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情傳輸「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我們經常看到古裝大劇裡面,軍情緊急,一將軍大喊一聲:“八百里加急”。這也是古人傳遞緊急情報的官方途徑。那麼這裡所謂的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呢?我們今天就來討論下這一個問題。

古代軍情傳輸“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首先,要考慮的是,馬的體力有限,不可能一直奔跑。那麼就要解決馬的體力問題,這個古人也想到了應對方法,古代在各地都建立有驛站,兩個驛站之間一般相隔20裡,供往來的驛卒使用。驛卒會在驛站換馬,這就像接力一樣,可以保證馬的體力問題。盛唐時,驛站遍佈全國,數量達到1639個,超過20000人從事“驛務”工作。而據文獻記載,元代大都驛裡就有1300多匹馬。當然馬舍和客舍也是極多的,畢竟有時候驛站還會接待一些達官貴人,客舍的裝修也是極為講究的。

古代軍情傳輸“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馬的體力解決了,那麼“八百里加急”到底能有多快呢?唐朝給出了一個標準:180裡/天為快馬,更快的為300裡/天,最高等級的速度是500裡/天。天寶十四年,安祿山在范陽起兵造反,其時,唐玄宗在臨潼華清池,兩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後,唐玄宗就得知了這一消息。可以得出,傳遞速度每天大約為五百里。這也驗證了最高等級的速度是500裡/天。

古代軍情傳輸“八百里加急”,到底有多快?

由此看來“日行千里”“八百里加急”這樣的用語只是一種表示速度傳輸很快的說法,並非真的就能有這麼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