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民:垃圾債、優先股與破產保護,化解去槓桿難題的密鑰

去槓桿,如何以市場化方式進行?在王忠民看來,事前用好垃圾債、事中用好優先股、事後用好破產保護,是符合市場自身邏輯的經濟方法。

在7月8日舉行的“2018青島·中國財富論壇 ”上,社保基金原理事長王忠民闡述了自己對市場化去槓桿的邏輯。

在他看來,近幾年去槓桿措施產生諸多成效,目前來看金融槓桿率與實體槓桿率都有大幅下降,金融槓桿資產進入重估。

但是也有一些經濟問題不容忽視。比如,當社會缺少貨幣,而進行貨幣投放時,基於此前的監管和去槓桿邏輯,信用端口出現貨幣傳遞不出去的情況。

“因為原來的傳遞通道可能被禁止、被縮小、被限制,新的通道當中,需要錢的部分又沒有信用支撐,”王忠民認為,實際表現出典型的“有貨幣之水,沒信用之流”,傳導不對。

從債的角度,他觀察到,市場當中存在一個現象,信用債違約多發,在這樣的時點上,影響到民營企業甚至是幾百億市值的大企業信用債的發行。另外,國有企業、地方企業也面臨兌付問題。

從股的角度,他認為股東按照過去的股價水平,將股權全部抵押出去,抵押率可能不足30%、40%,有的甚至只是8%,9%。此時如果股價下跌需要補倉,按照什麼邏輯補倉,才足以保證股權不被收走?

在他看來,由於去槓桿風險突然暴露,金融機構面臨著自身風險如何管理、如何規避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解決的方式一種是果斷、迅速、一刀切的方法;另一種就是利用市場化的方法去解決。

市場化去槓桿有什麼邏輯?王忠民認為,實際上槓杆不僅可以去,還可以重新定價、交易,讓槓桿成為市場的函數曲線發展。

具體而言,他的建議包括事先、事中、事後三個方面。

首先,在最初階段將風險提前交換出去,比如通過發展期貨市場。“在買入的時候就掛單賣出,只賺取市場的差額就夠了,因為長期來看誰都把握不了市場。”王忠民認為,這才是能夠轉移風險的市場機制。

其次,從事中角度看,債務和股權方面有兩大工具都曾長期被“棄而不用”。債務方面,有一個特別的品種是高收益債,又叫垃圾債。收益高,但違約風險高,所以定價也高。越垃圾、風險越高,那麼就必須收益越高,才能賣得出去。

“去槓桿,一定是大幅提高風險溢價,才會有新的市場進入者願意來接。如果只是在原有基礎上浮動一定的小幅度,那就沒有人進去。所謂債務去槓桿,一定是市場停滯。”王忠民分析,停滯意味著,企業不能繼續維持現金流運行。

股權方面,這一工具是“優先股”。回顧2008年金融危機期間,賺錢的人持有的就是優先股。“當股權高比例質押出去時,每跌10%都要補倉,此時若沒有錢補倉,股權就可能被債權人收購。”他分析,當市場出現意外干擾時,比如近期全市場受到干擾,股、債、匯出現下跌,那觸及平倉的就需要補倉。

與之相對,優先股是可以在一級市場獲得資本補充的工具。“當(資本方)說現在我救你的命,但你得把你的命交給我,這個時候有一種股權工具叫優先股。”王忠民說,相比於巴菲特曾在市場下跌中買入了高盛的優先股,他自己非常後悔為何在上次危機中,花旗銀行跌破1美元時沒有用優先股去進行收購?

但有些遺憾的是,優先股市場至今發展仍不充分。“我們上次用優先股的時候,用成了債券。我們將優先股用成了一個公開市場當中的大眾的交易產品,而沒有用在一個救市、救股權的風險處置當中。”王忠民說。

最後,從事後的角度,需要完善的是破產保護。就目前來看,企業想要破產依然是很困難的,因為債權、股權都受到牽制,沒有辦法形成現金流。

“為何不能起死回生,只能慢慢等死?”在王忠民看來,實際上是有一種解脫的辦法的,那就是破產保護。破產保護,可以看做是一個企業背後所有的生產要素和所有金融要素,原來契約當中槓桿要求和所有契約雙方的對賭。若可以如此,企業家不會等到資不抵債,而是基於對職工、資本、土地、股權和債權人的責任,而選擇將企業解體。

“我們今天確實面臨不得不去槓桿的問題,不得不去掃除我們發展當中的這樣或者那樣的障礙,”王忠民說,建議還是用市場自身的邏輯、自身的工具、自身的方法來解決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