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理解毛泽东评论《红楼梦》说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看董志新《毛泽东读红楼梦》有感

怎样理解毛泽东评论《红楼梦》说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最近我在看董志新的书《毛泽东读红楼梦》。说到毛泽东对红学研究的影响,大家都知道毛主席是大力推行读《红楼梦》、研究《红楼梦》的,经常要求高级干部和身边的人读《红楼梦》。他在长征途中也带着《红楼梦》,重庆谈判与民主人士也谈《红楼梦》。而我们红学研究者中经常提到的是毛泽东说的一句话是:“《红楼梦》写出二百多年了,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可见问题之难。……蔡元培对《红楼梦》的观点是不对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这句话无疑对当时的红学界影响巨大,并且在那个特殊时期影响了学术研究!也可以说曹雪芹作者说因伟人的这句话而成为定论。

但在现在看来,最高领导人有关学术的一句话,不是不能质疑的。而现在红学会有的专家却还在说曹雪芹的作者地位不容置疑,还搬出敦诚敦敏、明义等人的诗文作为所谓的证据。事实上,没有证据表明敦诚敦敏的朋友曹雪芹和《红楼梦》有关系,而明义的说法也是道听途说的,并不足为信。因为《红楼梦》作者并未署名,自《红楼梦》流传出来开始,就有很多关于《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的猜测。程伟元在程甲本序言中说:“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雪芹曹先生删改数过。……”说明在当时关于红楼梦的说法很多,曹雪芹作者说只是其中的一种而已。程伟元非常严谨,未对作者妄下定论。毛泽东曾经针对报纸上有关王羲之书法真伪的辩论说道:

“笔墨官司有比没有好。”他并没有评判谁对谁错。

怎样理解毛泽东评论《红楼梦》说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那么,这个“对一点”怎么理解呢?当然,蔡元培先生索隐的某些内容难以令人信服,可是他的“吊明之亡,揭清之失”的论断非常精辟。对于胡适的观点,毛泽东绝对不是全盘肯定。他可能认为蔡元培的索隐方法不如考证方法,而倾向于作者是书中提到的增删者曹雪芹。他也不会同意胡适的“自传说”。毛泽东说:《红楼梦》是一部顶好的社会政治小说这就否定了“自传说”。必须注意的是,毛泽东的这句话有个大前提——研究红学的到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我们不能断章取义,错以为可以下定论了!遗憾的是,很多专家就以为伟人全面肯定了胡适的理论。

毛泽东说中国小说,艺术性、思想性最高的,还是《红楼梦》

。而胡适对《红楼梦》的评价并不高。胡适说“在那个贫乏的思想背景里,《红楼梦》的见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红楼梦》的文学造诣当然不会高明到那儿去……”还说《红楼梦》比不上《儒林外史》《海上花》《老残游记》。

董志新的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李辰东教授上世纪四十年代写作了《红楼梦研究》一书,一九七九年他为台湾出版的罗盘的《红楼梦的文学价值》作序。其中介绍他亲耳听到的“胡适说《红楼梦》毫无价值”:

十几二十年前,中国广播公司为广播全部《红楼梦》,整整准备了一年。在正式广播的前夕,约胡适、李玄柏两位先生以及兄弟我——那时他们认为的三位红学专家——座谈,意思是想请三位专家来捧捧场。第一位当然是先请胡先生发言,而胡先生的第一句话,就是“《红楼梦》毫无价值”。那时主持广播的是邱楠先生,邱先生就问:“胡先生,《红楼梦》既然毫无价值,那么,我们明天还播不播?”胡先生感到出言有问题了,于是说:“我只讲考证问题,至于价值问题,请李先生(指我)讲好了。”邱先生接着又问:“《红楼梦》既然毫无价值,您考证它干什么?”“我对考证有兴趣,只是为考证而考证”。“《红楼梦》毫无价值”,这是我第一次从胡先生口里听到。我们这种六七十岁年纪的人,从小就喜欢《红楼梦》而重视它的原因,由于胡先生的提倡,现在从胡先生的口里说它毫无价值,真正难以置信。但后来打听,才知道胡先生讲这样的话不止这一次。《红楼梦》是否有价值,在罗盘先生这部书里,可以得到明确的解答。(郭豫适:《论“红楼梦毫无价值论”及其他——关于红学研究中的非科学性问题》,《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

俞平伯先生在1923年4月在《红楼梦辩》一书中也说:“平心而论,《红楼梦》在世界文学中底位置是不很高的。这类文学底特色,至多不过是个人身世性格底反映。《红楼梦》底态度,虽说有上说的三层 ,但总不过是身世之感,牢愁之语。故《红楼梦》性质亦以中国式的闲书相似 ,不得入于近代文学之林。”

