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97誕辰」星火燎韓原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韓城傳媒網

民生/社會/時訊/熱點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星火燎韓原

追尋韓城第一個黨支部建立到八路軍東渡黃河抗日的紅色記憶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八路軍東渡黃河出師抗日紀念碑

從1927年10月韓城成立第一個黨組織——范家莊黨支部,到1937年9月,八路軍芝川東渡黃河奔赴抗日第一線,這十年時間,既是中國共產黨不斷髮展壯大的十年,也是韓城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與反動勢力堅決鬥爭的十年,期間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壓迫和反抗召喚新的農民運動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先生逝世,軍閥割據的版圖再次改變。同年9月,軍閥吳佩孚、劉振華(即鎮嵩軍)部派段懋功攻打韓城,趕走駐守在韓城的軍閥勢力姬匯伯部。入城後,官兵胡作非為、敲詐勒索、栽贓陷害、侮辱婦女、草菅人命、無惡不作,韓城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哪裡有壓迫,哪有就有反抗。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韓城人民自發組織“紅槍會”,公舉薛文田為團總,下編4個分團約2000人,與軍閥展開長達兩年的艱苦鬥爭。

1926年4月25日,“紅槍會”與段部士兵先後在西原村、李村、南潘莊村交戰,鬥爭持續一年有餘,消滅段部官兵200餘人,繳獲步槍300多支,戰馬200餘匹,迫使段部官兵逃回城裡。

為緩和矛盾,1927年春,段懋功部和縣長郭浪波被調走,新調姜青海部駐韓城,孫隆基為縣長。但不久,姬匯伯又以一旅的兵力返回韓城。此後,他們軍政合謀對付“紅槍會”,致使“紅槍會”出現繳槍與不繳槍的激烈內訌。姜青海以請客為名,誘殺了“紅槍會”團總薛文田。至此,這場由北原農民自發組織的農民運動,由於缺乏嚴密的組織紀律和核心凝聚力,在軍閥武裝的殘酷鎮壓下土崩瓦解。

1927年春,中共陝西省委指示,中共陝甘省委農運部部長張含輝,派出生於范家莊東村的共產黨員張子超,以國民黨陝西省黨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特派員的身份回到韓城,組織農民運動。

2月中旬,張子超到韓城聽說薛文田被害後,立即趕到縣城,找到薛文田同村的學生薛國華,和他一同分析當前局勢,並表達了重新組織農民運動的意願。薛國華當即表示願意做張子超的助手,協助工作。隨後,薛國華和張子超到林皋村,與“紅槍會”舊部接頭。當大家談到團總薛文田被害一事時,個個悲痛萬分、義憤填膺,紛紛表示要為薛文田討回公道,於是“鳴鑼集合”開會,張子超慷慨陳詞,鼓勵大家團結起來,化悲痛為力量,堅持和反動當局鬥爭,會場頓時群情激昂。

看時機已經成熟,張子超當眾宣佈建立並發動武裝保護自己,當場書寫成立農民協會的標語口號,一部分張貼在林皋村,一部分發給周邊村,擴大影響。與此同時,編寫“拿起刀和槍,保衛好家園。一個文田倒,千萬文田立。窮人掌了權,幸福萬萬年”宣傳材料,並組織會員在西原、李村、白礬、陽山莊、西莊、溝北一帶,宣傳我黨關於農民運動的方針政策。

他們每到一村,就擊鼓聚眾,積極演講,張貼標語,散發傳單,備受群眾歡迎。不久,各村農民還在大池埝村舉行了一次武裝宣傳大會。通過不斷宣傳和組織群眾,北原形成一股農民與軍閥姬匯伯對抗的強大力量,掀起一場聲勢浩大的反繳槍運動,但最後終因力量懸殊,組織渙散,缺乏鬥爭經驗而慘遭失敗。

這是我黨領導下韓城地區首次開展的農民革命運動,給沉睡的韓城人民敲醒了警鐘,更是韓原人民在反帝、反壓迫、反封建、爭權利、爭自由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征程上邁出的第一步。

