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題記

鄧四平/文圖

“採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置蓮懷袖中,蓮心徹底紅。憶郎郎不至,仰首望飛鴻。”千年以前,南北朝時的《西洲曲》有你纏綿悱惻浪漫多情的身影。

逝者如斯,時光流轉。

“畢竟西湖六月中,風光不與四時同。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 詩中有畫,那是看不夠的西湖美景。畫中有詩,皆因道不盡的離愁別緒。同樣的一枝荷花,搖曳多姿,璀璨奪目,從南宋淨慈寺的晨鐘暮鼓之中深情款款地走來,一曲千古的離愁,力透紙背,自古多情傷離別,歷來文人皆愛酒。楊柳岸曉風殘月。一襲來自南宋清瘦的身影從此不朽。

古往今來,吟詠荷花的詩詞歌賦可謂浩如煙海,更似汗牛充棟。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著些白花,有嫋娜地開著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並肩密密地挨著,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

朱自清先生筆下的《荷塘月色》更是膾炙人口,婦孺皆知。寫荷寫花寫月色入木三分;繪景繪人繪大千酣暢淋漓。經典名作歷久彌新,美文千古傳唱不衰。

古往今來,喜愛荷花讚美荷花的名人雅士賢良俊傑更如過江之鯽前赴後繼絡繹不絕。

難道不是嗎?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古韻承千年,蓮香飄四海。

耕讀傳家,文脈悠遠。其實,蓬安自古以來就是一個與荷花有著極其深厚緣分甚至血脈相連的地方。暫且先不說蓬安先民自古以來喜歡栽種藕荷,單單說說上面的這首出自北宋大哲學家周敦頤先生筆下的膾炙人口的千古名作《愛蓮說》吧。

據史載,北宋仁宗嘉祐八年(1063年),大哲學家周敦頤先生從嘉陵江上乘船去合川訪友,途經相如古鎮,登岸小憩,當地人民仰慕濂溪先生的人品學識,盛情挽留其於水井灣開筵講學數日。相傳,膾炙人口的美麗文字《愛蓮說》便寫就於此。從那以後,先生登臨駐足講學之處,便也就有了美麗的蓮池。

勝地留芳躅,世頌愛蓮篇。

重情重義的古縣人民便為先生修祠,祠堂名曰:“濂溪祠”。美麗的嘉陵江畔的小鎮從此亦以先生的姓氏命名為“周子鎮”,以示永久的紀念。

其實,在泱泱華夏,在炎黃子孫的心目之中,自古崇尚清正廉潔的品格,崇敬清正廉潔的人士。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則正是這些端人正士最完美的化身和寫照。

觀音坐蓮臺,而倒駕慈航救苦救難普度眾生。蓮花不但是清正廉潔的象徵,蓮花更是聖潔美好的寫照。

蓬安人民對蓮花的發自肺腑的無比的喜愛和青睞其實也正是這種追求和信仰最好的詮釋和體現。

前人之述備矣。凡此種種,不一贅述。

一代偉人周恩來、魯迅先生的祖先周敦頤先生於勝地蓬安留芳躅,蓬安人民世頌愛蓮篇,單單從這種意義上來講,一顆蓮子落地蓬安,一枝蓮花從此與蓬安血脈相連。蓮子清如水,一枝蓮花開了百年千年,植根於蓬安的熱土,浸潤入蓬安人民的骨髓和血液,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蓬安兒女的浩然正氣,強壯了一代又一代蓬安兒女的朗朗風骨,滋養了一代又一代蓬安兒女的堂堂正正和清清白白。

從這種意義上來講,千年古縣蓬安其實是最有資格舉辦相如故里蓮花節,或者說是荷花節的地方。

公生威,廉生明。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培育風清氣正,培養廉潔廉明的社會風尚,不但是黨心所向,亦是民心所歸。

而蓬安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人高瞻遠矚,真抓實幹,團結務實,創新圖強,追求卓越,新一屆領導班子站在歷史與新時代的制高點,充分挖掘蓬安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將發展的目光投向了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地理位置優越的柳灘鄉,各級領導與群眾同心同德,順應天時地利人和,順勢而為,幹部群眾凝心聚力,上下齊心,全力以赴謀發展,齊心協力搞開發。苦心人天不負,有志者事竟成。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汗水的付出,沒有白費。蓬安柳灘千畝荷花園由此華美綻放。

正如這最美麗的荷花一般,既大氣磅礴華美典雅,又清新秀麗樸質低調,蓬安柳灘千畝荷花園更似炎炎夏日之中一縷沁人心脾的徐徐清風,緩緩而來,讓人耳目為之一新,讓人眼球為之一亮,更讓人倍感風清氣正神清氣爽。

廉潔清風萬民景仰,惠民德政千古流芳。

以蓮花為載體,或者說以荷花為媒介,在全社會中傳播的不僅僅只是一種荷花的馥郁和芬芳,從某種意義上說,蓬安柳灘千畝荷花園將要傳播的更是一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蓮花一般崇高的精神與卓越的品格,更要傳承和傳播的是一代又一代蓬安兒女的浩然正氣,朗朗風骨,堂堂正正和清清白白的正能量。

鄧四平2018年7月4日1958字記於蓬安

鄧四平,男,四川蓬安人,生於1974年5月15日。西南大學漢語言文學大學本科畢業。中國散文家協會會員,鄧小平故居陳列館榮譽館員,現供職於蓬安縣嘉陵第一桑梓風景區管理局。從1989年至今已在《中國教師報》、《中國旅遊報》、《青年作家》、《四川日報》、《南充文學》、《嘉陵江》等各級各類報刊發表文學作品400多篇,新聞稿件上萬篇,計五百餘萬字,作品多次獲得國家、省、市各級文學獎。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風從柳灘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