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優信、螞蟻金服,上市前「姓」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

讀懂贈語:雷軍和戴琨都輸給了一個女人,這個女人叫彭蕾。

小米、优信、蚂蚁金服,上市前“姓”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姓氏,是個有趣的東西,它代表著傳承有歷史底蘊,在資本市場中,姓氏又多了一層意義:市值。

7月9日,雷布斯成功敲鐘,雖首日破發,但小米集團(A17348.SH)依然收穫了3759億元市值。

而就在十幾天前,優信(UXIN.O)成功上市,陪著戴琨七年長跑的投資人終於鬆了口氣,雖然優信的市值不足30億美元。

與前兩者相比,螞蟻金服明顯更加龐大,6月8日,其最新估值為1500億美元,已經超過百度、京東總和。

三者雖然所處領域不同,在市(估)值規模上也相差巨大,但在“姓氏”上,卻都有相同的執著。

1、小米,利潤靠硬件,但...

小米主要盈利來源是硬件銷售,卻在招股書中稱自己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雷軍亦在公開信中表示:小米不是單純的硬件公司,而是創新驅動的互聯網公司。

互聯網公司,核心是流量、用戶,BAT各自擁有自己的現象級流量入口,百度之搜索、騰訊之社交、阿里之電商,而小米沒有現象級流量入口,只有一個現象級硬件產品——小米手機

公開資料顯示,2014年,小米出貨6112萬臺手機,國內出貨量5200多萬臺,2017年小米手機銷量9141萬臺,在國內的出貨量是5510萬部,與三年前相差無幾;換言之,小米手機在國內的市場已近飽和,增長高度依賴海外市場,但手機的利潤是有限的,海外市場也必然有飽和的一天。

若小米將自己定位為一家硬件銷售公司,它未來的想象力很有限。其發展的其他硬件產品,對於日漸飽和的手機市場有一定的緩解作用,但其他硬件的市場和更換率遠遠不能與手機相比,小米的天花板依然很低。

互聯網是一個充滿想象力的領域,每個用戶創造的價值,難以估計,小米有做互聯網的線下流量入口——手機,雖然2011年,米聊已經放棄成為一個全民級App。

據自媒體秋水筆談:2011年7月28日,雷軍與小米團隊開會,會議主要議題是應對騰訊的全線壓上。雷軍在會議上坦言,如果小米跟騰訊硬碰硬,能勝出概率接近於中六合彩,但不表示小米沒有機會。雷軍鼓勵員工說:“米聊與騰訊的微信真的不一樣,米聊是做手機上的SNS,而不是手機上的IM。”

對於這個決策,雷軍當時是無比之正確,但今天無比之錯誤。

移動互聯網時代,手機佔據了我們絕大多數時間,如果小米在手機中大量推廣自身的互聯網服務,確有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潛質,但現在,無論它怎麼強調,互聯網的屬性依然薄弱。畢竟現象級的硬件產品和互聯網產品還是有區別的,每個小米手機中都會自帶米聊,但大部分人使用的卻永遠是微信。

在淘寶、京東、百度、微信、頭條、滴滴、美團眾多巨頭的夾縫之中,小米作為互聯網公司的突破口難尋蹤跡。

即便如此,對於小米來說,它未來必須是一家互聯網公司,不管投資人現在是否相信,它必須讓投資人未來相信,因為資本市場需要。

2、優信,賺錢靠金融,但...

優信,靠金融賺錢,但我是電商

在這部分開始前,先說下雷布斯的另一個佈局——小米金融。相比於硬件或者說硬件銷售,金融這個“姓氏”的想象力更弱。

小米金融涉及供應鏈融資、互聯網小額貸款、支付、理財產品分銷、互聯網保險等業務,換言之:其手握數張金融牌照,據小米招股書披露,截至2017年末,小米金融股權估值為人民幣3.8325億元,這個數字雖然和金融科技巨頭沒法比,但看上去似乎還可以,畢竟起步晚嘛,但如果和小公司比......

點牛金融(DNJR.O)和愛鴻森(AIHS.O)是網貸行業公認的兩家袖珍上市公司,業務以網貸為主,累計成交額不過十幾億元,但二者的市值卻遠遠高於小米金融。

金融是一個缺乏想象力,還有些讓人看不懂的領域。

優信與小米所屬行業不同,卻一個相似的舉動。優信主要的盈利來源是金融,但卻稱自己是一家電商平臺。

在報道優信的新聞稿件中,多將優信稱為“中國二手車電商行業第一股”,招股書也提到,優信是中國最大的二手車電子商務平臺。

然而,無論是淘寶、京東,還是唯品會、聚美優品,沒有一家電商平臺是以金融為支柱業務。同時,互聯網汽車交易行業的主要盈利模式卻是金融,優信也不例外。

2017年,優信“2C”業務(即優信二手車)的金融業務營收9.44億元,佔2 C業務總營收的80.4%,佔優信總營收的48.4%,然而優信卻要堅持自己是一家汽車電商平臺。

為何優信一定要將自己定義為電商呢?

