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首山水詩,卻似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

杜甫,我國‍唐朝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被後人‍‍稱“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安史之亂給唐朝以沉重打擊,戰亂後國家‍滿目瘡痍,‍破敗不堪,人民過著流離失所,妻離子散的生活,苦不堪言。‍杜甫的‍《白帝‍》一‍詩,就表現了這種破敗凋敝、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

白帝

杜甫

白帝城中雲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

高江急峽雷霆鬥,古木蒼藤日月昏。

戎馬不如歸馬逸,千家今有百家存。

哀哀寡婦誅求盡,慟哭秋原何處村?

【注】

①這首詩寫於大曆元年(766年),杜甫時在夔州。

②誅求:徵求,徵收。

杜甫的一首山水詩,卻似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

在白帝城中,遮天烏雲湧出了城門,在白帝城下,瓢潑大雨象打翻了的水盆。峽江急流的吼聲象雷霆在轟擊,翠樹蒼藤籠罩的煙霧使日月為之發昏。戰馬不如歸耕的牧馬閒逸,戰亂使原有千戶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最為哀痛的是因戰亂失去丈夫的婦女們還被賦斂盤剝得精光淨盡,聽罷,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聲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杜甫的一首山水詩,卻似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

1.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兩項是( )

A.首聯照應題目,寫白帝城雲雨翻騰的景象:雲氣從城門湧出,大雨傾盆而下。

B.頷聯對句工巧,寫出黑雲壓城大雨將至的昏暗沉寂氣氛,讀來有身臨其境之感。

C.詩歌前兩聯以風雨起興,為後兩聯展現淒涼蕭索、滿目瘡痍的社會面貌做鋪墊。

D.尾聯以孤苦無依的寡婦被搜刮盡淨、哀愁慟哭的悲劇形象,控訴黑暗的社會現實。

E.全詩意象密集,語言含蓄蘊藉,以暴風驟雨喻動盪時局,更給人驚心動魄之感。

2.頸聯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是怎樣表達的?請結合詩句簡要分析。

1.BE(B項寫“大雨將至的昏暗沉寂氣氛”錯,首聯“雨翻盆”寫大雨已至,“雷霆鬥”也非“沉寂”;E項“語言含蓄蘊藉”錯,詩歌后兩句表達情感已經非常明顯直露。)

2.表達了對國家動盪,民不聊生的社會現實沉鬱的憂思:對安寧的渴望,對戰爭的厭惡,對亂世百姓的同情;詩的頸聯用了對比的手法;以“戎馬”和“歸馬”對比,以“歸馬”的安逸,反襯“戎馬”的勞累、緊張,突出了戰亂對百姓生活的侵擾;往昔“千家”和戰亂後僅餘“百家”對比,揭示了戰亂造成的生靈塗炭、十室九空的惡果。詩句對比鮮明,感情強烈,富有感染力。

杜甫的一首山水詩,卻似一幅滿目瘡痍的秋原荒村圖

《白帝》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四句寫白帝城之景,這是三峽特有之景。後四句抒情。寫雨後感受。詩人藉著白帝城一天陰森慘淡的雷雨景象,有力地反映了在橫徵暴斂、兵禍連結的戰亂時代人民的那種悲傷苦痛的生活情緒,而且充滿著鬱憤不平之氣。詩人寫景,於景中見情,他寫的是三峽之景,抒發的是憂國憂民之情,這就是杜甫山水詩的難能可貴之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