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的基因③|大胆引进武汉首家台企,被赞“超深圳速度”!

1992年,从年初开始,就展现出不同寻常的一面。

这年1月,南巡悄然启动。没人能预知,一场变革即将席卷全国。“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成了当时无人不知的街头标语。

这一年的春天,彼时仍是“农业区”定位的东西湖,决定打破原有定位,创办吴家山台商投资区。

改革的基因③|大胆引进武汉首家台企,被赞“超深圳速度”!

春天的旖旎刚过,就迎来了盛夏的蓬勃。那年6月,就在总设计师“画圈”的深圳,开发区与台湾统一企业正式签订了落户协议,这也成为武汉引进台资的的“第一签”。

紧随其后,大批名商巨贾、大牌企业总部纷至沓来,抢滩东西湖。武汉百事可乐饮料公司、光明和友芝友乳制品有限公司等大型现代化食品企业相继成立。这里也迅速发展成全国第四大台商投资区。

到2000年,全区食品工业企业近百家,实现工业总产值19.18亿元,占到全区工业总产值的64.7%。

金山大道通“金山”

1997年,统一落户之后的发展壮大,吸引了近百名台商前来考察。考察团一行在王家墩机场下车后,乘车前往吴家山。

出机场,转道解放大道,车队遇堵,改道到张公堤,没想到张公堤上也被堵住,车队只能缓慢通行。从王家墩机场到吴家山,10多公里路,前后用了4个小时。

“东西湖的环境好、人也好,就是路不好。”考察结束后,台商对东道主提出建议。

改革的基因③|大胆引进武汉首家台企,被赞“超深圳速度”!

于是,在当年区级财政收入不到1亿元的情况下,总投资约1.89亿元的金山大道开始动工修建,全长12.66公里,双向四车道,道路中央绿化带宽10米,两侧绿化带宽100米,从此享有“楚天第一路”的美誉。金山大道的建成,迅速让东西湖汇入武汉城市化的洪流。

在这片台商投资热土上,除了卓有成效的基础设施建设,还有一套高效率的营商服务。

1997年底,慕名到区内投资的一家港资公司,要求在1998年4月1日前办完工商登记和相关手续,而投资区仅用两天半就办妥,港商连连称赞:投资区效率之高,名不虚传。

在台商区,从审批到建成投产,中小项目只需三至六个月。当时,汉港合资的华捷油脂有限公司,更是仅用 78 天就建成了一座日处理 200 吨 、年产值 1.2 亿元的精炼油厂。超常规的建设速度 ,被港商誉为“超深圳速度” 。

“扫楼”扫出招商大单

2000年,区管委会招商总局成立,一批有为的年轻人投身到台商投资区的招商引资工作中。那时,所有进入招商局的年轻人,都要进行适当政策知识培训,随后便要开始残酷的“扫楼”之旅。

当时,在武汉市各大写字楼、个街区门面乃至各专业市场,经常能够看到拎着套上投资区蓝色公文包的年轻人,笑容可掬地发送名片、推介开发区以及项目合作信息。

“扫楼”招商的过程中,在电梯口经常被大楼值守保安盘问阻拦是常事,有时在外招商不能回食堂吃午饭,这些年轻人就轮流自费在一起凑合一顿。

由于来自上级部门和招商中介的项目信息非常少,除了“扫楼”,电话与传真也是重要一环。所有的招商人员,不是在办公室打电话,就是在外找项目信息。据工作人员回忆,如果有哪个招商人员坐在办公室没打电话,就会“挨霉”。

当时有一位叫刘善才的招商人员,因为引进了青岛海信总部以及万科四季花城等项目,被大家形容为他可以电话“通天”,意思是他作为一个招商人员,可以直接向区领导电话汇报项目情况。实际上,为了做好招商工作,区领导都是亲自过问招商项目。

在这一时期,众多项目被引进,既有国内一些大公司的结算总部,也有像万科集团、通威集团等实体投资项目,为开发区打开局面奠定了基础。

2000年,作为“台商”的衍生品牌,“吴家山海峡两岸科技产业开发园”成立。很长一段时间里,这里都是全区招商引资的品牌,还产生了区内第一个国家级的孵化中心——武汉海峡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

台商投资区作为全区改革开放的主力军,在不断示范带动的同时,也引领了经济开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正是这无数个第一,使得东西湖区向国家级开发区冲刺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