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欽斯,高等教育的保守者還是推動者?

赫欽斯是美國著名教育家,也是永恆主義教育流派的代表,出生於1899年的赫欽斯最著名的事蹟莫過於擔任芝加哥大學第五任校長,推行了“芝加哥計劃”,赫欽斯的代表作《美國高等教育》雖然是描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美國大學狀況,但對於我國今天的高等教育仍然具有非常值得借鑑的地方。

赫欽斯,高等教育的保守者還是推動者?

一、永恆主義教育

談及赫欽斯就得說當時他們所倡導的永恆主義教育。永恆主義教育流派產生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代表人物是赫欽斯、利文斯通、阿蘭等人。永恆主義教育是作為反對當時進步主義教育而存在的,也是對當時社會教育的一種不滿。美國的經濟危機使得社會蕭條,矛盾增多,教育上也得進行反思。當時佔據主導地位的教育是進步主義教育,進步主義教育也是從反對傳統的教育發展起來的——學生被動學習的方式,進步主義的代表實踐有帕克——昆西教學法、約翰遜的有機教育學校、沃特的葛雷制、帕克赫斯特的道爾頓制、華虛朋的文納特卡計劃等等,進步主義教育得以發展壯大的最重要的是杜威的實用主義哲學在教育領域中的運動。進步主義教育重視兒童中心、重視活動課程、輕視考試等,在當時逐漸成為美國社會影響公立教育的重要思想。從社會危機必然會思考教育的問題,三十年代開始,美國社會認為進步主義教育所提倡的那種漫無目的、雜亂而無系統的課程 ,以兒童為中心、放任自由的教育方法和組織形式以及沒有嚴明紀律的學校管理,造成了美國教育質量的嚴重下降,破壞了人們以往較為穩定的心理與社會文化 ,以致引發了這場曠日持久的社會危機。在這種情況下,美國教育界一些有識之士開始意識到教育的重要作用,呼籲要通過教育培養真正的有現代化文化素養的公民,以維持原有社會秩序。永恆主義教育流派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作為進步主義教育的對立面產生的。

二、赫欽斯關於美國高等教育的觀點

赫欽斯作為永恆主義的代表,對於當時美國高等教育的看法,主要在《美國高等教育》一書中,這本書是赫欽斯在擔任芝加哥校長期間的演講集,出版於1936年,總共有四個部分。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本書就是:為解決當前美國高等教育的金錢崇拜、對民主和進步的誤解、功利主義、職業教育主義、孤立主義及反理智主義,必須實行普通教育,通過閱讀名著來訓練自己的理智,並使大學由形而上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這三大學院組成,保持學術的獨立。

首先赫欽斯論美國高等教育混亂的外部環境,混亂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大學追逐金錢,大學容易迎合捐贈者和社會,難以保持自身獨立。大一大二的學生似乎成了多餘的人。追逐金錢導致武斷和機械的教育評估制度。混亂原因二:民主概念混亂。這導致學生被放縱,盲目追求學位,這威脅到了大學的學術自由。混亂原因三:誤解“進步”。思辨應成為研究的基礎,而非經驗主義,後者會引起反理性主義,導向職業教育主義,使大學生只關注當下,為工作做準備,以更好地適應社會,這等於否認了教育應有內容,“大學的需要和公眾的情感聯合起來

就使大學降格為職業學校”。高等教育應追求知識,對大學新生應有所選擇。

其次,赫欽斯分析了美國高等教育面臨的兩難困境,主要是專業主義、孤立主義和反智主義的困境,解釋來看就是當時大學存在兩種衝突——追求知識與就業,赫欽斯認為當時大學興起了不少以培養特定職業人群為目標的專業,大學的第一個目標現在很可能消失,職業教育要求專業教育,專業教育往往為特定的職業做準備,不利於學生的求知,況且他也認為為特定職業準備的知識很容易過時,大學生應當學習各個學科的一般原則、基本命題和理論,學會理智的思維訓練,由專業主義會導致孤立主義和反理智主義的困境,為解決這種困境,我們需要修改專業觀。新的專業觀要求我們訓練學生思考專業的論題,努力追求真理。

接下來部分就是赫欽斯的觀點,要實行普通教育。普通教育要求學生接受共同的理智訓練,培養人們理智方面的優點,“經過適當訓練並養成適當習慣的智力,在任何領域都能發揮重要作用”。為此應當閱讀經典著作,掌握人類的理智遺產,從中發掘出我們人性的共同點,學習那些共同的普遍的真理,而非拘泥於當下的經驗和發現個體的偶然性,它們不應交由大學來辦。我們應通過閱讀經典名著來進行永恆的學習,“因為這些學習會發掘出我們共同的人性要素,因為它們將人與人聯繫起來,因為它們將我們與人類以往的最佳思維聯繫起來,因為它們是進一步學習和理解世界的基礎”。這句話也是經常被用來形容永恆主義教育思想的話語。赫欽斯認為的普通教育課程要涵蓋西方名著中的閱讀、寫作、思維和說話的藝術及數學,它能使學生學會獨立思考,為高深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並能守住大學的獨立。赫欽斯也是根據這種思想在芝加哥大學進行改革,實行普通教育的“芝加哥計劃”,這也是一種比哈佛大學通識教育更早的一種實踐。

赫欽斯,高等教育的保守者還是推動者?

