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指什么花?

西门白甫


想必大家都应该知道黄花闺女是什么意思,民间常把年轻未出阁的姑娘称之为黄花闺女。那为什么偏偏叫黄花闺女?而不叫不叫紫花花闺女、粉花闺女、白花闺女呢?其实所谓黄花,在古代是指的古时妇女爱美,在额前的一种装饰,又称花黄,就是用黄颜色的彩笔在额上或脸部脸两颊上面画成各种漂亮花纹;也有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上的。这种习俗大约起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北朝《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之说。



有一种“黄花闺女”的说法在民间广泛流传: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有位女儿寿阳公主,生得美貌如花,冰清玉洁。有一次她睡在皇宫含章殿檐下,无意间梅花落在了她的额间,怎么抹都抹不掉,皇后便只好作罢,没想到这梅花痕竟如此的美丽,被宫女贵妇称得其娇艳无比,宫廷中女子竞相效仿,形成一时风尚。

后来便给这个妆容取名叫梅花妆,而寿阳公主也便常常贴这梅花妆,但因梅花有时节性,所以后来便用花粉染制,并渐渐民间也开始盛行开来。 由于这种妆术最早是点缀在额头上,后来又发现,花的颜色又以黄色最为合适,于是,人们便称这种黄色的粉妆为花黄、额黄。古人向来喜欢贴花黄,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黄花也就成了女性的特征。但是这种妆束只有女子未嫁之前可以装扮,出了阁的女子是万万不可的。

书中还记载了这一段事情的经过,宋代李昉等编撰的《太平御览》卷三十《时序部·十五·人日》引《杂五行书》:“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竟效之,今梅花妆是也。”




其实这种说法一看就是不合理的,北朝时期女子就已经开始“贴黄花”了,《木兰诗》中都已经描写了,而且刘宋的建立比北朝晚,一看就是不成立的。

第二种说法便是说未经人事的少女额头前长有鹅黄色的绒毛。当然这都是因人而已的,而且是根据不同发色来决定的,一般都没有可信度。

第三种说法: 黄花又指菊花,因菊花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高尚节操。因此,古人在额头前面贴上黄花,这不仅说明这女子还没有结婚,而且表示姑娘品德高尚,心灵纯洁,尚未出嫁,能保持贞洁。 慢慢地,随着时代的演变,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了,一直流传至今。

其实很多词语在每一个时期意思都不尽相同,就比如冰清玉洁原来是用来描述男的的,到现在已经演变成描述女的的了。


藤树先生


黄花闺女这个特殊固定的词汇,想必大家是都不会陌生的。但是提到这个黄花,到底是指的什么花?恐怕知道的人并不是太多!

要弄懂这个问题,可不是三言两语就搞定的。那么就请各位看官,给点耐性听我慢慢的给大家解读吧!这个问题还得从南朝刘宋,开国皇帝刘裕说起。武帝刘裕有一个小公主,特别顽皮任性。就像男孩子似的,经常在外面到处乱跑。某日在外面玩累了,倒在花丛中就睡着了。一个奇迹发生了。

有一个腊梅花瓣落在她粉嫩的脸上。待醒来时,花瓣在额头上留下了一个梅花烙印。…当父皇遇见女儿时,发现了女儿额头上的梅花印记。父皇觉得甚是可爱。于是就吩咐她不要把梅花印弄掉。于是小公主就谨遵父命,果真好几天不敢洗脸。这总不洗脸哪行呀!小公主的鬼点子特别多,仔细一想有了办法。于是她每天清晨洗漱完毕,都重新在脸上贴上花瓣。由于她贵为公主,是金枝玉叶呀!自然是重量级别的人物。是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的。公主可是大v呀,下面效仿的粉丝那可盖了帽了。于是乎这在当时就自然的形成了,一个时髦的潮流。

不过这样贴来贴去的也太麻烦了。后来干脆就直接,用彩笔在脸上画个花瓣。这就是后来所说的贴花黄的来历。

但是在封建社会,妇女是有许多固定禁规的。对于一些已婚的女子,她们是有她们的化妆规范要求的。所以贴花黄的只有未婚的少女了。所以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嫁少女的代名词了!

