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麦许琨


刘邦垓下一战成功,天下归一,论功行赏,大肆分封,分封18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萧何排第一,张良最后只得了留县,是让人们觉得最不公的事。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有书君认为存在几个误区:


论功,萧何的确最后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赏,却未必强过张良和曹参。


大多数人认为,萧何的功劳确实不小,但不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比起那些身披战甲,手拿兵器,率领军队征战沙场的人,他们在攻城略地、扩张地盘上,都曾经立下过大大小小的功劳。


但萧何只会舞文弄墨,在一边发发议论,战场都没有上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现在封赏起来,却在那们真刀真枪去拼命的功臣之上,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首先,我们来听听刘邦是怎么评价萧何的,为此,刘邦给大臣讲了一个功狗功人的故事。



刘邦对于大臣们谆谆教导地说:“前去打猎的时候,追杀捉咬猎物野兽兔子之类的是猎狗,然而首先发现野兽踪迹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猎人。现在你们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兽,功劳也就是像猎狗一样,也就只能是被称作是功狗。


至于像萧何这样的,就是发现野兽藏身所在踪迹,指示发号施令,猎取目标野兽,功劳也就相当于猎人了,也就是被称作为功人。”


“话又说回来了,你们跟随着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过是两三个人,萧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让自己宗族里面的几十人权都跟随着我,为我卖命,为我打天下,这个功劳可不是能够忘记的呀!”


事实上,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确实是出力不少。萧何早年只是沛县县吏,跟随着刘邦起义,对楚汉战争是有着很大贡献的。



汉朝建立以后,萧何又参照秦律利弊,给新兴的汉王朝制定了一系列与民生息、从民所欲的缓和律法 ,以及各项规章、税赋制度,将汉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


而且,刘邦与萧何,决不是一般的君臣关系。他俩是患难之交,贫贱之交。刘邦起事后,实力弱小,时任沛县主吏掾的萧何毫不犹豫就投奔了他,还为他积极出谋划策,后来留守关中,让汉军有个坚定的大后方,得以粮食供应不断,为建立西汉立下了汗马功劳。萧何可以说是刘邦的左膀右臂。


论功劳,按刘邦亲口说法:“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论镇国家,我不如萧何。论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这三位被史家赞誉为“汉初三杰”,而这三位人杰中,出力最大、功劳最著、几次拯救刘邦于绝境中的,就是萧何。



那些身在其中的群臣们都不再争论了,哪需我们这些后生晚辈来说道的。


其次,在封赏的过程中,曹参是第一位,第一个封侯的人是曹参,食邑万户。第二位才是萧何,开始只是食邑八千,只是后来增加了两千户,才有万户的。


本来韩信也为刘邦立下了汗马功劳,可惜的是他主动邀功,成为功高盖主的大忌,不得善终,这里就没他的事了。



再说说张良。


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一心想实现他的家国抱负。几易其主,最终成为刘邦的谋士。

张良是一位足智多谋且登高望远的杰出军事家,他洞察人性,料敌先机,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刘邦尊为帝王师。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邦得一张良,胜过得到十万大军。


论功行封时,刘邦本来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不管是不是刘邦试探张良,反正张良推辞了,谦请封始与刘邦初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


张良辞让的理由是:他在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


刘邦与张良的关系,如同一种合作关系,张良依靠刘邦完成复韩的精神追求,刘邦依靠张良的计谋完成一统霸业。刘邦待张良客气,内心里恐怕也是又爱又怕,从内心深处也信不过张良。聪明如张良,他怎不知刘邦的心思呢?


张良心愿已了,心生去意,对刘邦说:“如果真的想封,就封给我当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县吧。”这多少也让刘邦有点怀旧情结在里面。再说留县也不是一个又穷又小的不毛之地,食邑万户,够张良安享晚年了。张良的退步,让他得以善终。他认得清,拎得清形势,真正的聪明人也!


