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格物致知,是儒学史上的千古之谜。《大学》中论述其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可这一前提,在《大学》中并没进一步解释。以至于后人对这四个字万般苦恼。历代学者对此阐述了各自的见解,其真义至今仍无定论。

对于这样的四个字,中国美术学院【寄言2028】毕业展金奖作品《格物致知》,是如何诠释的呢?

或者,你可以把它当作一次探访内心深处的旅程;又或者,你也一样万般苦恼,在中途便已离了场……

简 介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孙万瑞 | Sun Wanrui

Gold Award Winner

Graduation Exhibition of China Arts School 2018

出生于江苏,现定居于杭州。2013年至今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跨媒体艺术学院。现主要致力于影像艺术,绘画创作,多件习作被留校收藏。曾获“浙江省政府奖学金”、“浙报-阿里”新媒体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以及校设奖学金等多项殊荣。

2018年,孙万瑞的作品《格物致知》,如一匹黑马,在人才云集、代表艺术最前沿的中国美术学院,脱颖而出,并荣获【寄言2028】中国美术学院毕业展金奖。随后,作品将列展中央美术学院等国内顶尖院校。浙江电视台【宝藏】栏目对其进行采访报道。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为支持中国的艺术教育事业,孙万瑞已将作品电子版捐赠给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浙江省杭州市南山路218号)美术馆永久收藏。

捐赠编号2018070

Serial Number 2018070

《格物致知》

|材质:影像

|指导老师:高世强 高芙雁

|院系:跨媒体艺术学院 实验艺术系

|创作时间:2018年04月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关于格物致知

Q&A

Z.J.ART: 格物致知,这个词本身是很有争议性的,它的意义很多种,在这部短片里,你想阐述的是什么?

Sun Wanrui: 格物致知这个词的信息量很大。历来关于它有很多释意,但是一定要我引证某位先哲的观点,那我更愿意与唐朝李翱靠近。即,万物所来感受,内心明知昭然不惑。“物者,万物也。格者,来也,至也。物至之时,其心昭然明辨焉,而部应于物者,是致知也。”但是我并没有受到这个解释的限制,或者说,我自己也像他们一样,在寻找它的释意。所以,它的含义,需要观众感受,我觉得我没必要去解释它。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Z.J.ART: 短片里面,或显或隐,可以感受到许多复杂而无法名状的情绪,有关于现实的,关于梦想的,关于追寻的,关于悲伤痛苦的……就像一首诗一样,异常缓慢地铺排开来。这些情绪,是自身感受而来灵感吗?

Sun Wanrui: 是的,我对日常的东西比较敏感,也喜欢去感受不一样的事物、不同的情愫。不过,短片虽然是基于自己的感受,却不是自传。在我影片的介绍中,有说到,作品中的人物,在现实环境和抽象时空之间,相遇也有可能是相斥,并行或者交叉又或者停留,通过抽帧、异化、重组等方式叙述。

虚无/广阔

Z.J.ART: 36分19秒,静静地看完,感觉整个胸腔都是满的,不是亢奋的那种,而是庄重和沉郁的,是广阔,是虚无,或者更多别的…

Sun Wanrui: 很多人都有这种感觉。一位来自美国学电影的朋友,与我交流。他说看完之后感觉到一种强烈的,突破自己的欲望。想向前,向上,想变成无限大,但又充满了一种无力感。因为看不清自己而不知从何突破。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Z.J.ART:“你觉得痛苦可怕吗?”/“我觉得没那么可怕,一个人在痛苦里面,她应该学会要如何超越痛苦。”这是短片里的台词,是你自己创作的?在痛苦里面学会超越痛苦,如何理解?

Sun Wanrui: 对,整个剧本,包括台词都我独立编写的。台词确实是直接来源于我自己的真实感受 。之前的某一段时期,我在创作上遇到了极大的瓶颈(以及另外一个私人因素),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我当时进入一个极度抑郁期,那个时间段,几乎每个晚上都处于重度失眠的状态,感觉自己深处巨大的黑洞之中,急速下坠,对未来充满了恐惧。但与此同时,我又是一个极有自尊心的人,不愿向任何人求解当时的困扰,既压抑又孤独。那种心情大概持续了半年多,后来都是靠着我自己慢慢愈合,直至顿悟。

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

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其实,现在想来,我很感谢那个低谷期,它使得我的内心更加丰满充盈。人总是不满足的,其实非常对,它可以激励我们不断向高处走。对于虔诚感受生活的人,痛苦和孤独永远是我们的必修课,或者说「痛苦」和「孤独」,常常于我们的精神世界更加有营养,于是,它们也已然不是它们的字面意思,而是类似那些不断求索的积极态度。就历代文人而言,其实这种态度,是常见的。我有每天阅读的习惯。后来无意中翻开德国哲学家 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他在书中的一段话一直令我记忆犹新:“……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 ”在我看来,这个世界是灰色的、厚重的、悲壮的,同时也是多彩而又充满乐趣的,我们应该用心触摸指间的每一缕空气。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Z.J.ART: 对,真正能让你成长的,是那些让你痛苦到极致的东西。痛苦,换来成长。我们说回到《格物致知》,我觉得片子里的场景设计特别有意思,有几个画面,令人印象特别深刻。废墟前的那团明火、以各种远、中、近景展现的涌动着的波浪,还有奇形怪状的树,它们应该不只是具象的含义?

