當然不是什麼詩人,但他一生寫了近十萬首詩,要知道全唐詩才四萬多。他的目的何在呢?其實就是要爭取中原民眾對他的認同。清朝入關之後很快就開了科舉,然後又是修《古今圖書集成》、修《四庫全書》等等,使得中原百姓從文化上接納他們。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都曾經到曲阜,不僅在曲阜立碑紀念孔子,而且也還到孔子像前下跪拜師的。相反,元朝在對待中原文化上,始終是猶豫的。科舉時開,時廢,讀書人地位低下,號稱是“八娼九儒十丐”。這也使得中原民眾在文化上始終無法與蒙元皇帝取得一致性的認同。包括滿清入關以後採取的留髮不留頭,他們都要從經典之中尋找到依據然後再強行推廣。

康熙皇帝畫像

再次,清軍入關以後,在民族融合方面做了很多有效的工作,他們也一直積極宣傳自己的合法性。他們一方面確保了滿洲權貴的利益,同時又宣稱滿漢一家親。宣稱自己也是中國的一員,比如雍正皇帝在《大義覺迷錄》裡就講過,經典裡說過,大舜東夷人也,文王西夷人也。朕的祖先興起於東北,怎麼就不能做中原之主呢?面對著斥責皇帝是蠻夷的湖南人曾靜,雍正皇帝對他說,你也是讀過經典的人,在《左傳》中湖北人尚且被稱為蠻夷何況你一個湖南人呢?你有什麼資格說朕是蠻夷呢?到了乾隆皇帝的時候,他更是大力表彰忠君的倫理綱常,要求百姓對君主的絕對效忠!

第四點,更為重要的是,清軍入關以後,百姓們的日子大體上還說得過去。清軍入關以後,先是宣佈免除明朝末年所有拖欠朝廷的債務。百姓們當然高興,假如明朝再回來的話,以前欠下的稅還是要交的,如今還了朝廷,過去的欠款一筆勾銷。接著宣佈免除明朝末年在正稅之外加徵的“遼餉”、“剿餉”、“練餉”。這當然也是百姓們所願意看到的。統治穩定下來之後,他們又採取措施,比如攤丁入畝、盛世永不加賦等等,這些也都是百姓擁護的。相反,蒙元入主中原後,始終沒有找到一條有效的統治策略,他們甚至要把中原改造為牧場!

乾隆皇帝畫像

第二個方面,就維護其專制統治的有效措施來說,清朝遠在蒙元之上。清軍入關以後,首先形成了一個很強大的統治核心,這個核心就是皇帝。滿清三百年,是中國古代皇權最為穩固的三百年。相反蒙元從建立的時刻起,整個統治階層內部紛爭不斷,皇權的交替更迭都伴隨著劇烈的權爭。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響了蒙元王朝的統治力量。

元太宗窩闊臺畫像

其次,清軍入關以後繼承了明朝有效的統治策略,相對健全的統治機構,並且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在地方原有的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司之上,又有每省一個巡撫,巡撫名義上是京官,數省之上有總督,總督也是京官。他們都有六部尚書或侍郎的官銜。八旗兵丁駐防各地,設立將軍來統領,比如杭州將軍負責統領駐紮當地的八旗兵丁。各省的漢族綠旗兵則由每省的提督來統領,確保了軍權不至於旁落。在中央,設立軍機處,將內閣架空,進一步確保了皇帝的個人獨裁。相反在元朝,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沒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機制來維護其統治。

元朝的疆域

總之,清朝在入關以後不久,就建立起了一個深及於社會每個角落的統治網絡,確保了既有的統治秩序不會受到偶然性因素的挑戰。當然,這個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問題,我這裡也只能是粗淺地提一點兒個人的看法而已。


野叟雜談


中華民族的包容性決定了在對待外族入侵上的人們的處理方式:朋友來了有好酒,豺狼來了有獵槍。

而消滅敵人有兩種最有效的辦法:一是斬草除根、不留後患;二是把敵人變成朋友。

元朝對漢人既沒有滅族屠殺,又沒有和漢人做朋友,而是實行種族歧視,把漢人當做奴隸,處處壓迫;另外,漢族注重農耕文化,民以食為天嘛,對待土地就像對待父母一樣,而元朝屬於遊牧文民族,在侵佔北方的時候實行返耕還牧政策,大量農田被改成牧地,方便蒙古人放牧,這大大的激化了漢人和蒙人的矛盾。與其說蒙古人是來統治漢人的,倒不如說蒙古人更像是強盜來到漢人的土地上又搶又砸,能多搶一點是一點的。

