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韩信必须死?

崔砚泽

所有“必须死”的人,不是危害到了别人的生命,就是危及到了他人的安全。危害到了别人生命的人,是害群之马,死有余辜。危及到了他人安全的,大都是自己无心,他人有意。


韩信的必须死,不是因为他危害到了别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别人的安全。


一、韩信其人其事


韩信是秦时淮阴人。年少时父亲去世,母亲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因为家庭实在过于贫穷,又不会多少谋生的手段,经常出去蹭饭。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讨厌。曾接连数月到南昌亭亭长家吃闲饭,后来亭长夫人严重反感,撤走碗筷。韩信一怒之下挥袖远离再不回来。


腹中空空的韩信到河边钓鱼充饥,又饿昏在了河边。有个漂洗丝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给他一碗饭吃,接连几十天如此。韩信深为感动。


淮阴城中有一屠户见韩信虽身材高大,腰间还常佩一家传宝剑,但实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有一天他当众拦住韩信,说:“你真会用剑就刺死我,不然的话就从我胯下钻过去。”韩信默默的从那无赖的两腿之间爬了过去。这就是成语“胯下之辱”的来历。


秦末天下大乱。韩信投奔了项羽的军队,尽管他多次给项王写文章提建议,期待引起关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无音信。



此处不用爷,自有用爷处。韩信又跑到汉王刘邦的营中。虽然说有人举荐,做了个管粮食的小头目,但距离心中目标仍然很远。于是在一个朗月高悬的晚上韩信离营出走。和他交谈过多次的萧何听说之后,赶紧策马去追,留下了“萧何月夜追韩信”的美谈。


萧何追回韩信之后又和刘邦多次推荐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难找到第二个,力荐任命其为大将军,且要设坛拜授。刘邦非常相信萧何,加上当时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乱投医,就死马当活马医,答应了萧何的请求。


韩信就这样成为了刘氏阵营的大将军。从此走上了开挂的人生。


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水淹废丘一举夺城,京索之战以溃胜楚,拔旗易帜背水一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韩信似乎是很轻松的挥洒着自己的才华,把一个一个的不可能改写成了战争史上的经典神话,赢得了兵仙、神帅等美誉,为刘邦集团最后赢得楚汉相争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就是这么一位传奇人物、头等功臣,却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阴侯,后又被夺走军权,最后竟然被悬挂在大钟之下,让宫中的一群宫女、厨师用木棒、菜刀杀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韩信因何而死


有人说,韩信的死,在公认是“信史”的《史记》中写得很清楚,是因为参与谋反,被人供出之后,由萧何设计,吕后实施,最后刘邦下令夷平三族,这还有疑问吗?要知道,在封建时代,谋反那可是必死无疑的罪名哪!


按照《史记》交代,韩信确实有谋反的犯罪动机,也绝对有谋反的资本,据说还有谋反的人证物证,可谓铁案一桩。


可诸位看官冷静想想,如果你是韩信,你要谋反,会在什么时候?是在武涉游说、蒯荆劝反时,还是在最后兵权被夺,已成丧家之犬时?


更何况韩信对当初贫困时曾给过他饭吃的亭长、漂母都施以厚报,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无赖,也用于军中,使他有了稳定的饭碗。这样一个知恩图报的人,怎么会对于他有知遇之恩的刘邦反水呢?


历史是胜利者的西装之下的白色衬衣和火红领带,在出席盛大典礼之前必然是该漂白的漂白,该熨烫的熨烫。


韩信必须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测的“你懂得”。因为他太强大了,强大到没有对手。


韩信在楚汉战争期间的每一次胜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阶梯。萧何、张良、陈平、樊哙等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都知道,他们谁都不是韩信的对手,即便联手作战,也未必是他的对手。刘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韩信的对手。


目下分封功臣,论功劳韩信必然最大,论威望韩信自然最高。不重封他,敢封谁?可论资历论亲疏,又怎么会把他排在首位?


明代小说《醒世恒言》里有个叫《李汧公穷邸遇侠客》故事:


京畿县尉李汧公在处理一桩盗窃案子时发现其中一名盗贼相貌堂堂,言谈不凡。进一步了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书生,被盗贼胁迫参与作案,被捕入狱。李汧公就释放了他。后来在河北游历时偶遇房德,房已是一县县令。房德想报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讨。可二人觉得怎么回报都不合适: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弃,说出他日烂事;多了又有些舍不得。最后妻子提议,不如晚上趁个方便,了结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这个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处境与心理像极了当年的汉高祖和吕后。


更恐怖的是,韩信比汉初君臣年龄都小(到他死时才35岁,刘邦已是年过花甲)。刘邦更知道,要是这批老臣旧主有一日不在了,谁能管控得了韩信?


韩信的存在,不只对众功臣的地位是一种挑战,更是对江山社稷姓什么的一种威胁。


如何解决这个难题?刘氏集团君臣之间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韩信必须得死!只是得等个合适的时机和找个能说得通的理由。


当然,韩信是不知道的。



三、刘邦在什么时候有了诛杀韩信的念头


刘邦是什么时候有了诛杀韩信的念头的?有人可能说是在汉四年。当时韩信平定了齐地之后,汉王要他带兵去荥阳解围救主,他却上书,说是齐境刚刚平定,齐人又狡诈多变,为了便于控制局势,请求做“假齐王”。


其实要比这早得多。这个时间只是刘邦坚定了诛杀韩信的决心罢了,真正有了杀死韩信的想法应该是汉二年。


这年闺九月,韩信和张耳打垮了代国军队,生擒了勇猛的夏说,刘邦抽走了韩信的精兵强将。谁知韩信带了一群新兵蛋子,却又在井陉夺了赵国的军营,俘虏了越王歇。韩信向汉王报喜,并提请汉王任命张耳为赵王。


客官也许觉得这不应该呀,哪里有大将拔寨略地,主子却动了杀心的!


