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篇-1.3早年曹操

曹操生於桓帝永壽元年(155年),是曹嵩的長子。

曹操有個小名叫做“吉利”,這其中飽含了父親對兒子未來的祝福,希望曹操平平安安,逢凶化吉;曹操還有個小字,喚做“阿瞞”,後世有人把“阿瞞”的含義解讀成“小騙子”,這是錯誤的,因為在漢末,“瞞”是眯眼的意思,這應該是曹操眼睛不大的緣故。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卷四·目部》:瞞,平目也。

曹操篇-1.3早年曹操

少年曹操影視劇形象

曹操對“阿瞞”這個小字應該不是喜歡,畢竟是針對自己的生理缺點嘛,老爹、兄弟喊可能還有親近的意思,如果讓外人喊,曹操的心理是有小疙瘩的。例如建安年間,許攸投曹操後,自持功高,又與曹操是舊識,便一口一個“阿瞞”來稱呼,曹操表面上不介意,心裡卻嫌死了許攸。

陳志《崔琰賺》裴注引《魏略》:(許)攸自恃勳勞,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阿瞞),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然內嫌之。

曹操篇-1.3早年曹操

許攸影視劇形象

曹操的生母情況,史書未載,只知道曹嵩的妻子姓丁,這位丁氏到底是不是曹操的生母,也是未知。魏文帝曹丕追封的這位丁夫人到底是不是自己的親祖母,我們只能說傾向於此吧。

陳志《文帝紀》:(延康元年,220年)五月戊寅,天子(劉協)命(魏)王(曹丕)追尊皇祖太尉(曹嵩)曰“太王”,夫人丁氏曰“太王后”。

曹操字孟德,也有人提出曹操的身份很可能是庶子,因為《禮緯》:嫡長曰伯,庶長曰孟。其實,這在當時並不嚴謹,例如東漢名臣班固字孟堅,他就是班彪的嫡長子。

曹操的童年並不幸福,他在自己的詩作《善哉行·其二》中寫道:

自惜身薄祜,夙賤罹孤苦。既無三徙教,不聞過庭語。

這是說自己童年時就喪母,從小沒有母親的教誨,也沒有得到父親的關愛。

雖然在詩作裡寫的如此悽慘,但是曹操的童年也不見得如此,曹嵩對這個長子還是關照有加的。陳壽在《武帝紀》介紹曹操少年時就寫道“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如果沒有曹嵩對他的寵愛,想必他也不會如此灑脫吧。

曹操還有三個弟弟:曹德、曹彬、曹玉,可惜史書上記載的非常少。

曹德是與父親曹嵩一同被陶謙的士兵所殺;曹彬追封的諡號是“恭”,想必是逃過這次劫難;曹玉追封的諡號為“哀”,可能與曹德一同遇難的。

曹操的青少年時期的故事,還是有一些的,例如:

《曹瞞傳》說曹操裝頭疼騙過父親和叔父;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曹瞞傳》:太祖少好飛鷹走狗,遊蕩無度,其叔父數言之於(曹)嵩。太祖患之,後逢叔父於路,乃陽敗面喎口;叔父怪而問其故,太祖曰:“卒中惡風。”叔父以告嵩。嵩驚愕,呼太祖,太祖口貌如故。嵩問曰:“叔父言汝中風,已差乎?”太祖曰:“初不中風,但失愛於叔父,故見罔耳。”嵩乃疑焉。自後叔父有所告,嵩終不覆信,太祖於是益得肆意矣。

《幼童傳》說曹操十歲時在譙河邊擊退鱷魚;

《太平御覽·卷436·人事部七十七》引劉昭《幼童傳》:魏太祖幼而知勇,年十歲,嘗浴於譙水,有蛟來逼,自水奮蛟,蛟乃潛退。於是畢浴而還,弗之言也。後有人見大蛇,奔逐。太祖笑之曰:"吾為蛟所擊而未懼,斯畏蛇而恐耶?"眾問乃知,鹹驚異焉。

《世說新語》說曹操和袁紹年輕時曾去搶人家的新娘子;袁紹還曾派劍客刺殺曹操;

《世說新語·卷27·假譎第二十七》:魏武少時,嘗與袁紹好為遊俠,觀人新婚,因潛入主人園中,夜叫呼雲:“有偷兒賊!”青廬中人皆出觀,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婦與紹還出,失道,墜枳棘中,紹不能得動,復大叫雲:“偷兒在此!”紹遑迫自擲出,遂以俱免。

袁紹年少時,曾遣人夜以劍擲魏武,少下,不著。魏武揆之,其後來必高,因帖臥床上。劍至果高。

《異同雜語》說曹操還曾去行刺張讓。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孫盛《異同雜語》:太祖嘗私入中常侍張讓室,讓覺之;乃舞手戟於庭,踰垣而出。才武絕人,莫之能害。

這些故事的可信度如何,我們看看就行,不用去較真。

接著說說曹操的婚姻情況。

曹操篇-1.3早年曹操

曹操讀書形象

曹操的妻子是丁夫人。丁氏家族在譙縣本地也是一個大家族,前文說到父親曹嵩的妻子也是姓丁,可見本地曹、丁兩家聯姻情況。

曹操還有一個妾劉夫人,給曹操生了一兒一女:曹昂、曹鑠、清河公主。劉夫人又早死,而丁夫人可能是不能生育,於是丁夫人就撫養曹昂兄妹二人,視為己出。

陳志《后妃傳》裴注引《魏略》:太祖(曹操)始有丁夫人,又劉夫人生子修(曹昂)及清河長公主。劉早終,丁養子修。

陳志《武文世王公傳》:劉夫人生豐愍王昂、相殤王鑠。

光和三年(180年),曹操在家鄉譙縣納卞氏為妾,中平四年(187年),卞氏生下曹丕,後來又生了曹彰,曹植(192年生),曹熊。

陳志《后妃傳》:武宣卞皇后,(徐州)琅邪開陽人,文帝(曹丕)母也。本倡家,(180年)年二十,太祖(曹操)於譙納後為妾。

曹操後來娶的小妾就不一一敘述了。

曹操篇-1.3早年曹操

曹操影視劇形象

最後說說曹操的學問。按說曹操小時候非常調皮貪玩,不喜歡讀書,但是隨著年紀和閱歷的增長,曹操的交際圈子自然要接觸到士人,特別是年長於自己的袁紹,對曹操的影響頗大。

袁紹注重養名,且同情黨人,曹操也因此鄙棄自己的家族,而嚮往士人的政治理念。在此時,曹操結交的士人有何顒、蔡邕、張邈等等。

熹平三年(174年),二十歲的曹操舉孝廉,然後入朝為郎官,開始了仕途。至於舉薦曹操的恩主,可以推算出當年是王吉(中常侍王甫之子)在任沛相。

陳志《武帝紀》:(曹操)年二十,舉孝廉為郎。

王吉於光和二年(179年)被誅,沛相在任五年,則179-5=174年。

年輕的曹操也開始做學問,他特別喜歡看兵法書,就去搜集整理各種兵法書,名為《接要》,後來還給《孫武》(即《孫子兵法》)作注。

陳志《武帝紀》裴注引孫盛《異同雜語》:(曹操)博覽群書,特好兵法,抄集諸家兵法,名曰《接要》,又注《孫武》十三篇,皆傳於世。

《魏書》說曹操“能明古學”,這裡的“古學”的意思大概是指代古文學,儒學經典等,可見曹操在文化學術上亦有涉獵。曹操也擅長寫詩歌、書法,這些成就大都產生於曹操中老年時期,這裡就不詳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