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人的市场化智慧

中国正处在改革的窗口期,其中市场化改革是所有改革中的重中之重。那么,市场化能带来什么收益呢?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一个中国古代的市场化改革,就是“开中法”。

在古代,中国历代封建王朝都需要派遣军队驻扎在边疆,用以抵御外来民族的入侵,尤其是长城以北地区和西域地区。但是,戍边的最大难题就是粮食。军队所驻扎的地区往往较为荒凉,人烟稀少。所以在当地很难得到充足的粮食补给。统治者往往需要雇佣大量民夫,从江南等大的粮食产区向边疆运粮。

中国古人的市场化智慧

这是非常消耗财政的工程,我们来算一下:首先,需要支付民工工钱。其次,需要为骡马配备充足的草料,这会占用许多粮食的运输空间。再次,民夫一路上要消耗掉大量的粮食。最后,一路上风吹雨打难免损失一些粮草。而这些只是表面的成本,相关官员在运作中会产生极其严重的浪费,比如:缺斤少两、以次充优,还有因管理不到位导致的各级人员的贪墨。

所以,这些加起来后算一算,运粮的成本真是高得惊人。这也因此一直是令历朝历代君王头痛的难题。这就与我们现在的国有企业很像,效率低下,贪污浪费严重,最终连年亏损。

那么,统治者是如何将运粮这个产业市场化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讲的“开中法”。

开中法是在宋﹑元时代就已经出现的制度﹐但在明代开始广泛用于边疆地区。所谓“开中法”就是鼓励商人运输粮食到边塞去换取盐引﹐然后给这些商人贩盐的权力。

中国古人的市场化智慧

学过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盐是非常重要的战略物资,盐在很多情况下都只是允许官卖的,如果倒卖私盐是要杀头的。但是,由于内地缺盐导致了盐价极其昂贵,所以很多人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倒卖私盐,政府屡禁不止。所以在“开中法”实行后,商人们获得了合法贩盐的机会,盐商可以不再遮遮掩掩地倒卖私盐,而是可以正大光明地卖盐了。谁愿意正当生意不做,去做卖命的生意呢?

于是,很多盐商用各种手段讨价还价地向粮商购买了大量粮食,有的盐商也自己开垦荒地种植粮食,然后一路上节衣缩食小心翼翼快马加鞭地将粮食运到边疆换取盐引,然后合理合法的卖盐。这样,边疆粮食缺乏的问题和民间倒卖私盐的问题就一并解决了。

中国古人的市场化智慧

我们看看这种方法所带来的收益。1、粮食的采购价格由盐商帮忙砍了下去,政府不用担心官员和粮商们勾结抬高粮价了。2、一路上的运输成本,人食马嚼所有的消耗由盐商承担,所以盐商会想尽一切办法把它降到最低,政府不用操心运输人员的侵占了。3、各地的盐由盐商运回指定场所贩卖,不需政府再费周折去运盐,省下了运输成本。4、私盐被打击得自动减少甚至消失。5、由于整个过程基本上很少涉及地方政府,政府的行政成本降低,官员也失去了贪污的机会。

这是多么奇妙的方法啊!没有花费政府的一分钱就弄到了粮食并且运到了边疆,然后将盐没有运输成本地变相卖给了盐商。中间所有的成本都由盐商们承担,政府把整个过程中所能产生的管理费用和贪污所造成的损耗降到了最低。当然“开中法”的实际实施效果并没有想象中的好,主要原因在于封建王朝的自身腐化,这并不能否定这个方法的精妙。

中国古人的市场化智慧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应该知道所谓的市场化就是要利用民间的力量取代政府的力量来实行商业运作。从而避免国有企业的贪污、不作为、低效率等问题。

在市场经济极度繁荣的今天,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早已迫在眉睫。我们所拥有的商业知识,远胜于古人。我们所能采取的手段、方法也更加的丰富和完善。因此,我们的市场化改革会非常地有看头。只要我们的政府能下定决心,并付诸于行动。我相信未来的十年,中国的经济将再度恢复高速增长。我们全体中国人也必将享受到市场化所带来的累累硕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