范家莊黨支部應運而生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大肆捕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白色恐怖到處瀰漫。8月1日,中國共產黨人在南昌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同年4月,北原農民運動失敗,張子超為躲避軍閥姬匯伯的追捕,繞道山西河津,西渡北上宜川,設法與宜川駐軍石謙部共產黨員李象九取得聯繫。8月,張子超請假探親回到范家莊,決定在農村秘密建立組織,進行武裝鬥爭。就在這時,舊日同事徐漢儒來韓城活動,張子超便把自己建立黨組織的想法告知徐漢儒,委託他轉告省委。20余天後,徐漢儒捎來隱語信:“耿老夫子很贊念你。”意思是省委書記耿炳光讚賞、支持、肯定張子超的工作。有了省委的大力支持,張子超正式開始韓城地下黨籌建工作。

當時正是西瓜成熟的季節,為儘快展開宣傳,建立組織,張子超利用村民幹完農活、比較清閒的傍晚時分,在瓜棚給大家宣傳革命道理和黨的方針政策。好友張智發家農田和張子超家農田緊臨,張子超便每晚給他宣講,毛澤東在湖南如何開展農民運動,澎湃在海陸豐如何搞農民運動的事,張智發非常著迷,不斷詢問,很快就懂得不少革命道理。

有次課後,勤學好問的張智發問:“咱這兒能不能鬧革命?怎樣才能消滅剝削壓迫?”張子超說:“什麼地方都可以搞革命,跟著共產黨就能消滅剝削壓迫。”就這樣,張智發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韓城縣第一個農民黨員。不久,張子超又介紹小學教員張先民入黨。

1927年農曆十月間,張子超、張智發、張先民3人在張智發家開會,成立韓城地區第一個基層黨組織——中共范家莊支部,張子超任支部書記,張智發、張先民任支部委員,隸屬陝西省委。范家莊黨支部成立後,駐地定在范家莊,張智發和張先民的家也成了黨的秘密聯絡站,張子超、張先民利用小學教師的身份開展宣傳,張智發則在貧苦青年農民中發動群眾,基層黨組織活動逐漸擴大。

至此,希望的曙光初照韓原,中國共產黨的“鐮刀、斧頭”黨旗,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腥風血雨中,第一次飄揚在韓原大地。此後,如雨後春筍般蓬勃發展,顯出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黨組織的發展壯大

不久,經省委介紹,張子超與韓城中學教師孫玉如建立組織關係,隨後經孫玉如介紹,從西安回到韓城的薛子芳也被暫編入范家莊支部。

1927年終,省委把由西安返鄉的芝川鎮人趙光壁、薛風麓介紹給張子超,參加地方工作。

1928年初,張子超介紹在呂莊教書的楊滋園入黨,這是支部成立後發展的第一個黨員。

1928年2月,楊滋園先後介紹芝川的楊培生、李錦章,呂莊的亢仁入黨,3月成立呂莊黨支部,楊滋園任黨支部書記。

1928年3月初,范家莊支部薛子芳介紹薛有興入黨。3月期間,在南西莊教小學的張子超介紹高印鬥、張文藝、張漢堂入黨,成立南西莊黨支部,張子超先任黨支部書記(後由張文藝接任)。隨著黨組織成員的不斷增加,縣城也已成立城市特別支部,特支孫玉如和張子超商量後認為,縣南已經有了3個黨支部書記,可以成立縣南區委,推動農村工作。

1928年4月上旬,縣南區委成立,張子超任區委書記,張智發、楊滋園、張文藝兼任區委員,加上芝川的趙光壁共有5個委員,根據上級指示,青年團支部也建立了。4月下旬,為集中統一領導,根據上級指示,張子超和孫玉如研究決定撤銷特支和區委,成立中共韓城臨時縣委。

4月下旬的一天,在縣城南街共產黨人何子信(藍田人)的住處,7名黨員一致同意成立韓城臨時縣委,推選孫玉如任書記(後由薛子芳代理),委員有張子超、何子信、薛子芳、趙光壁。臨時縣委下轄4個黨支部,一個團支部,全縣黨員18名(其中范家莊黨支部黨員5名),團員14名,臨時縣委化名“韓明卿”。

范家莊黨支部的建立,是韓原大地上開天闢地的一件大事,范家莊支部積極開展工作,先後協助成立呂莊支部和南西莊支部,在此基礎上成立縣南區委,有力地促成了中共韓城臨時縣委的成立。范家莊支部的建立是韓城革命的開始,是韓城黨史的發端,是韓城的“紅都瑞金”。自此,馬列主義像黑夜中的火炬,引導韓城人民從黑暗走向光明。