有书君提请大家想想,一个人带一群不会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变,谁人可挡?还有,前方大将只应该负责攻打,至于任命官员,那是主公的事吧?现在你却是定了人选通知我履行程序,眼里还有我吗?尽管人选是主公的亲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将来封你为什么合适呢?


当然,那个时候肯定不会有任何的流露,时局不允许啊!


而实施诛杀韩信的谋划,必然要在项羽被杀死之后,要不,谁完成打败项羽的重任?


就是项羽死后,也不能直接把韩信杀了呀,尽管那样做身边的大臣们没意见,可天下人会评述的!必须要找一个既杀了他,又不用担骂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谋反。


可韩信太聪明了,怎样才能让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职夺权,再派人引诱,然后伪证,总之,“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而且,让萧何去骗人,既容易让韩信上当,又分解骂名;让吕后出面,妇道人家说事少。


可怜那韩信被做了果盘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须得死,更没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于能力太强,功劳太大,年龄太小。而且,还搭上了“三族”。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韩信和张良萧何并列汉初三杰,为刘邦一统天下历下汗马功劳,平魏国,灭赵国,攻齐国,垓下十面埋伏围攻项羽,毫不客气的说,没有韩信,刘邦和 项羽谁胜谁负未可知!

但是劳苦功高的韩信却在汉国建立短短几年间,从楚王变成淮阴侯,后又被吕后处死在长乐宫,最终成为“鸟尽弓藏”的千古典型!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韩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韩信怎么才能不死?回答这个问题要从刘邦韩信两个角度来看!

站在刘邦的角度,韩信怎么做都必须死。

(1)能力太强,如前文所说,刘邦的天下一半是韩信打下来的,三杰的称号也是刘邦亲自给的,比起萧何张良两位谋士,韩信是实打实的军功,行军打仗,攻无不克,韩信第二,没人敢称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婴、曹参等猛将助阵,依然不是韩信的对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韩信被贬为淮阴侯以后,史书记载:信尝过樊将军哙,哙跪拜送迎,言称臣,曰:“大王乃肯临臣!”信出门,笑曰:“生乃与哙等为伍!

樊哙是谁?刘邦的连襟,鸿门宴的猛男,这资历,这地位,见到已经被降级为候的韩信,跪着喊大王,韩信都觉得羞于为伍,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2)年轻,韩信生于公元前231年,刘邦生于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纪刘邦做韩信伯伯绰绰有余,两人压根就不是一代人,韩信死的时候不过35岁,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这个年纪,有能力,有经历,有资历,谁都怕,更不说一个垂垂老矣的刘邦,怕能怎么做,杀掉最省心。

(3)刘邦不但要杀韩信,其他异性王都要杀。彭越年纪大,被剁成肉酱,英布能力不如韩信,也一起干掉,刘邦去世之前和众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姓为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只要不是姓刘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着有军队,有广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钱,不能不妨,即使姓刘,也并非完全放心,如刘濞,刘邦封王以后就十分后悔,说东南五十年后有叛乱,不会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后的事情,不过是恩威并施的一种手段,当然若干年后刘濞果然造反,可见王的诱惑有多么大,能量有多么足。

所以刘邦明知道韩信现在不会反,也要杀死他,现在不反,将来谁说的准,人在权力的诱惑下,是会变的,他不反,他的儿子呢,孙子呢,曹操一辈子没有篡位称帝,刚一死儿子就动手了。

刘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韩信不会反,也只能配合刘邦杀韩信,如陈平,刘邦让他出主意收拾韩信,他就是不愿意多说,实际就是不愿意冤杀韩信,但是没有办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刘邦的角度,站在韩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杀。

答案是除了造反,没有办法。

以萧何张良两位为例子,萧何是刘邦起义前的老领导,从龙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萧何也是战战兢兢,荥阳之战的时候萧何在后方,为了安定刘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战场;做了丞相,为了让刘邦定心,故意贪污现把柄,之所以不断自黑自残,就是为了打消领导疑虑,换个平安终老。

而张良更加聪明,干脆来个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着要跟着师傅赤松子求仙问道,仙道这种事情虚无缥缈,谁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这个意思,就是明确释放一种信号:我不参与任何权利斗争,没有任何野心。

这两位 的功劳不在韩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战战兢兢,韩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潍水之战以后,项羽派来使者,希望韩信能够在到来的决战中中立,谋士蒯彻也极力劝说韩信看清形势,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韩信犹豫再三,没有同意。如果他当时咬咬牙,选择中立或者拥兵自立,天下局势将陡然发生变化,三国演义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说不定,而时间是站在他和项羽这边的,刘邦已经年纪大了,耗不过他们,如果刘邦没有灭掉项羽,韩信登顶的机会就来了。