最終一部分則是赫欽斯認為的美國高等教育的革新處,高校要重視理智訓練,重回形而上,高等教育在於追求智慧。赫欽斯認為大學將由形而上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三個學院組成,系科制度和專業學院將消失。大學可附設研究性研究所和技術性研究所,前者承擔事實資料的收集工作,後者將專業實踐傳授給年輕人。這樣就可以解決職業教育主義、孤立主義和反理智主義的困境,使高等教育恢復秩序,使大學成為一個真正的學問中心和創造性思想的發源地。

三、芝加哥大學的改革

從赫欽斯在1929年擔任芝加哥大學校長到1951年辭去校長,開始不斷的改革行動。主要有改革當時管理制度,確立了校長的權威;改革系科制度,建立學院制;改革課程模式,實施“芝加哥計劃”:即通識教育;還有重科研、重教師素質、營造自由的氛圍等方面的改革。可以說通過赫欽斯的改革,在近二十年的時間裡,芝加哥大學飛速發展,有人總結來看“赫欽斯任校長期間,芝加哥大學在全美排第一的系最多。《幸運》雜誌1939年撰文指出,如果按美元所產生的科研教學效益來評判,芝加哥大學比誰都高,包括哈佛在內。當赫欽斯 1951 年辭去校長職務時,每 15 個名列《美國科學名人》中的科學家、每 11 個名列《教育界領袖》中的教育家、每 10 個名列《美國學者通訊》中的學者,就有一名是芝加哥大學校友。”赫欽斯改革大學,建設通識教育,被認為“奠定了美國現代大學兩大基礎:通識教育和學術研究”。對於這兩個方面的評價,比較值得認可的是通識教育的奠基。關於學術研究的奠基來看,既然是奠基,說明具有創造性,仔細來推還是隻能從洪堡改革那裡開始,洪堡的改革確立了大學的職責不僅僅是培養人才,還有學術研究的功能。這方面,赫欽斯應該是幫助美國重拾學術研究的重要性。

比較有意思的就是杜威也曾在芝加哥大學任教,還創辦了芝加哥實驗學校,後因校長哈珀的對於杜威實驗的一些反對,杜威才離開芝加哥大學在哥倫比亞大學進行他的教育和哲學實踐。杜威在哥倫比亞大學的活動對當時的中國影響也特別大,諸多留學生畢業於哥倫比亞師範學院回國後成為教育實踐的中堅力量,比如陶行知、陳鶴琴等人。一般也認為1917-1918年之後,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諸多畢業生在中國教育體系中處於主導地位。最近看傅斯年的思想,他就把當時中國教育的問題歸咎於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的影響,他認為教育學應當是培養專業教師的副科,而不是主科。還有一些趣事就比如胡適當年卸任駐美大學後,赫欽斯也曾邀請他到芝加哥大學任教;當然,還有一點也讓人稱讚,赫欽斯和施特勞斯對一些問題的共同思想使得赫欽斯能夠邀請施特勞斯於1949年加入芝加哥大學,施特勞斯到芝加哥大學後,復興了古典研究,使之成為美國的政治哲學研究重鎮,今天國內研究政治哲學的一般認為當前西方有兩條政治哲學的路線,一條是施特勞斯的政治哲學,一條是羅爾斯的政治哲學,國內對這兩家研究的研究重鎮主要是吉大、武大和人大。施特勞斯在芝加哥大學任教近二十年,對芝加哥大學的政治哲學地位提升作用巨大,能夠在政治哲學領域匹敵哈佛。

赫欽斯在晚年還有一本代表作1968年出版的《學習化社會》,這本書最主要的就是赫欽斯後來教育目的的體現,他認為未來的教育不是為了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的人才,教育主要是為了學生人性的完善,使之成為一個人。這種思想仍然體現出他的一種重視經典的觀點,人性的完善是通過對知識和智慧的追求來達到,獲得知識和智慧,只有在社會中人人自由的接受教育,接受普遍的知識,形成自己形而上的批判力。也鑑於這種對古典知識、自由的思想,有人也把他稱為“美國保守主義思想之父”。對於赫欽斯的提倡讀永恆的名著的觀點,今天是否還在借鑑,芝加哥大學今天還有一個芝加哥大學社會思想委員會,參加這個委員會的人很厲害,也使得它比較出名。當然這是一個沒有明確專業和學科的機構,進去就是讀書特別是名著,然後討論,甘陽說在這個委員會里“學生們皓首窮經,一待十年以上是家常便飯,十五年以上的都大有人在”,難道這就是這種對普遍知識追求的一種形式?

赫欽斯對美國高等教育的反思,特別是職業教育和通識教育、專業教育和普通教育等,對今天我們大力倡導創新創業教育的高校來說,是否有值得反思的地方?雖然,我們的大學已經很多年不去引領社會的思想潮流了,但最終的目標不能向職業教育靠攏,分層次的大學需要有不同的教育理想,最好的大學就要培養具有社會理想和責任的精英,大學也不應該是官僚的生產地,對於大學精神這方面,雖然研究汗牛充棟,實踐卻不容樂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