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油气开采:“挺进深水”战役悄然打响

南海油气开采:“挺进深水”战役悄然打响

资料图

2018年,我国南海石油勘探好消息不断,而逐步稳定的石油价格也增强了油气运营商投资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信心,促使我国南海深水区部分勘探开发大型项目进入建设高峰期。

在日前举办的第十六届中国(深圳)国际海洋油气大会暨展览会上,南海东部石油管理局研究院院长朱明透露,近年来,我国南海东部油气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特别在深水原油勘探上实现了重大突破,探明原油储量可观,目前正采用“水下生产系统+浮式生产储卸装置(FPSO)”方式进行生产。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副总经理李绪深也表示,在最近油价上升之后,南海西部新一轮深水勘探和对外合作项目已经陆续展开,其中,水深1500米的“荔湾31”项目正在开发,陵水深水气田开发项目正在进行,有望在2021年前投产;此外,备受关注的流花深水项目也将于近年展开。

珠江口盆地,一场业内期待已久的“挺进深水”战役正在悄然打响,并将给华南地区乃至全国海油气产业带来深刻影响。

机遇与挑战并存

深水勘探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南海深水原油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与进展。例如,在南海东部海域发现了优质油气藏,油田规模超过2千万立方米,一些项目正在展开。去年,我国还首次在4000米以下发现大量油气,推动了陆丰地区的勘探与开发。

南海深水区开发潜力巨大。“在整个陆丰地区,我们目前正在评估4个油气田,探明储量已经接近7000万立方米。”李绪深表示,油价对勘探有直接影响,我国海工装备技术日渐成熟与海洋油气产业不断升级,也为南海深水油气开采打下良好基础。他表示,下一步,中海油将在石油、天然气的勘探与开采上投入更多装备力量

据李绪深介绍,作为“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一个重要项目,恩平油田群已有一座FPSO和4个海上生产平台投入使用,而目前在其北部还发现了新油田,有可能还要增加一座FPSO。他说:“通过海底管线长距离输送油气存在一定困难,而借助FPSO以及油船运输更可行,这也为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提供了机会。”据悉,目前专家正在进行评估,可能还会涉及1座FPSO与3~4个生产平台。

李绪深表示,流花深水项目也将于近年展开,怎样在开发中应用新技术、新装备,应是重点考虑的问题。海工企业应强化深水油气田开发领域新技术的研究、应用。他认为,从南海开发的装备需求来看,首先是安全、先进、高效的钻机和设备。“尽量不需要由人工操作,降低安全风险,如‘蓝鲸1’号半潜式钻井平台,其先进性对于深水乃至整个海上作业都是非常有益的。”李绪深指出,从未来深水作业需求趋势来看,常规平台终将被动力定位平台取代,因此,对于开发商来说,持续创新、强化工艺技术应用,非常有必要。

“挺进深水”对中国海工装备企业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到2020年,我国要具备完全独立开采深海油气田的能力,这也是目前南海油气田开采亟需攻克的难关。

海油工程总工程师沈维贺指出,流花深水项目中深水区水下系统设计的难度非常大,陆丰地区深层开发对钻井和工程设计方面的要求也极高,海工装备企业应做好相应的技术准备。

沈维贺介绍,当前南海东部油气开采面临的首要挑战是外部环境,钻井效率受天气影响较大,内波流对现场作业也将造成很大影响。其次,设备老化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设备已使用超过30年,须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客观看待国产化

推动民族企业国际化

行业发展离不开新技术支撑。沈维贺认为,新技术的发展、新理念的引入,对深水区的油气开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因为我国水下产品、水下技术有了一定的突破,海油公司的勘探与开发才有可能进一步往前延伸。

我国石油、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大型油气田、煤层开发重大科技专项“十三五”实施规划,均鼓励深水油气勘探开发工程项目采用自主研制的深水油气装备等关键设备。

