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厄鉴》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

晏殊,字同叔,北宋著名的“太平宰相”,十四岁即因才华洋溢而获赐同进士出身。在朝为官五十多年。这部《解厄鉴》虽没有其诗词之华美,却句句真言,句句智慧。本书讲述遭逢厄运,自陷困境是人生的常态,抱怨和逃避是毫无出路的。人的一生不可能一帆风顺,重要的是解厄脱困,化不利为有利,化灾厄为吉祥。

《解厄鉴》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

《解厄鉴》是一部十分罕见的著作,它不仅立足于“解厄”,更关注致厄的根源。晏殊的官位和才华都达到了相当的高度,几近他所处时代的顶峰。他人仕之后,一路升迁,最后位极人臣,官拜宰相。晏殊仕途如此之顺并能取得如此骄人的成就,并不是缘于上天护佑,而是他深通解厄脱困之道的缘故。

《解厄鉴(趋利避害书)》趋利避害书:先有血泊与泪水而后可驭人生

——解厄鉴

晏殊位极人臣,官拜宰相,享极盛名;如此骄人之成就,非上天庇佑,乃深通解厄脱困之道也。

——清?曾国藩

困厄,是人格磨练之最高字符。

——清?梁启超

藏锋卷一

不避苦难的王尊?藏锋避祸的李丰?任尚的狂言?不识世情的王昕?王世充的本来面目?急于建功的韩通?窦皇后的不骄不媚?不肯退让的伍子胥?内敛的王龚?排斥群臣的张居正

●不以困为困,不以厄为厄,方不为厄所困。

●善隐藏锋芒者,趋利避害,解厄脱困。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虎行似困,鹰立似睡,乃处世至境。

●志向远大的人谦逊是常态。

●人可无名,不可无仁无德。

●放弃比索取更需智慧。

●内敛藏锋者,永处于上风。

隐智卷二

孝文帝的治国术?拒不改过的李密?不为己谋的田豫?身败名裂的史弘肇?韩信的弄巧成拙?不得善终的苏秦?陈后主的愚顽?深谋远虑的王徽?阮籍的远见?一生坎坷的陈寿

●智谋可以消减困厄,却不能根除困厄。

●上智不为人知,方可出奇制胜。

●自私者常处困厄之境。

●实在的好处是对一个人价值的肯定。

●不洞察世情与人情,势必阻碍丛生,困厄不断。

●祸患不因无智而生,常常因智而起。

戒欲卷三

贪欲无度的索额图?但行好事的朵儿赤?胡质的“小题大做”?聚敛无度的钱度?贺拔岳的观望?刚正不阿的耶律楚材?纣王的淫恶?决不妥协的周新?王杰的高尚品行?轻启战祸的韩侂胄