由此看来所谓的黄花,也就是指的腊梅花。由于时代的变故,这种妆容也不单纯的就是黄颜色的。在以后的几个朝代也各有不同。不断演化。但是无论如何演化,黄花闺女一词已经在那个朝代就流传延续,是无可更改了。

所以说,黄花闺女这个汉语词汇里的黄花,说具体一点就应该是:“腊梅花”。因为,中国汉民族文化,凡事都是应该追求出处的。因为这个词汇是从南朝刘宋武帝刘裕,那个时候产生的!







o星火燎原o


这的确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黄花闺女”一词,不仅在古代,放到现代,大家也都耳熟能详,人人皆懂,意思主要是代指没有出嫁的大姑娘。

“黄花闺女”这一词的来源,其实还有一个非常美丽的故事。话说南北朝刘宋时,宋武帝刘裕有位貌美如花的女儿,叫寿阳公主,生性活泼,非常招人喜爱。有一天在都城金陵的宫中玩累了,就直接躺卧在宫殿石椅上睡着了,恰好一阵微风拂过,梅花片片飞落,几枚梅花瓣飘落到她的额头上,留下点点梅花斑痕,让本来美丽动人的寿阳公主,显得更加娇柔妩媚,惹人怜爱。宫女们见状,都惊艳不已,武帝也非常喜欢,特意起了个名字叫“梅花妆”。

“上所好之,下必甚焉”。因为皇帝的大加赞赏,宫中佳丽都纷纷效仿,将梅花贴在前额,成为当时宫中非常流行的妆扮。后来慢慢传到民间,许多富家大户的女儿都争着效仿。但是,梅花也不是四季都开花,这个问题当然难不到爱美丽的女人们,于是有人想出了法子,用黄色的粉料直接在额头上描绘成梅化形状,人们便把这种装扮叫做“花黄”或“额花”。南北朝著名的《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可见这种装扮的流行。

在古代,文人喜爱用“黄花”指代菊花,《菊谱》中称:“菊草本也,以黄为正,所以概称黄花。” 因菊花能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于是非常重名节的古人,就将“花黄”一词颠倒过来称“黄花”,来形容未出嫁女子心灵纯洁,情操贞节的童真,“黄花闺女”一词便成了未婚少女的专有称谓。所以“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指的就是菊花。

以业余视角品读历史,用淡泊心态谈笑古今,掌心读历史欢迎各位看官继续关注点评!


掌心读历史


黄花是指菊花,在李清照的声声慢中有词句:“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就是指菊花已经枯萎,落了满地,花儿已经衰败还有谁去采摘呢?


菊花又有瘦菊之称,因为它的花瓣瘦长,又是在秋天开花,在秋风飘零中更显萧瑟。特别是在将要枯萎的时候,更显消瘦。所以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就拿菊花来对比:“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而古人为什么喜欢用黄花比喻未出嫁的姑娘呢,闺女顾名思义就是指未出闺阁的女子。由于古人认为菊花品性高洁,在寒秋中独立开放。就像元稹的诗句中:“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所以人们把它当作既不与群芳争艳,又傲然不屈的象征。估计男人都喜欢这种性格的女生,不会吃醋,又能吃苦的女生,谁不喜欢。所以人们逐渐把菊花当成了坚贞不屈的象征,来比喻未出阁的女子,再合适不过。

而在魏晋时期,流行一种化妆技巧贴花黄,又称额黄,鸭黄。卢照临有诗云:“片片行云著蝉鬓,纤纤初月上鸭黄。”木兰辞中也有:“对镜贴花黄”。

据说是源于宋武帝的女儿寿阳公主。寿阳公主生的十分美貌,有一次在园中玩耍,躺在梅花下睡着了。梅花吹到额头上,不知道怎么粘染了梅花的痕迹,醒来后发现更显妩媚娇柔,所以她就喜欢在额头贴花,就流行开来。后来就逐渐演变成贴花黄的传统,而黄花本就有品性高洁的象征。所以后来未出嫁的女子就被称为黄花闺女。


渔耕樵读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指什么花?

  古人把没有出嫁的姑娘叫黄花闺女,原因是什么呢?

  黄花闺女是指还没有婚嫁的女孩子,没有经历过XING生活的女孩子,也即处女,这在咱们国家是非常通俗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种说法呢?

