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這一天是怎麼定下來的?

二千年前



籠統地說——“秋分”是中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定下來的時候,“秋分”也就定下來了。

如果說詳細點兒——秋分和二十四節氣,是中國遠古先民,在關注農業生產與天文氣象的關係過程中,經過千多年,甚至更長時間的積累而確定下來的。

據對甲骨文的研究,證明中國的殷商時期——距今3000多年以前,已經形成了記載年、月、日、時的歷法——並以“天干地支”表述之。商代,還懂得了“置閏”——用閏月來調整曆法與天體運行之間的時差。

當時的曆法,的確是陰陽合曆——以太陽的運行紀年,也稱“歲”;以月亮的運行紀月。 甲骨文中,記錄了多次日食月食的發生。還記載了太陽運行軌道上不同位置的恆星群,比如“大火”,就是現在說的天蠍座a星。

不過,學者們認為,從現在掌握的材料看,殷商時期還沒有成熟的“二十四節氣”劃分”——因為“黃道”和“二十八宿”的認識還沒有形成。

這兩個重要概念的成型應該是在春秋時期,完善於秦漢。

所謂“黃道”,就是人們在地上觀察太陽一年中運行的軌道。 古人還把黃道的一周天劃分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由西向東命名為星紀、玄枵(xiāo)、諏訾(zōu zǐ)、降婁、大梁、實沈、鶉首、鶉火、鶉尾、壽星、大火、析木。

然後,又在這一軌道上,選定了二十八個恆星群,命名為“二十八宿”。 這樣,當時人們對太陽一年中的運行,就有了比較精確的觀察刻度——得以根據太陽在“黃道”的二十四個等分具體視覺位置,確定了“二十四節氣”——《淮南子》說,十五日為一節氣。

究竟是誰制定了二十四節氣,現在暫無確定的信息。可以肯定的,其起源和成型於中國的中原地帶。時間上來說,至晚在春秋時期,已運用圭表測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節氣。在二十四節氣產生過程中,農業生產實踐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成為農事活動的主要依據。

“秋分”也就是這樣定下來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分”之為“半”的意思。 其實,“二十四節氣”是統稱。在中國農曆中,每月有兩個節氣,月初的叫“節氣”;月中以後的叫“中氣”。閏月沒有“中氣”。“秋分”一般在公曆的9月23日左右,屬於“中氣”。《周禮》、《淮南子》、《漢書》等有關於二十四節氣的記載。

(圖片來自網絡)


一老沈一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用來指導農事之曆法歷。它是根據日、月運行規律制定的,是“陰陽合曆”。

秋分是二十四節氣之一,出現在每年9月23日(公曆)前後。分是指是指一半的意思,秋分就是指秋天過去了一半了。

在這一天,太陽直射赤道,全球的晝夜時間是一樣長的。兩極沒有極晝或者極夜。

圖:秋分、春分時太陽都直射赤道。

秋分過後,太陽直射點開始向南半球移動,這時,北半球的晝短夜長,南半球晝長夜短。北極開始出現極夜,南極開始出現極晝。


講科學堂


秋分是太陽在天空運行軌道和天空赤道相交的那一天,如果把天空赤道分成360度,太陽在春分點為0度,秋分點是180度,這一天太陽在天空赤道上,白天和黑夜相等。所以秋分不是人隨意確定的,而是有嚴格觀測數據確定的。是非常科學的。秋分只和太陽運行有關,和月球運行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