可惜他错过了自救的最佳机会,人生不能重来,不知道那天在长乐宫,韩信是否有过后悔。


日慕乡关

公元前一九六年的某一天,天色已晚,我照常在茶馆里查账,今天的收入还不错,我正在想明天给阿若兄妹俩和大鑫买点什么小礼物呢。这时茶馆的门突然打开了,走进来一位身背长剑、长相英俊、身材魁梧的人。他走进来,挑一个靠窗户的位置坐了下来一句话也没有说。“阿若,给这位客官上壶茶”,我看一眼阿若说。阿若走进茶房,端出七七刚沏好的一壶茶,“客官,您要点心吗?”阿若把茶放在桌子上说。等了半天,他还没有说话,我示意阿若离开。过了一会,他倒了一杯茶,看着窗外的月色也不见他喝。
于是我照常的点燃了一炷香,我走过去问:“客官,是小店的茶不好喝吗?”他看着我说:“不是茶不好喝,而是我在想一个人为了一个国家耗尽了终生的心血,而这个国家却担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杀死了他,你说这是为什么?”我笑了笑说:“呵呵,客官,如果我没猜错的话,这个人想必就是....”,“不错,正是在下”他打断我说。“我叫韩信, 淮阴人,出身在贫苦人家。早年,我身无长计,又不会谋生,常常去别人家吃闲饭,我知道大多数人都厌恶我。其中有个杀猪的年轻人侮辱我,让我要么杀了他,要么从他的胯下爬过去。呵呵,杀了他又立不了什么威风,干什么逞一时之气害一个人的性命。有一次,我在钓鱼的时候,有几个老大娘漂洗丝绵,其中一个老大娘看见我饿了,就拿饭给我吃,几十天都是这样,我很感激这位老大娘。”他喝了一口茶接着说:“我第一次去部队是和项梁,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顺项羽,项羽让我做郎中,我多次向项羽献计想让他一统江山,但是他却不采纳我的计谋,最后我又投奔刘邦,在刘邦的部队里结识了萧何,萧何知道我的才能多次向刘邦举荐,但刘邦也不采纳我。于是我就想找个山林隐姓埋名做个一普通人,但是萧何却把我追了回来。在他的极力举荐下刘邦接纳了我,我向他分析了项羽现在的状况,并告知如何才能打败项羽,他听过后大喜,让我做大将军。
汉元年十一月,我和曹参樊哙两位占领了关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对楚的初战胜利。之后我又东进灭赵、妙计灭齐、平定四国、击败项羽。刘邦顺利的当上了汉高祖,封我为楚王。我回到楚国召见当年给我饭吃的漂母,给了他千两黄金让她安度余生。项羽败亡后,他的大将钟离昧跟我关系很好投奔了我,而刘邦记恨钟离昧让我逮捕钟离昧,我于心不忍并没有逮捕他。于是有人就告我谋反,刘邦这时来到楚国,我想去拜见他但又害怕被擒,于是有人给我出主意让我杀了钟离昧去见高祖,我就去与钟离昧商议,钟离昧得知却说:‘ 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说完他自杀而亡,我提着钟离昧的首级去见高祖,高祖却让人给我绑起来,虽然高祖不舍得杀我,把我贬到淮阴,在淮阴我认识了蒯通,他提议让我谋反刘邦,让我和刘邦最重视的陈豨里应外合谋反刘邦,李豨被任命为钜鹿郡守,当他要去复职的前天晚上我跟他说:‘ 您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您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陈豨说:‘我一定听从您的指教’。
汉十年,陈豨谋反,刘邦派兵前去围剿,我号称有病在身没有前去,我暗中派人发信给陈豨说:‘您只管起兵,我在这里协助您。’没想到我那不成器的弟弟把我告发了,吕后和萧何谋划把我招进宫中,在长乐宫将我杀害。”说到这里,我明显听到他的声音有些哽咽,他又说:“其实我并不想谋反,只是刘邦嫉妒我的才能,害怕他的后代江山不稳,处处针对我贬低我,我本是胸怀大志之人,为了帮刘邦打下这江山,本想图个一官半职,风风光光的过完一生并不想背着反贼之名,如果我当时要是听从蒯通的计谋,不去长乐宫,说不定我真反叛成功,那时我的良心也会不安。”
香已燃尽,他看着窗外的月色,起身说:“时候不早了,我也该走了。”说完他背着剑转身离开。“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说的应该就是韩信吧。此时我想到了一首诗:
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
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
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
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
—— 《韩淮阴侯庙》·袁崇焕
我正在感慨之际,突然有个人声音说:“海叔,那个怪人走啦。”我回头一看原来是阿若那个小丫头,我说:“是啊,你把这收拾一下,我们打烊了,今天也累了一天了,早点休息,明天一早我带上你鑫姐和你程哥一起去集市上给你们买小礼物。”这丫头听到礼物眼睛发直,一路小跑把茶具收拾好了,还说:“海叔,一言为定,明天我要去买好多好吃的,你可不许赖账。”我笑着敲了一下小丫头的头说:“好,一言为定。”

喜欢的话可以关注微信公众号 “八角茶馆”


彼岸花的言论

韩信是秦末汉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被誉为“汉初三杰”之一。有人认为,韩信堪称“汉初三杰”之首。可惜韩信最后被封建独裁制度给谋杀了,黑心的刘邦指示同样黑心的萧何,对韩信予以了欺骗,对之非置之死地而不快。为了个人的富贵荣华,萧何这个过去韩信的老“伯乐”,利用韩信对他的信任,忽悠他,你快来吧,我以人格担保,保证你绝对的人身安全。结果,韩信信任老“伯乐”,心想,萧何还会欺骗我吗?没想到,平时道貌岸然的萧何的心居然是那样的黑,为了荣华富贵可以出卖任何人,最后把韩信的性命也送掉了。曾经的“伯乐”,成为了杀人的罪恶帮凶。政治家为了达成目的,什么肮脏的手段都会使用,可怜的韩信怎么是黑心贼的对手?过去的皇帝就是要“家天下”,天下都是他的,哪怕是呼吸的空气,人们的思想,皇帝都要控制,所有的土地和财产都归皇帝一个人所有。皇帝大权利高高在上,皇帝的尊严不容侵犯,也就自然会形成独裁。而独裁需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做俯首帖耳的奴才,独裁更不需要权威。韩信是一个军事奇才,是军事方面的权威,在国家中有很高的威望,而黑心独裁者就是要打掉韩信这样的权威,树立皇帝“千古一人”,“天下唯一权威”的形象,让所有的功臣都不敢随便乱动乱说,乖乖的放弃一切野心。其实,韩信当时已经无兵无权,即使韩信不死,也不会危急大汉社稷,但皇权霸道,容不得他,必须要他死。即使是萧何又怎么样呢?不也是差一点被刘邦处死吗?这也是中国历史上黑暗的一面。


怀疑探索者

感谢头条邀请,我以为韩信的死,韩信自己有七分的责任,刘邦有三分责任,是他自己和刘邦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向绝路。

一、韩信出身赤贫,有点无赖。对刘邦有颗感恩的心。

淮阴人韩信,平民出身,家贫又放荡不检点,未能被举荐当官。他又不会经商谋生,经常依靠别人来糊口度日,年轻时在亭长家蹭饭几个月,后来惹恼了亭长老婆,每天提早开饭,韩信饿了几天肚子,和亭长断绝了关系。

