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村,一個家族,一段傳奇……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嵐派村位於惠陽、博羅、紫金三縣交界處

東江、嵐江兩河交匯點

氤氳在和它名字一樣美麗的環境中

——浮嵐暖翠,派居澤長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家族變遷史

萬曆十五年(1587),對一個明王朝來說,是徹底走向衰敗的轉折點;對一個福建的家族來說,是重新開創輝煌的起點。過了這一年,二十六歲的明神宗放棄了初登皇位的理想,“從此君王不早朝”,而在明朝版圖南端的福建漳州鸕鷀鄉,二十歲的許氏子弟許欽貴,拾起家族振興的重擔,篳路藍縷落基惠州,開始了嵐派村的一段傳奇。賈似道得知後派遣皇兵,釀成血洗珠璣巷之大慘案,迫使珠璣巷的男女老少悉數南逃。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東江水溫婉纏綿而過,綿延山嵐隱隱相稱,村莊石徑小道交錯相通,屋舍規整佈局,這些古典民居在三百多年的風雨剝蝕下,靜靜地撕開一個家族變遷的一角,見證了他們從山水遷徙到異地安家,再到置業興旺,最後族群遷離的過程。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安土重遷是中國人思想深處最牢固的觀念根植,從故鄉到異鄉的遷徙不是田園牧歌式的遠足,而是充滿艱辛與兇險的探尋。

萬曆十六年(1588),嵐派村許氏始祖欽貴公從福建漳州府鸕鷀鄉遷來惠州歸善縣落基,如何立足異地是許欽貴初來嵐派面對的第一個問題。

最初,他只能在東江河對岸的觀音閣當傭工來維持生計,勤奮、善良與誠懇讓他得到了當地人的接納,娶了當地居民為妻,開始了家族的繁衍生息。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曲折與艱難中,許氏第四世先祖開始創業興家。利用得天獨厚的自然地理條件,許家開始種植甘蔗,發展糖業,幾代人憑著睿智的經商頭腦和誠信品質逐漸發展成為東江流域不可撼動的糖業大亨。

壟斷了東江流域的糖業價格,生產和收購的產品近銷博羅等周邊縣城,遠售廣州等核心大城市,並在廣州、惠州等城區設立商會。

通過經商積累的財富為許氏家族築房置業創造了物質條件,其中四世盈潤公的子孫,東奔西馳,積累萬金購田建宅,今天所見嵐派村九廳十八井就是盈潤公後代相繼修築。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在許氏家族的興旺過程中, 士、農、工、商,並行發展,以種植甘蔗發家,又兼以畜牧、養殖等農業生產;以經商興家,又兼守文教立家。

五世子弟鳴仕成為家族第一個監生,從此文教興盛,1808年徐茂森首中舉人,受賜桅杆一對,至今立於家廟門坪。道光癸未年(1823),許茂森被選授廣州府從化縣儒學訓導,於次年去世。其次子許廷順以父親在從化縣任儒學訓導得數百金,與弟許昭順經營生意,東奔西馳十餘年,擁有萬金,創立田宅,建成了家族教育史上最重要的建築——文林第。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文林第大門開在房屋右側,向南偏東,轉角鬥門七檁,內鬥兩層,門額掛陽刻“文林第”的木橫匾,牆壁上方飾花鳥人物畫像灰塑,簷下嵌木雕。

進大門右側為建築主體,青磚清水牆下部夯築,為三堂、左二右三橫屋結構,橫屋佈局不規整,前圍倒座房與左右橫屋相連形成大院。

文林第整體保存尚完好,但倒座房已被改為現代平房,左外橫屋中部已不存,最外部為新建的房屋。文林第是許家追求仕途達到極致的代表,這座建築的背後代表著許家歷代對教育孜孜不倦的追求。

建築風格

嵐派村的古典民居建築群是至今尚能觸摸的許氏家族變遷史,嵐派許氏屬於惠州三大民系的福佬民系,現在保留下來的主體建築包括二房大屋、文林第、五房糖房、二房外屋等,是典型的福佬民居建築,彰顯出絢麗的福佬文明。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選址上,福佬建築有他們的風水理念,尊崇依山傍水,講究坐北朝南。近水而建是福佬人對安身立命之地最堅定的信念,他們認為“身之血以氣而行,山水之氣以水而運”,只要四面水繞歸流一處,家族就有興盛的希望。

嵐派村東江環繞,嵐江流淌,既符合福佬人傳統建築的風水觀,又為許氏家族糖業運輸提供便利。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在整體佈局上,密集式佈局是這裡的福佬聚落主要的佈局方式。一般最早出現規劃完整密集民居群落,隨著後代人口繁衍,不斷在舊房旁邊興修小型的新宅。基本形式又包括一明兩暗、竹竿厝、下山虎以及四點金。

嵐派村初建於許氏五世子弟,後因糖業逐漸壯大,家族重文崇教,人才輩出,宅居面積不斷擴大,構成龐大的村落佈局。

這些建築既保留了傳統福佬建築的風格,又揉一廣府文化的影像,形式有下山虎的三合院式民居,也有規格更高的四點金式佈局,屋脊的做法出現受廣府影響,出現龍舟脊、博古脊而非潮汕地區的平脊,這是他們來往廣州地區進行貿易往來而汲取廣府文化因素的應證。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福佬人重視祖先崇拜,當建立一個新聚落的時候,必須先建祠堂,再圍繞祠堂修建民居。福佬人的祠堂也是聚落的核心,祠堂的體面也可以顯示本宗族的實力和地位。

清初,許氏先祖們就修築起家廟,一百餘年後於1809年重修,1893年再修,最近一次家廟重修落成儀式在2012年1月,深圳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許德森、惠州市副市長李選民等貴賓與嵐派400多外出人員和全村1000多人,齊集在家廟門坪。

一条村,一个家族,一段传奇……

至八世子孫開始,許家陸續有人出海經商謀生,在泰國經營橡膠園,在新加坡開設藥行,以華僑身份為祖國革命,家鄉建設捐資出力。

現在,在泰國、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打拼的許氏子弟還有一百多人,他們漂洋過海在異國他鄉白手創業,像當年的祖先跋山涉水來到嵐派開闢新基一樣。

這是一個家族發展的必然:聚散離合,興衰盛敗

留在嵐派的古建築是許氏家族

在生生不息的遷徙道路上留下的一抹印記

篆刻著他們的前世今生

是歷史的信息迴盪在今天的迴響

- End -

圖文| @惠城發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