簡單來說,電商屬於互聯網行業,監管弱且具備無限可能性,一個成熟的互聯網產品可能帶來難以想象的利潤,比如“王者榮耀”;而金融已進入嚴監管時代,大部分金融公司的業務都受槓桿率限制,且不是一錘子買賣,很長尾,即使市場足夠大,天花板的高低也要由自有資金及風控決定。

阿里的50倍、騰訊的44倍、京東的277倍PE都被視作正常,但同樣是搞“互聯網”出身的趣店,目前PE只有4.21倍,想象力上相去甚遠;除了趣店,已經實現盈利,並有易車、騰訊、百度、京東等巨頭站臺,私募融資達百億元的易鑫集團總市值只有202億港元(約合170.32億元人民幣)。

對於優信電商的“姓氏”,資本市場似乎並不認可,截至目前,優信市值一路下跌至21.5億美元,較峰值縮水30%,“姓氏”何其重要。

3、螞蟻金服,牌照成堆,但...

6月8日,雷軍與戴琨還未敲鐘,螞蟻金服已經得到了融資140億美元的“高考”分數。

140億美元,已經超過了拍拍貸、趣店等9家金融科技上市公司的總市值,1500億美元的估值超過了百度(BIDU)和京東(JD)的市值總和,成為中國第三大互聯網公司,依仗的卻不是成堆的金融牌照。

筆者曾在過往文中表示,螞蟻金服今天的成就得益於戰略的超前,在“姓氏”上的選擇上,螞蟻金服依然很超前。

小米、優信的“姓氏”,是在需要別人認可的時候,打了一手別人不太認可的牌;而螞蟻金服是在不需要別人認可的時候,打了一手同樣“不需要別人認可”的牌:反正我需要你認可的時候你會認可的。

過去的金融,是監管沒說不讓做,我就可以做;現在的金融是,監管說了你可以做,你才能做。這個道理螞蟻金服第一個琢磨明白了,立好了flag:我以後是要做科技的,金融不是我主業。

科技的市場有多大?金融的市場有多大,科技的市場就有多大,誰能看到科技的天花板?而且螞蟻金股有足夠的時間完善這個故事。

雖然螞蟻金服還未上市,但其科技公司的定位已經日漸牢固,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時,螞蟻金服約64%的收入來自於支付連接,23%的收入來自於金融服務,14%來自於技術服務;2016年,技術服務的收入比例上升至17%;到了2017年,技術服務的收入佔比大幅上升至34%。

如果今天的螞蟻金服依然以金融的面貌出現,又能估值幾何?看看銀行股的市淨率,或許會有答案。

不得不說,HR出身的彭蕾果非常人。

4、“姓氏”與公司價值

資本市場的故事是有限的,但因為看故事角度不同,每個人對一家公司價值的判斷都不相同。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金融系教授朱武祥文章的一個案例恰恰體現了這點:“Uber2010年成立,最初的盈利模式很簡單:司機與乘客成交額提成20%,2013年營業收入只有2.2億美元,2014年6月初完成了一筆12億美元的融資,如何估值?紐約大學斯特恩商學院金融學教授Aswath Damodaran基於全球汽車服務市場及Uber市場份額、市場潛力,認為Uber值59億美元。2014年6月,參與Uber融資風險資本家 Bill Gurley(Uber董事會成員),給出了Uber250億美元的估值,實際交易估值是170億美元。

為什麼估值差異這麼大?因為這位教授把Uber定位為汽車租賃服務行業。這是一個傳統行業,全球汽車租賃服務市場規模1000億美元左右。這位教授基於出租車服務業的市場規模和Uber市場份額、市場潛力等假設得出59億美元估值。只有出租車服務市場規模達到3000億美元,或Uber市場份額能夠超過20%,才能達到170億美元的估值。這個行業不可能達到這個規模。

而Uber的投資者基於共享經濟理念,把Uber定位為出行行業,可以不斷延伸和衍生汽車服務,所在市場規模預期在4500億—1.3萬億美元之間,只要佔據2.5%的份額就可以達到170億美元的估值,參與Uber投資人認為自己是穩健估值。當然,其他投資人可能認為是風險估值。相比投資人的估值,紐約大學金融學教授對Uber是保守估值。”

Uber的業務和體量,不會因為金融學教授和風投的觀點不同而發生變化,變化的只不過是二者眼中,Uber的“姓氏”:汽車租賃或是出行行業。

然而就因為姓氏的變化,二者估值卻相差111億美元。這就是為什麼小米要是互聯網公司,優信要是電商公司,螞蟻金服要是科技公司。

姓什麼比做什麼更重要。那應該姓什麼呢?

在我們的課本中,有一句話被反覆提及: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無論是以互聯網的形式落地還是以實體行業的形式落地,做的都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事情,核心都是挖掘用戶價值,

相比於已經近乎飽和的傳統行業,科技、互聯網是屌絲翻身的唯一機會。

對於螞蟻金服來說,金融的市場有多大,科技的市場就有多大。

其他行業亦然。

讀懂新金融已入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搜狐、網易、鳳凰、企鵝號、雪球、界面、東方財富網、大魚號、網貸之家、網貸天眼、野馬財經、零壹財經等20餘家媒體平臺。(持續入駐中)

小米、优信、蚂蚁金服,上市前“姓”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