后来,还穷得一连十几天要靠吃一个漂洗棉絮的老大娘送的饭食过日子。

老娘死了,竟然连一块坟地也要靠他人施舍。

当年身材高大,宝剑从不离身的韩信竟然受过年轻屠户的胯下之辱。

二、不当断瞎断。

韩信在项梁、项羽叔侄手下,干到执戟郎中,后负气归汉,只做到粮食保管员,后和十三个同案犯差点一起被斩,幸亏滕公夏侯婴救了一命,还被举荐为治粟都尉。后来在萧何竭力举荐下当上汉大将军,从此开始走上了人生的康庄大道,他开始狂飙突进。

破三秦、灭了赵王、成安君陈馀所部,又逼降了燕国,灭了魏国、偷袭灭了齐国,打败了来援齐的楚国大将龙且。

其时,他的主公刘邦正被项羽围在荥阳,日夜盼着韩信的援兵,眼睛都快盼瞎了,谁知:拿来的却是韩信派使者送来的要代理齐王的文书,刘邦勃然大怒,幸亏谋士张良、陈平暗中踩他的脚,被迫订城下之盟,封他做了齐王。但韩信与刘邦的梁子就此结下。韩信官发精神动,新齐王这才发兵救援。

三、当断时不断。

楚军失去龙且(兵败于韩信自杀),项羽恐慌,派盱眙人武涉游说韩信自立,晓以利害,彻底剥下刘邦的画皮。客观地说武涉言之有理,如果韩信采纳,那是项韩双赢的结局,可惜韩信当断又不断!

韩信感念刘邦解衣推食之恩,要做一只洁白的波斯猫,婉言谢绝了。我最读不懂《史记》这一段!这位当年蹭亭长几个月饭的、蹭漂母十几饭、受过屠杀胯下之辱的脸皮很厚的韩信这时怎么变得脸皮薄得像美少女,弹之若破?

齐人人蒯通又用相人之术游说韩信,韩信感念刘邦知遇之恩,又拒绝了。

四、一错再错。

项羽既然已被刘邦憎恨,只想做稳他的楚王,却又收留了项王旧将钟离昧,错!

由齐王变成楚王时,仍有兵有地,要起兵仍有一线生机,却不反,错!

后来被陈平设计,被刘邦活捉,韩信由楚王变成囚徒,后贬为淮阴侯。

他已经被扣在洛阳,他已经明白了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应该夹着尾巴做人啦,死心塌地做只刘邦的落水狗啦,这样他也许还有一线生机。可他居然经常称病不去朝见刘邦,还居然日夜怨恨,以和周勃、灌婴同列为耻,还居然和刘邦在朝堂交谈时说:陛下只能统十万大军,而自己统兵多多益善。这叫煮熟的鸭子浑身烂嘴不烂,身为阶下囚,居然如此撒野,这是授君主以话柄,找死的节奏啊!错得一塌糊涂了!

再后来,形同囚徒的韩信居然异想天开,联合陈豨太守造反。前不反,后不反,到沦为阶下囚时居然带几个家丁、囚徒造反,像小孩子办家家,这个军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啊!自作孽,不可活呀!

结果,被萧何、吕后设计诱捕了,再次被囚,这一次玩笑开大啦,不仅自己被杀,还夷了三族。

五、刘邦的屠夫本性。

这个昔日在沛县爱吃狗肉,经常欠账的流氓亭长,他其实最大的爱好不是吃狗肉,而是做屠夫。

刘邦作为开国君主,出身低贱(无赖兼亭长),他有着很深的小市民意识或者说小民意识,他是没有强烈的出身自信的。他怕已经封王的同样出身贫贱的韩信、黥布、彭越等人跟他这个哥哥进城门,披上龙袍,他一直视这些封王的兄弟为刘氏帝国的大患,必将置之死地而后快。换言之,韩信即使在大汉开国后做只刘邦的“哈巴狗",能否躲过刘邦的屠刀仍是个大问号!

望斧正!


苍茫大地顾炜斌

先说几句题外话。

首先,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在谈论「以史为鉴」时,不应援引韩信死后的历史。韩信死后的历史对韩信之死,没有参考意义。

其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汉初所有异姓王之死,都是明显的个案,只要你实事求是,就不会得出异姓王都得死的结论。刘邦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汉武帝,从来不曾对100%封建制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更不曾有计划地实施100%的封建制。

再次,希望大家能够明白,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和观点,韩信之所以被杀,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作,假使韩信不作,后世血食的几率很大。

最后,希望大家能够明白,兔死狗烹只适用于部分帝王,不适合所有帝王。通常情况下,乱杀功臣,会引起其他功臣的恐慌,进而可能激起兵变,到那时,今日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未必能安安稳稳地睡在龙榻之上了。所以,大多数帝王不会随意捅咕功臣。

说这么多的题外话,是希望大家不要因为韩信确实死掉了的事实来寻找原因,进而推导出一个「韩信不可能不死」的结论。

当我们把目光拉回韩信所生活的时代,可以发现,其实韩信有很多种免死的方法,从的角度来说,免死的方法有三种,都可以用一个字概括,即:忠、逃、反。

在楚汉之争中,韩信的表现不够忠。

当楚军把汉王刘邦在荥阳死死围住的时候,韩信已定赵地,但只给刘邦派去了少量兵源,也不曾回师荥阳帮汉王刘邦共同对抗项羽,因此有了韩信第一次被夺兵士。

晨自称汉使,驰入赵壁。张耳、韩信未起、即其卧内上夺其印符,以麾召诸将,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汉王来,大惊。

刘邦正面对抗战神项羽和战斗力彪悍的楚军,陷入危难,使毒计方才逃出荥阳,而后回到关中征兵,又遣使结盟英布,在宛叶一带来回运动,吸引楚军的注意力。

这期间,韩信和张耳,就是待在赵地,按兵不动,大有拥兵自立之嫌,如不是刘邦艺高人胆大,或许韩信和张耳二人,就是第二个武臣、第二个韩广。

在汉王刘邦再一次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时候,韩信已定齐地,但却给刘邦送去了一封信,讨封。

汉四年,遂皆降平齐。使人言汉王曰:「齐伪诈多变,反覆之国也。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愿为假王便。」当是时,楚方急围汉王于荥阳,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

总有人说,没有韩信,刘邦就不可能彻底击败项羽,但为什么就没人说,如果没有刘邦在荥阳前线与项羽正面对峙两年有余,韩信也没法顺利地拿下赵地和齐地呢?明明是相互成就的事,怎么现在就好像韩信是活雷锋一样?

