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尋找苦難的歷史

讀書筆記(戊戌年四月三十)

梁啟超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通過分析從明末到清末的學術發展狀況,展現了三百年的中的學派、學科和學者的歷史,整本書經緯交織,層次複雜,至今讀起來仍有新意。在內容上最大的感受是兩點,一是瞭解那些人那些事,原來還有這麼多不知道的,借用裡面的一句話就是“學之愈久而愈知其不及,入知彌深而知其難窮”。二是啟發借鑑,在這個時期學術的走向和政治是密切相關的,對我們今天如何來看待這些問題有許多值得思考的地方。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尋找苦難的歷史

這本書給人的感覺還是名副其實,凸顯了梁任公的深厚功夫,在民國時期,梁啟超算得上是一個大學問家了,學貫中西,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最初瞭解梁任公只是在中學的歷史教科書中,知道了有這麼一號人物,知道了他師從康勇為,佩服他的是操場一圈的少年中國說的字,讀起來豪邁而充滿希望。後來有機會多次看到他的書是在大學以後,無論是近代史中的書籍對他的介紹,還是中國哲學史中他的一席之地都讓我產生了去閱讀他的著作的衝動。奈何,一者為了所謂的通識教育,廣博各種類型的書籍,二是對傳統文化了解太少,看也看不懂多少。後來終於有時間看了部分飲冰室文集,僅僅一點點,畢竟這是他的全部文集,但始終覺得內容太多又不專門研究他,就作罷了。不過,最近又讀他的《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才發現以前錯過了許多,也終於明白他為什麼能夠被稱為百科全書式的人。

這本書先是任公在1923年以講義的形式發給學生的課程講義,應當是那幾年他的研究成果,後來才集合出版。說起這種用最新的講義來上課的情況,不得不說這是一種民國知識分子的傳統,或者說值得驕傲的資本。有名的還有陳寅恪,陳寅恪講課的時候說別人講過的他不講,自己已經講過的不再講,講課的內容都是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這是一種多麼有底氣的態度,這也是非常值得我們今天的所謂大學學者學習的地方,不能將同樣的知識炒冷飯賣給學生。在這本書中梁任公先分析了清代學術和政治之間的關係,讓人知道為什麼訓詁考據學成了清代學術的主流,也有一些很有啟發的觀點,比如為什麼科學不興,是由原因的,梁公認為有三點:一是八股科舉取士,遠離科學知識;二是耶穌會內部的分裂,1704年羅馬教皇頒佈一個法令,傳教士在傳播宗教知識中應當包括禁止拜祖宗,顛覆了以往傳教士在中國傳播的東西和中國傳統不違背的特點,傳教士受到驅逐,帶來的學問也就斷了;三是康熙的兒子爭大統,耶穌會押寶於允礽,寺僧黨支持允禛,結果很明顯,允禛最後當了皇帝,雍正即位後,耶穌會勢力和歐洲學者被驅逐散盡。這三種分析還是非常有道理的。此外,從學術史山來看,所謂的康乾盛世確實只是中國封建的最後榮光了,也可以算是積重難返了。清朝政府對人民思想的控制,對漢族的馴化,對書籍的焚燒,使得在一次斬斷了中國的諸多傳統。從晚明遺老到清一代學者,在及其不自由的情況下只能夠去註釋古典著作,梁公說道:“反當主權喜歡干涉人民思想的時代,學者的聰明才力,只有全部用去註釋古典”,更諷刺的用某家筆記來說:“內廷唱戲,無論何種劇本都會觸犯忌諱,只得專搬演些封神、西遊之類,和現在社會情況絲毫不想關,不至鬧亂子”,梁公對當時這種思考禁錮的敘述或者說文字獄,讓我想到許多文·革發生的事,歷史總是如此的形似。更為有趣的是在其三百年的學術史中比較著名的思想家或者學術家大多都是明末清初的人,比如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朱舜水、萬季野、張楊園等等,他們一些人反對程朱理學,一些人反對陸王心學,從明末逐漸開始形成經世致用之學。但到清朝中期,有名學者就太少了,思想控制下的滿清無法生產出具有個性的思想家了,而到了清末,面對社會的急劇變化,一些人又湧現出來了,後來一直到民國,又是大家輩出的時代。這是不是意味著動盪的時代更容易出大學問家?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總的來看,這本書先是分析學術和清朝政治之間的關係,找到後來清朝學術發展方向的原因,然後對一些代表人物和學派進行了分析,最後則是清代學者整理舊學的成果進行了分析。由於這是有講義而成。一些人也質疑這是一個未完本,從內容上看,部分梁重視的學者還沒有進行詳細的分析,還有最後所提及的“以後以便將各個時期重要人物和學術成績分別說明”,但內容不足,沒有像規劃一樣填補內容。所以在整本書上應是未完本。況且,1924年,梁任公夫人的逝世也導致他“心緒不寧,不能執筆”,也對他造成了影響。作為一本學術史類的書籍,是非常考驗功力和火候的,怎麼在浩繁的歷史總歸納這些資料構成自己所要敘述的學術史,還要有一些自己的觀點見解在其中,無疑是比較困難的。特別是看到裡面有多人自己從未聽說過,還是感覺自我對歷史的把握比較淺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