在這樣的民族矛盾下,受壓迫的人民進行起義,為了推翻元朝統治。

滿清則是吸取了元朝的失敗教訓,肯定了漢文化的先進性,學習漢族習俗,重用漢人等,嘗試滿漢共同相處,才有了200多年的滿清統治。

另外,並不是人民願意臣服於清朝統治,清初各地農民起義也是此起彼伏的,反清復明組織如‘天地會’也是在這段時間出現的。



但是清兵入關後實行懷柔政策,再加上以漢制漢,藉助漢人力量統治漢人,以達到統治的穩定性。另外,對堅決反清的造反派高壓鎮殺,實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等政策泯滅漢人的民族意識,減少民族衝突的發生。

老百姓更多圖的是生活安穩,或者說是就想混口飯吃,相比於元朝統治者,清朝皇帝只是讓更多的老百姓吃到了這口飯而已。


迴廊壹寸相思地


打個比方:

有家創業公司,剛開始的時候效益還算可以,員工的工資每月照發,過年過節獎金照給。兩年後,公司市場競爭能力下降,效益每況愈下,常常入不敷出。在職員工生計出現大問題。於是,員工們紛紛辭職另謀高就,公司合夥人紛紛離開轉戰別處。公司自然而然就倒閉了。

以上的例子,我們早已司空見慣,正常的不能再正常。員工們辭職是因為生計受到影響,公司倒閉是因為沒有效益。如果另謀高就後的下一家公司還是如上那種情況,辭職和倒閉將會再次上演。

封建國家一樣,對於老百姓而言,吃飽飯是關鍵。元朝從創立初始,便連年戰爭,各類苛捐雜稅,橫徵暴斂。人們吃不飽飯,所以農民起義破天荒從第一位皇帝忽必烈開始便上演了人家別餘王朝末期才會上演的戲碼,這種情況持續到元末。別人開國都休養生息,元朝倒好,沒有一天不折騰。漢人本來就多,異族統治下種姓歧視又嚴重。不受尊重,區別對待就罷了,還影響人們的肚子。極其刺激老百姓的生活底線,所以元朝只玩了98年便say拜拜了。

元末,朱元璋當了皇帝建立了明朝。明朝末期人們還是吃不飽飯,所以農民起義再次爆發,滿族趁著天時地利人和的時機入主中原,建立了清朝。清朝末期人們不但吃得次還老讓人欺負,自己人就算了,老外還插上一槓子。而且面對異國侵略者,大老闆屁都不敢多放。所以各處革命爆發,孫中山建立了民國。

相比較,元朝98年,老百姓沒一天舒服。清朝二百多年,有舉世聞名的康熙盛世不說,全天下連徭役都沒有。要知道清朝雖沒有嚴格的種族歧視,但東北各地漢人的禁區和拿稅收養活八旗子弟都算一種變相的種族區別對待。同是異族統治,同有種族優劣,但清朝的老百姓活得遠比元朝瀟灑的多。

因此,真相併不是開始問題說得——歷史上百姓反抗元朝,卻願臣服於清朝。而是老百姓根本不管你是個什麼朝代,或你是個什麼種族。只要能有穩定的生活,過一日三餐的日子,愛誰統治誰統治。沒有絕對的臣服,也沒有毫無理由的反抗。老百姓只關注一點,能不能活下去,不能,那就起義。能,那就繼續該吃吃該喝喝。見著皇帝還叫萬歲,該科舉還科舉。人活著不就為了口吃食嗎?