正因为韩信表现得不够忠,所以刘邦前后两次夺韩信的军队,但也仅仅是夺去了军队而已。

刘邦的第一次夺韩信的军队,是出其不意,第二次夺韩信的军队,恐怕是早在计划之中的。

据记载,楚汉达成和平协定后,刘邦在张良陈平的建议下,撕毁协定,直接追打楚军,同时召韩信、彭越前来垓下助阵。

通常认为,刘邦之所以召韩信前来,是因为刘邦没法凭借一己之力击败项羽。从刘邦后面的操作来看,这层原因固然有,但应当不是全部。

要知道,楚汉之所以达成和平协定,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项羽已经不是刘邦的对手,所以主动提出归还刘邦的父母妻子,并划鸿沟为界,这个和平协定,对于项羽来说,称得上「丧权辱国」。

我认为,当时的刘邦,完全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打败项羽,但打败项羽之后呢?韩信在齐地拥兵三十万,会不会直接自立,追打刘邦、彭越、英布等在楚汉之争中消耗了很多兵力的诸侯?

所以,无论如何,也一定要让韩信参战,不能给韩信作壁上观的机会,恐怕这才是刘邦召韩信来打项羽的主要原因。

项羽死后,刘邦又带着诸侯军来到山东,拿下鲁城后,在定陶闯入韩信的军帐,夺去韩信的军队,把韩信改封为楚王。

鲁为楚坚守不下。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先是用更多的封地把韩信诱骗到垓下,而后让韩信正面对抗项羽,折损兵力,其后与韩信同行,消除韩信戒心,然后彻底夺去韩信的军队。

多么完美的套路啊!既灭了项羽,又保存了自己的实力,还彻底解决了潜在的威胁者,可谓是一石三鸟的绝招啊。

可以作为佐证的是,刘邦并没有夺彭越和英布的军队,也没有削减彭越和英布的封地。由此可见,在垓下决战前,刘邦已经打算收拾韩信了。

如果韩信在楚汉之争中表现出足够的忠心,不擅自为张耳请封,不在刘邦危难时按兵不动,不在刘邦危难时为自己讨封,恐怕也不会得到如此待遇。

后来,韩信也一度表现出忠心,那便是向刘邦献上项羽头马钟离眜的人头。

人或说信曰:「斩昧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昧计事。昧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于汉,吾今日死,公亦随手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信持其首,谒高祖于陈。

但其实,对于当时的刘邦来说,钟离眜的人头远不如钟离眜的归顺重要,天下已定,如果钟离眜能像英布一样归顺,做个富贵先人,可以为刘邦成就美名。

因此,韩信斩杀钟离眜,属于拍马屁拍到马蹄子身上。更何况,韩信曾窝藏钟离眜,又被人举报,献一个人头,并不能彻底洗脱嫌疑。

不过,这次事件之后,韩信依然没死,还能做一个富贵闲人,还能经常和刘邦谈天说地。但韩信依旧没有表现出足够的忠心。

经常不上朝、不朝拜、不跟从,一副怨妇的样子,完全没有要为新政府添砖加瓦的表现。

常称病不朝从。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在京城待了四年多,老部下陈豨造反,皇帝御驾亲征,他却再次假装有病不跟着去。

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

这也就算了,韩信还在京城搞小动作,意图谋反。

阴使人至豨所,曰:「弟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其实,如果韩信在被贬为淮阴侯后表现出痛改前非忠心不二的样子,还是有机会保住命的。

或者是表现出对刘邦和戚夫人的忠心,帮刘如意夺取太子之位,或是跟吕后结盟,效忠刘盈和吕后,都能保命。

或者是像萧何自污那样,以示自己没有反心。当然,韩信不能照搬照抄萧何的套路,萧何之所以自污,是因为萧何太得民心了,韩信之所以被软禁在京城,是因为韩信曾被举报谋反又有很强的军事名声和军事能力,所以韩信应当采取一些方法,让自己变得不那么出类拔萃,比如把自己的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让皇帝知道,战胜韩信的方法有千百种。

除了忠以外,还可以尝试逃。

在这方面,韩王信、燕王卢绾等人已在韩信被贬后和死后,为韩信做出了榜样。韩信应当也能想到的,不需我多言。

当然,在韩信被贬后,韩信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出逃的机会,但事在人为嘛,就看韩信肯不肯想办法了。

除了忠和逃以外,还可以尝试反。

但对于韩信来说,始终没有等到造反的良机。

在赵地时,虽张耳在赵地有一定的民意,但张耳未必愿意跟他韩信一起自立;在齐地时,虽拥兵三十万,但身边多是刘邦的死忠,他们也未必愿意跟着韩信自立;在楚地时,虽然身边已经没有了刘邦的死忠,但自己却是初来乍到,而且楚地原先的王是被韩信打败的,楚地的民心未必会属韩信;至于在京城,那只是最后一搏了,不成功便成仁。

说起来,最好的机会还应当是在楚地,虽然楚地的民心未必属韩信,但韩信得到了钟离眜,而且北边的臧荼反了,如果韩信趁此发兵,同时联合淮南王英布,未必不能成为第二个刘邦。

其实,除了忠、逃、反以外,还可以尝试隐,但这不是韩信的性格,所以就不讨论了。

参考资料:《史记·高祖本纪》、《史记·淮阴侯列传》。

我是金戈,如果你觉得我这篇回答有那么一丝道理,请给我点个赞!如果你希望继续看到我的回答,请在点击上方的关注按钮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关注我的公众号。


