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對劉備集團有哪十大功勞?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

諸葛亮對劉備集團的十大功勞:

諸葛亮對劉備集團有哪十大功勞?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

1.隆重對策。

千古一對隆中對,給迷茫的劉備指明瞭前進的方向,為劉備集團制定了長期的極具眼力的戰略規劃,並直接影響了天下三分之勢。

2.促使孫劉聯盟,挽救了處於三國志·諸葛亮傳》:及魏武帝南征荊州,劉琮舉州委質,而備失勢眾寡,無立錐之地。亮時年二十七,乃建奇策,身使孫權,求援吳會。權既宿服仰備,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萬人以助備。備得用與武帝交戰,大破其軍,乘勝克捷,江南悉平。

3.後勤部長,夕日蕭何對高祖之功。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遂收江南,以亮為軍師中郎將,使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三國志·諸葛亮傳》: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4.吳蜀通好。

先主駕崩後,丞相顧全大局,摒棄兩國恩怨,與吳修好,創建了極其有利的外部政治環境。

5.平南。

《三國志·諸葛亮傳》: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穩定了內部政治環境,為北伐除去後顧之憂;並使之後幾十年南方平穩安定。

6.北伐,以攻為守,以弱攻強,變被動為主動,集國內人心於一處。

7.治國。

丞相治國,驚世駭俗,無人能及,可謂稀世一時,亦丞相人生之最高點。

《三國志·諸葛亮傳》:政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厲,道不拾遺,強不侵弱,風化肅然也。

《三國志·諸葛亮傳》: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讎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必釋,蔣琬、費禕、董允、姜維等傑出人才皆由丞相扶持而成。

9.治軍。

《三國志·諸葛亮傳 裴松之注引袁子語》:及其兵出入如賓,行不寇,芻蕘者不獵,如在國中。其用兵也,止如山,進退如風,兵出之日,天下震動,而人心不憂。

《三國志·諸葛亮傳》:及軍退,宣王案行其營壘處所,曰:“天下奇才也!”

10.軍事發明。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

《三國志·諸葛亮傳》: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

1、有人認為在劉備定益州(成都)前,諸葛亮的地位比張、趙低。

由此可知,此時身為牙門將軍、桂陽太守趙雲、零陵太守郝普、及長沙太守廖立確為軍師中郎將所統屬,所“督”。至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須知此刻劉備入川,荊州為根據地,其核心作用就是充軍實。

2、諸葛亮和法正。

因“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諸葛亮傳》。而法正此時卻為“以正為蜀郡太守、揚武將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

《法正傳》又言“或謂諸葛亮曰:‘法正於蜀郡太縱橫,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亮答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強,東憚孫權之逼,近則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當斯之時,進退狼跋,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複製,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亮又知先主雅愛信正,故言如此。”以次說明法正此時地位比諸葛亮高。

與此相反,我卻認為此時,法正剛剛助劉備得到益州,蜀中士族與其有怨者只能求助與大權在握的諸葛亮。

另外,諸葛亮發兵的同時,建議劉備任楊洪代理法正蜀郡太守之職(表洪領蜀郡太守),獲得批准。而且由於“眾事皆辦”,楊洪就因為事情辦的好,正式繼任蜀郡太守(遂使即真)。須知此刻法正正在漢中軍前,日日與劉備相對,但諸葛亮仍然使其失去了京畿太守之職,而法正卻沒有什麼辦法。

彭羕為法正所薦,劉備定成都,任治中從事。因為諸葛亮對此人不放心,於是降職使用。“諸葛亮雖外接待羕,而內不能善。屢密言先主,羕心大志廣,難可保安。先主既敬信亮,加察羕行事,意以稍疏,左遷羕為江陽太守。”“羕聞當遠出,私情不悅,往詣馬超。超問羕曰:“卿才具秀拔,主公相待至重,謂卿當與孔明、孝直諸人齊足並驅,寧當外授小郡,失人本望乎?”可知,此時法正還活著。也就是說,對於法正舉薦的人,諸葛亮不滿意,劉備就將其貶謫。

以此可知諸葛亮從劉備定成都到劉備晉漢中王這七年間,雖然官職似乎不高,但卻掌兵權,能決策國家大政,同時對人事任免有相當大的權利。當然,三國時期還有一個人官職不高,卻司馬懿。

而在劉備定成都,晉漢中王期間,許靖為左將軍長史鎮軍將軍,後為太傅,劉備稱帝后為司徒,位高但權不重,甚至定蜀科(立法)這樣的大事都沒有參與。參與者為諸葛亮、法正、劉巴、李嚴、伊籍。可見,在劉備定成都,晉漢中王后所封多數官職具為虛職,位高而權輕。(見《伊籍傳》)

3、諸葛亮與李嚴

談諸葛亮就不能不說李嚴。我們看看李嚴加入劉備集團後的履歷。嚴率眾降先主,先主拜嚴裨將軍。成都既定,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加輔漢將軍,領郡如故,章武二年,先主徵嚴詣永安宮,拜尚書令。章武三年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留鎮永安。