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

在中共韓城臨時縣委的帶領下,韓原人民抗糧、抗款、抗稅、辦夜校、組建赤衛隊,組織農民和學生開展一系列革命鬥爭。

1928年春,陝西大災荒,上級要求組織農民進行抗糧、抗款及分糧鬥爭。同年6月,陝西省委派澄城中心縣委書記張質平來韓城視察工作,臨時縣委在呂莊小學召開擴大會議。張子超、孫玉如、張智發、何子信等人參加,會議由孫玉如主持,張質平講述了國內外革命形勢,詳細說明黨的任務和政策,要求大力發展黨員,發動抗糧、抗款、抗稅鬥爭,準備組織農民進行武裝鬥爭。

黨組織以范家莊黨支部為核心,由黨支部秘密組織了“貧農會”,配合開展鬥爭。當時,范家莊的薛紀萱、薛養才、張雲升、張雙成、薛進祿(後轉為黨員),馬陵莊村的劉虎堂、劉新勝、劉新強,西論功村的王成章等人,與壽寺、上官莊、高家坡村組織的“窮人會”一起,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互助,開展轟轟烈烈的反抗鬥爭。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我國東北三省。為激發民眾的愛國熱情,抵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11月,張智發與張子超一起,創辦了范家莊農民夜校。

經宣傳動員,村上有49名青年農民參加夜校學習,他們自制紅底白字校旗,上寫“東範農民夜校”六個大字。夜校分為4個班,薛有升任校長,張子超和張智發擔任學校教師,給學員們宣講抗日形勢,傳播革命。同時,夜校還開設了軍事課程,由教員薛養益負責教拳,動員木匠製作了26把木刀和幾支來福槍,還用自制的火槍進行打雁護青,提高戰鬥力。除了學文化、學政治,練習功夫和刺槍劈刀,他們還以歌調形式編寫“農報”,宣傳抗日救亡政策。

范家莊農民夜校活動形式活潑,內容豐富,吸引上官莊、北壽寺、高家坡等村的黨支部紛紛前來參觀學習。此後,各地紛紛成立農民夜校,培養學員,為後來成立赤衛隊打下良好的基礎,推動韓城農民運動。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1932年6月9日,政委黃子文在北壽村向群眾講話舊址。

1932年清明節,省委領導賈拓夫到韓城檢查工作,要求黨組織開展打富濟貧、分糧吃大戶、抗糧抗款等運動,組織赤衛隊迎接紅軍。同年5月,韓城赤衛隊成立,薛有興任中隊長,張智發任分隊長。6月初,劉志丹、黃子文領導的陝甘游擊隊來到韓城,駐紮在上官莊、北壽寺、趙峰等村。同年6月11日,張智髮帶領赤衛隊員薛抗成、薛養森、薛景榮、薛進祿、張俊生等數十人參加陝甘游擊隊與國民黨柳子俊部在巍山的戰鬥。次日拂曉,激戰雙方死傷多人。戰鬥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終因敵我力量懸殊,陝甘游擊隊回師陝北,韓城赤衛隊隱蔽分散活動。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韓城赤衛隊成立地舊貌

在組建赤衛隊的同時,為開展反帝反封建的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廣大農民的階級覺悟,縣委在韓城中學內廣泛開展新文化活動,從思想上武裝青年學生,徹底洗滌畏帝崇帝的奴化教育思想,揭露奴化教育的黑幕,還通過各種紀念日(如“五四”“五九”“五冊”等),用口頭和文字的方式,向廣大農民進行宣傳。其中,韓城中學學生在大操場演出反帝反封建的《雞大王》《沙基慘案》等話劇,在青年學生和廣大農民中留下深刻的影響。

在不斷組織農民和學生運動的同時,韓城的黨組織幾經波折,也逐步壯大起來。

1932年10月,根據陝西省委指示,成立中共韓城中心縣委。

1933年2月,韓城中心縣委由於主要領導成員相繼離韓,陷入癱瘓狀態。同年4月,由於形勢變化,韓城縣委與省委失去聯繫,暫時停止工作。直到1935年8月,陝甘邊特委特派員張誠齋來韓,才恢復黨組織,成立中共韓城特別支部。幾經變化,於1937年成立韓城城市特別支部,組織開展工作。

韓城黨組織在建立和發展的過程中,教育引導廣大民眾支持、參加革命,帶領勞苦大眾開展各種形式的鬥爭,積累了廣泛的群眾基礎,為1937年八路軍順利東渡黃河提供了堅實的群眾基礎。