遥望燕园

为什么韩信必须死,看到这。我也按奈不住写上几笔,毕竟韩信是我比较欣赏的历史人物之一。如果写得不是很好,请各位亲们多多包涵。

从韩信的发展轨迹来看:落魄阶段,郁郁不得志阶段,意气风发、功高盖主阶段,被刘邦吕后杀害阶段来分析。

一、落魄阶段:

韩信是一个落魄贵族出生,至于什么样的落魄贵族,这个在历史上没有交待。但是韩信相信年幼的时候有一段比较不错的生活,不然韩信不会识字学兵法,读兵书(在古代最基层的人是没有多少人能够识字的,不要拿刘邦来比,看了刘邦的经历都知道,刘邦的家庭条件不差,用今天的话说:至少是个中产阶级。),也不会整天拿着一把宝剑四处放荡。可能家庭在中途突发变故,家道中落,父母又亡。以至于韩信在后来参军到项家军这一个过程中,过得都是非常惨的。什么胯下之辱,漂母之恩,这些经典的成语都是从这里出来的。确确实实,在这一阶段,韩信过得非常的不好:去朋友家吃饭,去的次数多了,朋友的老婆有意见了,不得不流落街头;流落街头还不算,还偏偏碰到了当地最出名的混混对他不依不挠,让他钻裤裆。钻裤裆这种对人格非常羞辱的事情在现在也是让人非常愤怒的事情。可见当时韩信心里面是多久的愤怒,现在都可以想象得到,但是韩信他还是克制下来了,说明了韩信的隐忍力是多么的强大(当然没有韩信的胯下之辱隐忍,也没有后来的韩信。)。好在世上的好人多,在韩信饿了几天之后,一个洗衣服的老大娘把自己的饭给韩信吃。在这一阶段,我相信韩信在这个阶段的无数个夜里心里呐喊:我一定要出人投地,我韩信一定会成为一个举世闻名的大将军。

二、郁郁不得志阶段:

可能是上苍冥冥中怜惜韩信,觉得这个人才再不让他发挥,多么可惜这么一个人才。故没有几年,在中国发生了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秦末农民起义。韩信也终于在项家军混了一个职位:执戟郎中。虽然韩信的温饱解决了,但是韩信心中的抱负还远远没有实现,韩信几次给项梁、项羽提正确的意见,可是项梁、项羽就是没有一次采纳。这就好比现在的公司,明明自己公司里面有很多优秀的人才,可偏偏又不用其材,宁愿空降人才,宁愿相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也不用自己公司的人才一样,觉得公司的人才就是那样,没什么闪光点,没什么值得发掘的,用老眼光看人。相信当时项梁和项羽也一样。在当时士族观念比较强的社会,向韩信这种无权无势的人,没有人推荐的情况下,是很难被项梁、项羽重用的。特别是刚愎自用、目空一切的项羽了。韩信再上书几次,看到项羽没有一次采纳他的意见,也就心灰意冷了,于是就有了: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的想法。于是乎就当了项家军的逃兵,一气之下就跑到了刘邦那里去了。

三、意气风发、功高震主阶段:

刘邦本来是个混混出身,本身也很重信誉,讲衷心。看到韩信从项羽那里跑过来,也不是什么大官,就是一个小兵而已,开始也没看上韩信。就让韩信当了一个管粮的小官而已。想想看,韩信可是要当大将军的人啊,一个管粮的小官是他的菜么。所以,韩信的心也是拔凉拔凉的。又不巧的是韩信又犯了事,按照军规要被砍头,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在韩信即将被砍头的那一刻,被刘邦的好哥们,夏侯婴给救下来了并推荐给了刘邦。刘邦还是没有放在心上,韩信觉得,这样下去,没前途,于是乎又想跑。因为韩信与萧何也有个几次交谈,萧何觉得韩信是个人才,而且是个大材,听到韩信跑了,于是连夜去把韩信追回来,于是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佳话。萧何把韩信追回来后力荐韩信当上大将军。从韩信当上大将军那一刻起,韩信的开挂人生就起了,刘邦从被动挨打的局面一下就掉了个,完完全全占了战争的主动权。从韩信的“明修栈道,暗渡除仓”到“破三秦”;从“罂缻过江”到“背水一战”;灭魏、破赵、降燕、灭齐,一下子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诸侯给收拾了。韩信虽然搞得不错,但是可苦了刘邦,刘邦从被项羽“三万破五十六万”后,一直被项羽围在荥阳,刘邦几次叫韩信过来帮他,给他解围,韩信一直充耳不闻。想一想,一个老板在公司遇到最大的对手时,他最得力的干将一直当作无事,一直不过来帮忙,是什么心情。这也就开始了刘邦与韩信当中产生的间隙。这一次刘邦为了天下,忍了韩信。但是呢,后面的两件事让刘邦心里已经有了杀韩信的想法:一件是刘邦派郦食其说服了齐王来投降,结果韩信派兵把齐国灭了,郦食其被齐王活煮了。郦食其本来就是刘邦身边的人,代表是刘邦的面子,结果韩信一点面子都不给刘邦。第二件是刘邦和项羽在广武山对峙,叫韩信过来帮忙包围并灭了项羽,可以韩信偏偏要坐地起价,让刘邦封他为齐王。想一想,刘邦心里那个不爽啊:您韩信大将军是我封的,作为老板的我,在这里苦苦技撑,你韩信本就应该快快过来帮忙,结果,您坐地起价,要当齐王,是不是想造反,有二心啊,坐观成败啊。好在刘邦的谋士聪明,给韩信封了齐王,韩信不愧是“兵仙”,通过“垓下之战”,一下子就把项羽给灭了。

四、韩信被刘邦、吕后杀害阶段:

