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的興起與衰落

一、開封興起(春秋 -漢朝)

儀邑是開封歷史上有記錄以來最早的名字,春秋時期,儀邑城是衛國的一座小城。戰國時期的大梁就 是在儀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魏惠王九年(公元前 361年) ,魏國為了控制中原,把都城由山西安邑遷都 至儀邑,名為“大梁” 。之後的浚儀是由大梁發展起來的。

春秋時期,開封境內還有另外一個城,即“啟封城” ,鄭國國君鄭莊公為向中原擴展,命鄭邴在今開封城南 朱仙鎮古城村附近築城,名啟封,取“啟拓封疆”之義。西漢時期漢景帝劉啟避其名字中的“啟”字之諱, “以開代啟”而改名為開封。

二、開封之建設(唐——五代)

進入唐代之後,開封也是水陸便捷的大都會,唐玄宗天寶元年(742年) ,汴州一度改為陳留郡。唐德宗建 中二年(781年) ,李唐的宗親李勉到汴州任節度使,他增築周圍達 22裡的汴州城。後來李希烈叛亂時,靠 汴州城阻叛軍數月。

五代時期,除了後唐之外,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 稱之為“東都”或“東京” ,這一 時期的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

1、恢復江淮漕運

954年,周世宗柴榮即位。柴榮,整頓朝綱,改革弊制,在內政和軍事都取得了很大進展。他三次征伐 南唐,奪得“淮南十四州”的土地,並恢復了江淮漕運,使開封經濟進一步提升。 955年,他又發動 10萬 民夫在原汴州城外築外城。

2、始建與修葺城牆

開封城牆始建於唐德宗建中二年。時任永平軍節度使兼汴州刺史的李勉自宋州來汴州,對南北朝時的汴 州城進行了大規模的“重築 " ,這次重築又被稱之為“築羅城” 。主要是將汴州城的南壁往南擴充,把汴 河 圍入城內。貞元十四年〔 798〉董晉接任宣武軍節度使後 又增築了兩個水門,汴州城得以完備。這次重築 之規模是 較大的,週迴達 20裡 155步,它奠定了今日開封城牆的基礎。

五代 (除後唐外)把汴州作為都城,開封城牆多有整修,力度最大的,還是後周柴榮對開封城的修築。除 增修外 城外,對裡城 (指今日城牆)主要是將道路拓寬,裡城與外城的主幹道取直。

三、開封之鼎盛(北宋)

公元 960年,趙匡胤在開封城北發動“陳橋兵變” ,黃袍加身,建立北宋,定都開封,號東京。 北宋時東京城周闊 30餘公里,由外城、內城、皇城三座城池組成,人口達到 150餘萬,是一座氣 勢雄偉,規模宏大,富麗輝煌的都城。此時的汴京城不僅是國內經濟、政治、文化中心,而且是“八荒爭 湊,萬國鹹通”的國際大都市。開封的繁榮和地位到了巔峰。

1、漕運便利

北宋東京城商業經濟發展得益於漕運便利,水陸交通發達成就其國際大都會。

“四水貫都” 惠民水、汴河、五丈河、金水河。

兵民皆賴四河漕糧為主,汴河作用最大。

2、擴城修垣

後周世宗顯德二年,在元邊軸承四周向外擴大數里加築外城。

趙匡胤以兵變多的後周政權建立宋朝後,仍利用後周的汴梁建都。並在宋神宗間重修外城,加築了甕城和 敵樓。

宋徽宗政和六年,又將外城向南擴展裡許,以添築官府和軍營。 3、城市格局

宋代,開封城牆作為東京城〔由裡城、外城和皇城組成 ) 之裡城,又叫舊城、闕城,處在皇城外圍,為東京 城的第 二道屏障,周長仍為唐李勉所築時的 20裡 155步 .

