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風|如今榮氏宗譜的缺陷:軟傷與硬傷

宗譜的缺陷:軟傷與硬傷

每一部宗譜都是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但每一部宗譜,特別是老譜,都不

可避免的存在缺陷。宗譜的缺陷,有的是軟傷,無礙大局,修修補補就行了;

有的是硬傷,事關大局,又與國史相悖,那就只有動手術了。 先說宗譜的硬傷。 我們舉萍北榮氏宗譜為例,據老譜,萍北、醴陵、岳陽、修水等地榮氏為

近支。他們皆以署名子諶公的《仿宗法說》為榮氏第一譜,以息好公為一世

祖。 但到了清代,他們就發現《仿宗法說》與國史嚴重不符。光緒二年,醴陵

修譜時,主修錫勳公就撰文《榮氏受姓源流考》,對《仿宗法說》提出質疑。醴

陵榮氏文化底蘊深厚,代出名人,錫勳先生學識淵博,清朝同治甲戌年補弟子

員,旋舉優附生,後為中書科中書。大清雲南順寧府知府張漢皋曾為之寫傳。

國風|如今榮氏宗譜的缺陷:軟傷與硬傷

下面節選《榮氏受姓源流考》部分內容: "昔秦並天下分為三十六郡,漢興漸復開置增至百餘郡,後代食邑就封,

及姓氏郡望皆本於此,查舊乘所載,息好公生於春秋之初,而媯州、居庸、上

谷皆後代分置地名,豈春秋時已有此州郡?而後代開置改建,或因前朝之舊名

歟? 舊乘又載:息好公世居上谷,歿藏岐山,六傳而至旂與駕鵝公,二十四傳

而至廣公,餘案家語弟子解:"榮旂,字子祺,魯人也";左傳杜注:"榮駕

鵝,魯大夫也";漢書列傳:"穀梁之學,惟魯榮廣授焉"。是數公者,皆世居

魯國。上谷本冀州疆域,岐山實雍州舊封,與東魯相距皆千里之遙,豈息好公

生於魯國,長於上谷,歿葬岐山,而後代子孫仍復有遷居宗國,能溯分封之舊

者歟? 舊乘又以毗公為建緒之子列為兩代,與隋書列為兄弟者大相徑庭,豈國史

不可徵,而家史反可徵乎?自應遵隋書更正,庶不失為信譜。" 在人物傳記中,還批註:"案舊譜,建緒字東房,初為始洪二州刺史,後

改息州刺史。配紀氏,生毗,字子諶。官隋尚書令,殿中侍御史。今考隋唐列

書傳,建緒與毗為兄弟,俱有事蹟昭垂史乘。且舊譜所載毗公本傳,蝟雜支離

漫無體例,益不足徵信矣。然舊譜流傳如此之類,不一而足,自始遷以下年代

事實方可考獻徵文確符實。後世明達,必當有以辨之。" 錫勳公從根本上否定了《仿宗法說》,並批評舊譜採信了《仿宗法說》是錯

誤的,"豈國史不可徵,而家史反可徵乎?"正確的做法是遵照國史修正,才

"不失為信譜"。從光緒譜開始,不再以息好公為一世祖。

前不久,醴陵九修宗譜,大家看到譜序中沒有寫進"始祖息好公",代之以

"榮姓本與西周姬姓同宗,周初在封地河南鞏縣榮奇鐧建立榮國。公

元前六九三年,榮叔公奉王命見魯桓公,有功社稷,封上谷大夫,始

遷於魯,封邑在郕(今汶上縣),五世後,榮叔公後人根據周禮"五

世別其族"的規定,為記念榮國封地,以榮為姓,是為魯宗之始。"

其宗祠楹聯寫"曇山一脈,上谷分枝",曇山在汶上,上谷即指上谷大夫榮叔。

國風|如今榮氏宗譜的缺陷:軟傷與硬傷

再說宗譜的軟傷。

我們以南京馬洲船埠宗支為例。湖南東安譜有先祖來自東魯,經南京遷湖

南東安之說,安嶽譜九文公《世系徵考》則更詳細些,以子祺公 12世孫榮廣為

一世祖,榮廣後裔榮道奇遷南京馬洲船埠,後代祥伯公遷東安。先祖遷徙路線

並無實質不同,皆曰出自山東,按理說與汶上合譜完全沒有障礙,剩下的只是

技術性問題。

《世系徵考》顯然有缺陷。如《北史》載,榮毗字子諶,父榮權,兄建

緒,北平無終人。汶上譜與《北史》一致:31世詩言公齊永元年授北平護軍,

佔籍北平無終,子廷臣,孫榮權,榮權子二:建緒和子諶。萍北譜以建緒公為

榮毗公之父,世居金華,與史不符;《世系徵考》則以建緒公為榮毗公之孫,

輩分差的更多。再如自建緒公至道奇公經歷 34世,算下來每代十幾年,顯然不

可能。

東安與安嶽的宗譜在孝凱等幾位先祖的世系排列上也不一致,肯定有一家

是錯的,或者都是錯的。這就需要相關宗支坐在一起,看怎樣修正更好一些,

這就是技術性的處理。有宗親說,不能湊合,要有確鑿證據,要真相。如果是

重要歷史人物,像榮建緒,以國史為準,很容易判斷誰對誰錯,可一般歷史人

物史冊無記載,則很難有真相,甚至永遠不會有真相。

歷代宗譜的缺陷很難避免,但續修者應敢於修正,要善於完善。光才先生

說,希望有生之年看到理順馬船各宗支的關係;瀮峰先生說,我們這一代人若

不修好我們的宗譜,後代更沒法續修了。作為同齡人,我非常理解他們,排除

萬難,修好宗譜,這是我們這一代人的責任。

國風|如今榮氏宗譜的缺陷:軟傷與硬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