总之,刘邦的论功行赏,萧何排第一,张良得留县,一点儿也不冤。而萧何没能像张良一样明哲保身退隐,为了避免招来杀身之祸,不得不“自毁其名”,身边也不知道有多少人是刘邦的眼线,日子过得也并不舒坦。人,还是见好就收,知足常乐得好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误区。

论功,萧何的确最后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赏,却未必,甚至不如张良和曹参。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讲一下。

第一次是论功。高祖五年,终于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口头上的赞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一段。刘邦亲口说: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论镇国家,我不如萧何。论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

注意,在这里,张良是排在最前面的。

第二次是封赏。高祖六年的十二月开始,刘邦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

十二月份,首先对曹参封侯,食邑万户。

下个月,对萧何封侯,但是萧何只有八千户。

就这样,《史记》记载,群臣还不服,认为萧何封赏“独多”。所以这里不服的当然不包括曹参,而是樊哙、灌婴之流。可见萧何的功劳此时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刘邦因此劝慰他们说:你们打仗的,就像猎犬,是“功狗”,而萧何的功劳是指挥打猎,是“攻人”。你们也别不服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这个月,张良也被封侯了。

刘邦对张良说:齐国是好地方,你自己挑三万户作为你的食邑吧。

注意啊:是三万户!

不管刘邦是不是故意试探张良,也可见张良的实际特殊地位,并不是萧何和曹参能比的了。

但是张良对刘邦说:我和陛下相识在留县这个地方,我只要留县作为食邑就行了。三万户我不要。

张良此举,一是表明自己无贪念,二是暗示希望刘邦眷念旧情。符合他一贯低调谨慎、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有些人到这里就容易被迷惑了,以为留县是小地方,其实不是的,张良这个留侯仍然有一万户的食邑,比萧何要多。而不是题干里所说的又小又穷。

第三次又是论功。是在所有功臣封赏完毕后,刘邦下诏要定元功十八人的排名。

很多功臣都建议曹参功第一,按之前的封赏来说也应该如此。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说:曹参立的是一时之功,萧何数次在危难时机保全汉室,是万世之功。刘邦首肯,这才把萧何排到了第一位。同时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的食邑。萧何至此才名至实归,名誉和物质上都排到了汉朝功臣的第一。

这个十八人功臣的排名到吕后时期又被重新排过,但是张良始终不在其中,应该也和他低调的做派有关。韩信因为被诛也不在其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良在汉初三杰里是一个特殊存在,在刘邦心目中也并非萧何和韩信能比,这个有时间可以另外撰文一说。


东土大唐三俗和尚


刘邦论功行赏过很多回,不知道那次萧何是排的第一。应该说初始每次封赏萧何绝对不是!功劳这事,站在不同角度,结果天差地别!在刘邦眼里有三个人可以接受不世之封赏!那必是刘邦夸过的韩信、张良、萧何!在刘邦的眼里江山就算是他们三个打下来的!良心发现的时候,他必然也在想自己何德何能?

但其实最聪明的应该是张良,作为一个合格甚至优秀的帝王师,他不但懂得功成身退。还特别懂得拒绝刘邦的齐国三万邑的封赏,并一而再提醒刘邦自己怀念当年知遇情!当年在留县相遇,所以求封邑于留,为留候!

而与之相对的就是军事智商第一,政治智商最次的韩信,真是政治上蠢得和猪没区别!楚汉鸿沟对峙的时候,该反不反,还试探刘邦说,你看我做个假齐王怎么样啊?把蒯通嘴都气歪了!嘴气歪的还有一个人,那是刘邦,但刘邦被踢一脚,立刻反应过来,妈了个巴子,大丈夫做王就要做个真王,做什么假王?所以当了皇帝的刘邦还是蛮大气的,封了韩信为楚王!(其实那时候还是带兵打仗的封王,张良封侯,而萧何只是封君而已,所以排第一还是韩信

)并且拿到个免死诏书!只是韩信啊韩信总不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该要什么,总觉得是在过家家,后来被贬淮阴侯,仍不知收敛,最后被刘邦老婆吕野鸡玩死了!我一直想不通,有兵有地盘的时候不想造反,啥都没了缺想造反了,脑袋被驴踢了!