城門此 時已達 10個,角門子 2個。其中南面三門:中曰朱雀、東曰 保康、西曰新門〔崇明門〕 ;東面二 門 :南為麗景〔舊宋門〕 、 北為望春〔舊曹門〕 ;北面有三門:中為景龍(舊酸棗門〕 、東 為安遠 (舊封丘門〕 、

:南為宜 秋〔舊鄭門〕 、北為閶闔 (梁門〕等。

4、主要街道佈局

北宋曾指定了四條大街 作為御街, 這四條御街的主要幹線把全城街巷串連起來, 縱橫交錯, 整齊有序。 它們是;

第一條從皇宮正門向南,經 州橋,通過內城朱雀門 ; 第二條從州橋往西,經過裡城的鄭 門 ;

第三條,經州橋往東,經過裡城的宋門 ; 第四條,從相國 寺前往東往北,經過裡城之封丘門。

北宋東京街道形制

我國古代建城、建都都講究“中”字,正如《禮記》所云:中庸之道,不偏謂之中。中者,中間也。按《三 禮圖》中的周王城圖來看,宮城居中,規劃方整,全城每面三個城門,大街直通,皇宮建在城的中間。這 是我國古代城池規劃與建設的標準,這其中沒有一條斜街。

總的來看,北宋東京城有這五條斜街。從舊曹門到新曹門之間有南斜街、北斜街、牛行街,這三條都是斜 街,都向東北方向傾斜。在東京城的東南方向,從周橋到大同門之間也有一條斜方向的河,即是汴河東半 段,在它的影響下又出現一條斜街,即是從周橋到舊宋門又到新宋門之間又是斜街。除此之外在拱宸門外 有斜街,安遠門有一條襖廟斜街。 5、城市功能分區6、

東京城內雖無明確的分區,但與政治統治相關的功能多集中在裡城,而一般居住、手工業作坊、商業、倉 庫及皇家園林等多分佈在外城。此時商品交易已不在固定在一個特定的範圍內,並出現各個行業相對集中 地繁華商業地段。7、城市居住空間的改變自唐代後期 , 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 , 舊有的 “市坊制” 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展的需要 . 南宋臨安城 , 這種 “市 坊制”已完全被更具活力的“坊巷制”所代替 . 將以往因襲井田制邑概念的傳統聚居方式 , 改進為按街巷分 地段的辦法來組織城市聚居生活 . 8、城市商業空間的改變舊 “市坊制” 解體 , 為遍佈全城的新型商業網所代替 . 傳統的集中市制改變成以全城為市場領域 , 行業街市 為骨幹 , 聯繫分佈各居民坊巷的商業網點所組成的商業網 . 新興的城市服務行業 , 如瓦子、茶樓、酒肆等也納 入商業網內 。

瓦市 倉 庫 區 軍 營 區

開封與黃河

自開封建城以來,縱觀其3000年的發展史,其數度興盛、衰落都與一個“水”字脫不了關係。世 界上沒有哪個城市象開封一樣屢遭水患,仍能一次次崛起,洪水帶給了開封無窮的災難,把無數的風流故 事掩沒於地下,卻也給開封帶來過無盡的輝煌和繁榮。

  1. 戰國魏惠王九年 (公元前 361 年 ), 魏國遷都大梁。第二年即著手建設以鴻溝為骨幹的大型引黃水利工 程———鴻溝水系。其第一期工程是“入河水於甫田 , 又為大溝而引甫水” 。即引黃河水入中牟縣境內的 甫田澤 , 再從甫田澤開渠東至大梁。第二期工程是魏惠王三十年 (公元前 340 年 ) “為大溝於北郛 , 以行甫 田之水” 。即又從大梁城開渠向東折東南入潁水、渦河 , 而與淮河相連接。鴻溝全長約 250 公里 (km), 其 首位的功能是溝通了黃河與淮河 , 組成了以大梁為中心的水運系統。這個系統還包括了獲水、睢水、沙水、 濟水等河流。鴻溝建成以後 , 引黃河水為源 , 大大提高了各河道的通航能力 , 大梁遂成為中原水上交通的 樞紐。鴻溝水系的建設 , 還提高了開封地區的洩洪能力 , 排除了附近的積水 , 改善了農田的澆溉條件 , 大大 促進了魏國的農業生產。僅數十年時間 , 大梁附近已成為魏國主要的農業區。經濟實力的強大 , 為大梁城 市的發展奠定了穩固的基礎

