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抗戰期間,與正面戰場的其他大型會戰相比,1937年12月發生的南京保衛戰規模並不算大,持續時間也不長。然而,因為之後發生的南京大屠殺,南京保衛戰註定將在史冊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其實,說實話,在當時的環境下,南京保衛戰的失敗是註定的,換誰來指揮都一樣。小記者在這裡想指出的是,由於在戰役指揮上的一系列失誤,不僅累計三軍,造成了更大規模的不必要傷亡,而且也為後來日軍施行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留下了口實。

首先來看為什麼要堅持打這場南京保衛戰。

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正如上文所述,從軍事角度來看,南京保衛戰其實是不可為的戰鬥。這是因為,第一,南京緊靠長江,一馬平川,根本無法阻擋日軍機械化軍隊的腳步。要知道,從近現代戰爭的角度來看,長三角面對海洋方向的敵人時,可是個絕無可能守住的兵家死地。所以,李宗仁在1937年在南京召開的第二次高級幕僚軍事會議上就表示:“敵人可以三面合圍,而北面又阻於長江,無路可退。”第二,當時的南京城守軍,為淞滬會戰退下來的各路軍隊,經歷了淞滬血戰以及之後的倉促撤退後,各支部隊都疲憊不堪,士氣低落,人員裝備損失也很大。而日軍確是一路殺到南京城下,早就打紅了眼,士氣高漲。第三,退守南京的軍隊派系林立,既有中央軍,也有廣東軍等地方派系軍隊,派系林立下,換哪個將領來指揮,都未必能夠指揮得動。

正是基於上面三點,在前後三次高級幕僚軍事會議中,何應欽、白崇禧、徐永昌、劉斐、李宗仁等將領都明確表示了南京城無法守住。主張“適當抵抗之後就主動撤退”,放棄南京。

但是,如果從政治和外交角度看,南京保衛戰又是“明知不可為而必須為”的戰鬥。這是因為,南京是當時中國的首都,它的快速失守,有可能沉重打擊民族的抗戰士氣,進一步刺激日軍的侵略野心。另一方面,南京如果快速失守,在國際輿論上,也對我國不利。簡單一點說,這就是關乎國民政府和中國的面子問題,這也是蔣介石當初堅決要守衛南京的原因。蔣委員長在致電唐生智時,是這樣說的: “如南京能多守一日,即民族多加一層光彩。如能再守半月以上,則內外形勢必一大變,而我野戰軍亦可如期策應,不患敵軍之合圍矣。”

也就是說,當時的蔣委員長,是希望能夠用南京拖住日軍,爭取守上十天半個月甚至更久,不僅民族增彩,還可等待國內外局勢突變,爭取西方大國外交干預,我們的蔣委員長當時甚至幻想蘇聯會武裝干涉。

所以說,下定決心打這場戰的,其實不是唐生智,而是蔣介石。這裡多說一句,如今,很多人在面對當年國民政府的決策部署時,都將沒有及時疏散民眾作為一大失誤,這其實是不對的。其實11月12日上海失守後,南京城政府機關、企業學校和普通民眾的有組織內遷就已經開始了。1937年6月,南京城有居住人口101萬,經過疏散,到南京城陷落時,全市人口只剩下50萬。唯一遺憾的是,這種疏散速度,如果能夠再快一些,有序一些,或許能夠避免更多無辜民眾的死亡。

所以,南京保衛戰要檢討的地方,主要在戰役指揮層面。

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在南京保衛戰 蔣介石是決斷猶豫 棄守兩難

首先,是作為戰役實際統帥的蔣委員長。蔣介石這個人有一個壞毛病,那就是不信任前線指揮官,老愛對戰事指手畫腳。南京保衛戰也不例外。現在有個說法,之所以蔣介石要選擇唐生智作為南京城衛戍司令,是因為唐生智無兵無權,利於我們的蔣委員長操控指揮,這是有一定道理的。11月24日,蔣介石正式發佈命令,令唐生智以南京衛戍司令長官之身份,著手佈置南京城防。然而,蔣委員長此後仍然長留南京,早期所有的軍隊調動部署,都是由蔣介石親自佈置的,而唐生智就像個提線木偶一樣,只是機械地執行蔣介石的命令。一直到日軍已經完成對南京的合圍,南京城被攻破只是時間問題的時候,我們的蔣委員長才離開南京,將戰場最高指揮權移交給唐生智。可是,這個時候,大戰在即,唐生智匆匆接過指揮權,面對派系林立的守軍,如何樹立指揮官的權威?如何又能政令暢通?這一點,也為後來守軍各自為戰,指揮系統混亂失靈留下了伏筆。這是蔣委員長在南京保衛戰中犯下的第一大錯誤。

我們的蔣委員長犯下的第二大錯誤,在於舉棋不定。按道理來說,既然選擇守城,就應該有當年斯大林在莫斯科保衛戰時之魄力,堅守到底。如果選擇放棄,也應該早做安排。然而,我們的蔣委員長,作為這場戰鬥的實際最高指揮官,在戰與撤之間始終搖擺不定、優柔寡斷。一開始,他給唐生智的命令是堅守至少兩個星期。以至於所有的城防工事、部隊安排,全是按照城破與敵人死戰而設計的。連不少南京市民,都被蔣委員長的豪情壯志所感染,認為南京絕無陷落可能,至少不會那麼快陷落,最終到想走時,都來不及走了。