  南朝的传说:南朝刘宋寿阳公主在含章殿小憩,微风吹来,梅花花瓣刚好落在寿阳公主的额头,汗水渍染,公主前额留下淡淡花痕,擦不净反而增加了几分妩媚,此后宫中流传开来,人称梅花妆,后传出宫外,成为南朝流行的妆饰方式。《太平御览》一书载:“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自后有梅花妆。”因为梅花出现的季节问题,聪明爱美的女孩子们,设法改进,将花朵磨成粉料,之后涂抹,称之为“花黄”或“额花”。

  北朝的诗词:民歌《木兰辞》(《木兰诗》)中"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字句。贴花黄即是如此,当时的人们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征,用画的,用贴的,作装饰。木兰从军多年,但仍是未婚姑娘,回家回归本来面目,自然要做女孩子们做的事情。这首诗具体产生年代和作者不可考,据说是唐人所作,唐朝离南北朝并不遥远,有这种传承不奇怪。

  民谚民俗文化:这种妆束都是出自未出嫁的姑娘,出嫁后就要改变妆饰,因此有谚:“今朝白面黄花姐,明日红颜绿鬓妻”,由此可以看出“花黄”已经变成了“黄花”了,即黄花闺女一词了。黄花二字,既可以是指装饰,也可以指菊花,野生的都是黄的,菊花在《礼记》中是这样的:“季秋之月,鞠有黄华”,花华同义,菊花傲霜斗雪,高洁雅致,有风骨节操的花,用来形容姑娘心灵纯洁品性贞洁,是再好不过的了。

  旧时化妆品不多,民间巧手各种发明创造,丰富了历史。多元化的民族融合后,这种习俗少了许多,但是“黄花闺女”的说法,却一直保存了下来,人们仍然习惯用这个词来称呼未出嫁的年轻姑娘。(文/宛如清扬)


宛如清扬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指什么?

黄花在古代称菊花,菊花又具有傲霜耐寒的特性,常被人们用来比喻人品性的高洁。

所以,在古代未婚女子在梳妆打扮上,都喜爱在脸上“贴黄花″,贴于额头,鬓角边,嘴边等处,这也是古代未婚少女的妆容。但对镜子贴黄花的习惯早己不复存在,没有人再贴黄花了,但黄花闺女一词却流传了下来。

“黄花闺女″一词表示少女还未结婚,另一方面表示少女心灵纯洁,因此,“黄花闺女″就成了未婚处女的代名词了。

对于现在来说,“黄花闺女″应该指未正式结婚的女子吧,是不是处女,就不细讲究了。








春风化雨168609502




西门观点:有多种说法,一指菊花,二指古代女子额头贴的装饰花黄。

黄花闺女一般指没有出嫁的女子,也指处女,古代叫未出阁女子。女子在未出嫁前保持自己的贞洁,说明女子品德高洁。

为什么把未出嫁的女子叫黄花闺女,有多种说法。而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是指什么花,还是其它?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指菊花。

黄花指菊花。因为菊花耐寒傲霜,常用来比喻女子贞洁,在闺女前面加上黄花二字,表示女子待字阁中,尚未婚配,还是处女,也说明女子在出阁前能保持纯洁,品德高洁。

第二、指古代未出阁女子额头或两颊贴的一种黄色装饰。

《木兰辞》里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一句,其中的"花黄"即代"黄花"。南北朝到隋唐时期,未出阁女子喜欢在额头和两颊用黄色画上各种花式图案,有的用黄纸剪成各种图案贴在额头或两颊,作为一种装饰。


过去,女子非常在乎自己的贞洁,未出阁就与人发生关系的会有很严重的后果,所以未婚前男女绝对不能发生关系,黄花闺女很普遍。

现在,思想观念比较开放,婚前性行为现象很普遍,尽管很多人能够接受,但毕竟造成很多社会问题,而且受伤害的一般都是女子。

因此,还是希望女子未婚前尽量保持自己的贞洁。

谢谢您的关注,期待您的看法!