  2. 2.秦滅魏,將大梁改置浚儀縣,東魏天平元年(534)設梁州,以浚儀為州治,大梁城繁華不再。北周 時, 梁州改名汴州。 隋大業元年 (公元 605 年 ), 隋王朝動用 100萬民夫 , 開挖通濟渠。 該渠由洛陽開始 , 引 谷水、洛水達於黃河 , 經過一段黃河後 , 於板渚 (現河南省滎陽縣西北 ) 引黃河水東南行 , 經過開封城下 , 到現安徽眙盱縣北入於淮河。這條通濟渠向南通過江淮之間邗溝及江南運河 , 可達杭州 , 向北通過永濟渠 , 可達涿郡 (北京 )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南北大運河 , 通濟渠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段。當時 的汴州位居該渠咽喉 , 在漕糧的運輸上具有突出的地位以至於安史之亂之後 , 為免漕運中斷京都受困 , 唐 王朝在此設宣武軍 , 節度使李勉又於建中二年 (公元 781 年 ) 重築汴州城 , 使汴州成為中原的軍事重鎮。這 個汴州城是魏大梁城之後在史書上第二次有專門記載的開封城

  3. 3.五代時期,除了後唐之外,後梁、後晉、後漢、後周先後定都於開封, 稱之為“東都”或“東京” , 這一時期的開封正式取代了洛陽成為那個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也為北宋定都開封打下基 礎。其主要原因是以黃河水為依託的漕運地位。所以 , 後周世宗在取得政權不久 , 為改變自五代以來河道 逐漸淤塞漕運不暢的局面 , 重新溝通以開封為中心由黃河到長江的漕運故道 , 又疏通蔡河 , 使開封成為 政治經濟中心。

  4. 4.到了北宋 , 開封周圍的水運交通網更加完善。惠民河、汴河、五丈河和金水河從東京城裡穿過 , 稱 “四水貫都” 。而東京就成了汴河、黃河、惠民河和五丈河漕運四河的中心。當時的黃河由今河南滎陽縣 廣武山北向東北方向流去 , 故距開封稍遠 , 不過黃河中的船運 , 還是由汴河到達開封。其他三河都是直接 通達開封。可以說 , 當時開封的百萬兵民皆賴四河的漕糧為生。

  5. 自 1180 年到 1944 年 (民國三十三年 ) 前後 764 年間 , 黃河開封段 (指開封市範圍內 ) 共決溢 338 處 , 平均兩年多決口一處。再加上境外決溢禍及開封 , 災害更加頻繁。其間開封城曾 4 次被淹 ,15 次被洪水包 圍。歷史文獻記載開封城水患的資料甚多 , 明崇禎十五年 (1642 年 ) 的大水外 , 清道光二十一年六月十六日 (1841 年 8 月 2 日 ), 河決祥符上汛 31 堡 (今開封郊區張灣村 ), 開封城外洪水一望無際。 二十四日全河奪 溜 , 城牆接連蟄陷 , 官民全力守城 , 連相國寺內的太湖石都運到城頭搶險。 洪水圍城達 8 個月之久 , 經大學 士王鼎及林則徐等率眾堵口 , 於次年二月初八合龍。這次決口 , 開封城變為盆地 , 河道淤塞 , 土地鹼滷 , 井泉苦澀 , 遺患無窮。接下來的情況是 , 自清咸豐五年 (1855 年 ) 黃河在銅瓦廂改道由大清河入渤海後 , 黃 河長期以來的南泛奪淮的局面得以結束。銅瓦廂改道發生在開封城以下 , 開封城附近河段沒有發生平面變 遷 , 河道卻有明顯下切 , 形成高灘深槽。至今洪水上不了高灘 , 開封城附近再也沒有發生決口。這以後開封 城發生水患均為境外決溢波及造成 , 如歷史上有名的 1938(民國二十七年 ) 鄭州花園口決口就是一例。

