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攻關、亮點紛呈 長江大橋維修後即將全新亮相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搭建南北交通命脈,南京長江大橋應運而生。南京長江大橋是長江上第一座由中國自行設計和建造的雙層式鐵路、公路兩用橋樑,在中國橋樑史乃至世界橋樑史上具有重要意義。1986年,南京長江大橋與“兩彈一星”同批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2009年,榮獲新中國成立60週年“百項經典暨精品工程”。

通車近50年來,這座標誌性的交通建築日益出現了超飽和、超荷載、超重載的問題,各種病害日益凸顯,已危及下方鐵路行車安全,亟需進行整治改造。

2016年10月28日,經南京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並報請相關部門批准,南京長江大橋開始了為期27個月的封閉維修施工。如今維修工程已進入收官階段,這座歷經滄桑又貢獻卓著的大橋,如鳳凰涅槃般脫胎換骨,即將煥發出更加蓬勃的生機。

技術攻關、亮點紛呈 長江大橋維修後即將全新亮相

科研攻關 技術提升工程質量

本次實施維修改造的南京長江大橋上層公路橋全長4589米,車行道寬15米,可容4輛大型汽車並行,兩側各有2米多寬的人行道;由正橋和引橋兩部分組成,正橋9墩10跨,長1576米,最大跨度160米。南京市公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此次大橋改造的主要內容為正橋範圍原混凝土橋面板更換為正交異性鋼橋面板,托架、橫樑維修加固及防護塗裝等;引橋T梁混凝土裂縫處缺陷修復、橋面鋪裝改造、人行道改造;引橋和回龍橋雙曲拱橋加固改造;橋頭堡建築、雕塑、路燈、欄杆修繕改造等。

2018年3月,已架設完成的正交異性鋼橋面板

作為中國橋樑的扛鼎之作,此次維修改造工程影響面廣、社會關注度高,公路繁忙、水運敏感、鐵路風險、技術攻關、文物保護等難題對施工形成了嚴峻考驗。市公建中心組建了由國家院士領銜、96位專家學者教授組成的技術團隊,開展“服役50年雙曲拱橋加固體系研究、鐵路擾動下的混凝土製備關鍵技術、公路正橋改造防護棚架研究、大橋文化藝術挖掘保護”等多個技術研究課題,圍繞材料、安全、結構、文保等主攻方向,確立了T梁維修、雙曲拱橋體加固、文化藝術挖掘保護等八大技術研究課題,發揚工匠精神,以理念變革引領技術創新,以技術創新提升工程質量。

工藝創新 橋體施工因地制宜

施工單位中鐵大橋局項目副經理關高勇介紹,在長江大橋維修改造期間,大橋下方的鐵路正常運營,所以維修工作只能在鐵路非運行的“天窗點”時段展開。“我們每天的實際作業時間只有四小時,工期非常緊張。”關高勇說。

2017年3月,鐵路防護棚架施工如火如荼

為了在有限的時間內保質保量完成施工,中鐵大橋局投入了大量人力資源,施工高峰期,現場有500多名員工。項目部儘可能優化施工工藝,在安裝內側防護棚架時,創新採取拖拉法。“在施工前,我們先搭設起始節間,為後續施工提供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先散拼,到了正式封鎖作業時間,將拼裝好的部分向外拖拉,再進行面層鋪裝,形成防護棚架。這種施工方法大大節約了封鎖點作業的時間,同時將高空封鎖點作業轉換為平臺上臨近作業,有效降低了施工安全風險及對京滬線列車運行的干擾。”關高勇說。在主橋外側棚架施工中,則先在地面分節段拼裝成型,再分節段安裝成型,這樣不僅節約時間,也減少了高空拼裝作業,提高了施工中的安全係數。

2017年10月,全速前進的架板機

在加固雙曲拱橋拱肋時,使用了自密實細石混凝土。市公建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因小斷面大長度的混凝土振搗困難,因此設計了專用配合比,並創新採用了“壓灌結合法”進行澆築,既解決了施工空間狹小的困難、也保證了混凝土質量。在雙曲拱填料更換時,則使用泡沫混凝土代替普通填料。這種混凝土具有一定強度、內部氣孔不連通,因此能起到減輕自重和防水的雙重效果。

