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書店的三字經:進、出、和

文 / 付 帥(外研書店副總經理)

北京外國語大學的校園書店,前後經歷數次搬家,都未脫離學校的圍牆,迄今已25年,跟這幾年轟轟烈烈的校園書店開業潮相比,也算是一家老牌校園書店了。2016年重新裝修開業後的外研書店能夠老樹開新花,得益於新經營理念的應用。

1

校園書店“進”校園

此處之“進”,可以理解為“融入”。每個學校都有其獨特的歷史、文化、傳承、精神、特色,故校園書店也應融合所在學校的特點,進行有特色的裝修、設計、理念、偏重,成為校園文化的一道和諧風景。以外研書店為例,因為處在外語院校中,一方面要滿足、服務好廣大師生的需求,一方面借重學校的外語資源、打造書店獨特的外語特色,必然是題中應有之意。外研書店的slogan為“來這裡,讀世界”(英文版為:Read the Word,Read the World),其中就頗有以圖書融通中外之意,既契合外研社“記載人類文明 溝通世界文化”,也符合北京外國語大學“把世界介紹給中國、把中國介紹給世界”的定位。而店內40多個語種的圖書,既能滿足師生需求,也算是外研書店的“鎮店”法寶。

2

校園書店“出”校園

此處之“出”,意指需在融入校園之外,保留自己的書店特色。學校既是師生教學相長之地,亦是一個小社區,師生除了教學,還有很多生活需求。所以,外研書店相應開闢了親子、文創、咖啡、藝術空間等不同區域,滿足不同群眾在學校工作、生活、學習的需求。另外,書店亦應有其獨特的價值引導,潛移默化去影響身處其中的師生。基於大學裡通識教育的重要性,外研書店特將整整一層打造為“通識閱讀”主題人文書店,期待能夠讓更多學生受益其中。

3

校園書店“和”校園

此處之“和”,乃強調雙方主體地位上的獨立性。書店無論位於何處,都不可否認其在“公共屬性”“文化屬性”之外的“商業屬性”,公益很難完全等同於免費,否則生存都變成了大問題。校園書店仍需要注意自己的經營問題,僅靠政策性“輸血”,終難獨立存活。除了滿足校內,外研書店也積極謀求更大的發展空間。

所謂的空間,既有服務內容方面,除了傳統的圖書業務,外研書店根據讀者需求增加了親子閱讀、咖啡文創、藝術展覽、藝術培訓等方面的業務板塊;也有服務對象方面,外研書店通過每年舉辦超過百場次的各類文化活動,去吸引全國各地更多的讀者到店讀書、消費;當然也有實體空間方面,隨著品牌積累,外研書店今年成功走出校園,開辦了第一家校外分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