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故宮博物院博物館專家、副研究員梁金生被人們戲稱為“故宮大總管”。

梁金生的一家五代都是故宮人,他本人的心裡住著180萬件國寶。

梁金生於1979年進入故宮工程隊,五年後調入保管部(文物管理處前身),歷任保管部總保管組副組長、組長、保管部副主任、院辦公室副主任、文物管理處處長等行政職務,2008年退休,共工作了整整38個年頭。退休後,又被返聘。

可以說,在漫長的工作過程中,梁金生閱人無數、閱寶無數,早已養成了那份波瀾不驚的鎮定從容。

故宮博物院於1925年成立後,一直致力於追回散佚文物。

康熙帝的出生地——景仁宮,被定為故宮的捐獻館。

捐獻館內,有一本厚厚的古物舊藏本,上面記錄著故宮的所有藏品。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有清宮舊藏回收了,梁金生就會在“目錄”上畫一個圈,代表這個東西回來了。

每天,梁金生都會看看圈,也看看空白,哪些珍品找到,哪些珍品還沒有下落,他心裡拎得門兒清。

現在,你若問起,本子上的哪個圈能讓他印象深刻,他一定提到其中的“掐絲琺琅番蓮紋冰箱”。

這東西,可是當年的乾隆爺御用寶貝。

古代“冰箱”的正式學名叫“冰鑑”,梁金生最已見多不怪了。

他見過年代最早的戰國冰鑑,包括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銅冰鑑。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故宮裡的冰鑑更多,基本是清一色的柏木製成,外形如箱,內設格屜,可存放上一年冬季的冰塊,屜板上可存放新鮮食物,四壁鉛皮包裹,熱氣進不去,冷氣出不來。

可是,這個“掐絲琺琅番蓮紋冰箱”,卻讓他大開眼界,歎為觀止。

話說,1985年11月9日,一個名叫潘大衛的農民滿頭大汗地找到梁金生,自稱要捐給故宮一對兒“冰鑑”,卻誤捐到北京文物局了,讓梁金生給想辦法。

一開始,梁金生並不著急,因為,類似的冰鑑,故宮博物院有很多,再者說了,捐北京文物局和捐故宮博物院,都是捐獻給了國家,可不都一樣?

但潘大衛卻急赤白臉地說,我家的冰箱是掐絲琺琅製成,即“景泰藍冰箱”,上面還有“大清乾隆御製”的字樣呢。

“大清乾隆御製”?那不得了,那可是故宮原來的寶貝!

東西現在在哪兒呢?梁金生急忙問。

潘大衛說,東西太重,現在存放在北京市東城區黨校地下室。

事不宜遲!

梁金生找來一輛大卡車,拉上了宮裡一位搞琺琅研究的老先生和幾個小夥子,直奔北京市東城區黨校地下室。

打開門,兩個半人多高的景泰藍冰箱立刻映入眼簾!

冰箱外部遍飾精美的白釉地青花纏枝蓮紋,工藝精湛,紋理細膩。

研究琺琅的專家馬上瞪圓了眼,情不自禁地說:“外面做不出來。”

毫無疑問,東西就是皇家御用品!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仔細打量,冰箱為木製胎體,裡為鉛製,由箱底和箱座構成。

打開箱蓋,可清楚看到裡面倒梯形的箱體,六面全綵掐絲琺琅,豔麗耀眼,底部一角有圓孔,冰化時水可流出。

梁金生還注意到,冰箱蓋上有兩孔,用來散發冷氣。

經測量,冰箱通高76釐米,總重量為102公斤。

東西這麼大,裡面放了冰,人可坐在一旁不就可以當空調享受了嗎?

乾隆爺可真會享受!

梁金生向潘大衛詢問起冰箱的來歷。

潘大衛說,冰箱是外公陸觀虎的遺物。外公是天津名醫,上世紀30年代,由徐世昌弟弟徐世章介紹,花了3500大洋從一個古玩商店購回了這對寶貝。古玩商店的人說,這對冰箱“原本是宮裡的”,溥儀被逐出宮時偷帶了出來,因為太沉,就在天津拍賣了。

外公去世後,潘大衛的母親將冰箱帶到北京。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在那個特殊年代,景泰藍冰箱遭到了查抄,被放置在北京市東城區黨校地下室。

這年,在北京市文物局人士的幫助下,潘家總算找到這對塵封多年的寶貝。

寶貝太大、太重,潘家想把冰箱捐了。幫助尋找到寶貝的北京市文物局人士,當時就遞給了潘大衛一張捐贈表,說填了就能“歸公”了。

潘大衛也沒多想,接了筆刷刷就填。回家後才想起北京市文物局和故宮不是一個地兒。

“不行,寶貝是故宮的,我們要捐給故宮,讓寶貝‘回家’。”就這樣,潘大衛才急匆匆地找到了梁金生。

景泰藍冰箱“回宮”之日,驚動了在故宮工作的所有人員。大家紛至沓來,蜂擁圍觀,一個個讚歎不已。

實際上,這種景泰藍冰箱的文物並非只有這麼一對。

農民向故宮捐乾隆御用寶物,專家一看傻了眼:這是冰箱還是空調?

差不多三十年後,即2004年,有一件清乾隆掐絲琺琅景泰藍冰箱在紐約佳士被拍賣,當時的成交價格為56.75萬美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