●贪欲之根,祸患之源。

●君子能审时度势,不让欲望左右,所以能够消灾解厄。

●不遵从自然法则,任私欲膨胀,毁灭便不远了。

●智者从不小看一念:一念之失,生死之别。

●贪欲无穷的特性,使困厄永伴。

●冲动是失败的人共同拥有的一种特质。

●对待欲望的不同,使君子坦荡,小人戚戚。

省身卷第四

有自知之明者,常处困厄之外。

学会取舍,是解厄之学。

人之差距可以通过省身来弥补。

律己严,待人宽,乃避祸的处世之道。

慎重行事,遵循正道,可以长久。

省身可使弱者变强。

求实卷第五

务实保长远,虚名易溃失。

坚持与求实是成功者的共同特点。

金科玉律只存于书本中,不存于实践中。

贪近者愚,求远者智。

求实不仅是一种态度,也是避祸的根本。

求实不是求取圆满,而是尽量减少缺憾。

智者顺天行事,故远离祸患。

聪明往往致祸,智慧却使祸患远离。

慎言卷第六

言多祸藏,沉默胜金。

一言可兴邦,亦可亡身。慎言者智。

君子不说假话,但实话却使处境不妙。

听其言知其意,可断其行。

弱者不可以潇洒为先,当以存身为要。

人无信,勿听其言。

无涉机密,远离祸患。

节情卷第七

先驾驭情感,再驾驭人生。

放纵情感,如纵祸患。

友情贵在真诚,纵友则见拙,不智也。

惩恶扬善缺一不可,交替互用方可应变制胜。

天怒成灾,人怒成害。

君子戒悲,小人戒忧。

做大事就要割舍情感,否则为情所绊,事情就不会顺利。

向善卷第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

向善戒恶,行事之要。

识人当观其行,见其细。

大善者,不计毁誉,不图善名,方成大事。

与小人结交,困厄近矣。

取利弃道,祸患不远。

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

《解厄鉴》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

《解厄学》翻译

藏锋卷一

厄者,人之本也。锋者,厄之厉也。厄欲减,才莫显。上求贤,毕其功而志易。下求荣,成其事而意满。不知戒惕,上下难容也。仁者不逐其名,仁贵焉。明者不恋其位,明弃焉。勇者不争其锋,勇敛焉。生之惟艰,何足道哉?

译文: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吐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摆。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就会改变心态。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容易骄傲气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和下属就难容。仁德的人不务虚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勇敢的人不会逞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辛,又有什么值得夸耀的呢?(范蠡功成退江湖)

隐智卷二

用智者利,弄智者弊。暗用无敌,彰显无功。不为己谋,君子之智也。莫使己亏,小人之奸也。不怨智寡,忠义失焉。上惟忠,能次之。下为实,术次之。不明其心,厄之难止。愚者言智,愚也。智者言智,祸也。

译文:活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谋方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眼前亏,这是小人的狡黠。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忧忠义的丢失。上司都希望下属忠诚,能力才华还是次要的。做下属要注重诚心,权术还在其次。不明白其心理,困厄就难以停止。蠢笨的人炫耀智谋,这是愚蒙的行为。智慧的人纵论计谋,只能给自己招祸。(雍正查办年羹尧)

戒欲卷三

欲大无根,心宽无恨。好之莫极,强之有咎。君子修身,避祸也。小人无忌,授首也。一念之失,死生之别也。治贪以严,莫以宽。惩淫以辱,莫以隐。伐恶以尽,莫以慈。制欲求于德,务求于诫。悟者畅达,迷者困矣。

译文:欲望强烈的人不能立根,心地宽广的人不会怨恨。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什么定要招灾。君子修身养性,是为了躲避祸根。小人无所顾忌,是自寻死路。一个念头的失误,就会造成生死之别。整治贪欲要严苛,不要宽容放纵。惩戒淫欲,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隐讳。祛除恶欲要斩草除根,不要滥施仁慈。制服欲望要求助于修德,务必诫勉牢记。颖悟的人顺畅通达,迷惑的人困厄多难。(金海陵纵欲亡身)

省身卷四

自知者弗窘也,识世者无求也。人有异,命不同焉。物有别,哀相近焉。待己如人,大计不失。智不及事,非察莫中。人心多易,非思难度。俗不堪亲,非礼无存。忧身者无邪,正而久焉。忧心者无疚,宁而吉焉。

译文:自知的人不会身陷窘境,看透世事的人是不会奢求。人有等差,命运各异。物有区别,情态相近。对待自己像对待他人一样,大体不会失误。智谋往往赶不上事情变化,不深入观察就无法正确把握。人心容易发生改变,不深入思考就难以揣测。对俗人不可以过于亲昵,不严守礼法就难以共处。常怀惕励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道,相安长久。担忧良心有失的人没有愧疚,心灵安宁,永处吉祥。(急流勇退曾国藩)

求实卷五

致远者实,近利者虚。众趋者慎,己悦者进。不拘于书,则不失于本。不求于全,则不损于实。人无贱者,惟自弃也。大智无诈,顺乎天也。小智无德,背乎情也。识察勿忧,忧弗学也。苦劳而少获,非实之过也。闲逸而多得,乃实之旨焉。