  6. 新中國成立之後 , 對治理黃河十分重視。 1952 年毛澤東主席親臨開封東壩頭、柳園口視察黃河。在柳 園口 42 壩 , 看到黃河在高出地面的河床內奔流 , 堤南的村莊田園盡在窪坑之中 , 萬分感慨 , 說 :“這就是 `懸河 ' 啊。 ” 在“ 除害興利”總方針的指導下 , 開封市一方面培修加固堤防險工 , 確保防洪安全 ; 一方面 修建虹吸涵閘工程 , 發展引黃興利事業 , 扭轉了黃河頻繁決口的險惡局面 , 綜合開發水沙資源 , 開創了黃 河史志上的新紀元。開封附近的黃河大堤 , 普遍進行了加高培厚。通過“淤臨淤背”等工程措施 , 現在的 黃河大堤又高又寬 , 寬度至少都在 50 米 (m)以上 , 最寬達到 200米 (m)。 自 1948 年 10 月開封解放以後 , 大 河上下無一處決口 , 黃河被控制在兩堤之間 , 只有遊蕩而已。而後 , 隨著堤防、險工和河道整治工程的進 一步加強 , 這種遊蕩也逐步得到控制 , 再也不像脫韁之馬任意馳騁了。

    在引黃興利方面 , 修建有黑崗口虹吸和引黃閘、柳園口引黃閘、三義寨引黃閘等工程 , 相應開闢有灌區。 引黃淤灌對改變環境條件 , 發展生產 , 效益十分顯著。沙荒鹽鹼地得到改良 , 試種推廣水稻成功 , 糧食產 量大幅度增加 , 養殖黃河鯉魚、種植蓮藕、燒製磚瓦等均取得好成績。當然 , 這些都是當代開封城市發展 的基礎條件。 與城市建設關係更直接的是城市供水。 開封城自 1958 年開始建設自來水工程 , 一改原來鑿井 供水的局面。黃河距開封城 10 公里 (km), 河床底面高於開封城地面 10 米 (m)左右。靠黃河自流 , 不用提 升即可引入市區。黃河水哺育著古城開封人民 , 還促進了開封由一個消費城市逐步發展成為行業門類比較 齊全、產業結構基本合理的新興工業城市。

開封城內水佈局民國時期 1948年現代水域佈局

城區窪地積水成湖,由此形成了現在的包公湖、鐵塔湖,楊家湖等。城市主要街道佈局唐宋以來,開封的城市格局基本沒變, 城門的位置和主要街道的分佈與走向,始終是以北宋的御 道為基 礎,尤其以南面街道為軸線的棋盤形式,建國後改 建和新建的道路也始終保持著這些格局,甚至連現在的 開 封城“基本上還是北宋東京裡城和明代開封城道路的格局

城市空間形態影響因素

縱觀開封城市空間形態的演變過程 , 其影響因素可以概括為自然環境因素、政治因素、經濟因素、文化 因素 .

1、自然環境因素

作為城市建設發展的物質載體和外部影響因素 , 自然環境在開封城市空間形態演變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 要的角色 . 開封市內地勢低平, 而黃河內長期的泥沙淤積形成了地上懸河的景觀, 這使得開封非常容易被淹 沒。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開封飽受水患之苦,慢慢的逐漸走向沒落。

2、文化因素

文化因素對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傳統文化對古代城市規劃思想的影響 . 儒家思想講究禮教 尊卑“ , 禮制尊 , 統於一” , 體現在城市規劃思想方面就是《周禮·考工記》中所規制的“匠人營國”制度 . 對 古代東京城市空間形態的影響就是宮城居於全城核心、左祖右社、大型封建禮制建築、中軸對稱、官民不 相參 , 體現了對種規制的尊崇 , 形成了尊卑有序的城市格局 .