而实际上刘邦对待萧何,是不同于对待韩信和张良的。萧何是刘邦曾经的上司加兄弟加伯乐!实际上萧何很多时候还是刘邦的精神导师!在刘邦一开始出来混的时候,萧何就跟他说,你来带头带着兄弟们混吧?刘邦那时候还叫刘季也就是刘老三!刘老三说,我啥都不会啊!萧何说,没事,我会。你只管带着兄弟们喝酒吃肉吹牛逼就行,具体所有的事情都由我来做!所以说,没有韩信刘邦可能无法打败项羽,就当不了皇帝!没有张良,自己可能仍困守在沛县或者汉中巴掌大的地盘上!而没有萧何,刘邦可能只能当个小流氓,苟活于乱世,不知道什么时候玩丢了脑袋!

但所谓论功行赏,是要做给底下人看的,有的奖状很大,奖金很高。但是皇帝刘邦不承诺今后不再要回去!有人封赏不大,却总让刘邦觉得愧疚!所以萧何先封君,后封候,全族食邑!刘邦初封萧何为鄂君,以鄂君食关内侯食邑,后加封安平侯,孝惠帝二年,萧何死后,追封文终侯。


炒米视角


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刘邦这个“流氓皇帝”,自己就有一番独特而有趣的言论来评价萧何和张良的功绩。

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刘邦已然消灭了项羽,做起了汉朝的皇帝,开始剖符封赏各功臣,直接就给了萧何酂候,食邑数10600,排第一。这个时候,就出现了诸侯争功的情况。

有人说:“我们披坚执锐,参加各种战斗,浴血奋战帮助皇帝打下的天下。萧何没参加任何战斗,就跑跑腿,送送文书,偶尔参加几次谋议,凭什么功劳在我们之上。”

于是刘邦亲自为他们解释了一番关于“功狗”和“功人”的奇葩理论。

刘邦说:“各位都打猎,打猎时追杀野兽兔子的是猎狗,而放出猎狗指挥方向追击猎物的却是人。各位追逐猎杀野兽,是功狗,而萧何纵狗、指示方向,是功人。”

功臣们听后都不敢再发表议论。

至于张良,更牛,张良是刘邦的谋主,智囊团首席团长,同样也没有战功,直接让他选择最发达的中原地区,齐地,选三万户,作为食邑。

也就是说,其实按照刘邦最初的想法,应该是张良第一,萧何第二。只不过,张良不留恋权位,知进退,深谙“飞鸟尽、良弓藏”的道理,他不敢承受。

于是,张良跟刘邦说:“当初,我在下邳地方起事,跟皇上你在留县相遇,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缘分。皇上用我的计谋,幸运的是,都能奏效。我希望陛下封给我留县就好了,不敢承当三万户。”

张良其实就是想说,我很念旧,不想留恋富贵,只要给我,我们最初相遇的地方,让我怀念就好了。刘邦多聪明,一下就知道了张良的意思,于是封张良为留候,食邑10000户。

其实,从这也看出来,张良实际上是比萧何更有本事的。因此,后来萧何被捕入狱,差点被杀,而张良却始终受刘汉尊重,最后得以善终。


萝卜说


这个倒并不是说刘邦小气。刘邦一开始告诉张良的时候是跟他说你如果想要封邑,好,我到齐国去挑3万户人家的封邑,我直接分给你就行了。

齐国当时是整个天下诸侯里面最富有的一个国家,他的土地也是最肥沃的一片土地。告诉他,我不要这什么原因呢?