中国海洋产业发展协会会长胡卫平指出,“十二五”期间,我国深海装备研发取得了新进展——掌握了300米水深勘探开发成套技术,具备了1500米水深自主勘探开发能力和3000米水深工程技术装备及作业能力,建成投运“海洋石油981”号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目前,我国已基本掌握全套深水钻井技术、测试技术和作业管理要素,深水油气勘探技术也完成了从常规深水领域油气勘探到超深水领域,再到高温高压深水领域的跨越。

从这一点上看,我国海工装备研制技术进步十分显著,并且还形成了独特的优势,但是在深水方面,海工装备设计研发和创新能力依然不足,核心技术仍依赖国外,配套方面也存在短板,核心设备和系统主要依靠进口,国内大多数海工企业仍处于产业低端水平。

从作业经验方面来看,我国仍处于勘探阶段,而国外已达到了规模开发阶段。此外,我国储层开发能力仅能适应常温常压条件,而国外技术已基本达到高温、高压、盐膏层,这是我国与其他先进国家之间的主要差距。

“虽然我国目前深水油气开发已初步具备一定能力,但是和国际同行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沈维贺指出,国内海工企业在水下产品研发领域仍是以“新选手”的身份参与竞争。

“水下工程是一个新兴、极具挑战性的领域,海洋工程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了一些水下产品的应用,但那时候更多依靠外国公司提供的相应服务。”沈维贺认为,合作是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趋势。当前一些超大型项目的规模及所需技术带来的挑战,已超出了某家企业“单打独斗”所能承担的上限,取胜必然是几家公司联合的结果。“这实际上是资源与技术的整合,并通过这种有机整合,把我国油气与海工产业整体实力推介出去。”沈维贺说。

提到国产化,沈维贺强调,不应过于纠结国内自主研制的产品设备占据的比重。他表示,从海工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把国内产业链的优势和整个产业链的资源加以整合。

斯伦贝谢北亚区总经理赵刚也认为,国际化和本土化并非完全相冲突,而是一个相互补充的过程。事实上,我国许多公司正是借助“一带一路”倡议开始实施“走出去”战略。当然,在“走出去”的同时,相关企业一定要注意利用本地的资源优势,并立足本地的资源建立自身的产业链,以创造最大效益。

在我国FPSO项目国产化的发展实践中,烟台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作了积极的探索。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从设计的角度看,就是使设计得到国际认可,把自主产品推出去,推动民族企业国际化。

加强自主创新

全面提升装备制造能力

海洋油气开发具有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对于中国海洋油气产业未来的发展,胡卫平认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和勘探仍需向国外学习先进技术,吸收、消化并努力创新,以此逐步缩小我国海工企业在创新能力、技术、装备等方面同国际先进企业的差距,实现海洋油气产业升级。

胡卫平表示,我国深海能源开发潜力巨大,但也面临诸多挑战。为此,他建议加强自主创新,增强工程设计和设备采购能力。同时,深化国际合作、拓展国际市场,创新对外合作模式,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构建海工业务合作和配套体系,逐步提升总包能力,并加强人才培养。此外,还应通过产学研等综合模式开展海洋油气开发领域的经济效益研究;以海洋油气资源开发装备为重点,大力发展各类海洋工程装备,促进国内企业在设计、建造等方面共同进步,促进船舶与海工产业发展。

胡卫平指出,在“十三五”期间,我国新增探明油气储量12亿吨左右,为此,要加快海洋油气开发步伐,重点攻克陆上深层、深水油气勘探开发技术难关,推动实现重大理论突破、重大科技创新和重大装备本土化;研发一批支撑深水、深层、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的重大装备,全面提升我国石油工业装备制造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2017年10月27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的通知。通知指出,到2020年,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明显提升,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专用化、系列化、信息化、智能化程度不断加强,产品结构迈向中高端,力争步入海洋工程装备总装制造先进国家行列。胡卫平指出,国家十分重视该项行动计划,海工企业应切实落实,制定相应发展规划。他同时强调,随着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推进,国家深海探测、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等领域的重大科研战略将在海南省布局,华南地区的涉海企业应做好充分准备,把握机遇实现新发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