驚呆!歷史上,爲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爲「臘雞」?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馬上就要到了一年一度的端午節,南方北方,粽子甜鹹大戰即將開始,你是甜黨?還是鹹黨?話說南北之爭,在我國曆史上,可不僅體現在粽子的甜鹹,過去歷史上的執政者大抵多起自北方,因之政權就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常被排斥。南方人甚至被北方人稱為“臘雞”,究竟怎麼回事,一起走進明史大家吳晗的這篇文章。

●●●

在新式的交通工具沒有輸入中國以前,高山和大川把中國分成若干自然區域,每一區域因地理上的限制和歷史上的關係,自然地形成它的特殊色彩,保有它的方言和習慣。除開少數的商旅和仕宦以外,大部分人都窒處鄉里,和外界不相往來。經過長期的歷史上的年代,各地的地方色彩愈加濃厚,排他性因之愈強,不肯輕易接受新的事物。《漢書•地理志》記載:“秦民有先王遺風,好稼穡,務本業。巴蜀民食稻魚,無凶年憂,俗不愁苦,而輕易淫佚,柔弱偏阨。周人巧偽趨利,貴財賤義,高富下貧,熹為商賈,不好仕宦。燕俗愚悍少慮,輕薄無威,亦有所長,敢於急人。吳民好用劍,輕死易發。鄭土愜而險,山居谷汲,男女亟聚會,其俗淫。”是說明地方性的好例子。

到統一以後,各地政治上的界限雖已廢除,但其特性仍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而被保留。雖然中間曾有過若干次的流徙和婚姻的結合,使不同地域的人有混合同化的機會,但這也只限於鄰近的區域,對較遠的和極遠的仍是處於截然不同的社會生活。例如吳越相鄰,這兩地的方言、習慣,及日常生活、文化水準便相去不遠,比較方便互相瞭解。但如秦越則處於“風馬牛不相及”的地位,雖然是同文同族,卻各有不同的方言,不同的習慣,不同的日常生活,差別極遠。以此,在地理上比較接近的區域便自然地發生聯繫,自成一組,在發生戰事或其他問題時,同區域的人和同組的人便團結一致起來和他區他組對抗。在和平時,也常常因權力的爭奪發揮排他性,排斥他區他組的人物。這種情形從政治史上去觀察,可以得到許多極好的例證。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依著自然的河流,區分中國為南、北二部,南人、北人的名詞因此也常被政治家所提出。過去歷史上的執政者大抵多起自北方,因之政權就常在北人手中,南人常被排斥。例如《南史•張緒傳》記載:

齊高帝欲用張緒為僕射,以問王儉。儉曰:“緒少有佳譽,誠美選矣。南士由來少居此職。”褚彥回曰:“儉少年或未諳耳。江左用陸玩、顧和,皆南人也。”儉曰:“晉氏衰政,未可為則。”

同書《沈文季傳》記載:

宋武帝謂文季曰:“南士無僕射,多歷年所。”文季曰:“南風不競,非復一日。”

可見即使是在南朝,“南士”也少居要路,東晉用南人執政,至被譏為衰政。

北宋初期至約定不用南人為相,釋文瑩《道山清話》寫道:

太祖常有言不用南人為相,國史皆載,陶谷《開基萬年錄》《開寶史譜》皆言之甚詳,雲太祖親寫南人不得坐吾此堂,刻石政事堂上。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通鑑》亦記:

宋真宗久欲相王欽若。王旦曰:“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雖古稱立賢無方,然須賢士乃可。臣為宰相,不敢阻抑人,此亦公議也。”乃止欽若入相。欽若語人曰:“為子明遲我十年做宰相。”

當國大臣亦故意排斥南人,不令得志,《江鄰幾雜誌》記:

寇萊公性自矜,惡南人輕巧。蕭貫當作狀元,萊公進曰:“南方下國,不宜冠多士,遂用蔡齊。”出院顧同列曰:“又與中原奪得一狀元。”

《宋史•晏殊傳》記載:

晏殊字同叔,撫州臨川人,七歲能屬文。景德初張知白安撫江南,以神童薦之。帝召殊與進士千餘人並試廷中,殊神氣不懾,援筆立成。帝嘉賞,賜同進士出身。宰相寇準曰:“殊江外人。”帝顧曰:“張九齡非江外人耶?”

蒙古人入主中國後,南人仍因歷史的關係而被擯斥。《元史•程鉅夫傳》記載:

至元二十四年(1287)立尚書省,詔以為參知政事,鉅夫固辭。又命為御史中丞,臺臣言鉅夫南人,且年少。帝大怒曰:“汝未用南人,何以知南人不可用。自今省部臺院必參用南人。”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雖經世祖特令進用南人,可是仍不能打破這根深蒂固的南北之見,南人仍被輕視,為北人所嫉妒。同書《陳孚傳》記載:

至元三十年(1293)陳孚使安南還,帝方欲寘之要地,而廷臣以孚南人,且尚氣,頗嫉妒之。遂除建德路總管府治中。

《元明善傳》說得更是明白:

明善與虞集初相得甚歡。後至京師,乃復不能相下。董士選屬明善曰:“復初(明善)與伯生(集)他日必皆光顯,然恐不免為人構間。復初中原人也,仕必當道。伯生南人也,將為復初摧折。今為我飲此酒,慎勿如是。”

