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香通鑑」只憑一席話,他的功勞秒殺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

衣賜履按:人生無常,顯貴不知何時,滅亡不知何時。琅邪王劉澤,或者說燕王劉澤,他的人生,極盡飄忽,極富色彩,極為矛盾,以致於太史公給了他兩種人生記錄。

劉姓皇族和老資格功臣聯手誅滅呂氏家族,擁立高祖劉邦的兒子劉恆繼位,是為文帝。我們在《呂家班滅亡記之誣以謀反》中講過,在滅諸呂的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功勞最大,但賞賜略薄,功賞似乎並不匹配,這是為什麼呢?我們還得話說從頭。

前179年,冬季,十月初一(元旦),文帝劉恆改封琅邪王劉澤為燕王。總結誅滅呂家班的功勞,右宰相周勃以下,依照功勞大小,增加采邑封戶,或賞賜金銀。

「醬香通鑑」只憑一席話,他的功勞秒殺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

【燕王劉澤】

衣賜履說:我們說,讀書要細,但光細還是不夠的,還要深入思索文字背後的東西。這一段講的是劉恆繼位後對功臣的封賞,分兩個層面,我們既可以理解為封王的功臣和未封王的功臣,也可以理解為立劉恆為帝的功臣和誅滅呂氏的功臣,這兩者的分別可是相當大誒。劉澤何許人也?我們前面沒怎麼介紹過他,劉恆改封劉澤為燕王,看似平級調動,實際上這個賞格非常高。劉澤本是琅邪王,琅邪國是從齊國劃出來的,地盤兒很小,與燕國沒有可比性。打個比方,縣級市、地級市和直轄市,都是市,但區別有多大,地球人都知道。照理,在誅滅呂氏過程中,朱虛侯劉章功勞最大,但封賞時劉澤的賞格更高,這是怎麼回事兒?

這個劉澤,是高祖劉邦的遠房堂弟,是臨光侯呂嬃(呂后的親妹子)的女婿(皇族的婚姻,簡直就是一個爛棉花套子,輩份兒真拎不清)。前204年,劉澤任郎中。前196年,陳豨(讀如西)反叛,劉澤以將軍之職前往平叛,俘虜了敵將王黃,被封為營陵侯。

劉澤的封王之路,《史記》有兩種說法,差別很大,我們分別來看。

《史記·荊燕世家》上說,呂后當政時期,有個齊國人田生,出遊在外,錢花光了,就到營陵侯劉澤府上做了賓客。田生做事很有章法,而且富於計謀,經常為劉澤出謀劃策,劉澤對他非常倚重,田生過個生日,劉澤為他祝壽,一出手就是黃金二百斤。既然不差錢兒了,田生就回齊國去了。估計智囊走了,劉澤做事就沒有以前那麼順風順水了,他就專門派人到齊國去找田生,說,你怎麼回事兒啊,不打算理我了?(原文為“澤使人謂田生曰,弗與矣”。也有人翻譯成劉澤感覺到了某種危險,叫人告誡田生,千萬別理我)。於是,田生帶著兒子來到長安,但沒有去見劉澤,而是借了一座大宅院,讓兒子到呂后寵幸的大謁者張釋家去做事。過了幾個月,田生的兒子請張釋到家裡做客。田生把宅院裝飾得非常豪華,日常用具也都非常講究,全是諸侯王的標準,這讓張釋很是驚訝。

喝到酒酣耳熱,田生屏退下人,對張釋說,我見過諸侯王的府邸差不多有百把座,都是高祖時候的功臣。呂家從一開始就輔佐高祖,高祖能夠統一天下,呂氏家族功勞很大。如今,呂太后春秋已高,呂氏族人力量薄弱。太后想封呂產為呂王,把代郡的地給他。但是呢,真這麼做了,又怕大臣反對。現在,您的機會來了,太后器重您,大臣們也敬畏您,您何不私下做做那些重臣的工作,讓他們建議太后封呂氏為王,這樣,太后心裡一爽,您封侯就指日可待了。這個機會,你要不抓住,沒準會有災禍誒!

張釋一聽,深以為然,立即私下溝通聯絡朝中重臣(估計包括陳平、周勃,但不包括王陵),然後再向呂后稟報。於是,呂后上朝,詢問大臣的意見時,這幫傢伙就奏請立呂產為呂王。呂后心下甚慰,賜張釋黃金一千斤,張釋立即分了一半給田生。田生謝絕了黃金,但又說了一番話,這番話才是問題的核心。他說,呂產雖然被封王,但大臣們並沒有完全心服。特別是營陵侯劉澤,他是劉氏宗族裡輩份最高的,而且是大將軍,他對呂產封王十分憤怒。我感覺,你應該趕緊稟告太后,劃出十幾個縣,封劉澤為王,他得到王位,高高興興地離開長安,呂氏宗族的王位就更加鞏固了。

張釋於是向呂后進言,呂后覺得有理,就從齊國劃出十來個縣,成立琅邪國,封劉澤為琅邪王。田生這時才去見了劉澤,告誡他立即動身,不可停留,以防呂后變卦反悔。果然,劉澤剛出函谷關,呂后就派人追趕阻攔,但劉澤已經出關,追趕的人只好回去了

