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今天,四川经济日报第八版整版刊登了盐亭籍作家岳定海的散文《故乡盐亭:山水铭刻的记忆》。文章以唐朝大韬略家、李白之师赵蕤的故乡两河镇白虎村、史学大师蒙文通的故里石牛庙乡、唐朝宰相李义府和宋代诗书画大师文同故里永泰乡为轴线,描绘了盐亭的山山水水和悠久历史。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下面,请随小编一起走进他笔下的盐亭...

故乡盐亭:山水铭刻的记忆

有人说,人一生有两样宝贵的事物不可忘记:母亲,故乡。故乡名叫盐亭。它位于川西北一隅,建县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同鲁迅对《故乡》的感慨不同,我要抒发的是欢乐与幸福,它们实实在在地流布于故乡的山野、河流、天空与大地。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远古的盐亭地处古西陵国,先称“孱亭”,后改“秦亭”,西魏时“以近盐井”而名盐亭。“盐”乃盛产食盐之地,“亭”乃古蜀设亭之故,可见盐亭历史的悠久。故乡自古出名人、名相及名流名士,为时人所敬重。这里丘陵秀美,文化厚重,诞生了嫘祖、岐伯、严震、李义府、赵蕤、文同、陈书、江长贵、袁诗荛、蒙文通、袁焕仙等名人名士,这是一方人杰地灵的厚重之地。

西部花都、章邦场和苏家山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从绵阳到盐亭的公路平坦,不过70公里,伴随着清晨明亮的阳光,我们沿着大道行驶,花香鸟语,熹光四射,乡村安宁,农人耕作……一个来小时,车辆驶入盐亭两河乡下有名的“西部花都”。我们一行人下车走进白虎村河坝头连绵不断的花卉大棚,拱起的大棚架子上白色薄膜覆顶,长约三十米,宽约十米,整整齐齐地通向黛色的天边。大棚里五彩缤纷的花朵在枝头绽放,或伸出笑脸,或摇曳歌唱,此情此景让人沉醉。几个姑娘正在叶丛中修枝采撷,她们是当地年轻的花工,淳朴中带着快乐,一个姑娘告诉我,这些玫瑰花采撷下来后要放入塑料袋,装箱后将很快送到机场上飞机,运到广州、北京甚至国外去卖,销路好着呢。

盐亭白虎村所在的“西部花都”是唐朝大韬略家赵蕤的故乡,史传他是大诗人李白的师傅,也是著名的《长短经》的作者,在他当年负笈携妻上路去梓州长坪山隐居之时,故乡贫困而且荒凉。现在,一千多年后,故乡的河水亮了,花朵开了,房子新了。它从贫穷走到了富裕,曾经的荒野开出了幸福之花。

离开“西部花都”,我们到了不远处的毛公河,河边上生长着一棵风流千古的黄桷树,它浓荫遮天。这里河里出产鳜鱼,“鳜鱼”出现在张志和灵动的“渔歌子”里,跃动在苏东坡丰盈的“河豚”中,水淋淋的闪着鳞片,喧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之趣……我不禁想起四十年前我在离此不到两里地的章邦公社当知青,盛夏脱成光胴胴与知青们跳入河里摸石缝里躲闪的“鳜鱼”,捕捞上岸后就近找户农家毛手毛脚地加工成熟后吞咽裹腹。孰知几十年后此鱼已被叫成“母猪壳”,食后味极鲜美。人生的事真正是白云苍狗一念间。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章邦场的小街两边,现在筑起了漂亮的房子,带楼,窗户洞开,迎接阳光的泄入,一只小雀正跳跃屋脊……今天的章邦场在鲜活里行走,在笑声里长大,在丰收里律动,在光芒里斑斓。我沉思着走过洁净的章邦场口。然后,同行者问我,是不是要去看看苏家山?我愣是一惊,对呀,去看苏家山。是的,我过去在此七年当知青的蹉跎岁月,苏家山作为我人生的启蒙教师,它教育我如何在这贫瘠的山地上奋斗,又如何冲出“困境”的围堵而迎接山头磅礴而出的红日。

当年从章邦场到苏家山是一条盘山小道,荆棘遍布,群山连绵,行走是令人非常疲惫又大汗滂沱的。眼下我们的车在朋友的指引下开进树林起伏的山丘中,大有“云深不知处”之感慨,我似乎迷惑了,陪同我前往的盐亭老友笑着说:“现在苏家山的公路早通车了。公路正好从你当年下乡当知青时住过的永和村五队房子背后经过,这条路解决了乡下许多难事苦事,农民的粮食、畜产、山珍和蔬果都从此运出,送往县内外,变化可大着呢!”老朋友讲得一脸自豪,过去那个贫穷到极点的苏家山已经跨上了幸福的小康之路!确实,我举目四望,但见公路蜿蜒,山羊成群,苏家山已成为盐亭脱贫致富的样板村……日头斜挂,我们要开车到盐亭县城歇息,依依不舍地向乡民一一作别,我再眺望那熟悉又陌生的苏家山,泪水便夺眶而出。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车子顺着苏家山到盐亭县城的盘山公路行驶,一路经过桑树坪、一碗水、猪槽垭和马家山,两边群山柏树参天,野禽飞翔。当驶进盐亭县城北街清真食店用过餐后,暮色初临,我们去观赏县城的亮丽夜景与“嫘祖文化广场”。到达位于老县委的嫘祖广场时,只见一塔擎天,塔下人流如织,旁边有座老建筑,它就是“宝台观”,唐德宗宰相严震的老宅。

