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109处长城资源点划定“保护红线

4日,记者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获悉,市文广局会同市规划局全面完成了鞍山长城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鞍山现存长城遗存全部为明代建筑,共有109处长城资源点。

今年5月,市文广局会同市规划局,组成专业队伍,对我市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进行划定。目前已全部顺利完成我市长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这次划定工作用时35天,共走访5个县(市)区,31个乡镇街道,100余个行政村和社区。我市现存长城遗存全部为明代建筑,主要包括烽火台、敌台、墙体、附属建筑街等共109处长城资源点。

鞍山地区境内的明代长城,是明代九边之首的辽东镇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鞍山境内的长城属土墙,外侧依河为壕,历史上起到了重要的防御作用。它在春夏秋三季以太子河、浑河、辽河为天险阻敌,而在冬季河流封冻之时,长城土墙则又被冻得十分坚硬,发挥御敌的作用。鞍山境内明长城的建筑,采取就地取材,均为土筑并伴有砖石。多数地段随辽河走势构建,因年久失修,很多已经面目全非,遗迹难寻。更有些地方辽河改道,冲毁遗迹,没入河底,目前已经没有了踪迹。只有个别地段,距河套较远,但其建筑早已坍塌,如今或成为农田,或是乡间土路,不过仍可辨其遗迹。市文广局文物普查人员介绍,从普查情况看,遗存较多的是辽东长城附设的墩台。墩台大致分为三类:一是边台,即修在长城边上的烽火台;二是修在内地的腹里台;三是修筑驿路两侧的路台。三种类型的墩台相结合,形成一套完整的传烽通讯设施。

辽东长城鞍山境内的走向,史料记载不详。1980年春季开始,鞍山文物普查队进行了近3年的实地考察,确认了两道明代辽东边墙遗迹:一条称之为“外边墙”,一条称之“内边墙”,其总长百余公里。“内边墙”从镇宁堡(今辽宁省黑山县西南坨山子)经台安县桑林镇蒋坨子村西北入境,向东南经新四台子、富家、高力房、韭菜台过三岔河,进入海城境内;再沿辽河东岸北上,经牛庄、望台、开河城、新台子出境进入辽阳唐马寨。“外边墙”从台安县新四台子入境,经富家、新华农场,折向西南进入盘山境内,再由盘山的西宁堡(今盘山西古城子)过三岔河进入海城后与内边墙相接。

市文广局文物处相关人士介绍,通过这次长城资源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更好地了解了鞍山境内现存的长城遗迹历史价值。市文广局也将及时关注长城动态,补充长城资料的不足,不断完善长城的档案管理,科学的保护我市境内明代长城遗存。

千山晚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