中國古代帝王自稱為天子,受天有大命, 來統治人間。 作為帝王之居的京師,則也刻意模擬天上星 宿的“神靈世界”即所謂的象天設都。

作為影響北宋東京佈局的非理性因素 , 除了象天設都之外 還有堪輿學說的影響 . 堪輿 , 民間又稱作 " 風 水 " 是影響我國古代城市選址與佈局的一門古老學說 .

3、政治因素

作為北宋都城的東京, 其顯赫的政治地位是不可忽視的, 這也讓開封有權利更有能力去支持城市發展。 但隨著北宋東京的衰敗,以及開封城的屢次淹沒,其政治地位大大不如北宋東京時期,因此也失去了 很多的發展機會。尤其是在建國初期,開封被鄭州奪走省會名號之後,地位更是一落千丈,人群的遷出, 輕工業的衰敗都是開封失去省會地位之後的直接影響。

4、經濟因素

宋代東京由於處於水運交通的樞紐,且手工業和商業興盛所以一度作為一個高密度的城市來發展,而 現今開封,不僅失去省會的中心地位,或許由於目光不夠長遠使很多原有的支柱型輕工業工廠也都隨著時 間慢慢的沒落。導致開封經濟落後,也沒有多餘的力氣來興建開封。

開封現存的問題

一、人氣

開封市人口格局的變動:

河南省會放棄開封,選擇鄭州

從開封到鄭州,省會遷移使得這座千年古城的人氣急轉直下。

“開封元氣大傷,像被抽了筋一樣沒有了精氣神。 ”開封民間如此評價。當時,開封人口

有 36萬,而同時期的洛陽 、鄭州分別只有 7萬、 3萬。省會搬遷,就有近 7萬人口遷至鄭州。

大批城市精英流出開封,留下來的大部分是小生產者及其 後代,他們成為開封城市人口的主

體,擔負著城市建設的重任。

50多年來,開封人口結構一直沒有得到改善,人口增長依靠自然繁衍進行, 鮮有來自外

地的移民。 “這樣的結構,就很容易使得開封人固有的小生產意識根深蒂固,在很少得到外

界思想和觀念的衝擊下 ,這種意識一代一代地傳承下去” ,耿明齋認為開封人觀念落後跟其

人口結構關係甚大。

對一座城市而言,人氣足才能精神旺,開封發展一度低迷。

顯然,建國以來開封市人口質量日益提高。人口質量包括科學文化素質,思想素質和身體素質等。

如今的開封,省會地位早已不再,有必要打造一個良好的城市生活環境,改善醫療衛生條件,發展 教育文化及體育事業,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減少文盲和半文盲的數量。

為鞏固開封的人氣,就應創造一個良好的生存環境,讓那些有能力的人,留下來也有可以發展的空 間。還應大力發展開封的特色文化,引進更多外來人口,豐富開封的人口結構,才能夠多元化的去發展一 座城市。

二、經濟 ----開封城區 分佈

經濟 ----文化古城

開封是宋文化的發祥地,著名的七朝古都、宋都皇城、北方水城,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

宋文化是開封的最大特色和城市品牌。新修編的《開封市城市總體規劃》把城市性質定位 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國際文化旅遊城市、中原城市群核心區的中心城市之一,並首次提出 了複合型城市的理念。 開封經濟

今天,中國城市的發展還沒有擺脫政治中心功能依賴,開封在政治中心以外的功中,究竟該如何確 定城市定位?開 封究竟應該是個工業城市還是旅遊城市?在開封,工業與文化,到底誰成就誰?