塔子是清光绪年间为纪念盐亭名人辈出和文风高炽而建的,老建筑是严宰相的风水宝地,笔塔为后来重建。在巍峨高山庙的脚下,夜色笼罩,灯光安详,我抬头再观刺向夜空的笔塔,感到人间一股英雄气在向上飞升,它向人们昭示:大好山河,由人来塑。

石牛庙的人文铭记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翌日我们去了石牛庙。石牛庙是史学大师蒙文通的故里,这里与南部、剑阁、梓潼边界相连。蒙文通故居是一套建于清代的三进四合院布局的老建筑,它掩映在森森古柏之间,屋外时有农民耕作于丘陵,白云舒展,自是一派田园牧歌之状。蒙文通故居已被盐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蒙文通生于1894年,风雨飘摇的晚清时代。这位自小在四川盐亭石牛庙新田村田坎上玩耍的小孩,经过几十年的艰难历练,一举成长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与剪伯赞、吴晗等大师齐名,从而为薪火相传的中华民族贡献了自己独特的光芒!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蒙文通早年毕业于四川存古学堂,师从经学大师廖平、刘师培和佛学大师欧阳竟无,出经入史,山峰崛立,其学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和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为20世纪国学大师之一。蒙文通是近代“蜀学”传人,早在1927年,蒙文通便以《古史甄微》而亮相史学界,后来续成的《经学抉原》一书中,他提出了中国上古民族“三系说”;他的《中国历代农产量的扩大和赋役制度及学术思想的演变》,力图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互动中找出历史发生演变的规律,从而成为“史以明变”观点的代表作,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步入晚年,蒙文通在生命逐渐黯淡的时光里,致力于民族史和地方史的研究,他用心血撰成《越史丛考》一书,标志着我国古代民族史研究的新水平。我逐本捡视“蒙学”的《古地甄微》《古族甄微》《儒学五论》《道书辑校十种》《巴蜀古史论述》《先秦少数民族研究》等十数种书籍:我的心在颤抖,手中的册页,便是我们这个古老民族得以生存并发扬光大的知识财富,它们是叶,在天空生生不息!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这次访问石牛庙还有一大收获:竖立于场口上的“红军纪念碑”藏着一段红色的记忆。在古柏之间镌刻的碑文记载:“……一九三五年三月底,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的一个小分队从剑阁元山场出发,达到盐亭石牛庙后在锅凸顶击败顽抗的民连大队,并驻扎石牛庙,发动群众,打土豪、分田地,开仓分粮,组建苏维埃政权,劳动人民情绪激荡,盐亭北二区迅速燃起了革命烽火……”石牛庙乡作为盐亭县唯一在民国时期建立苏维埃政府的革命老区,一直为党和政府所重视,从而勒石刻碑,长久纪念。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初夏的阳光有些烘热了,热情的陪同人员邀请我一定再看看石牛庙乡风华村范家嘴一处距今有一百多年的文物遗存,我心里有点轻慢,觉得石牛庙出了蒙文通已是神奇,难道还有什么更不得了的风景在等待我们?这样想着,小车已开上遍布翠柏的山脉之上,下车步行,看见山丘处有三柱耸立,均一字排开:中间为巍峨的石桅杆(大石伞),两旁有望杆(石狮)护佑。

我走近细看,斑驳的青石柱上字迹清晰可辨,上写“河东宗派”“来自宋朝范仲淹之后”“宗伯仲序而校业”“河东小三房”,“督理经工首事范文章”,“大清咸丰元年岁序辛亥月届仲冬十三日立 旦”等字句。石桅杆在古代是不能随意建造的,竖立在如此偏僻乡野的望杆代表着什么呢?

我们绕柱而行,要在石身漫漶的题刻上找到答案。乡上请来的一位学人对本地文化很了解,他告诉我们说:“当年这里出了个皇上钦点的范姓进士(宋代大文学家范仲淹迁徙到盐亭的一支后裔),他曾受到皇上恩赐,乡人后来为记住这一荣耀,经特许而建造望杆和石伞。铭刻此荣誉。”这是另一种独特的历史人文的记忆。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我抬头仔细端详,望杆顶上盘踞的狮子眺望远方,寓意前程远大,中间挺拔的石伞乃皇帝出行时所用的銮帐,有“恩赐进士”之意。铭刻的 “河东宗派”“小三房”等后人名讳于石伞下,彰显着范氏家族世代享受皇帝的庇荫,两边的望柱则是范氏族人向祖先范仲淹向望看齐的一种表征。它们是研究古代家族宗祠、科举及恩赐制度在地面的难得的文物标记,很珍贵。