劉備稱帝后,諸葛亮為丞相錄尚書事,假節。漢制,丞相位在三公,一般政務,則由丞相決定即可施行,同時丞相可封駁詔書。也就是說,如果丞相不同意,皇帝的詔命也是無法實施的。所以才有新三國中劉備欲伐吳,諸葛亮不同意,劉備當眾奚落諸葛亮,並以殺秦宓逼諸葛亮就範這個橋段。而假節,則是說諸葛亮得殺犯軍令者,可見此時諸葛亮也掌兵權。丞相歷來掌政務,中國歷史上掌兵權的丞相再有就是寇準了,但寇準國家危亡之緊急時刻,而諸葛亮卻在立國之時獲得此權利,其權勢之高後人可知。

而李嚴,劉備稱帝第二年拜尚書令。尚書令位在九卿,比諸葛亮位置要低。受遺詔輔少主後,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看來是全國的軍事主官。但是,劉備卻安排他駐守邊境。章武四年,諸葛亮將其調入成都。

另有,《糜竺傳》“益州既平,拜為安漢將軍,班在軍師將軍之右。”然賞賜優寵,無與為比。《糜竺傳》“竺於是進妹於先主為夫人,奴客二千,金銀貨幣以助軍資;於時困匱,賴此復振”。這樣的人,劉備待為上賓很正常,但為什麼要強調“班在軍師將軍之右”而“賞賜優寵,無與為比”,以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軍師將軍”本身職位很高。在勸劉備晉漢中王的表中,有馬超、許靖、龐議(龐統之父)、射援排在諸葛亮前面在勸劉備稱帝的的表中,只有許靖,糜竺兩人排在諸葛亮的前面。龐統死後,劉備“拜統父議郎,遷諫議大夫,”諸葛亮親為之拜。諸葛亮的親自前往說明了劉備的恩寵,可見諸葛亮的地位。

當然不是。因為劉備根本就沒有給他這個機會。我們看李嚴的官職,分別為光祿勳、中都護、尚書令。而諸葛亮的官職為丞相、司隸校尉、錄尚書事,並在地方上還兼益州牧。蜀國的政治制度是兩漢的延續,中樞機要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為三公之一,而光祿勳卻為九卿之一,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的皇宮衛隊長,那麼,作為丞相的諸葛亮與作為衛隊長的李嚴,誰高誰低,一目瞭然。按漢制,李嚴的中都護是沒有軍事大權的,反而是司隸校尉有監察之權。另外,李嚴的尚書令本為九卿之一的屬官,掌管皇帝收發公文書函,而諸葛亮的錄尚書事則為加銜,也就是超越尚書檯,總領檯閣諸事。最後,漢末三國地方權重,州牧刺史更具影響力,就地方職稱而言,孔明以領益州牧,已為地方大員。

事實就是,李嚴遠在永安,距離成都甚遠,僅這一點就對李嚴堅守崗位的職責造成非常大的打擊。首先,光祿勳是衛隊長,他應該時刻在皇帝身邊,可李嚴卻無緣兵巡皇宮,只能駐留邊境,實質上不可能盡職護衛皇帝。其次,尚書檯為處理皇帝奏章等文書的官職,若是尚書令人不在皇宮附近,所有文獻、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由遠在天邊的李嚴經手,因此李嚴的尚書令更無法實地掌握尚書檯各項事務。最後,中都護本來就是邊將,擔任這個職位的人根本就無法影響到中央。因此李嚴的光祿勳、尚書令及中都護都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全拜留守永安之賜,李嚴身兼此三官職,卻為曹丕所倚重,兩人互有書信往來。李嚴這個人在三國時的名聲並不好,他歷事三劉(劉表、劉璋、劉備),周公主陝東、召公主陝西,二公分陝而治的勢態。諸葛亮當然不同意,他做了周密部署,開始向李嚴進攻。首先,在230年,他上表晉升江州都督李嚴為驃騎將軍,並命令他帶領軍隊兩萬人前往漢中。同時,又任命李嚴的兒子李豐繼任江州都督,辦理善後事宜。李嚴找不到任何藉口來推辭,並且也沒有必要推辭,在他看來,江州還在他姓李的手裡。他只好按照皇帝的命令到達漢中,諸葛亮就命令他留駐漢中,署漢中留府事。

第二年,諸葛亮第四次北伐,讓李嚴負責供應軍需物資。但事情就出來了,有人告李嚴施展欺上瞞下、弄虛作假的手段,企圖誣陷諸葛亮。李嚴的“罪行”被揭露後,諸葛亮“當機立斷”,聯合高級官員二十二人上表給劉禪,將李嚴削職為民,流放外地。老於世故、才能出眾的李嚴會犯這樣愚蠢的錯誤,簡直是扯淡。接著,諸葛亮奪去了江州都督李豐的兵權,重新任命了江州最高指揮官,從此後,江州這個戰略要地才真正回到了蜀國政府的掌握之中。而隨著江州的歸來,劉備的政治遺囑也宣告了破產。這個中國歷史上表面看上去最溫和實質卻最狡詐的皇帝的政治遺囑從開始就註定要破產,他讓李嚴作為輔臣之一,不過是想安撫劉璋的舊部,但諸葛亮徹底打破了這種安排。後來,蜀漢政權的滅亡仍舊是由新人(劉備這一面的人)和舊人(劉璋那一面的人)的矛盾激化所導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