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老地圖中瀋陽城西寧官屯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沈遼路從寧官屯穿村而過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寧官市場附近

寧官屯,隸屬於鐵西新區西三環街道。位於瀋陽市區的西南,三環外側,沈大高速公路與沈盤公路交匯之處。清代以至民國,它是瀋陽城至彰驛大道沿線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村屯。但是其商業繁盛度在當時似不及附近以西五六里地的得勝營子。過去趕大車,出瀋陽城大西門四十里正好是得勝營子,正遇晌午,日中而飯,所以打尖投店多在得勝營子。改革開放後,才造就了寧官屯的經濟發展,成為瀋陽西部的一個明星村。

清末宣統二年(1910)編篡的《承德縣誌書》中載其隸屬於縣西路五區,並且是西路巡警分區第五分駐所的所在地。民國初,撤消路,改為區村制,隸屬於瀋陽縣第五區。偽滿時期,1935年9月,日偽當局進行村屯合併。境內村屯實行主副村制度。原屬瀋陽縣的九個區按仁、義、禮、智、信、國、泰、民、安九個字改稱,寧官屯改稱“懷信村”,其所轄九個副村。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村委會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從寧官村委會門口村內主街向北拍攝

據《于洪區地名錄》載,清初有寧姓在朝居官,任幫帶,賜領地於此。由關內遷來張、王、李、單、洪五姓,為寧家佃戶,搭窩棚居住,以此得名“寧家窩棚”,後更寧官屯沿用至今。幫帶一職只是個下級武官,寧姓清初在朝居官屬誤傳。另有一說,就是清初護城駐軍寧幫帶領兵駐於此地。

實際上,寧官屯幾十年前只是位於瀋陽至遼中老道的南側,離沈遼公路距離只是不太遠而已。據說在清末之前,村北尚有一自然屯,名叫殷家泡,其名已廢,村子百十年前就已經併入寧官屯。

李鳳民先生在《盛京八旗方位之謎》一書中關於盛京城外屯界八旗界限考證出瀋陽至彰驛站大道為鑲黃旗與鑲藍旗界限,其註釋中特別引用了《瀋陽地方誌通訊》1988年1期刊載的鐵西區地名辦公室宋長有先生的《瀋陽縣誌區劃的考證》,文中有“……寧官屯的界碑鐫刻著鑲藍旗界。”這個鑲藍旗界碑惜未見實物,這是研究盛京城外八旗方位最有力的文物證據。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寧官實驗學校大門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寧官實驗學校教學樓

提起寧官屯,老輩人都耳熟能詳一句順口溜,說寧官屯有“四大天”。這四大天分別為“一手遮天、洪福齊天、聽命由天、叫苦連天”。其一,“一手遮天”據說指的是有一大戶,有當大官的家人,很有勢力;其二,“洪福齊天”指的是清末寧官屯出了個“董舉人”,舉人可以見到地方官不用下跪,可以候補官缺,地位很高;其三,“聽命由天”也就是指的是靠天吃飯的小自耕農;其四,是“叫苦連天”,據老輩人說這個村有窮的叮噹響的或者遊手好閒的只能住牛棚馬架的破產農民。寧官屯歷史上是人多地少,本村兼有一些開買賣的,無地農民較多。土改後,當地貧苦農民徹底翻身得解放。

清末,寧官屯出了個董舉人,方圓二三十里名氣很大。據說此人曾在村裡設立義倉,且樂善好施,好為窮人詞訟,但年輕人對其知之甚少。此外軍旅歌唱家董文華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做為城市的下放戶在寧官大隊也居住過很長一段時間,聽一些本村老戶提及過此事。

現今的寧官屯崛起於改革開放後,工商業繁盛,交通便捷,具有一定的區域經濟輻射力,外來人居多,在瀋陽城西名聲赫亮,已經變成了一個實實在在的“雜巴地”。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寧官屯村內小街

【屯鄉風物】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瀋陽城西“雜巴地”

寧官實驗學校西圍牆外主街道向南拍攝

【附】董宗舒,字福臣,奉天府承德縣城西寧官屯人(今屬瀋陽市鐵西區西三環街道,寧官屯是我們曹家屯的東北部鄰村)。其是光緒壬午科(1882年)舉人。舊時,鄰近鄉里的老輩人皆稱之為董舉人,名氣挺大。

《奉天通志》卷一四四/民治三/災賑,載其設立董氏義倉事蹟。其文:

瀋陽縣”邑紳揀選知事舉人董宗舒,世居城西寧官屯。光緒十四年獨捐巨資建置義倉,積穀稱貸。訂立規約,務正業者貸之,力田者同孤苦者賑蠲,鄉人鹹知感奮,十六年復設義學二,招本村子弟入學肆業。”此義倉在1945年還存在著,存集著谷糧。

【延伸閱讀】張平格,咸豐四年(1854年)十月生人,盛京內務府正白旗恩錫佐領下漢軍附生。世居遼陽州(城西)繡江堡,距城二十里。光緒庚辰(1880年)科會試第243名,光緒九年(1883年),參加癸未科殿試,登進士三甲第35名,賜同進士出身,欽點內閣中書。董宗舒是張平格的“課友”或“蘭友”之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