有人主張開封復興要打旅遊牌,開封發展要“輕起來” 。他們認為, 1954年省會遷移,儘管在一段 時間內帶走了 開封的發展動力,但是也讓開封擺脫了省會城市功能的壓力。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 心,讓它不堪重負;西安的科技優勢 ,正在逐步吞噬其文化影響力;南京和鄭州,分別以水路和鐵路交 通的特殊地位而繁榮,文化名城僅僅成為一種符號。恰恰是 失去省會地位的開封幸運地從剷車和推土機 的利爪下逃脫出來,保留著純粹的文化遺產,這也讓醒來的開封更容易遵循著城市 的“文化稟賦”去發 展。

但是,有人主張開封復興必須振興工業。 2002年,開封工

業下滑到歷史最低谷,工業總體虧損,總產值在全省 1 8個省轄市中排第12位,財政收入排第 16位。這一年,開封市的國有企業平均負債率 140%。此後,開封決策層開始反 思工業發展:開封的汴京煙、汴京啤酒、矛盾肥皂、鐵塔火柴、勁牛冰箱,這些知名品牌為什麼會成為明日黃花;雙彙集團為 什麼黯然離開開封; 2005、 2006年,開封企業為什麼連續兩年落選河南百強——在反思中一個個問號被拉直,開封毅 然選擇了振興工業之路。 “開封經濟落後的根本原因,就是長期漠視工業,造成了工業發展的嚴重滯後,中國還處於工業化中 期階段,個別指標甚至還達不到中期,開封有什麼理由不發展工業呢?”原開封市委書記孫泉碭說。《決策》記者曾在開封市龍亭廣場見到過一尊宋代石獅,石獅身在地上,但是石座卻埋在地下。看來,這尊石獅就是開封地下與地上、歷史與現實得以銜接的有力證據。

建議

宋代的東京興盛與它的手工業和商業,而現今開封,從失去省會的中心地位,到失去了經濟的支 柱,開封市必須尋找自己發展的新道路。開封應大力發展文化旅遊,不能丟掉了古城復興的底氣,雖然在現實中無法回覆宋東京的恢弘氣派, 但不能丟掉一座古城的味道。開封需要利用鄭汴一體化的動力,將自身的旅遊業發展起來。對老城區進行合理的改造,保留有價值的文化韻味,修復殘敗的記憶,盡力呈現宋代的風貌,讓世界 通過開封感受歷史。而對其他城區進行開發,發展工業,手工業,商業,輔助旅遊業的發展。三、交通城市規劃 ---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1、發展目標

加強與東部經濟發達地區、鄭州及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間的聯繫。至 2020年,實現市域內交通聯繫不超過 45分鐘到達,市區與鄭州交通聯繫 30--60分鐘到達,中原城市群城市之間交通聯繫 90分鐘

到達。

2、區域交通發展戰略

1建設隴海、蘭新鐵路客運專線,打通東西方向的快速通道。

(2)構建鄭汴一體化快速交通體系,拉近與鄭州機場、高鐵客運

站等國家交通樞紐設施之間距離。

(3)增加旅遊通道,打造中原古

都城市群旅遊線路。北宋東京開封府有汴、蔡(惠民) 、金水、廣濟(五丈)四河,流貫城內,以通各地漕運,合稱漕運四渠。一千年前,開封之所以成為為世界第一大都市,是得益於開封所處地理位置和發達的水路交通,當時 叫做河道漕運。隨著黃河河道的變遷和運河的淤塞,水運優勢已經完全喪失。一百年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爆發,其中關係一個地區一個城市發展速度的命 脈就是在於交通。

由開封市近期規劃圖可以看出,開封市東西交通比南北交通要發達。

至今,開封的人們,不管是誰,北上南下都必須先向東西走。這個規劃,沒有改變開封市交通落 後這種無奈。所以,規劃實現時,開封的城市地位將繼續下降。事物是發展的,關係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交 通事業也是在迅速地發展著的。開封應該爭取中國腹地下一個南北主幹鐵路的路過權。爭取並推動黃河下游包括河道航運在內的河 道改造,爭取並推動開封向南的運河疏浚通航改造,爭取正在迅猛增加的高速公路更多的通過開封。當前,開封最急需的,是將鄭徐高鐵開封客運站儘量往東建,否則,距離鄭州太近,停靠車次就 太少,向東也是為了以後能爭取形成一個開封鐵路樞紐站。長遠來看,開封的城市發展方向應該往東,向西發展的結果,會促使開封城市地位下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