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七七事變81周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纪念七七事变81周年系列活动|展读抗战家书,传承家国情怀!

在北京豐臺區有一座橋,這座橋13世紀就聞名於西方世界,被西方人稱為“馬可波羅橋”,是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可真正讓它馳名中外的卻是源於中日之間的一場戰爭,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藉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早在日軍全面侵華之前,日本帝國主義就做出“惟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這樣充斥著帝國主義狼子野心的戰略部署。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盧溝橋!盧溝橋!男兒墳墓在此橋!最後關頭已臨到,犧牲到底不屈撓;飛機坦克來勿怕,大刀揮起敵人跑!盧溝橋!盧溝橋!國家存亡在此橋!……”81年過去了,這首《盧溝橋歌》表達的悲壯與豪邁,仍讓人動容。可從另外一方面解讀,也能看出我軍裝備之落後。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在《李宗仁的回憶錄》中,李宗仁多次提到過,全面抗戰之後國民黨軍在正面戰場的節節敗退,最根本的問題就是“中央軍”和“地方軍”的不合,蔣介石的嫡系中央軍,不管是武器配置還是戰略調動,處處受優待;雜牌軍便處處受排擠,武器彈藥都鮮少得到補充,在臺兒莊戰役打響之後,作為第五戰區總司令的李宗仁在調動中央軍的時候也是困難重重,多方受限。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即使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很多熱血男兒拋下派系之見,捨棄個人得失,毅然決然的用血肉之軀去和日軍的機械化部隊去火碰。

正因為有這種甘願拋頭顱灑熱血的愛國主義精神,才會有接下來臺兒莊大戰的勝利,這場在正面戰場上挫敗了“大日本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對以後抗戰的走向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臺兒莊也因此戰被後人稱為“中華名族揚威不屈之地”。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可這場戰役打的是何等的慘烈,在臺兒莊戰役中的滕縣保衛戰中,國民革命軍41軍122師參謀長趙渭濱,在致子家書中如此形容:不過川軍的槍等於零,重輕機槍均土造,不能連發,沒奈何只有以血肉去與敵人機械化的部隊和機炮火碰。結果之如何,不問可知了。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另外一個川軍將領——鄒紹孟的致子家書,也寫得情真意切,身在戰場的父親,惦念功課不好的兒子,為了勸兒好學,不惜說出:國家何須有此國民,家庭何須有此子弟,這樣的重話,家書寄去不久,兩位將領都先後以身殉國。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封封家書體現的是一位位愛國將士對家國未來的憂慮;一封封家書也見證著作為普通人在家國、忠孝的兩難取捨,在“七七事變”81週年之際,由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有限公司主辦,山東省蘭陵書院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承辦的“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紀念全民族抗戰爆發八十一週年活動,將於7月7日,在臺兒莊古城大戰遺址公園展開,屆時一封封感人至深的抗戰家書將和大家見面,讓我們大家通過朗讀的形式傳承經典,感受先烈們的愛國精神。

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紀念七七事變81週年系列活動|展讀抗戰家書,傳承家國情懷!​​




​​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