“狡兔死,走狗烹,敌国破,谋臣亡。”是千古不变的道理。硕羽被灭了,刘邦这个平生最大的敌人灭亡了,新王朝建立起来了。但是作为皇帝的刘邦不安心了,因为在刘邦的心中,项羽是最大的敌人,那些被封为异姓的王也是潜在的威胁,特别是这里面能力最强的韩信。刘邦非常怕韩信,因为知道韩信的能力,刘邦的天下,全都是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可不是白说的,韩信在军中的威望简直是太高了,再加上韩信的年龄太年轻了,此时的刘邦的年纪也比较大了,为了万世江山,韩信不得不除。先开始解韩信的兵权:从齐王,降到楚王,再降到淮阴侯。韩信可又是偏偏政治才能近乎弱智,从刘邦这一系列的动作来看,明明就是在收拾他嘛。可他还偏偏不自觉,经常发些牢骚话:为什么不早点听蒯彻的话(其实蒯彻叫韩信三分天下时,韩信也不好拿主意,一方面刘邦对韩信的知遇之恩要报答,一方面又想三分天下,只不过最后报刘邦的知遇之恩,占了上风。)。让刘邦、吕后听到了,这还得了:这小子想造反,这小子如果造反,谁还治得了他,那大汉的天下岂不危矣。于是就暗中授意吕后,把韩信给杀害了(其实刘邦心里也很欣赏韩信的,有点舍不得杀掉韩信,觉得韩信是个人才;但是刘邦是个政治家,为了大局,他也不得不除掉韩信,这样汉家天下,才会长治久安。)。


绿色小厨

韩信的一生,可以概括为“生死两女人,成败一萧何”,漂母求了他的命,吕后要了他的命。

萧何作为韩信的伯乐,先是劝刘邦用韩信,后来态度去却不同,非是萧何同为“汉初三杰”容不下韩信,而是因为韩信有取死之道。

韩信是绝对的用兵高手,《史记•高祖本纪》“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刘邦亲自开口“定下”三杰的名号。

萧何在向刘邦推荐韩信时曾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顾王策安所决耳”,此语出自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借萧何之口来说韩信“国士无双”,看来就算太史公对韩信的力量也是充满了敬仰的。

据《史记•黥布列传》记载,当年同为汉初三大名次之一的英布在反汉时就说了,“上老矣,厌兵,必不能来。使诸将,诸将独患淮阴、彭越,今皆已死,馀不足畏也”,同为名将,英布对韩信畏之如虎,其实力可见一斑。

可惜韩信做人不算聪明。韩信堪称“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典范,他当年忍得了跨下之辱,这才终于有一天名扬天下。但威震四海时,他的智商好像倒退了,他甚至在对外用兵时威胁刘邦给予他爵位,搞得刘邦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地封了他一个齐王。

刘邦对封王一事看的还是比较紧,这一点,从后来的“白马盟誓”“非刘姓称王者,天下共击之”可见一斑,韩信这要钉子埋下去,也就难免刘邦对他的热度降了下来。

刘邦对韩信这样的人,便你没有什么反叛的形迹,其实也不算是很放心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载,“高帝以陈平计,天子巡狩会诸侯,南方有云梦,发使告诸侯会陈:‘吾将游云梦。’实欲袭信,信弗知。”

韩信瓜田李下,可谓进退两难,“高祖且至楚,信欲发兵反,自度无罪,欲谒上,恐见禽。人或说信曰:‘斩眛谒上,上必喜,无患。’……信见醇剖隆曰:‘汉所以不击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汉,吾今日死,公亦随亡矣。’乃骂信曰:‘公非长者!’卒自刭。”韩信其实已经预见了自已的下场,“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

其实韩信之死,不仅仅有着兔死狗烹的因素,他本人不谨小慎微的行事,更是原因。刘邦之成,功臣可是死伤无数,他本就不擅长处理功臣的问题,韩信大大咧咧地要王位,又手握重权,自然会被拿下,又赶上吕后这等手段超凡的女性。


煮酒君谈史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韩信一生的卓著功绩。

韩信,淮阴人,西汉开国功臣,中国历史上杰出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列为汉初三杰,与彭越、英布并称为汉初三大名将。

早年家贫,常从人寄食。秦末参加反秦斗争投奔项羽,后经夏侯婴推荐,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于是萧何向刘邦保举韩信,于是,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对刘邦分析了楚汉双方的形势,举兵东向,三秦可以夺取。刘邦采纳了这一建议,立即作了部署,很快占取了关中。


在楚汉战争中,韩信发挥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平定了魏国,又背水一战击败代、赵。之后,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国。

汉四年,韩信被拜为相国,率兵击齐,攻下临淄,并在潍水全歼龙且率领援齐的二十万楚军。

于是,刘邦立韩信为齐王,次年十月,又命韩信会师垓下,围歼楚军,迫使项羽自刎。 汉朝建立后解除兵权,徙为楚王


后被人告发谋反,贬为淮阴侯。 韩信是中国军事思想“谋战”派代表人物,被萧何誉为“国士无双”。

现在我们回到韩信为什么必须死的问题上。大家都认为韩信功高震主,毕竟大汉王朝的一半都是韩信拿下的,至此刘邦在军中并无威望可言,与韩信比起来并无什么荣誉可言。所以,刘邦决意将韩信除掉。

但大家有没有想过,当时的韩信对刘邦并没有什么威胁,被贬为淮阴侯,实际上当时的手上并没有多少实权,说到底就是被刘邦软禁了起来,但为什么就说刘邦对其痛下杀手呢?

当时处于四处征战的境遇中,韩信和刘邦可谓是心有灵犀,韩信凭借势如破竹之力,节节胜利,最后围项羽于垓下,迫使项羽乌江自刎,帮助刘邦一统天下,成就霸业。


虽然刘邦是个实际主义的人,少说韩信为其立下汗马功劳,不可能因为其功劳太大超越了主公而把他杀害吧?好歹韩信也是其手下的一员大将啊!有了这么高的功绩不也是刘邦荣誉吗?

而且当时韩信对项羽的说客是这样说的。韩信谢曰:“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画不用,故倍楚而归汉。而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祥,虽死不易。幸为信谢项王!”