八路軍東渡在芝川

1937年7月7日,日寇發動盧溝橋事變,中華民族危在旦夕。8月中旬,蔣介石被迫同意將在陝北的中央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

8月下旬,中共在陝北洛川召開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頒佈《抗日救國十大綱領》,制定全面抗戰路線及戰略方針。9月22日,國民黨中央通訊社發表《中共中央為公佈國共合作宣言》。23日,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至此,國共第二次合作開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中國人民反抗日本侵略的偉大斗爭宣告開始。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八路軍從芝川渡口東渡黃河開赴抗日前線。

中共中央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做出八路軍北上抗日的戰略決策。根據毛主席指示和軍委命令,9月中上旬,八路軍主力部隊相繼匯聚韓城縣芝川鎮,從這裡渡河,開赴抗日前線。此時,韓城為迎接八路軍東渡黃河,正在積極準備。

1937年9月,陝甘寧邊區的抗戰劇團來到韓城、合陽一帶進行演出,宣傳抗日。一天,劇團在韓城縣城中心的大操場演出,當唱到“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那裡有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從那個悲慘的時候……流浪……流浪……”時,臺下觀眾群情激昂、熱淚盈眶。突然,臺上演員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保衛大西北!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觀眾應聲齊呼,聲震寰宇。

類似這樣的演出活動還有很多,向民眾宣傳抗日救國的道理,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為八路軍東渡黃河奠定紮實的群眾基礎。再加之韓城的芝川渡口,地面開闊,水勢平緩,也為大部隊渡河提供了天然條件。與此同時,我黨地下組織領導的救亡團體“抗敵後援會”“小學教師聯合會”等也紛紛建立,抗日救亡深入人心,群眾抗日情緒空前高漲。

1937年8月底至10月初,八路軍總部及所屬3師約3萬餘人,分兩批從芝川鎮夏陽渡(主力部隊)及禹門口東渡黃河,奔赴華北前線。當時,八路軍總部及所屬3師主要將領是: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政治部主任任弼時、副主任鄧小平、傅鍾;副總參謀長左權、組織部長黃克誠、宣傳部長陸定一。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120師師長賀龍、副師長肖克;獨立旅旅長陳賡;129師師長劉伯承、副師長徐向前。

軍民一心備戰渡河

東渡前夕,中共陝西省委特派員趙伯平和交通員王筠,向韓城縣委通報計劃,要求縣委配合國民黨縣政府做好東渡支援工作。縣委及時通過各級地方黨組織,發動各界群眾、學校師生沿途歡迎,並派共產黨員徐岱雲等人組織渡河船工隊。

1937年9月中旬,八路軍115師、120師途經蒲城、合陽,進入韓合交界的龍亭、三甲、寺莊、論功、馬陵莊、城南、城北、姚家莊、同蹄村和芝川渡口,所過之處,沿路貼滿群眾歡迎的標語:“歡迎紅軍東渡抗日!”“打倒日本帝國主義!”……路旁站滿手執彩色小旗的學生和農民群眾。歡迎的人群高呼口號,行軍的戰士興奮地呼喊相應:“到前線去!打日本去!保衛中華!保衛我們的國家!”

「党的97诞辰」星火燎韩原

軍民一心備戰渡河。

部隊彙集韓城後,駐在三甲、馬陵莊、范家莊、城南、城北、呂莊、柏香、郭家莊、東少梁、西少梁等18個村的老百姓家中,短短几天,留下不少暖人的故事。

芝川二高自然課教師高樹德,帶領同學們慰問隊伍時,馬車拉滿了豬肉、粉條、蔬菜、白麵。每到一個村莊,學生們就圍成一圈,給部隊扭秧歌,唱革命歌曲。鄉賢楊一鶴髮現指戰員們衣被單薄,就召集芝川愛國知識青年和各界愛國人士開會商議,決定為八路軍抗日募捐。當地群眾爭先恐後捐獻棉衣、鞋襪及錢糧等,楊一鶴帶領大家,將捐獻的200件衣物和80餘塊銀元送到八路軍芝川留守處,當時的延安《新華日報》還將此善舉登報表揚。

在中共韓城縣委的組織領導和抗敵後援會的支持下,當地人民踴躍支援前線,1000多名船工將100多隻小型木船、船筏和數以千計的門板木料,一頭搭在船頭,一頭搭在黃河岸上,依次連接10多公里長,讓部隊將士、牲畜、裝備用踏板通行。