當然有人會說,民族大義面前,異族統治就是狗,臣服異族也是狗。可要注意的是,那是和平年代自由人權加持下的想法。吃不飽飯的明末和吃得上飯的大清,你會選哪一個?況且咱現在叫中國,一個多民族和諧發展的國家,任何一個種族都無法代表整個中華民族。內部孤立或單個自以為是都是可笑的。一看就沒餓著。


老四有顆後槽牙


歷史上,百姓反抗過元朝,也反抗過清朝;臣服過元朝,也臣服過清朝。

在元朝之前,雖然中原屢次遭到北方遊牧民族的侵襲,然而漢民族政權始終都在延續,哪怕只有江南的一點點文明火苗,對漢民族而言,這都是復興的希望。天下觀仍然秉承著上古的“以德配天”的樸素的政治倫理。

元朝以武力統一了中國,是歷史第一個少數民族大一統政權。這種衝擊雖然有契丹、女真300多年侵擾中原所做的鋪墊,當這一刻真的來臨時,多數的漢民族知識分子難以接受這樣的事實。元朝統治者不重視科舉制度,對文人採取了排斥、歧視的政策,這致使知識分子失去了其應有的社會地位和人生價值,成為社會的邊緣階層,使其形成了獨立的人格意識,思想活躍。

(元朝以武力建立帝國)

對元朝統治者的橫徵暴斂和大開歷史倒車,這些知識分子混跡在農民階層中,深刻地意識到“興亡百姓苦”,創作了大量的反映元朝社會統治黑暗的文學創作,喚醒了民族反抗意識。因此,終元朝一世,各地此起彼伏的起義都沒有停止過。

然而,當元朝重開科舉後,很多漢人士大夫也被吸納進元朝政府,成為官僚階級,元廷待其甚厚。明朝開國後,很多底層的漢族士大夫不合作,歸隱山林,甚至有自殺殉元者——劉伯溫一開始也不願出山。為此,朱元璋不得不設立一個針對知識分子的新政策,該政策宣佈“寰中士大夫不為君用”有罪。

到了清朝,即使300年前有蒙古人入主中原打了樣,但經過明朝300年的矯枉過正,清朝的入主中原也並非那麼順利。然而與蒙古人不同,清朝由於人更少,軍力更不足,因此清朝採取了比起元朝更加務實的政策,在入關之後即祭拜孔廟,次年即開科取士,大力籠絡士大夫階層。

(清朝開國輔以文治)

當時新任的總督張存仁上奏稱:抵抗者有兩種人,一是讀書人;二是農民。對付這兩種抵抗者,“不勞兵”之法是“開科取士”和“薄斂勸農”。讀書人只要有出路,農民只要有活路,反抗者就會減少。范文程說:只要抓住士大夫這一“精英階層,就能贏得民心”。抓住精英階層的辦法,就是通過科舉,擴展其進入政權、分享政權的途徑。

因此,清朝雖然也同是少數民族政權,但是清朝在立國時施行的各種政治策略非常有效,因此社會快速穩定了下來。然而,清王朝的“剃髮易服”、“文字獄”等反動政策在相當大程度上抵消了清王朝籠絡人心的努力。在滿清統治的兩百多年時間裡,“驅逐胡虜,恢復中華”被賦予了濃厚的民族革命色彩。尤其是在辛亥革命期間,同盟會將其修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西方歷史哲學家柯林伍德說“一切歷史都是思想史”,很多歷史事件在發生的時候身處其中的人們只能從自身的立場去考慮事件發生的意義,正是後世的學人們,因著不同的際遇,不斷的賦予歷史事件以新的內容。

如以對元、清兩個朝代的看法,由於現階段的文明有有日本人、美國人甚至是俄羅斯人的強大壓力,在這種“外族”的強大壓力面前,民族主義思潮凸顯,使我們有強烈的漢民族的民族主義認同,就賦予了元、清兩朝民族革命的意義的內容。

中國古代對華夷之辨,向來是文化而輕種族,如朱元璋所說:“如蒙古、色目,雖非華夏族類,然同生天地之間,有能知禮儀、願為臣民者,與中夏之人撫養無異”。


而知而行


總的來說元朝統治中原不到百年,他們的統治是非常失敗的,清朝和元朝一樣,都是少數民族政權,可是清朝的統治相比元朝來說,成功的不是一點半點,元朝說白了就是以武力在維持自己的統治,百姓對元朝沒有一丁點認可,別的不說,元朝每次打下一個城池,最喜歡做的事情就是屠城,人們肯定是心存怨恨。

實際上在清朝建立之初,也屠過幾次城。但是建立王朝之後,他們便不這樣做了,元朝則不一樣他們從始至終都是暴力。元朝統治時期,他把人分為了四等,蒙古人是第一等,色目人二等,漢人第三等,南人第四等,南人是南宋統治下的漢人。值得一提的是,在當時南人是最慘的,蒙古人殺死南人,是無罪的,賠幾個牲口就行。