南人至被稱為“臘雞”,葉子奇《草木子》說:

南人在都求仕者,北人目為臘雞,至以相訾詬,蓋臘雞為南方饋北人之物也,故云。

到明起於江南,將相均江淮子弟,南人得勢。幾個有見識的君主卻又矯枉過正,深恐南人懷私擯斥北士,特別建立一種南北均等的考試製度。在此制度未創設以前,且曾發生因南北之見而引起的科場大案。《明史•選舉志》記: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初制禮闈取士不分南北。自洪武,丁丑考官劉三吾白信蹈所取宋琮等五十等二人皆南士。三月廷試擢陳䢿為第一,帝怒所取之偏,命侍讀張信十二人覆按,䢿亦與焉。帝怒猶不已,悉誅信蹈及陳䢿等,戍三吾於邊。親自閱卷,取任伯安等六十一人。六月復廷試,以韓克忠為第一,皆北士也。

洪熙元年,仁宗命楊士奇等定取士之額,南人十六,北人十四。宣德正統間分為南、北、中卷,以百人為率,則南取五十五名,北取三十五名,中取十名。南卷為應天及蘇松諸府,浙江、江西、福建、湖廣、廣東。北卷順天、山東、山西、河南、陝西。中卷四川、廣西、雲南、貴州及鳳陽、廬州二府,滁、徐、和三州。成化二十二年,四川人萬安周弘謨當國,曾減南北各二名以益於中。至弘治二年仍復舊制。到正德初年,劉瑾(陝西人)、焦芳(河南人)用事,增鄉試額,陝西為百人,河南為九十五,山東、山西均九十。又以會試分南、北、中卷為不均,增四川額十名併入南卷,其餘併入北卷,南北均取百五十名。瑾、芳敗,又復舊制。天順四年又令不用南人為庶吉士,《可齋雜記》說:

天順庚辰春廷試進士第一甲,得王夔等三人。後數日上召李賢諭曰:“永榮宣德中鹹教養待用,今科進士中可選人物正當者二十餘人為庶吉士,只選北方人,不用南人。南方若有似彭時者,方選取賢出以語時,時疑賢欲抑南人進北人,故為此語,因應之曰:“立賢無方,何分南北。”賢曰:“果上意也,奈何!已而內官牛玉復傳上命如前,令內閣會吏部同選。”時對玉曰:“南方士人豈獨時比,優於時者亦甚多也。”玉笑曰:“且選來看。是日賢與三人同詣吏部,選得十五人,南方只三人,而江南唯張元禎得與雲。”

但在實際上,仍不能免除南北之見,例如《朝野記略》所記一事:

正德戊辰,康對山海(陝西人)同考會試,場中擬高陵呂仲木柟為第一,而主者置之第六。海忿,言於朝曰:“仲木天下士也,場中文卷無可與並者;今乃以南北之私,忘天下之公,蔽賢之罪,誰則當之。會試若能屈矣,能屈其廷試乎?”時內閣王濟之(鏊,震澤人)為主考,甚怨海焉。及廷試,呂果第一人,又甚服之。

到末年,吳、楚、浙宣昆諸黨更因地立黨,互相攻擊排斥,此伏彼起,一直鬧到亡國。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在異族割據下或統治下,征服者和被征服者的關係愈形尖銳化。如南北朝時代“索虜”“島夷”之互相蔑視,元代蒙古、色目、漢人、南人之社會階級差異,清代前期之滿漢關係及漢人之被虐待、殘殺、壓迫。在這種情形下,漢族又被看作一個整體——南人。在這整體之下的北人和南人卻並不因整個民族之受壓迫而停止帶有歷史性的歧視和互相排斥,結果是徒然分化了自己的力量,延長和擴大征服者的統治權力。這在上舉元代的幾個例證中已經說明了這個具體的事實了。

也許在近百年史中最值得紀念的大事,是新式的交通工具及方法之輸入。它使高山大川失卻其神秘性,縮短了距離和時間,無形中使幾千年來的南北之見自然消除,建設了一個新的統一的民族。

©本文選自《吳晗講歷史:中國人的生存規矩》,原文標題《南人與北人》,原載於《禹貢》第5卷第1期,1936年

推薦:《吳晗講歷史:中國人的生存規矩》

驚呆!歷史上,為什麼南方人被北方人譏為“臘雞”?

[作者]吳晗 [出版社]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一部窺見中國古代政治圈、名人圈

風尚圈、軍事圈等領域風貌的智慧之作


©內容簡介:作為史學大家,吳晗先生在歷史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本書用心挑選吳晗關於中國古代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等方面的精彩篇章,其中不但涵蓋了翔實的歷史事實,還有吳晗先生個人對於一些歷史事件的看法,是個人“修身”“齊家”以及整個社會“治國”“平天下”的範本。

©作者簡介:吳晗,原名吳春晗,筆名語軒、酉生等,浙江義烏人,中國歷史學家、社會活動家、現代明史研究的開拓者和奠基者之一。曾任雲南大學、西南聯合大學、清華大學教授,北京市副市長,中國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學術委員,北京市政協副主席等職務。曾主編《中國歷史小叢書》《外國曆史小叢書》,並著有《朱元璋傳》《明史簡述》《胡惟庸黨案考》等史學著作。

# 互 動 時 間 #

生活中有什麼南北之爭的事情,說說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