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明朝宗藩最後成了王朝的累贅?而清朝卻用這種辦法解決了!

明代宗室採取的是“一子承襲,餘子降等”的制度,簡單、籠統的說,一個親王有10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繼承父親的親王爵位,還是親王,其他的九個兒子降一等成為郡王。加上明代宗藩生育速度極快,導致明代宗室的人口極大,有爵位者也極多,造成了可怕的經濟負擔。那麼為什麼到了清朝,這種現象卻沒有發生呢?

為什麼明朝宗藩最後成了王朝的累贅?而清朝卻用這種辦法解決了!

原來清代為了防止如明代一樣宗室爵位氾濫的情況,制定了降襲制度。簡單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親王的爵位,但是這個繼承,是降一等繼承。也就是說,親王去世後,只有一個兒子可以繼承他,降襲為郡王。同時,降襲還有一個底限。如親王降到奉恩鎮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郡王降到奉恩輔國公之後便不再降襲。

為什麼明朝宗藩最後成了王朝的累贅?而清朝卻用這種辦法解決了!

無論是“世襲遞降”還是“世襲罔替”,能繼承宗主爵位的終究只有一個人,那麼其他的兄弟怎麼辦呢?清代來說,只能通過考試,為自己謀得封不入八分的小爵位。這個“因考試而得封”的過程,即“考封”。一個人的爵位,只可以由其一個兒子繼承,其其他的兒子需要通過考試,來獲得不入八分的爵位,這種封爵方式,就叫做考封。

為什麼明朝宗藩最後成了王朝的累贅?而清朝卻用這種辦法解決了!

在考封的時候,無論一個宗室考試如何好,一般不能超過這個“基準值”。宗室考封的考試內容,為翻譯、馬箭、步箭三項。每項考試結果有優、平、劣三個等級,三項都考了“優”,考封給他典制上應有的爵位,即基準值。兩優一平,降一等;一優二平者、二優一劣者,降二等;三平、一優一平一劣者,降三等;一優兩劣、兩平一劣、一平兩劣及全劣者,不予爵位。清代宗室達到20歲可以參加考封,如果當屆考封沒有得到爵位,可以再參加下一屆的考試。也有不少清代宗室一直考到四五十歲都沒有獲得爵位。

為什麼明朝宗藩最後成了王朝的累贅?而清朝卻用這種辦法解決了!

清代通過世襲遞降和考封制度,將清代宗室裡有爵位的人的比例壓縮到了6.3%,其中入八分(親王到輔國公)的比例只佔6.3%內的1/4。而93.7%的皇族後裔,都是無爵的“閒散宗室”。這也保證了清代宗藩不會如明代宗藩一樣成為經濟上的累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