他们看《红楼梦》是否高明,不是看文本,而是看作者。胡适始终认为自己找的曹雪芹没有错,因而用他的曹雪芹来否定《红楼梦》的价值。这就是“考证法”的结果,也是家族自传说的局限性。

而毛泽东认为这是“在古典文学领域毒害青年三十余年的胡适派资产阶级唯心论”。他说:

《红楼梦》不仅要当做小说看,而且要当做历史看。又说:“中国古代小说写得好的是这一部,最好的一部。” 把《红楼梦》放到中国小说最高的位置。

作为对《红楼梦》深有研究的毛泽东是不会全面肯定胡适的红学观点的。然而,周汝昌先生的《红楼梦新证》1953年就出版发行了,胡适派的某些说法、观点影响了毛泽东。毛泽东曾经说过:“前八十回是曹雪芹作的,后四十回是高鹗作的;高鹗学了曹雪芹的一点笔法,但是思想很不相同。”(周汝昌:《红楼梦的真故事》)毛泽东也接受了周汝昌的说法,认为曹寅是丰润人。后来专家确定高鹗不可能是续者,最新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改成了无名氏,丰润一说周汝昌也改了口。我想,毛主席不可能去看几十万字的红学专著,只能由手下人提供一些当时的红学观点。但毛泽东从来不提倡胡适的考证方法,而是一再要求人们读《红楼梦》原著,并多次强调要读五遍。他说:“《红楼梦》我至少读了五遍

……我是把它当历史读的。”“要看五遍才有发言权。”“《红楼梦》是部很好的小说,特别是它有极丰富的社会史料。

怎样理解毛泽东评论《红楼梦》说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胡适派研究《红楼梦》,不是从原著出发,而是走了一条扒故纸堆的道路。他们认定书中开篇提到的几个人名空空道人、吴玉峰、孔梅溪、曹雪芹中,只有提到的增删者曹雪芹是唯一的真名实姓的作者,看到敦诚敦敏诗集中有个曹雪芹,就把他一口咬定其为《红楼梦》作者。考证不出此人与曹天佑的关系,就以《四松堂集付刻底本》的一条来历不明的笺注“雪芹曾随其先祖寅织造之任”,硬说是曹寅之孙。到现在为止,这个曹雪芹的父亲是谁,生卒年到底是哪年,都没搞清楚。这难道有毛泽东提倡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吗?什么“曹雪芹画像”,什么“曹霑墓碑”,什么“曹雪芹墙壁诗”等,都早已被专家否定了。有人还搞什么纪念曹雪芹诞辰多少周年,曹雪芹到底是哪年出生的,他们搞清楚了吗?如果按照大多数人的说法,曹雪芹是出生于1715年曹颙的遗腹子,遗腹子怎么会有弟弟?曹寅于1712年去世,这个曹雪芹又怎么随曹寅织造之任?把他们的这些东西与伟人的红学观相比,实在天差地别!如果《红楼梦》作者存疑,那就也应该署名无名氏。不知道《红楼梦》作者到底是谁,并不影响对作品的理解,正如我们不知道兰陵笑笑生到底是谁,不妨碍我们对《金瓶梅》的解读。而胡适的这种定错作者从而歪曲了对《红楼梦》的理解的做法是要不得的。

怎样理解毛泽东评论《红楼梦》说的“胡适的看法比较对一点”?

毛泽东当时支持的李希凡与蓝翎,也认为自叙传说的“感叹身世”和“情场忏悔”,不符合《红楼梦》对封建社会的典型解剖意义;强调“色空”观念,抹杀了小说中对整个封建时代政治、经济、文化全面批判的意向;“钗黛合一”的观点,调和了宝钗和黛玉对立的意识形态;“怨而不怒”风格之说,歪曲了《红楼梦》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毛泽东鼓励“小人物”对胡适理论的批判,也可以看出伟人对红学的态度。

毛泽东从《红楼梦》里读到了封建社会精细的历史,并将其视为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以此更深入而理性地理解中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指导中国的革命。我们不要看到毛泽东说了几句肯定胡适的话,就认为伟人全面赞同胡适的观点。我们要老老实实读原著,多读几遍。要懂得伟人是怎样读《红楼梦》的,要学会从政治、历史、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等角度,真正读懂《红楼梦》这部伟大的著作。

————————————————————

深度解读,高屋建瓴。吴氏红学,高端学术。 知识的盛宴,智慧的光芒。

新观点、新视角,同一部红楼梦,不一样的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