Sun Wanrui: 关于废墟、明火、波浪,抑或奇形怪状的树,甚至黏在墙上的,那张十分纠结的旧画报,它们已然是十分抽象的东西了,它们是有型的却也无型的,它们被剥除了具象的含义,隐藏在它们之下的,是不为人知的故事历史,难免是有很多歇斯底里的情绪的。所以废墟不一定是废墟,荒芜不一定只是荒芜。同样,那些看似光鲜亮丽的物象,其实它的另一面已经遍地荒芜。我觉得,是要把“物”推开,去感知其中的知性,感知意境。由此来,随之去。而天马行空,而变化无穷。

Z.J.ART: 很有塔可夫斯基的感觉。情节被无限地弱化,叙事的连续性与客观性也被解构。看似无意义的,却并置各种富含象征意义的意象。

Sun Wanrui: 谢谢。我觉得这种“虚”,这种“意象”,无型却有型,把它投射到电影里去是很有意思的。这也正是我们民族所特有的人文诗性,亦所谓的“民族性”。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Z.J.ART: 这种人文诗性,观看者需要用心体悟。但现在是商业片的速餐时代,展出期间,会有人问你“这片子说了什么”这样的问题吗?

Sun Wanrui: 的确,这样的片子,需要观看者积极解读。在作品展出期间,我记得有一位理科生,她再三问我到底讲了什么,完全从短片的对立的角度去提问。我指的对立便是,当下商业片等快餐电影。而我为什么还强调当下,是因为我相信,商业也可以是人文诗性的。这种人文与诗性,是真正滋养国民精神世界的。只是,那个时代还在未来,其实也不远了。

Z.J.ART: 是的,我们的当下往往太过于浮躁和嘈杂,太过于去追求快节奏的生活。在你的短片中,有一个矛盾点:一边是远离家乡800多公里,背负着父母对“你”快点成长,快点成家,快点立业的期盼,一方面是8年甚至更久,追求着别人眼中不靠谱的梦想。这其实有一部分是在说你自己吧?那么这次得了“2018中国美术学院毕业作品展金奖”殊荣之后有没有冲破了局限的感觉?

Sun Wanrui: 谈不上冲破,一直在做自己。只能说是进步吧,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起点。欣喜之外,还有责任和动力。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Z.J.ART: 那么,想问下,关于艺术和梦想,作为就读中国美术学院的前辈,作为任教之江画室的老师,你有什么想对当下正在冲刺美院梦想的美术生说的吗?

Sun Wanrui: “前辈”?岂敢啊,我还是个宝宝,哈哈。我也是过来人,结合亲身体验,我觉得现在的画室条件真是太好了,我那会儿学画画,尤其是冬天,非常艰苦,教室很冷,甚至靠着课间去吃辣条取暖。其实考前的知识不复杂,同学们计划好自己每一天的时间,永远把画画放在首当其冲的位置,对学习要能有一个大义灭亲的态度,任何一个因素阻挡画画都应该让它下地狱。如此去践行,再加之咱们画室如此系统、权威、成熟的教学体系,会有画不好、考不上美院的同学,我觉得不可能。当然提到考学,包括平时的阶段性测试,我觉得同学们也要放宽心,不要总是去幻想结果,“‘真的’用心”对待过程就足矣,过程其实是最为重要的,人生没有终点,正如生老病死一般,未来何去何从,我们不知道。平时要与同学多多交流研究画画,同学间的沟通往往能够很大程度上弥补专业课老师不能24小时陪在身边的局限。

Z.J.ART: 非常感谢!

Sun Wanrui: 我也要感谢之江画室,在这里遇到很多优秀并且帮助过我的朋友。在这里,住着很多丰满的灵魂。感谢胡飞校长、陈志淼校长。有梦之江来!

孙万瑞·主要影像作品

Sun Wanrui·Main image works

《格物致知》...............................36分19秒,2018

《愿者上钩》...............................尺寸可变,2017

《房子》......................................05分19秒,2017

《眼泪之未命名1 》....................11分45秒,2017

《浴室》.......................................05分12秒,2017

《青年》.......................................22分22秒,2016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专访|2018中国美院金奖得主:人文精神于日常感受中的当代性

▲作品截图

在校部分参展经历

Exhibitor experience

★ “@端口”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8

★ “Charlotte Hug:在未知事物之间探索”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7

★ “交叉感染:实验艺术系联合创作展”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7

★ “冰川、椅子和婴儿——变化着的世界”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6

★ “西湖杂话”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6

★ “西行东渐”

中国美术学院,杭州,2015

——Z.J.ART TRAINING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