刘邦这个人呢,他那个当时是搞一个封赏大会,刘邦把他打天下时候的一批忠臣和兄弟给拉到了一起,必须讨论,你看天下我们打下来了,大家一起封封看,谁有多少功劳,才叫拿多少东西,不要抢不要争。在刘邦说这件事之前,刘邦即明确地告诉张良了,说你看我在其弟我有3万户人家,我可以直接给你。

但是当时经过一番讨论,以后只有刘邦的一个。比较好的一个忠诚吧,叫曹参。她拿到了1万多户人家的封邑,这就很尴尬啦,张良是一个谋士,她在只是在后面出主意的,我们这批人在外面拼死拼活,流血流泪才拿到这么一点功劳,你张良一个什么都不干活的人竟然拿了这么多东西,你是不是有点看不起我们了。

哦!虽然当时这批人是没说,但是张良什么人,他很聪明,他对这件事情一清二楚,张良直接回绝刘邦,刘邦就是个无赖呀,大家想想,哦,我好心好意给你东西你不要,你说是不是看不起我,恰巧张良也了解刘邦的心思。

因此,张良就跟刘邦就说你看我们两个相遇是在留县,你不如在那个地方,给我一点封邑,也对得起我们之间因为一点君诚的情谊了,好,那刘邦也看着没办法就直接给了她1万户人家的封邑

至于说萧何这个人他一开始就是跟着刘邦起兵的,刘邦把他家里所有的家当全部交给萧何去管,是不是因为这个原因,刘邦跟项羽在那打的热火朝天,不分胜负的时候,项羽一点援兵都没有,萧何却可以买四从汉中聚集起大量的援兵和钱粮去支援刘邦。刘邦拿了天下了。对于他来说管理这个国家最好的人选就是萧何你换其他的人他不放心,而且用的也不顺手,至于人家有多少本事,他自己也不知道。萧何这个人是从他起兵开始一直帮他当一个大管家的一个角色,管到现在,为什么不一直用下去呢。至于萧何的功劳是第一,这我似乎没听说过,如果萧何确实做到了作为人的臣子所能做到的位置最高的一部也就是丞相的位置。


漩涡鸣人yy


事情是这样的:萧何,张良,韩信是汉高祖刘邦打天下时,功劳最大的三个人,并称为汉初三杰。刘邦说过: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安国家抚百姓给粮饷,我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可见他们三人在刘邦心中的地位之高。

当时天下初定,刘邦论功行赏,萧何论首功,为什么呢?因为萧何是刘邦的铁杆儿兄弟。从一开始刘邦还是小小的亭长的时候。萧何就帮助他,辅佐他。从亭长到沛公到汉王最后到皇帝,他都是一心一意,不离不弃。所以刘邦跟他的感情非常深厚。于公于私,刘邦都认为他是第一功臣。



另一方面刘邦也非常器重张良。张良在刘邦攻打下邳的时候就追随他。多次在危急关头,为刘邦出谋划策,救他于危难之中。刘邦对张良是非常钦佩的,所以后人也说张良是帝王师。


也就是说他们两个人是旗鼓相当。如果说刘邦是一军统帅,那么萧何就是总政委,张良就是总参谋长,总政委比总参谋长大半级。 那么最后他们两个都是得到了什么封赏呢?萧何,被封为酂侯,最开始是食邑8000户后来又加了2000户就是1万户。到当时刘邦是怎么对张良说的呢?刘邦当时让张良"自择齐国3万户"。就是说让张良在齐国这个地方自己选3万户。张良是个聪明人,他心想总政委比我大着半级才得1万户,我怎么能要3万户呢?于是张良就说我不要3万户,我念着您的恩情,你把我们最初相遇的那个地方留县,赐给我就行了。刘邦心想,聪明人就是好说话,准了。封张良为留侯,食邑留县1万户。

最后我们对比一下,萧何和张良都是封侯,食邑都是1万户。虽然说萧何是首功,但实际上他和张良的差别并不是很大。刘邦没有看错人,萧何的确是刘邦的好兄弟。为了汉朝可谓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刘邦死后,又辅佐他的儿子汉惠帝。而张良真是身俱大智慧。他知道功高震主,狡兔死,走狗烹。所以他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是汉初少有的得到善终的功臣。