文物修繕 著力還原大橋原貌

文物修繕是長江大橋維修中的重要一環。為保證大橋“修舊如故”,市公建中心不僅查閱當年設計圖紙,走訪當年的設計者、建設者,進行全面考證,還對修繕建築實施大量恢復試驗,努力還原真實的大橋。

在南京長江大橋維修改造現場,大橋南堡的工農兵雕像圍擋已經拆除,雕像的外立面不再是印象中的灰白色,而是變成了淡淡的粉色。

“經過核對技術檔案、並對雕塑局部取樣對比,證明現在這個淡粉色才是大橋工農兵雕像的本色,過去那種灰白色則是多年風化和多次維修後的結果。” 市公建中心交通建設一處處長龐建國說。

除了工農兵群雕,三面紅旗、大小橋頭堡、橋欄浮雕等大橋建築都是這次南京長江大橋文物修繕工程的重點。想要達到“修舊如故”的效果,絕非易事。特別是橋頭堡的外牆面修繕中,原有外牆面大部分採用黃色水刷石牆面層,局部採用斬假石線條裝飾製作而成,可歲月流轉,原有工藝流失,為恢復牆面的顏色、肌理和質感,還原原有工藝是關鍵。

南京風景園林工程監理有限公司副總錢小虎:“我們曾經想過用粉刷的手法來仿照這個工藝,但是做出來是截然不同的效果,所以我們下定決心 一定要恢復這個工藝。”

通過查閱大量的歷史資料和檔案,大橋整修者們竭盡匠心與巧思,不斷研究老工藝“配方”,僅僅還原水刷石工藝牆面,就耗費了三個多月進行恢復試驗。他們對每一個細節反覆打磨,力求最大限度做到“原汁原味”。“為了儘可能做到與原有外立面基本一致,我們選了很多個宕口的石子,用不同的配合比。甚至所用的水泥裡面摻入的色料,我們也做了多次嘗試。曾經做過大概幾十塊樣品,最終選擇了現在的石子,應該說很接近原裝。”錢小虎說。

大橋公路正橋兩邊欄杆上的202塊鑄鐵浮雕,是另一個標誌景觀。在修繕期間,維修人員對這些浮雕逐一進行編號、拆解,在表面進行噴砂除鏽後,實施加固修補,塗刷防鏽漆,最後再安裝復位。然而在修補時,有一塊浮雕神秘“消失”了。通過查詢資料,得知這塊浮雕多年前因為欄杆被撞,掉入了江裡。為了讓浮雕“原樣歸來”,市公建中心組織人員

查尋當年設計圖紙,通過3D掃描制模技術真實還原了這塊消失多年的鑄鐵浮雕。

質量優選 確保工程品質過硬

為大橋開通後能夠安全、健康運營,市公建中心除了在施工過程中落實“品質工程”相關要求,嚴把施工質量關,還在全橋佈設了智能化運營監測系統、增加了正橋檢修移動平臺,以動態掌握大橋恢復通車後的受力及病害狀況,便於大橋日後的“定期體檢”、正常養護,讓大橋青春常駐。

涉鐵施工中,每日的作業計劃、機械設備及人員安全培訓情況都報鐵路部門審批;中鐵大橋局還模擬涉鐵施工環境,按照原主橋鋼樑1:1比例製造了實訓演練平臺,參與鐵路營業線施工的人員經實訓並考核合格後方可正式參與施工;施工過程中採用信息化監控手段,對施工作業和列車運行情況全覆蓋全過程監控,確保鐵路行車及施工安全。

封鎖點結束後協力隊伍班後點評

針對工程的特殊性,市公建中心堅守安全底線,堅持關口前移,狠抓崗前演練培訓,組織各參建單位開展各類應急演練活動;引入第三方機構,成立“安檢中心”,開展全方位、多種類的安全檢查,確保安全隱患閉環管理;依託互聯網安全管理雲平臺,創新實施“智慧安監”,著力打造“平安工程”。

據介紹,目前長江大橋鋼橋面板已安裝完畢,主橋施工防護棚架拆除接近尾聲,後續還有橋面瀝青攤鋪、伸縮縫安裝、人行道鋪裝、亮化設施、健康監測等橋面附屬工程,全部工程將在今年底結束。屆時,市民可一睹長江大橋的全新面貌。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 編輯/姚遐琛 江北新區融媒體發展中心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