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这一天是怎么定下来的?

二千年前



笼统地说——“秋分”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二十四节气定下来的时候,“秋分”也就定下来了。

如果说详细点儿——秋分和二十四节气,是中国远古先民,在关注农业生产与天文气象的关系过程中,经过千多年,甚至更长时间的积累而确定下来的。

据对甲骨文的研究,证明中国的殷商时期——距今3000多年以前,已经形成了记载年、月、日、时的历法——并以“天干地支”表述之。商代,还懂得了“置闰”——用闰月来调整历法与天体运行之间的时差。

当时的历法,的确是阴阳合历——以太阳的运行纪年,也称“岁”;以月亮的运行纪月。 甲骨文中,记录了多次日食月食的发生。还记载了太阳运行轨道上不同位置的恒星群,比如“大火”,就是现在说的天蝎座a星。

不过,学者们认为,从现在掌握的材料看,殷商时期还没有成熟的“二十四节气”划分”——因为“黄道”和“二十八宿”的认识还没有形成。

这两个重要概念的成型应该是在春秋时期,完善于秦汉。

所谓“黄道”,就是人们在地上观察太阳一年中运行的轨道。 古人还把黄道的一周天划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由西向东命名为星纪、玄枵(xiāo)、诹訾(zōu zǐ)、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

然后,又在这一轨道上,选定了二十八个恒星群,命名为“二十八宿”。 这样,当时人们对太阳一年中的运行,就有了比较精确的观察刻度——得以根据太阳在“黄道”的二十四个等分具体视觉位置,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淮南子》说,十五日为一节气。

究竟是谁制定了二十四节气,现在暂无确定的信息。可以肯定的,其起源和成型于中国的中原地带。时间上来说,至晚在春秋时期,已运用圭表测日影的方法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在二十四节气产生过程中,农业生产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到了秦汉年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

“秋分”也就是这样定下来的。董仲舒的《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是“分”之为“半”的意思。 其实,“二十四节气”是统称。在中国农历中,每月有两个节气,月初的叫“节气”;月中以后的叫“中气”。闰月没有“中气”。“秋分”一般在公历的9月23日左右,属于“中气”。《周礼》、《淮南子》、《汉书》等有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记载。

(图片来自网络)


一老沈一


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是中国古代用来指导农事之历法历。它是根据日、月运行规律制定的,是“阴阳合历”。

秋分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每年9月23日(公历)前后。分是指是指一半的意思,秋分就是指秋天过去了一半了。

在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全球的昼夜时间是一样长的。两极没有极昼或者极夜。

图:秋分、春分时太阳都直射赤道。

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半球移动,这时,北半球的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开始出现极夜,南极开始出现极昼。


讲科学堂


秋分是太阳在天空运行轨道和天空赤道相交的那一天,如果把天空赤道分成360度,太阳在春分点为0度,秋分点是180度,这一天太阳在天空赤道上,白天和黑夜相等。所以秋分不是人随意确定的,而是有严格观测数据确定的。是非常科学的。秋分只和太阳运行有关,和月球运行无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