在緊張的渡河備戰之餘,9月10日下午,120師戰鬥籃球隊與韓城中學學生籃球隊進行了一場友誼賽。賀龍、關嚮應等首長騎馬進城觀看。當地群眾聽說消息時全縣沸騰,南城門內外街道旁擠滿歡迎的人群,人們爭先恐後湧上街頭,一睹賀龍將軍的風采。當晚,120師戰鬥劇社在縣城大操場為國民黨友軍和各界群眾進行公演。公演開始前,師政治部主任甘泗淇宣讀抗日救國十大綱領,闡明東渡黃河抗日的使命,並用事實揭露日寇在中華國土上的侵略罪行,為八路軍東渡黃河、全面抗戰營造氛圍,使臺下觀眾深受鼓舞。

背鍋總司令傳佳話

1937年9月14日,朱德總司令率領八路軍總部從三原縣雲陽鎮到達韓城,縣長王文光得知後,帶人到馬陵莊村迎接。過了許久也不見有官員模樣的人經過,王文光忍不住向經過的戰士打聽:“你們的朱總司令在哪裡?”戰士說:“你沒見嗎?就是前面那個背鍋的。”

王縣長愕然不解:“啊!怎麼會是那個背鍋的呀?”旁邊的保警隊班長見狀,連忙上前給縣長解釋:“他們的官兵穿戴一樣,看來都像普通戰士。”一時間,八路軍朱總司令背行軍鍋,成為街談巷議的佳話。

部隊到芝川安營後,邀請數千名群眾,在府君廟舉行軍民聯歡,朱總司令作了題為《抗日殺敵,保衛國家》的講話,為群眾講解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闡述八路軍東渡黃河的偉大歷史使命,希望後方人民努力生產,節衣縮食,支援前線,爭取抗日民族自衛戰爭早日勝利。聯歡結束,朱總司令堅定地高呼:“日本軍國主義必敗!中國人民必勝!”臺下掌聲雷動,經久不息。深受鼓舞的中共范家莊支部書記張智髮帶頭報名參加八路軍,決定隨軍東渡。在他的影響下,愛國青年張進發(范家莊人)、張煦生(范家莊人)、店員張來發(山西人)、宋二小(芝川人)等當場踴躍報名入伍。

會後,趙峰村馮抗勇,西英村賈銘玉,西趙莊王保瑄,芝川鎮張有華、張幫穩、楊福成,韓中學生卜易文,二高學生劉智良、張萬賢、張緒生、張育華等16名青年也報名入伍。

9月15日,是大部隊渡河的日子,但天公不作美,一直下著大雨。部隊上船前,朱總司令冒雨給全體指戰員講解渡河注意事項,他強調:“在岸上受我指揮,到船上一切聽從艄公指揮,水令比軍令更嚴,要保證渡河順利。”通過主河道時,指戰員登上木船,船工隊起錨撐篙,“喲嗬嗬”的號子聲整齊劃一、響徹雲天,朱德、任弼時、左權、鄧小平等同乘一船。經過20多個不眠的晝夜擺渡,部隊安全渡過10公里寬的黃河,到達東岸(山西省萬榮縣廟前鎮、榮河一帶),並馬不停蹄直奔抗日前線,中國共產黨開闢新戰場的偉大斗爭開始了。

八路軍東渡黃河,準確地踐行了毛主席全民抗戰的軍事思想,有利於我軍在敵後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逐步擴大敵後抗日根據地,使我黨我軍由小到大,由弱變強,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27年到1937年這十年,共產主義的星星之火,燃燒整個韓原。這段紅色歷史,是韓城歷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們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精神之鈣和動力源泉;更是我們攻堅克難、砥礪奮進的強大精神力量。

值此中國共產黨成立97週年之際,在全市上下砥礪奮進,追趕超越,朝著建設黃河沿岸區域性中心城市的宏偉目標邁進的當下,對這段歷史的還原、回憶、反思,為我們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革命精神,汲取前進動力,發展紅色旅遊提供強大的理論依據和智力支持。

注:(文稿採寫過程中得到了離退休幹部樊資生、薛引生、政協芝川文史組魚天祥、張興國的支持和幫助,在此致謝。)

(此文由韓城日報社長冀志超、實習記者馮麗穎、霍宇飛採訪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