好,死戰就死戰吧。從後來的戰場發展態勢來看,我守城將士,雖然大都疲憊不堪,但是一開始還是能夠做到英勇殺敵,死戰不退的。據日方戰後統計,進攻南京,日軍傷亡2.6萬人,超過參戰人數的四分之一,代價不可謂不重。

然而,戰事進行到一半,前先將士都已經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的時候,我們的蔣委員長又變卦了。頭一天前線指揮官按照蔣介石之前的作戰意圖,剛給作戰部隊下達了不準後退一步的命令。第二天,蔣介石就給唐生智下了一道“相機撤退”的命令。統帥既然這麼說了,那就不打了,撤吧。結果當天晚些時候,蔣介石又變卦了,他致電唐生智、羅卓英及劉興,暗示性地提出還是希望能多守一段時間。如此反覆,讓前線指揮官如何適從?

那麼,鍋都讓蔣介石背了,唐生智一點問題都沒有嗎?不是,唐生智的問題主要在於撤退時組織的混亂。

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唐生智 毫無戰場主見和定力

唐生智這個人,根本就沒有一線指揮官該有的預見力和膽識魄力。一開始,在蔣介石將指揮權移交給他後,唐生智拍著胸脯給蔣介石保證:與城池共存亡!當時的南京,三面被日軍包圍,只有北面下關江邊有一個出口。為了顯示死戰決心,唐生智命令交通部長俞飛鵬把從南京下關到江北浦口和上游武漢的大部分渡輪都開走,留下的一小部分輪渡和被收繳的民船,由宋希濂第36師看管,任何人沒衛戍司令部的命令不許動用。他還下令如有誰敢擅自渡江逃退,宋希濂第36師和長江北岸的胡宗南第1軍可立即開槍正法。以至於當時的唐生智,得到了一個“雅號”:首都瘋子。然而,沒人知道的是,這位前線指揮官一面要求大家不準擅自渡江逃退,一面又以衛戍司令部的名義,掌握了一艘小渡輪。

到12日,敵我雙方正在鏖戰、戰事仍然未見分曉之時,這個唐生智,竟然毫無一名優秀前線指揮官該有的“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魄力,一接到蔣介石“相機行事”的指令,就在12日當晚簡單開了20分鐘的會,倉促安排全軍撤退。

然後,唐生智丟下守城大軍,自己坐著小渡輪先跑了。

時任 78軍軍長兼36師師長的宋希濂後來回憶:“長官部召集的會議散了後,唐生智等立即開始渡江”。

本來,撤退會議上擬定的撤退方針是大部從正面突圍,小部分從下關渡江。結果唐生智一跑,這個命令也沒人執行了,大家爭先恐後地往下關渡口潰退,甚至為此發生了火併。還是宋希濂的回憶:“船隻既少,人人爭渡,任意鳴槍。因載重過多,船至江中沉沒者有之。許多官兵拆取店戶門板,製造木筏,行至江中,因水勢洶湧,不善駕馭,慘遭滅頂者數以千百計。哀號呼救之聲,南北兩岸聞之者,莫不嘆傷感泣,真可謂極人世之至慘。”

需要指出的是,這麼重要的一個撤退命令,竟然沒有下達給守在江北的胡宗南第1軍。以至於他們見撤退無序,以為是前線將士擅自潰逃,竟然朝江中撤退士兵開槍掃射,又無形中釀成了更多人員傷亡的慘劇。

當所有人都向著下關潰逃,造成的結果就是人人想逃,人人都逃不掉。最終,大部分國軍將士根本來不及撤離,只能脫下衣服混入百姓當中。這就為後來日軍進城後,大規模搜捕化裝成百姓的國軍將士,並大肆屠虐百姓留下了口實。

插句題外話。如果嚴格執行正面突圍的命令,或許損失會少很多。當時,在所有人向下關潰退時,廣東地方軍66軍,卻嚴格執行撤退命令,朝著日軍正面殺將過去,一度殺到日軍16師團司令部,雖然付出了慘重代價,但最終仍然有數千名官兵順利突圍。

南京保衛戰:主將無能 禍及三軍

藍色箭頭為我軍撤退路線。黑色圓圈裡的兩條藍色箭頭,為廣東軍正面突圍示意

南京城攻防戰實際上只打了不到三天。從9日拂曉日軍突破外圍陣地,直逼南京城下,到12日南京陷落。可以說,南京保衛戰根本沒有最終達到軍事和政治上的任何一個目標,這固然有客觀原因,但也與蔣介石和唐智生在戰役指揮上屢次犯錯,有著直接的關係。

南京陷落後,日軍對南京城進行了慘絕人寰的瘋狂大屠殺,30萬人被殺害,其中,滯留南京城內的中國軍人被殺害者就有7萬人以上。如此大規模的軍隊被俘虜、被屠殺,與南京保衛戰的戰略決策和指揮失誤密切相關。

所以,說到底還是那句話,將士英勇,但主帥實在是太無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