(网络图片与内容无关)


西门白甫


浅谈“黄花”闺女

我们老祖宗的智慧可以说是取之不尽,值得后人学习、研究。就拿“黄花闺女”来说,在古代,人们对于少女贞洁是看得非常重的。一般的女子都是足不出户,待嫁闺中。何为闺?一般是指内门,在这里,特此女孩子住的房间。比如白居易在《长恨歌》有诗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知”。因此,闺女指的是未出嫁的少女。那黄花作为闺女之前的定语,其深义不言其表,这里强调是守住贞洁的未婚少女。

那为何是用“黄花”一词呢?注意,此处的黄花不是“人比黄花瘦”中的黄花,不是现在所言的一种药材。黄,指的是一种颜色,黄花是专指黄色的花。为何呢?古代未婚女子梳妆时喜爱“贴黄花”,用黄色颜料、黄纸剪成花样或者黄色花瓣在额头、两颊来做装饰。《木兰辞》中有诗句:”对镜贴花黄“,说的就是这种习俗。

习俗起源于南北朝,后来到金、元侵入中原以后,才慢慢消除,但“黄花闺女”一词表达处女之意很含蓄,因此一直延用至今。后来,中国文人太聪明,想象力丰富,把黄花延伸为黄菊花之意,而菊花傲霜耐寒,常用来比喻人“有节操”,这样一来,“黄花闺女”更意味深长了。


欢迎关注宏灯诗话,与您共享头条文化生活!


宏灯诗话


黄花闺女,从字面上理解,指的是黄花型的闺女,或者说,像黄花一样的闺女。

在古代,刚刚成年的女孩只要与黄花联系在一起,那一定是优质的女孩,有着处女的洁净身子,用贾宝玉的话说,“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

因此,黄花闺女特指未出嫁的成年女孩。一旦嫁人,黄花不在,闺女就变成了妇人。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究竟是什么花?

主要有三种解释,每一种都正确,可以说是“三合一”。这充分说明了,黄花闺女珍某些方面贵到无价的程度。

一是黄花,指的是花黄。早在1400多年前的北朝,在民歌《木兰辞》中,就有“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么一句诗。

谁在这么做呀?

闺房里的成年女孩呀,她们要把自己梳妆打扮得漂亮一些。

所谓“贴黄花”,用自己用黄色的花粉制作的化妆品(相当于现代女孩用的口红、唇笔、粉饼等),在额头、脸颊上,画出自己所喜欢的花纹。这种能够保持好多天的妆容,叫做梅花妆。

有的女孩图省事,干脆用黄纸剪成各种花样,贴在自己的脸上和额上,这应该叫做梅花贴。

二是嫩黄的绒毛。没嫁人的闺女,在额头上和脸蛋上都有嫩黄的绒毛,这是她们特有的标志。

一旦嫁做他人妇,脸蛋上和额头上像黄花一样的绒毛就消失了。大家可以想象,黄花闺女嫁人后,新郎和新娘在洞房里耳鬓厮磨,不停地亲嘴,新娘的脸蛋上和额头上哪能保留得住一片片嫩黄的绒毛?打个比方,就是大军过处,寸草难生。

三是秋天的菊花,当然是黄色的菊花。从古到今,菊花的花语是“高洁”、“隐逸”、“长寿”、“真诚”、“爱你”等,是隐士和君子的象征。

而且菊花傲霜耐寒,比喻闺女有节操、保贞洁,婚前和婚后都是如此,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给石头捧着走,绝对不会胡思乱想、胡作非为。

需要要注意的是,黄花闺女中的黄花,并不是指黄花菜(又称金针菜、七星菜、宜男草、忘忧草、健脑菜)。黄花菜是百合科萱草属草本植物,“观为名花、用为良药、食为佳肴”,与蘑菇、木耳并称为“素食三珍品”,是一种食用花卉。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也不是指春暖花开时节,那些金黄的油菜花,谁喜欢养在香闺中的女孩油光水滑、做人圆滑呢?

如果把黄花闺女理解成像黄花菜一样的未婚女孩,对她们是大不尊重。


传桃说文化


黄花闺女中的"黄花"指的是菊花。

菊花是原产于中国的花卉之一,人工栽培已有3000多年历史。菊花更是晋才子陶渊明最爱,因此写下那句脍炙人口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

到了唐朝,菊花成为重阳节观赏的重要风景之一,也有饮菊的习俗。唐朝诗人孟浩然就曾写过《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而唐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黄巢更是写过一首关于菊花的诗: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开在秋天,本是万物枯萎的季节,菊花却迎风绽放,其孤傲的品格可见一斑,菊花也因此被奉为花中四君子之一。同时菊花也是古往今来最寂寞的花,恰似傻女怀春都守空闺,所以古人也用黄花闺女,代指未出嫁的少女。当然,还有一种说法是未经历人事的少女额头绒毛是黄色的。但不管怎样,用绽开的花来指代少女,总是恰如其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