同時如果是南人殺了蒙古人和色目人,那無論如何也得償命,漢人地位只是稍微比南人高一丁點,蒙古族是看不起漢人的,在元朝統治的時候,漢人幾乎沒有機會做官,清朝的時候卻不是這樣,漢人只要有才華也是可以做官,清朝歷史上出現了不少漢人大官。

元朝的統治者壓根不想著融合的事情,一切都按照自己的來,很多蒙古人根本不會說漢話,也不想著去學習,而清朝不一樣,清朝也是尊儒術,同時開科舉,滿族一直在學習漢族優秀的文化和知識,治國思想之類的都實行的漢人的一套,這樣長久的下來人們對他的認同感會增強。

歷史證明只靠武力來統治一個國家是絕對行不通的,即使一開始可以有效的統治,那是因為百姓無力與其抗爭,可是長久下來必定會導致哀怨四起,所以說元朝這種王朝很快覆滅是很正常,人們也不會心甘情願的臣服,相比之下,清朝統治者就非常的聰明。

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喜歡歷史的讀者們不妨關注歷史雜貨鋪,如果有不對的地方歡迎指出,請多包涵。


歷史雜貨鋪


這種說法是沒有歷史根據的。

中國古代朝代的更替,即使是最和平的方式—禪讓,都會引起朝野上下的震動,更不用說那些以暴力、陰謀或者合謀奪取的江山了。

元和清朝也是一樣。不過由於人為炒作的原因,就使得這兩個朝代看起來非常另類;無非是因為他們的統治者都是“異族”而已。

老百姓(這裡應該是漢人吧!)反抗元朝,同樣也有不少人為元朝效力;老百姓臣服清朝,照樣也有不少人反抗,比如從清朝早年開始的吳三桂的反反覆覆,到清朝末年的太平天國起義。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具體問題要具體分析。儒家“忠君”思想的薰陶,世代拿著朝廷的俸祿,哪有不為統治者(皇帝)賣命的的道理。

奮力反抗入侵者,為皇上分憂解難是臣子的本分;保家衛國,驅逐韃虜是老百姓的心願。一旦新政權江山穩固,繼續推行儒家思想,恢復科舉,老百姓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又繼續為新的朝廷(朝代)賣命。

而所有入主中原的王朝(無論是漢、還是“異族”)都宣稱自己才是“正朔”,是孔子的傳人,老百姓除了跟著走,沒有別的選擇。

到了一個朝代的末期,各種矛盾彙集在一起,迫切需要改朝換代來達到新的平衡。如此這般,中國幾千年就一直演繹著這樣的歷史。

不承認這一點,就會走入死衚衕,鑽牛角尖;要麼是歷史虛無主義,要麼是自己欺騙自己。永遠解釋不了中國歷史上的愛恨情仇。


閒看秋風999


魯迅說過,中國古代老百姓只有兩種選擇:暫時坐穩奴隸,連奴隸都坐不穩。

前者滿清,後者元朝。

其實清朝前期的抗爭也不少,揚州,嘉定,小小一個江陰典史閻應元,跟八旗大軍鏖戰幾百個回合才全軍覆沒。這比起南宋抗擊元朝的釣魚城,襄陽城又如何?就算是被詬病抗清不堅決的北方,也有山西大同所謂的“姜鑲之亂”。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高祖父曹振彥,就是在鎮壓這場針對滿清的起義中發家的。

元朝之所以國祚比滿清短那麼多,重要一點是漢化比較晚,漢化也不徹底。

第一個是成吉思汗以來傳位繼承一直很混亂,又是幼子守灶,又是忽裡臺選舉,又是拼武力。建立元朝後,也沒有建立很好的傳位制度,結果導致皇位傳承混亂,給朝廷治理帶來的不少麻煩。

第二個是元朝的蒙古人從來沒有真正融入農耕民族的生活,滿清本身屬於漁獵民族,對農耕民族的適應性很強。到乾隆時期,滿族在語言、文化、習俗方面就已經大部分漢化了。而直到元朝滅亡,漢化程度也很淺。

