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在人们回顾那些风雨如磐的岁月时,首先当追念当初开天辟地、相约建党的主要创始人,且始终初心不改的李大钊同志。他是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自束发受书,即矢志努力于民族解放之事业,实践其所信,励行其所知”,他所具有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爱国主义精神、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不断探索的精神、勇于献身的革命精神和无私奉献的崇高品德,无不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始终是激励我们一代代共产党人顽强奋斗、砥砺前行的精神动力,始终是我们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

1913年冬,李大钊怀揣救国救民之梦,在友人汤化龙和孙洪伊的资助下,东渡日本留学,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本科学习。在日本三年,李大钊认真阅读了日本早期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者河上肇、幸德秋水的著作,开始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学说,他坚信“人生最高理想,在求达于真理”。

1916年7月,李大钊离开日本回国,应邀出任《晨钟报》编辑部主任,投身于新文化运动。8月15日,他在《晨钟报》创刊号上发表《〈晨钟〉之使命》,第一次正式向国人公开阐述他理想中建立一个崭新民族国家的思想理念:“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在李大钊看来,当时中国的出路就是要摆脱旧传统、旧观念的束缚,建立一个青春的国家。9月1日,又在《新青年》第2卷公开发表《青春》一文,有力地批判了国人当时流行的悲观、颓废情绪,寄希望于“青春中国之再生”,展现了中华民族自救解放的伟大力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灿烂前景。李大钊认为能够担当“中华再造”重任的必定是青年,断言中华民族今后能否立足于世界,“不在白首中国之苟延残喘,而在青春中国之投胎复活”,强烈呼唤国人“冲破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勉励青年“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实际上,《青春》一文是李大钊对中国向何处去、走什么样的路、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等重大现实问题进行的早期思考和理论探索,虽然并没有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者说没有超出当时新文化运动发起者们理想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模式,但李大钊“索我理想之中华,青春之中华”的坚定信念,有力地激发和促进了那些救国图存而又困惑彷徨的中国人民的觉醒。从这一意义来看,《青春》是引导中华民族告别衰朽、创造青春中华的精神宣言,“青春之中华”承载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

“马克思主义不仅深刻改变了世界,也深刻改变了中国。”这是今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所强调的,而李大钊是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者,是一个无畏的播火者,也是一个勇敢的探索者。他“顺应时代需要,率先在中国大地上高举起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为中国昭示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给苦苦探寻救亡图存出路的中国人民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全新选择。李大钊备受鼓舞和启发,先后撰写发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庶民的胜利》《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文献,热情讴歌俄国十月革命,并预言“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1919年5月,李大钊轮流担任《新青年》第六卷第5期主编时,他把这一期《新青年》编成“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目的在于把马克思主义“转介绍于读者,使这位世界改造原动的学说,在我们的思辨中,有点正确的解释。”在这期专号上,李大钊刊发了自己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还刊发了顾照熊的《马克思学说》、凌霜的《马克思学说批评》、陈启修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与贞操问题》、渊泉的《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及《马克思奋斗的生涯》等文章。这些文章固然水平不一,观点也有所不同,甚至也有批评马克思主义观点的,但这一举动的本身无疑是大大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

毋庸置疑,《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是李大钊在中国率先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的突出表现,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内容的阐述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二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三是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其突出特点就是注重系统性、学术性、应用性。这篇文章的发表,标志着李大钊由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已转变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也对毛泽东、周恩来、邓恩铭、王尽美、李汉俊等一大批先进青年了解并接受马克思主义起了重大启蒙作用。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更确切地说,李大钊是主动地、自觉地在中国引进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人。在其之前,梁启超、朱执信、宋教仁、廖仲恺、孙中山等都曾发表文章介绍过马克思学说,主要是把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术流派进行介绍的,而且也非常零碎,谈不上主动引进马克思主义,而李大钊还十分重视发挥报刊和各地社会组织的阵地作用,曾先后主编、编辑或指导出版《新青年》《每周评论》《晨报副刊》等20多种报刊,在全国范围积极推动建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北京共产主义小组、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社会主义研究会等多个社会组织,深入研究和广泛传播马克思主义,加速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注重研究“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

1919年5月4日,“五四”运动爆发。李大钊、陈独秀等早期中国共产党人亲身投入并参与领导了这场伟大斗争。这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也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五四”时期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主流,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和阶级基础。

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谨以此文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7周年

建党前夕,李大钊不仅注重宣传传播马克思主义,而且坚信马克思主义对中国社会变革的指导作用,强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国社会变革,对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比较研究,开始积极探求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李大钊在《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运动》一文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因各地、各时之情形不同,务求其适合者行之,遂发生共性与特性结合的一种新制度,故中国将来发生之时,必与英、德、俄……有异。”这一“有异”思想,是李大钊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国情的理解,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出发,对社会主义的发展趋势及其实现的道路做出的非常精辟的辨证思考和科学预见。1921年3月,在《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一文中提出,“中国不欲振兴实业则已,如欲振兴实业,非先实行社会主义不可”,并断言“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认定中国革命的前途是走向社会主义。可以说,李大钊在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所作的初步探索,对于我们今天更好地认识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启迪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李大钊同志研究马克思主义,注重研究它“怎样应用于中国今日的政治经济情形”,并在这个过程中把这门科学推向前进。李大钊强调正确认识国情非常重要,考虑中国的问题,是不能置国情于不顾的。他认为,这个国情问题,不可求于外人,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情况下的实际运用。他指出,马克思主义“是一个时代的产物”,“不要忘了他的时代环境和我们的时代环境”,社会主义“用以为实际的运动”时,它会“因时、因所、因事的性质”发生“适应环境的变化”,是要在运用中加以发展的,而且“社会主义的实现,离开人民本身,是万万作不到的”。

在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李大钊重视工人阶级在革命中的先锋作用,直接从事工人运动;他重视农民在革命中的主力军作用,积极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李大钊同志有着在实践中探索前进的强烈进取精神,所以当思想条件和组织条件逐渐成熟的时候,他毅然提出了应该组织一个“强固精密”的统一的“劳动家政党”的主张。1921年7月,一个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一个勇担民族复兴历史大任、一个必将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人间奇迹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确立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正是李大钊同志等一批革命家的艰辛努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使大批先进青年接受马克思主义走上革命道路,也推动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密切结合,使中国工人阶级发展成为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自为阶级。这一切,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9年10月,习近平在纪念李大钊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紧跟时代潮流,使李大钊同志当之无愧地成为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实际的先驱。”

“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马克思主义始终是我们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我们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用鲜活丰富的当代中国实践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发展”。今天,我们学习弘扬大钊精神,就是要学习弘扬大钊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紧跟历史发展和时代进步潮流,敢为人先、敢于担当,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

新形势下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我们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化解重大矛盾、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不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

“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当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治国理政考验之大前所未有。要赢得优势、赢得主动、赢得未来,必须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在改革中守正出新、不断超越自己,在开放中博采众长、不断完善自己,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续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篇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