译文:目光长远的人务实,谋取近利的人虚浮。对众人追捧的事要慎重,对自己喜欢的事要敢为。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就不会偏离事物的实际。不追求完美无缺,就不会被蒙蔽事实。人没有注定是卑贱的,除非自暴自弃。大的智谋没有伪诈,因它顺应规律天理。小的智计不讲仁德,因它违背事理人情。不忧虑欠缺识见和洞察力,当忧思不用心学习进步。辛苦劳累却少有收获,这不是求实的过错。清闲安逸却多有所得,这才是求实的本意。(曹孟德不拘求才)

慎言卷六

言之祸,无论优劣也。语之弊,由人取舍也。君子不道虚言,实则逆耳。小人不表真心,伪则障目。见言见志,其行亦断也。贵者宜谦不宜傲。卑者宜恭不宜放。人无信,则言勿听。不知机而无泄,大安也。不避亲而密疏,大患也。

译文:言论可以肇祸,好话与坏话都可以导致恶果。言论能给人带来害处,全在人取舍。君子不说诳言,说实话又容易让人听起来感觉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伪装得常让人看不清真面目。听其言可知其心志,其行为也就可以判断了。富贵之人应该自谦,不要自傲。卑微的人应该恭顺,不要狂傲。一个人如果失去信任,那么他的话别人就会听不进。不知晓机密就不会泄露,这是切切的安全。不回避亲属谈论而使秘密泄露,将是大大的祸患。(泄机谋伏完丧家身)

节情卷七

知书而后忘情焉,抑性而后正身焉。纵亲见私,不容也。纵友见拙,不智也。纵怜见稚,不厚也。天怒成灾,人怒成害。君子戒悲,小人戒忧。不舍之情,羁身也。幸不恃色,荣定其品也。义不恃媚,信定其谐也。

译文:知书达理后就不会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后才能立身行正。庇佑亲情就会暴露私心,将招来不容。放纵友情就会显现愚拙,是不明不智。滥施同情就会显得幼稚,并非忠厚本意。上天愤怒就会施加灾难,人们愤怒就会制造伤害。君子戒忌慈悲,小人戒忌忧思。不肯割舍的情感,束缚着人的身心。受宠幸不能全仗容颜,从承受尊荣可看出人品。有情义不能倚仗谄媚,忠信可以维持和谐。(卢杞的报复)

向善卷八

吉有其因,福有其源。天佑善者,其心悟焉。言善未必善,观其行也。言恶未必恶,审其心也。名勿信,实勿怠。君子亦怨,不误其事。小人亦友,不辍其争。利可求,道可守。恶惑愚不惑智也。善贵诚不贵法也。

译文:吉祥有因,幸福有源。上天保佑忠善者,因其领悟了处善之道。语言善意者未必尽善,要观察他的行为。话语粗犷者未必凶恶,要审视他的内心。虚名头不要轻易求取,务实心不可丝毫松懈。君子也会有抱怨,但不会耽误正事。小人也会有朋友,但不会停止争夺。利益可以求取,道义必须坚守。恶念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乎方法。(冯道为相事十帝

《解厄鉴》古代历史上唯一的系统论述和解析“人性的弱点”的专著

翻译2:

困厄,是人生固有的现象。显露锋芒,是困厄加剧的原因。想要减少困厄,才学就不要轻易显露。

当权者招揽贤士,一待功成他们便会改变心志。地位低下的人求取富贵,目的达到了就会骄傲气盛。不懂得戒忌和警惕,上司与下属就不能相互容纳了。

仁德的人不求有名,仁德才是最宝贵的。明智的人不会贪恋权位,真正的明智是懂得放弃。勇敢的人不会争强斗狠,真正的勇敢是知道内敛。

人们的生活都充满了艰难,又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呢?