如果觉得说的好,请互关;如果觉得不好,欢迎吐槽。


谈古论今笑对人生


这个问题,其实汉初时期,刘邦分封功臣时,就有人提出过,当时没有捎上张良,而主要针对的萧何。

《史记》对此有着精彩的记载,是一个有关于“功狗与功人”的典故。

汉王五年,刘邦曾经的最大对手项羽,已经是被打败,自刎在了乌江边,天下也已经是被平定了七七八八。那些曾经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们,也正准备等着享受起“开国功臣”们所应有的待遇,也是该论功行赏的时候了。

对于功劳,每个大臣都有着自己不同的见解,个个都认为自己的功劳很大,谁也不让着谁,就是为了这个封赏,一直争论了一年多,都没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到最后汉高祖刘邦也确实觉得有些烦了,也不再去让大臣们过多啰嗦,自己给出了决定。

刘邦认为,众多大臣中,应该是以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封为酂侯,给予的食邑也应该是最多的。

刘邦先前就在与大臣们评论自己所以得天下的原因,就是因为用了三个人,即“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张良,“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以及“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饟,不绝粮道”的萧何,即所谓的“汉初三杰”。

事实上,在刘邦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萧何确实是出力不少。萧何早年只是沛县县吏,跟随着刘邦起义,后来攻克咸阳后,他对金银珠宝不感兴趣,而是收藏了丞相、御史府的律令、图书,从而得以全面掌握当时全国各地的地形以及郡县户口。楚汉战争时期,他又是留守在关中,让汉军有个坚定的大后方,得以粮食供应不断,对楚汉战争确实是有着很大的贡献。汉朝建立以后,他也是重新制定律令制度,将汉王朝的天下治理得有条不紊。

大多数功臣们认为,萧何的功劳确实不小,但不认为萧何的功劳是最大的,甚至是比自己的还要大。有些人就提出了疑问,我们可都是身披战甲,手拿兵器,率领军队亲自征战沙场,多一点的起码也是打了百多场战役,少一点的也有几十次吧,在攻城略地、扩张地盘上,都曾经是立下了大大小小的不等功劳。他萧何却是没有这样的汗马功劳,只是会舞文弄墨,在一边发发议论,战场都没有上过,也没有参加过任何战斗,现在封赏起来,却是在我们这些真刀真枪去拼命的功臣之上,这又是什么道理,为什么呢?

刘邦驾驭手下的帝王之术实在是很高,他首先并没有给予群臣明确回答,而是抛出了一个问题,以引起众人的注意:“你们都懂得打猎吗?”

大臣们被吊起了胃口,回答说:“懂啊,都懂的。”

于是,刘邦又接着问:“你们知道猎狗吗?”

虽然是满肚子的疑问,大臣们还是顺着刘邦的思路回答说“知道啊,都知道的。”

刘邦一副那么就好办的口气,对于大臣们谆谆教导说:“前去打猎的时候,追杀捉咬猎物野兽兔子之类的是猎狗,然而首先发现野兽踪迹以及藏身地方的是猎人。现在你们也就只是捕捉到了野兽,功劳也就是像猎狗一样,也就只能是被称作是功狗。至于像萧何这样的,就是发现野兽藏身所在踪迹,指示发号施令,猎取目标野兽,功劳也就相当于猎人了,也就是被称作为功人。”

接着,刘邦又是话锋一转:“话又说回来了,你们跟随着我打天下,多的人一家也只不过是两三个人,萧何又不同了,他可是让自己宗族里面的几十人权都跟随着我,为我卖命,为我打天下,这个功劳可不是能够忘记的呀!”

