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師徒取經結局,竟然藏著明朝一個黑暗真相

大家看《西遊記》更多的是關注九九八十一難,或是悟空什麼時候又被氣回花果山了,師傅又被妖怪抓走了之類的劇情。但是換一個角度看問題,有時也能品出些不同的東西來。

唐僧師徒取經結局,竟然藏著明朝一個黑暗真相

所有人都知道,經歷過九九八十一難後,就是五人論功行賞之時,原著中一一列舉了他們的功德和所得封號:

唐僧, 取去真經,甚有功果,加升大職正果,為旃檀功德佛。

孫悟空,煉魔降怪有功,全終全始,加升大職正果,為鬥戰勝佛。

豬悟能,挑擔有功,加升汝職正果,做淨壇使者。

沙悟淨,登山牽馬有功,加升大職正果,為金身羅漢。

白馬,馱聖僧來西,又馱聖經去東,亦有功者,加升汝職正果,為八部天龍馬。

這些封賞有何不同呢?一一來分析一下,唐僧所得封號是最好的,屬於三十五佛眾之一,而猴子也封了佛,但卻不屬於三十五佛眾之一,八戒和沙僧兩人連佛號也未封,白龍馬就更慘了,他本就是能化龍的西海龍宮三太子,所得封號也不過算是正式入了編制。

為什麼師徒五人結局會相差這麼多呢?白龍馬甚至最後不過封得個靈山的看門神。除了書中所列的取經職責不同以外,其實和他們的後臺也不無關係。唐僧封得最好,來頭也最大,因為他是佛祖座下二弟子金蟬子轉世;而猴子本是女媧補天石中所孕育的石猴,後臺也算是很強了;八戒是因為他的前世本是天蓬元帥,即天庭玉帝盔下的大將,而沙僧入流沙河之前是玉帝跟前捲簾大將,通俗一點就是玉帝的侍衛頭子,這倆前世都算是中央高官,所以雖未成佛,也算撿了兩個肥缺;而在西遊記裡,四海龍王都屬於地仙,天庭末流,因此小白龍最後的封號也不過是佛門鍍金一趟。

唐僧師徒取經結局,竟然藏著明朝一個黑暗真相

作者到底是為什麼要將師徒五人的結局安排的如此迥異呢?這就與吳承恩所處的朝代、所面臨的現實情況密切相關了,這其實是他借《西遊記》來表達他對明朝時期的科舉制度的不滿,西遊的過程就如同是一個書生考科舉的過程,西遊歷時13年,而寒窗苦讀十年後鄉試會試殿試連中三元,算起來也是13年,而師徒四人加上白龍馬修成正果可以比作五人各自高中狀元,但是雖然都是高中狀元,之後的仕途卻天差地別。

因為在作者所處的時期,當時政治腐敗,而八股文已經成為科舉考試的定式,科舉考試對真才實學的要求和積極意義日漸淡化,而明代“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官僚任職慣例對官員的任職渠道、資歷等又使科舉成為光宗耀祖、封妻廕子的唯一渠道,以致社會各階層孜孜不倦地沉迷於科舉,富室巨族、宦官內臣紛紛加入到與貧寒貧民共同競爭的行列中。

唐僧師徒取經結局,竟然藏著明朝一個黑暗真相

表面看,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但實際上,貴族和宦官憑藉人脈和財富,往往能夠打通各種關係,其子弟金榜題名的機會遠遠要高於普通百姓。而這種不正當的競爭常常會有不學無術之流高居於廟堂。

據載,名士胡瓚宗在科舉考試中正是缺少足夠的後臺,險些與高位失之交臂。胡瓚宗在殿試中憑藉個人較高的能力和素養,本來已擬一甲第三名,已經是探花,但當時的試官,依附大宦官的大學士焦芳卻袒護自己的兒子焦黃中,硬是把胡瓚宗的功名抑置在三甲一名。後來是因為閣臣試官李東陽憐惜胡瓚宗的才華,向正德皇帝朱厚照奏請將胡瓚宗的功名“等同於一甲,特授翰林院檢討,下不為例”,才保住了他的仕途。而反觀那個後臺硬的焦黃中,連在焦芳的同黨大宦官劉瑾眼中都是“甚拙”,但在其父的勢力下,仍然位居於二甲之首。

唐僧師徒取經結局,竟然藏著明朝一個黑暗真相

也就是說,只要後臺夠硬,家裡夠有錢,才學什麼的都不是重點,而寒門進士若是沒有關係,那就註定與高位無緣了。當時就有民諺曰“有錢無才當王孫,有才無錢當艄公”。這與西天封賞何其相似,哪怕就是取經路上混一混的八戒,無事睡覺貪吃,有事就是“大師兄,師傅被妖怪抓走了!”也能憑著個前世元帥之位撿個淨壇使者的肥缺。而白龍馬雖然在取經路上貢獻很大,在遇黃袍怪那一難中,小白龍為救師父,孤身刺殺黃袍怪,最後卻落得負傷而回!並且最後還是白龍馬讓八戒去請悟空回來的。但即便是這樣,最後輪到他的論功行賞卻不盡如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