运用智谋是有利的,玩弄智谋是有害的。暗中使用智谋有成效,公开卖弄智谋就毫无作用了。

不为自己谋划,这是君子的智慧。不使自己吃亏,这是小人的奸邪。不要抱怨缺少智慧,要担心道义的丧失。

上司强调忠诚,才能不是最主要的。下属注重实惠,权术是次要的。不明白人的心理,困厄就难以停止。

和愚笨的人谈论智谋,这是愚蠢的行为。和有智慧的人谈论智谋,这是招祸的行为。

欲望强烈的人不能把握住自己,心地宽广的人不会充满恨怨。喜欢什么不要过度,强求什么定有灾难。

君子修身养性,是为了躲避祸患。小人无所顾忌,是自寻死路。一个念头的失误,就会造成生与死的差别。

整治贪欲要严刑峻法,不要宽裕放纵。惩戒淫欲要使其受辱,不要加以隐瞒。讨伐恶欲要斩草除根,不要滥施仁慈。

制服欲望要求助于道德,不要依赖于教令。彻悟的人顺畅通达,迷惑的人困厄多难。

有自知之明的人是不会身陷窘境的。看透世事的人是不会奢求的。

人有差异,其命运便会不一样。物有差别,其衰亡却是一样的。对待自己要像对待他人一样,就不会有致命的闪失。

一个人的智慧赶不上事情发展迅速,不深入观察就无法研判。人心容易发生改变,不深入思考就难以猜测。世俗不可以亲近,不严守礼法就不能生存。

担忧自身的人没有邪念,遵循正道才可以长久。担忧良心有失的人没有愧疚,心灵安宁才可谓吉祥。

能带来长远利益的是务实,只带来眼前好处的是虚名。对群众追捧的事要谨慎,对自己喜欢的事要敢为。

不拘泥于书本上的知识,就不会偏离事物的本意。不追求完美无缺,就不会有实际的损伤。人没有注定是卑贱的,除非自我放弃。

大的智慧没有奸诈,它是顺应自然规律的。小的智计不讲仁德,它是违背人情的。见识少不要忧虑,忧虑的是不用心学习。

辛苦劳累却少有收获,这并不是求实的过错。清闲安逸却多有所得,这才是求实的宗旨。

言论能给人带来灾祸,好话和坏话都可导致恶果。言语能给人带来害处,言语的取舍全在人为。

君子不说假话,说实话就会听起来使人感到不舒服。小人不表露真心,伪装就会使人看不清真相。听其言可知其心意,其行为也可以判断了。

富贵之人应该自谦、不要自傲。卑微的人应该恭顺,不要放荡。一个人如果没有信誉,那么他的话是不能听从的。

不知晓机密就无法泄露了,这是最安全的。不回避亲人就会使秘密疏漏,这是大的祸患。

有知识才能不为情感所左右。抑制天性才能不走歪路。

纵容亲情就会显露私心,这是人们不能容忍的。纵容友情就会显现笨拙,这不是聪明的做法。放纵同情就会显出幼稚,这不是忠厚的原意。

上天愤怒会造成灾难,人们愤怒会造成伤害。君子戒忌悲观,小人戒忌忧思。不肯割舍的情感,束缚着人的身心。

宠幸不能倚仗女色,荣显是由其德行决定的。情义不能倚仗献媚,信誉是由其和谐决定的。

吉祥有它的原因,幸福有它的源头。上天保佑善良的人,他们的头脑是醒悟的。

说好话的人不一定是君子,要观察他的行为。说坏话的人不一定是小人,要审视他的内心。虚名不要轻易相信,务实不要丝毫松懈。

君子也会有抱怨,但不会耽误正事。小人也会有朋友,但不会停止争斗。利益可求取,遵义可以坚守。

邪恶能迷惑愚人,不能迷惑智者。善良重在真诚,不在于方法。

文中图片均来自网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