在盐亭类似的文物还有,石印村冯家大院里保存着的一座珍罕的“宝鸭生辉”神龛,它是供奉祖先的香炉神位;西河村广月处砸儿岩摩崖造像,这组唐代摩崖造像在遭受常年的日晒雨淋后风化严重,虽残破不堪,不过从尚存在石岩上造像的神态、圆润的刀法和彩绘的线条,一样可以感受它们的丰满大气,而它们也一直为业内人士津津乐道。

人杰地灵话永泰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我曾多次来永泰,陪人来过,单独来过,在此盘桓多时,不想离去,不忍离去。这次又到永泰,此时斜阳的金光迸射出沉闷的云层,闪烁在田地与植物上,那一丛凛冽的竹林“疑风可动”,蔚然挺立在盐亭永泰的山丘、草坡、平坝与河水边,与长风絮语,与流水亲近,与庄稼相偎,与农舍环绕……

永泰这个地方藏龙卧虎,它在唐高宗时期出了个宰相叫李义府。李宰相从这片偏僻的乡野起步,以自己的天资、勤奋与忠诚,一路颠簸着奋斗进庙堂之上。他在任时干了三件大事足可青史留名:一是举荐武则天当皇后,尔后武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女皇帝。二谓重编《姓氏录》,以抬高寒门庶族地位,打击关陇门阀势力。三谓反对“齐梁艳体”,世人称赞李义府的文风“好以绮错婉媚为本”(《旧唐书.上官仪传》)。李义府的故里距文同故里不到半里,一地竟出一宰相一画家,殊为难得,人杰地灵,对此地而言真是不为虚言。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文同1018年出生于梓州梓潼郡永泰县(今属四川省绵阳市盐亭县),1049年(宋仁宗皇佑元年)中进士。后被朝廷委派干了几任县官,有清廉之声。然而文同最大的成就是画竹,画竹写诗,都达到古今书画界的极致。以今天珍藏于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那幅誉满天下的文同《墨竹图》为例,此竹以简笔画成,呈现渐次转细的S形动势,在寒山瘦水处一枝崛起,正如苏轼所评的“瘦节蛟蛇走”,呈现出极高的生命律动与艺术造诣。

文同透过浓淡墨色的交叠,制造出深色叶面遮住浅色叶面的空间幻觉,正如苏轼所言:“以墨深为面,墨淡为背,自与可始。”(文同字与可),在这幅让人眼前一亮的《墨竹图》上,画家运笔不疾不徐,叶片锋锐流畅,突出的小竹枝,充满张力,为后世推崇。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竹子在中华民族衣食住行及文化生活里不可或缺,除了竹笋可吃,更有松竹梅“岁寒三友”之谓。竹林绿浪涌天,从远山到近水,从树林到农家,像中华文化的守夜人,把风骨铭刻在养育它的土地上。文同所画的竹丛是世间精气神的铮铮再现,与王羲之笔下的竹子、李白高歌的竹林一以贯之,长垂日月而不衰。

文同的贡献除了绘这一竿崛立的墨竹,还有因这沧桑劲竹创造出的三个成语:胸有成竹、成竹在胸及不屈不挠。它们是人生之路上为探索者呈现的“凌云,虚心,气节”三大宝贵品格,为后世效仿。记得过去盐亭“猫儿嘴”峻峭山岩有先人凿出的四个簸箕大的楷体字“胸有成竹”,以激励人们,缘此前行。

文同与苏东坡是表亲家,苏轼哥哥苏辙的儿子娶了文同的女儿,两家不但情同手足,而且同为“竹痴”。史载苏东坡画竹就受了文同影响,文同对其授以技法,苏东坡乃虚心习之。史记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洋县)太守时,某日文同吃竹笋下饭,正咀嚼得津津有味之时,收到书童呈上的苏东坡信札,还附诗一首:汉刀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川千亩在胸中。

《四川经济日报》整版刊登盐亭籍作家《故乡盐亭:山水铭刻记忆》

文同读罢诗句,忍俊不禁,喷饭满桌。慨叹有如此亲家,他自己“清贫太守”的生活也就有滋有味了。文同时言:“世无知己者,唯子瞻(东坡的字)识吾妙处。”苏东坡也多次深情讲述:“与可于予亲厚无间,一日不见,使人思之。”宋神宗元丰元年(公元1078年),文同曾送东坡一帧墨竹册页,次年正月,61岁的文同奉调出任湖州(今浙江吴兴)太守,不幸病逝于赴任途中的陈州(今河南淮阳)驿舍,东坡得知噩耗,以手摩挲画册,挥泪不止,并写下纪念文同的名篇《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被历代传颂。

文同在中国绘画史上首创不施勾勒的写意墨竹图轴与“胸有成竹”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自北宋以降,苏东坡、郑板桥、李觯、吴昌硕、齐白石等均师从文同技法画竹,在岁月长河中形成以宗师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为中国灿烂的艺术宝库再添骄人珍品。

这就是永泰,它那丛遒劲高雅并占尽山野风流的竹林,是属于文同的,也是属于中国的。暮色四合,远近处的竹笼已不可辨认,但文同的竹丛却永留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