衣賜履說:田生為劉澤所作的封王規劃,實在讓人歎服!不過,此處在呂氏封王人選和封王時間上,都有些矛盾。呂后第一個封的呂姓王是呂臺,並非呂產。呂后打算封呂姓子弟為王,徵詢王陵、陳平、周勃等的意見,然後,把齊國治下的濟南郡割出來成立呂國,封侄子呂臺為呂王,這是前187年的事。前186年,呂臺死,子呂嘉繼承王爵,呂嘉驕恣亂法,前182年,十月(歲首),呂后廢其王位,十一月,改立呂臺的弟弟呂產為呂王。而劉澤封琅邪王是在前181年。

另,關於呂后為什麼反悔封劉澤為王,不是很好理解。

呂后去世以後,劉澤說,皇帝年少(後少帝劉弘),諸呂把持朝政,劉氏孤單勢弱。於是帶領軍隊與齊王劉襄西進,打算誅殺諸呂。到達梁國,聽說朝廷派將軍灌嬰屯兵滎陽,劉澤就回師加強自己西部邊界的守備,然後他迅速趕到長安。代王劉恆也正好從代地趕到長安。諸大臣與劉澤共同擁立劉恆為天子。劉恆改封劉澤為燕王,把琅邪國土地還給齊王,恢復齊王原有的領地。

我們再看看《史記·齊王世家》怎麼說的。

前180年,呂后去世之後,齊王劉襄打算出兵攻擊呂氏,先派郎中令(王宮禁衛官司令)祝午出使琅邪國,對劉澤說,呂氏族人叛亂,齊王想發兵西進,誅殺呂氏。但齊王認為自己太年輕,而且不熟悉征戰之事,願把整個封國託付給大王。大王從高帝那時起就是將軍,熟悉戰事,屢立戰功。齊王不敢離開軍隊,就派我來請大王到臨淄(齊國首府)去商議大事,一起領兵西進平定關中之亂。

「醬香通鑑」只憑一席話,他的功勞秒殺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

【齊王劉襄,理想遠大】

祝午的話合情合理,劉澤於是去見劉襄。結果,劉襄和中尉(臨淄警備區司令)魏勃等人趁機扣留了劉澤,派祝午把琅邪國的軍隊全部收編。

劉澤被騙之後,不能返回封國,於是就哄勸劉襄說,你老爹劉肥是高皇帝的長子,大王你正是高皇帝的嫡長孫,理應繼承皇位。如今大臣們還在猶豫不定,而我在劉氏中是最年長的(和劉邦是一個輩份,是劉襄的爺爺輩),大臣們是等待我去決定大計的。如今大王把我扣留在這裡,我也就不能有什麼作為了,不如讓我入關計議大事(言下之意,我去了之後,視情建議你劉襄為皇帝)。

劉襄認為很對,派出盛大車隊,送劉澤西行。

誅滅呂氏家族之後,大臣們商議應該由誰即皇帝位,有人提議齊王劉襄。劉澤強烈反對,說,齊王劉襄的舅舅駟鈞,暴虐無度,被人喻為惡虎,只不過戴著人的帽子。如果立劉襄為帝,駟鈞一族立即就會變成第二個呂氏家族。而代王劉恆是高帝在世諸子中年齡最大的一位,為人仁孝寬厚,太后薄氏一家謹慎溫良。立年長的本來就名正言順,更何況代王又以仁孝而聞名於天下呢!

「醬香通鑑」只憑一席話,他的功勞秒殺太尉周勃、朱虛侯劉章

【開啟了文景之治】

前180年,閏九月二十九日(九月為歲末),劉恆進入長安,即皇帝位。前179年,十月一日(元旦),劉恆改封琅邪王劉澤為燕王,把呂后時從齊國分割出去的城陽、琅邪和濟南郡全部歸還齊國,朱虛侯劉章、東牟侯劉興居,加封領地各二千戶。

衣賜履說:《荊燕世家》和《齊王世家》記錄殊不一致,對劉澤的評判也會相差萬里。我不認為太史公是筆誤,這兩種說法他可能都聽說過,也是難辨真假,乾脆都記錄在案,讓後人猜去吧。

我個人覺得,要把兩者結合起來看,劉澤封王,應該是得力于田生相助,劉澤入長安,應該是被齊王欺騙軟禁後的動作。問題的關鍵在於,劉恆能夠當上皇帝,必然是劉澤力挺的結果。理由有二:一是劉澤被劉襄欺騙,極為憤怒,立誰當皇帝也不能立劉襄;二是劉澤的身份非常尷尬,他是呂嬃的女婿,他的王位是呂后封的,如果沒有極大的功勞,劉恆繼位之後,不收拾他就不錯了,斷沒有改封他為燕王的可能。因此,我們可以合理判斷,劉恆能繼帝位,劉澤功不可沒,甚至可能與周勃等重臣產生激烈衝突,他的那段話至關重要,一舉決定了劉恆、劉襄,以及他自己的不同命運。

誅滅呂氏功大還是立劉恆為帝功大?對其他人而言,恐怕大多認為前者功大,但對劉恆而言,你說是滅呂功大還是立為皇帝功大?那麼,論功行賞,當然是劉澤排第一啊!

另,究竟是什麼人推薦齊王劉襄繼位呢?太史公雖然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合理推測,我們明天討論。

【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