可见韩信如此死心塌地地跟随刘邦,再怎样他也不会痛下杀手去处决韩信的。

可韩信终究是死了,那么韩信是怎么死的呢?

又言:吕后与相国萧何合谋,将其骗入长乐宫中,斩于钟室,夷其三族。而且当时的刘邦在外征战,并不知晓此事。

我根据这些历史事件总结了一下韩信必死的原因。

韩信触犯到了刘氏后代的利益,当时的刘邦年岁已高,选谁作为后代帝王就是一件头疼的事,而且朝中的戚夫人和吕雉为争选太子一事就闹得不可开交,何况现在还存在一个正值年轻力壮,在军中拥有极强的威信的韩信摆在面前。不可能自家人闹得正激烈,韩信来插一手夺得天下。

毕竟两太子年少无知,不可能使得众人信服,而韩信是何许人也,一代神人,立功无数,逼得力能扛鼎的项羽乌江自刎,其威望可想而知,在众将士面前一呼岂不是百应!就问统率三军谁敢不服?谁能不服?



所以刘氏后代为了保证皇室血统,韩信必须除去。

其实历史并不枯燥,欢迎关注“智化冰川”了解更多扣人心弦的历史过往!


智化冰川

韩信对于刘汉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因为韩信的喝喝战绩跻身到了西汉皇朝开国元勋的行列。

他的战功司马光做了如下概括:“韩信首建大策,与髙祖起汉 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仆赵胁燕,东击齐有之,南灭楚垓下,汉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可惜的是这样一个战功显赫之人,却是以“谋反”之罪被杀,结局十分悲惨。



那么韩信这样的大功臣为什么会被杀呢?原因众多,但是归纳起来有两大点,一点是出于刘邦,一点出于韩信他自己,现在一点点进行分析:

一、刘邦并不信任韩信

刘邦对韩信是有猜忌的。

一开始的时候刘邦是由于萧何向刘邦多次举荐,刘邦碍于萧何的情面勉强拜韩信为大将,但是启用韩信之后,刘邦听了韩信对于东乡争权天下”的精辟分析后才返现韩信真的是一个人才。但是刘邦也发现韩信此人锋芒毕露很难驾驭。

但是刘邦毕竟是谙熟权术,所以一方面大胆启用韩信让他担任左丞相,拜他为大将军,统率大军。但是又对韩信进行密切监事,没有全完的信任韩信。



刘邦一直对韩信心有戒备,不会让韩信得到很大的兵权, 没有一次韩信打胜仗,都会对韩信军队剥夺。防止他掌握太大的军事力量。

司马迁曾经记录过四次刘邦对韩信军事力量的剥夺:

第一次,汉王二年(公耳前2 0 5年)九月,韩信“下魏破代”之后,刘邦“辄使 人收其精兵,诣荥阳以距楚;
第二次,汉王三年(公元前2 〇 4年)六月,韩信破赵服燕后,刘邦采取突然袭击 的方法“晨自称汉史”,驰入韩信军营,夺其军>
第三次,汉王四年(公元前2 〇 3年),韩信定齐后,刘邦一面遣张良,“立信为齐王,一面又“征其兵击楚”;
第四次,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 〇 2年)十月,垓不决战后,刘邦又一次“袭夺齐 王军”。

而且刘邦防范韩信不仅体现在军事力量上,底盘方面也不想让韩信有太大的底盘。这点从刘邦封王的时候可以看出来。



当时,张耳攻下赵地后, 韩信请立张耳为赵王,刘邦没有任何很快就封立了张耳为赵王,可是当韩信攻下齐地后,要求立为“假王”刘邦不同意,居然起了想杀韩信的心。从这里完全可以看出来,刘邦对韩信是完全不信任的,韩信功劳越大他就死的越快。

但是,刘邦又深感很多时候没有韩信的帮助是不能灭掉项羽的,所以刘邦多次利用韩信的军事才能对抗项羽。而一旦项羽被灭,那么韩信也就失去了他的利用价值,那么除掉韩信也是随着而来的事情。

汉朝刚建立的时候,由于政局不稳,刘邦不得不违心封韩信为楚王。但是正是由于韩信功劳最大,底盘最多,所以当韩信想要除掉异姓王的时候,韩信自然是第一个要被杀的。



二、韩信之死,虽然和刘邦有很大的关系,但是他自己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1、首先,韩信这个人倜傥不羁,不善于藏锋。

当刘邦拜韩信为大将的时候会,韩信开始忘乎所以,大谈天下之势,说的战略都明快透彻,这让刘邦感觉韩信的才能是大大超过自己的。

而刘邦已经是地主阶级的代表人物了,怎么可能会让韩信这种才能超过自己的人要共享天下这块大肥肉呢?古人都说大智若愚,而韩信锋芒毕露,以此找来杀身之祸。



2、韩信自以为功高,殊不知功高震主

韩信功劳大,但是功高震住,但是如果韩信可以像萧何那样“素恭谨”,或者像张良那样或许还可以幸免于难。只可惜,韩信羁于京都的时候还不知收敛。

有一次,韩信和刘邦讨论指挥才能的时候,刘邦问韩信:“如我能将几何?”韩信对刘邦说:“陛下不过能将十万。”

刘邦又问韩信能指挥多少兵的时候,韩信居然说:“臣多多而益善耳。”

这就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歇后语的来历。可惜韩信这样说更加让刘邦对他记恨。



3、韩信在处理与刘邦的关系上,也是不高明的。

当年刘邦被项羽急围于荥阳,韩信下齐后,不仅不发兵佐助刘邦,反而自请为王,这必然会让刘邦产生乘人之危的感觉,对韩信必然怀恨在心。

后来,当刘邦追项羽到固陵,韩信迟迟不来会合 “其击楚”,这使刘邦更加记恨韩信。



所以,韩信的死,其实是自己作死的,当然是众多原因交织一起导致的,由于篇幅限制,暂时讨论到此。

我是非说不凡,喜欢的话点个赞,加个关注吧!

参考文献:

《韩信死因析》胡一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