刘邦这一番深入浅出的教育还是蛮富有哲理的,而且是充满着各种大道理,群臣们愣是被他说得哑口无言,至于萧何的封赏过大的争论,以后再也没有人提起了。

解决了“为什么萧何排第一”的问题,再来回答“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的问题。

张良在刘邦平定天下过程中,出谋划策不少,也是被刘邦评为“汉初三杰”之一。起初,封赏时,刘邦是让张良自己去选择齐国的三万户作为食邑,而张良却是辞让了,他只是向刘邦申请,把两人最初相遇的留地封给自己。

刘邦刚开始还是不太愿意,觉得封的太少了,张良却是有着自己的充分理由,自从韩国被灭后,自家宗族破灭以后,他张良也只不过是一介布衣,以布衣身份得到封万户、位列侯,应该已经是很满足了。现在汉朝政权已经稳固,国家大事也有人去筹划,自己功成名就,基本上这一生的追求都已经实现了。另外地,自己身体也不好,还是专心修道养精,静居行气,将身体养好,多活上几年,才是正道。

这当然是明面上的说法,还有些没有说出口的,毕竟地,历史上那些有功之臣,在天下平定以后,大多也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置身于事外,相忘于江湖,来得自在些,也不受约束些,张良这时候急流勇退还是很有大智慧的。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费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郑良,网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论坛知名历史作家,资深三国控。曾发表过《华山论剑》、《历史原来是这样的》、《三国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祸起萧墙》等文集。


夜狼文史工作室


刘邦垓下一战成功,天下归一,论功行赏,大肆分封,凡分封18诸侯,侯爵者143人,其中有很多都是刘邦老家人。南宋丞相文天祥在《过沛怀古》中写道:“秦世失其鹿,丰沛发龙颜。王侯与将相,不出徐济间。”将相岂有种乎?

中国最早的一批布衣将相登上历史舞台后,传统贵族就逐渐隐没在了历史角落里了。中国在先秦时期,有贵族传统,有贵族精神,可如今,相比欧洲的那些动辄相传数百年的贵族,中国在秦始皇一统六国时,贵族势力就开始逐渐式微。此后的世家政治,往往是朝代更迭的附属物,再也没有绵延数百年,有着辉煌传统的贵族了,更遑论贵族精神?

张良和项羽,在某种意义上,是中国最后一批贵族精神的守望者。

出身贵族,学在官府。贵族之所以是贵族,并不在于财富有多少,也不在于权利有多大,而是具有高贵的精神。这种精神,它需要有文化的教养,培育高贵的道德情操和文化精神。它还需要有社会的担当,严于自律,扶危济困。它也需要有自由的灵魂,有独立的意志,在权利和金钱面前敢于说不,不为政治强权与多数人的意见所奴役。

所以,我们经常说,培养一名贵族,需要三代人的时间。“三”实际指虚数,是很多的意思。贵族精神的养成,需要有文化的修养(在古代能接受到教育是一种奢侈),需要有不需提醒的自觉,还要有相应的政治、经济实力不被强权所压迫。在秦朝统一后,贵族在政治、经济上全面蛰伏于中央集权,因此,张良只能作为最后一批贵族精神的守望者的身份加入了刘邦的团队。

项羽其实和张良很像,他们都是贵族世家,项羽对张良也一直不错,大有惺惺相惜之感。然而项羽为人残暴,没有实现张良的家国抱负,这是张良贵族精神所坚守的担当,因此张良选择了刘邦团队,成为刘邦团队中为数不多的贵族出身的谋士。在战争中,张良屡次献出奇计,最终帮助刘邦取得天下。刘邦评价自己夺取天下的原因,说: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史记》中对张良在没有加入刘邦团队前帮助萧何策划的事情不做记述,却不影响张良在之后的楚汉之争中的运筹帷幄。张良洞察人性,料敌先机,往往能够出其不意。刘邦大为叹服,经常将张良留在身边,时时请教,尊为帝王师。

