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和中「一戶一蛋」辦教育

上世紀40年代之前,莊浪縣沒有中學,學生只能赴外求學,十分艱辛,尤其一些平民子弟因路途遙遠就只能望“校”興嘆。1943年5月,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莊浪中學始得開建,然因資金不足,所建校舍簡陋,設施奇缺,就學人數十分有限。直至1945初年,臺和中任莊浪中學校長,發起“一戶一蛋”建校運動後,莊浪中學建設工作才取得長足的發展。

臺和中先生(1905—1959)是我國現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民主革命志士陶行知先生的學生,也是隴東地區頗有影響的教育家,系中國民主同盟盟員。他出生於莊浪縣陽川鄉臺家嘴一個普通農民家中,1930年畢業於曉莊師範,專長教育學、生物學,對古漢語、古典文學也有一定造詣。臺和中和陶行知先生不僅是師生關係,而且是親密的摯友,有著多年的深情厚誼。他非常敬重陶先生,陶先生也讚譽他是“獨當一面的人才”。剛剛畢業後,他曾在豫、皖等地從事鄉村教育,每月以薪水的三分之二資助恩師陶行知先生經辦的新安小學,使其不致中斷。新安小學辦得很出色,聞名全國的 “新安旅行團”就發源於此校。1935年9月,臺和中按照陶先生“西北人應回西北落後地區辦教育”的主張,回甘肅從事教育工作,曾在蘭州女子師範、省立靜寧中學、省立平涼師範教書或任校長。

1945初,臺和中應家鄉父老的邀請,到莊浪中學任校長。看著狹小的校舍,簡陋的設施,他痛心疾首,決定不惜一切代價,要把莊浪中學建成一所像樣的學校,解決莊浪子弟無法上學的問題。針對當時經費短缺的現狀,臺和中以陶先生艱苦創辦曉莊師範的精神為榜樣,在全縣範圍內開展“一戶一蛋”運動,募集實物。到翌年初,共收來雞蛋123574枚,價值121.7萬元(舊幣)。各期學生實行半日學習、半日勞動制度,拉木石、運磚瓦、打土坯、建花園。在臺和中帶動下,學校增建教室、擴建宿舍、配發桌凳,校園面貌大為改觀,校園佈局逐漸定位,學校發展初具規模,師生悉數遷至新校工作、學習。

1946至1947年,臺和中提出“生均一斤桃(杏)核美化校園”的口號,校園內建成大小花園多處。鮮花翠柏交相輝映,巷道小徑縱橫密佈,幽雅清美的莊浪中學從一片廢墟中矗立起來。此外,還購置了一批音樂體育器材,學校娛樂有聲有色,上下關係融洽和睦,校園文化豐蘊敦厚。以此為契機,學校又健全了機構,增設了訓導組、學生自治會;建立了制度,不斷細化內部管理。臺和中取法陶行知,依其思想辦學,以“手腦相長”為校訓,積極倡導“普及平民教育”主張,始終將“生活教育”理論運用於教學實踐,使莊浪中學肇始之初就有了明確的教育思想、教育觀念,為學校以後的科學發展鋪設了道路。在教育學生上,還秉承傳統文化精華,採擷政令精要,培養出一批品學兼優、頗有建樹的學者教授、行政官員和技術人員。在那兵燹不息、時局動盪的年代裡,莊浪中學不啻是一方淨土,一塊樂園。

參考資料:王邵澤《臺和中和陶行知先生》(1989年《莊浪文史》第一輯)

編者注:莊浪中學即今天的莊浪一中前身,莊浪紫荊賓館對面,屬水洛城。秦時設水洛亭。

營運人員:李正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