簡單說,滿清的統治藝術很高,他們是真正把自己當做中國的一份子來統治國家。而元朝的統治藝術很粗糙,他們只是把自己當外來客,能佔多少便宜就佔多少便宜。

結果當然是後者統治下,百姓們沒有生路,只好起來反抗。而在滿清統治下,至少能有口飯吃。再加上從明朝後,大航海時代讓紅薯等高產作物傳入中國,饑荒比以前少了很多,老百姓處於暫時坐穩奴隸的時代,自然就不用起來反抗了。

【一如歷史深似海,從此醍醐遠紅塵。荊人夜雨,80後,《體壇電競》主編。我的電競類賬號:夜雨憂笛。】


荊人夜雨


問的滿奇怪的,這兩個朝代都有人臣服有人不臣服。只是兩個朝代給現代我們的感覺是清朝要親切的多,其實清近三百年曆史一樣有造反有起義。

衝突是每個民族融合之前不可缺少。元朝當初除了元世祖其他皇帝都十分牴觸漢文化,不過還是有用漢文化治理漢人,到了元順帝時期,漢人官員出現在朝廷上很頻繁了,到最後也還是有很多的漢人跟隨元順帝跑到北元。忽必烈等所謂的大汗在漢人面前也以皇帝自稱。也不自覺的遵守中國年號的規定,大概因為統治時間不太長,元朝沒有完成和清朝一樣的融合。

清與元是截然不同的,特別是對漢化的態度上比元要積極上百倍,從康熙開始,每一個清朝皇帝對漢文化都瞭然於胸,學四書五經是他們小時候的必修課。清除了剃髮易服讓人不爽以外,在我這小半桶水的業餘歷史愛好者眼裡和歷史上任何朝代也沒有區別。

文化是否融合是一項,但能不能活下去才是百姓最關心的問題,誰到底是今年的皇帝?大家都漠不關心,對他們來說誰讓他們過的好就是好皇帝,大家就會自然而然的支持他;漢族人當皇帝,官員腐敗,百姓過得窘迫,那又有什麼用呢?康雍乾三朝的經濟實力,絕對要比明末強太多,普通老百姓大概就沒有理由推翻清了。


蓉兒不姓馬


歷史上的元朝是被漢人農民起義推翻的,並且參加農民起義的人數眾多,範圍較廣,群雄並起。可看出當時的漢人對元朝政權和蒙古貴族懷有極大的不滿和憎恨。



漢族人民為何如此憎恨元朝政權和蒙古貴族呢?這跟他們對漢人實行的眾多不平等政策有極大關係。

元朝建立,滅亡南宋後不久,元朝統治者就確立了“四等人制”政策。大概內容就是將全國各族人分成了四等:第一等是蒙古人,地位最高,待遇最好;第二等是色目人,包括西夏人、回回人和維吾爾人等;第三等是漢人,指原金統治區的漢人、契丹人和女真人等;第四等是南人,指原南宋統治區的漢人和其他各族人。南人社會地位最低,生活最艱難,受到多重壓迫和歧視。有的南人和漢人雖然能夠當官,但只能做低級官員,常常受到上層的牽制。這是一種極不平等的民族歧視政策。

元朝末年,中原大片區域旱災頻發,元朝統治者不管民眾生死,依然連綿向百姓徵稅。此時,“四等人制”發展到了巔峰。

百姓們不甘忍受,終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爆發了!

反觀清朝。在元朝眾多百姓連做狗都不如,在清朝起碼能夠做一條忠誠的狗。

在清軍剛入關的時候,眾多百姓就像討厭元朝一樣討厭清朝,擁護漢人政權。滿人不甘受到屈辱,就製造出了多起血腥的屠殺,如著名的嘉定三屠和揚州十日。由於當時的南明政權不夠團結,再加上漢奸走狗諸多,許多將領壯烈犧牲。


等到康熙帝成年後,他推行了“滿漢一家親”的政策,內容就是告訴漢人:“天下是滿人的,也是漢人的,你就別造反了,別搞什麼反清復明了。”此政策還挺管用,在乾隆年間最終被承認。從乾隆晚期起,漢人在清朝做大官的人數越來越多,地位也越來越高,都忘記了自己是被異族人統治的小民,自然也就不反抗了。




我是專注於中國歷史的破冰,歡迎關注!有關中國歷史的問題,有邀必答,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