论功行封时,按级班爵,汉高祖刘邦本来让张良自择齐国三万户为食邑,张良辞让,谦请封始与刘邦相遇的留地(今江苏沛县)。刘邦同意了,故称张良为留侯。张良辞封的理由是:他在韩灭家败后沦为布衣,布衣得封万户、位列侯,应该满足。实际上,张良作为贵族精神的守望者,他已经深深明白,他的时代就已经过去了,这样一批布衣将相将会开辟出一片截然不同的天地。

刘邦的出身和为人决定了刘邦不可能成为周武王、周公旦、齐桓公之类的尊“王者师”的人,周王朝“养老”的传统虽然还在继续,但是那个汤尊伊尹,周尊姜尚的时代,不可能再出现了。韩信实际上也是一个破落贵族,他主动讨封王位,没有激流勇退,最后身遭不测,这是一个固执的、有贵族精神余晖的人在中央集权下的宿命。

刘邦与张良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更像是一种合作。张良依靠刘邦完成复韩的精神追求,刘邦依靠张良的计谋完成一统霸业。两人相敬如宾,也因为两人绝不可能走到最后。萧何、曹参等人,在刘邦起事时,就是刘邦的铁杆心腹,张良的关系与他们不同。

所以刘邦待张良极为客气,内心里也是又爱又怕,不知道拿什么封赏给他,就说让他自己去挑齐地的3万户作为封地。张良功劳太大,三次救汉王,当有此封。可是此时的齐王,是韩信。刘邦让张良在韩信的地盘里划拉一块地方,究竟有何深意?可能刘邦从心底里也信不过张良,也怕张良,也感觉驾驭不了张良。

刘邦的心思,张良岂能不知?张良本就不是为求功名而来,志在复仇。如今暴秦已灭,天下归一,张良心愿已了,心生去意,这即是贵族精神的洒脱与自由,不为权位诱惑,不为强权慑服。为了不驳刘邦的面子,张良就说:如果真的想封,就封给我当初你我相遇的地方——留县,这多少有点像恋人分手后留下的纪念品。

所以,以今人的眼光看待2000多年前已经消失在历史的角落里的贵族的抉择,不可避免会落入功利的窠臼。自古圣贤皆寂寞,张良去留之际,也是中国贵族文化的拐点到来之时,这已经不仅仅是封赏多少的问题了。

贵族遗孤张良,在千载之后,让人看到了他的睿智,他的赤诚,他的谋略,也让人看到了最后一代真正意义上的“帝王师”。


而知而行


谢邀,这个问题《史记》萧何,张良传中记载得很明白,我们先看一下原文。

一,关于萧何封赏的理由。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髃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酇侯,所食邑多。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髃臣皆莫敢言。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关内侯鄂君进曰:“髃臣议皆误。夫曹参虽有野战略地之功,此特一时之事。夫上与楚相距五岁,常失军亡觽,逃身遁者数矣。然萧何常从关中遣军补其处,非上所诏令召,而数万觽会上之乏绝者数矣。夫汉与楚相守荥阳数年,军无见粮,萧何转漕关中,给食不乏。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

二,关于张良封赏的经过

汉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尝有战斗功,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与萧何等俱封。

我一向认为读史记需要品茶的功夫,细品才能知味道。汉六年(公元前201年)正月,刚坐上皇帝宝座的刘邦(前202年2月在山东定陶汜水北岸筑土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排排坐分果果,论功行赏。参与讨论的都是髃臣,即肱股之臣,第一印象是以军功论赏的占多数,吵得很厉害,岁余功不决。第二印象是刘邦说服人的功夫了得,话糙理不糙,把有军功者喻作功狗,把有治绩的喻者功人。第三印象是刘邦很会把握度,在萧何的赏赐(实惠)上以力排众议,在论功的坐次(荣誉)上选择了沉默,君王事事自专,那群臣就会腹议,这皇位如何坐得稳。第四个印象,鄂君机灵,能言君王所不便言,而且言之有理,自当刮目相看。第五印象,张良乃人杰,知进退之理,有成人之美,以谦让化解刘邦封赏之困局。


null108161361


苍茫大地依次回答,萧何功排第一原因如下:

一、正像刘邦谈论诸臣功劳时以打猎打比方的,群臣是猎狗,而萧何是猎人,猎人的功劳是发现野兽的踪迹,提示猎取的目标,功劳在诸臣之上;萧何宗族几十人追随刘邦在前线拼命,他的家族式忠诚是群臣无法相比的。具体分析如下:


A、萧何月下追韩信,奠定了刘氏集团胜利的顶级人才基础。

韩信从治粟都尉,在萧何的直接推荐下破格成了大将军,韩信执掌帅印后几乎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灭赵、灭魏、灭齐,一路狂飙突进,最后还在垓下灭了项羽。没有韩信,刘邦集团还要在黑暗中多摸索许多年!

B、在韩信未到帅位前,萧何作为刘邦的主要谋臣之一,在刘邦从沛县起兵到袭取秦都咸阳,也有参谋大功。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对项羽大规模进军行动肯定也与萧何不谋而合,刘邦应该也征求了萧何的意见,萧何与韩信进军方向等重大军事问题上应该是英雄所见略同。

C、楚汉对峙五年,作为项羽多年的手下败将,刘邦经常被项羽打得满地找牙,刘邦失军亡众,只身逃亡也有多次。然而萧何长期镇守关中,常常自觉从关中动辄派几万几万的军队充实前线,从关中水路源源不断地往荥阳前线运粮,简言之萧何是整场战争优秀的后勤总司令。

D、萧何不仅对刘邦竭尽忠诚,还调动整个宗族几十人开赴前线,既做人质,又做炮灰,感动得刘邦泪奔。

E、萧何和老大刘邦私交甚厚。

高祖作为沛县的小流氓小混混时,萧何多次以吏职保护他,刘邦以官吏身份到咸阳服役,县吏都送路费三百钱,而萧何送五百钱。开国后,为这刘邦加封二千户。

当年在沛县乘乱起兵时,两人就狼狈为奸,干掉县令,萧何力推地位原低于自己的刘邦上位。

萧何跟刘邦攻入咸阳时,刘邦忙着睡宫女,将领们忙着奔向府库分取财产,萧何却进秦宫收取律令图书,使刘邦后来征战,对各地地形、户籍等有了全面了解,他是刘邦的铁哥们加模范大管家。

二、张良作为汉初三杰之一,和萧何、韩信齐名,才华出众,功勋卓著。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本来刘邦让他在齐国自选三万户为封邑。他封在留县,是他低调、夹着尾巴做人的缘故。


张良大功如下:

A、他是武装反抗始皇第一人。

作为韩国贵族的张良,祖、父做过五代韩王相,他在灭国后不惜巨金,到东方拜访仓海君,找到大力士,定制一百二十斤的铁锤在博浪沙击杀始皇,误中副车。

B、在刘邦大军攻占宛城后,向西进入武关。攻打峣关时,张良设计派郦食其先用重金收买秦将,秦将愿降但张良恐士兵不从,乘秦军懈怠时,全面出击,保证了刘邦快速攻下咸阳。

C、张良、樊哙成功劝刘邦离开了温柔乡,同时在鸿门宴上,帮助刘邦完成非常大逃亡。

D、在刘邦被围荥阳时,刘邦、郦食其妄图通过封六国后代为王,削弱项羽势力,张良晓以利害,成功制止。

E、在刘邦刚分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功臣日夜争功时,张良及时出妙招,先封刘邦仇人雍齿为什方侯,稳定朝臣。

F、张良、刘敬一起阻止了刘邦定都洛阳,定都关中。

张良指出关中左有崤山、函谷关,右有陇山、岷山,沃野千里,南有巴蜀富饶资源,北有放牧的草原,利用三面险阻固守,只用东面即可控制诸侯。太平时,用黄河、渭水转运天下粮食,西上供应京都;乱时,顺流而下,足以运送军队粮草。

望斧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