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何韓信必須死?

崔硯澤

所有“必須死”的人,不是危害到了別人的生命,就是危及到了他人的安全。危害到了別人生命的人,是害群之馬,死有餘辜。危及到了他人安全的,大都是自己無心,他人有意。


韓信的必須死,不是因為他危害到了別人,而是他危及到了別人的安全。


一、韓信其人其事


韓信是秦時淮陰人。年少時父親去世,母親好不容易把他拉扯大。因為家庭實在過於貧窮,又不會多少謀生的手段,經常出去蹭飯。可他又品行不佳,更招人討厭。曾接連數月到南昌亭亭長家吃閒飯,後來亭長夫人嚴重反感,撤走碗筷。韓信一怒之下揮袖遠離再不回來。


腹中空空的韓信到河邊釣魚充飢,又餓昏在了河邊。有個漂洗絲棉的婆婆同情他,每天給他一碗飯吃,接連幾十天如此。韓信深為感動。


淮陰城中有一屠戶見韓信雖身材高大,腰間還常佩一家傳寶劍,但實在看不出有多少能耐。有一天他當眾攔住韓信,說:“你真會用劍就刺死我,不然的話就從我胯下鑽過去。”韓信默默的從那無賴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這就是成語“胯下之辱”的來歷。


秦末天下大亂。韓信投奔了項羽的軍隊,儘管他多次給項王寫文章提建議,期待引起關注求得重用,但如泥牛入海杳無音信。



此處不用爺,自有用爺處。韓信又跑到漢王劉邦的營中。雖然說有人舉薦,做了個管糧食的小頭目,但距離心中目標仍然很遠。於是在一個朗月高懸的晚上韓信離營出走。和他交談過多次的蕭何聽說之後,趕緊策馬去追,留下了“蕭何月夜追韓信”的美談。


蕭何追回韓信之後又和劉邦多次推薦其如何能力超群,普天之下難找到第二個,力薦任命其為大將軍,且要設壇拜授。劉邦非常相信蕭何,加上當時急需得到高人相助,也是病急亂投醫,就死馬當活馬醫,答應了蕭何的請求。


韓信就這樣成為了劉氏陣營的大將軍。從此走上了開掛的人生。


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水淹廢丘一舉奪城,京索之戰以潰勝楚,拔旗易幟背水一戰,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韓信似乎是很輕鬆的揮灑著自己的才華,把一個一個的不可能改寫成了戰爭史上的經典神話,贏得了兵仙、神帥等美譽,為劉邦集團最後贏得楚漢相爭立下了汗馬功勞。


可就是這麼一位傳奇人物、頭等功臣,卻先被降爵,由楚王降成了淮陰侯,後又被奪走軍權,最後竟然被懸掛在大鐘之下,讓宮中的一群宮女、廚師用木棒、菜刀殺死,而且被夷了三族。



二、韓信因何而死


有人說,韓信的死,在公認是“信史”的《史記》中寫得很清楚,是因為參與謀反,被人供出之後,由蕭何設計,呂后實施,最後劉邦下令夷平三族,這還有疑問嗎?要知道,在封建時代,謀反那可是必死無疑的罪名哪!


按照《史記》交代,韓信確實有謀反的犯罪動機,也絕對有謀反的資本,據說還有謀反的人證物證,可謂鐵案一樁。


可諸位看官冷靜想想,如果你是韓信,你要謀反,會在什麼時候?是在武涉遊說、蒯荊勸反時,還是在最後兵權被奪,已成喪家之犬時?


更何況韓信對當初貧困時曾給過他飯吃的亭長、漂母都施以厚報,即便是令他蒙受胯下之辱的無賴,也用於軍中,使他有了穩定的飯碗。這樣一個知恩圖報的人,怎麼會對於他有知遇之恩的劉邦反水呢?


歷史是勝利者的西裝之下的白色襯衣和火紅領帶,在出席盛大典禮之前必然是該漂白的漂白,該熨燙的熨燙。


韓信必須得死的原因,就是那句高深莫測的“你懂得”。因為他太強大了,強大到沒有對手。


韓信在楚漢戰爭期間的每一次勝利,都是他走向死亡的階梯。蕭何、張良、陳平、樊噲等劉氏集團的核心成員都知道,他們誰都不是韓信的對手,即便聯手作戰,也未必是他的對手。劉邦也知道,自己更不是韓信的對手。


目下分封功臣,論功勞韓信必然最大,論威望韓信自然最高。不重封他,敢封誰?可論資歷論親疏,又怎麼會把他排在首位?


明代小說《醒世恆言》裡有個叫《李汧公窮邸遇俠客》故事:


京畿縣尉李汧公在處理一樁盜竊案子時發現其中一名盜賊相貌堂堂,言談不凡。進一步瞭解得知此人叫房德,本是書生,被盜賊脅迫參與作案,被捕入獄。李汧公就釋放了他。後來在河北遊歷時偶遇房德,房已是一縣縣令。房德想報李公的恩德,就和妻子商討。可二人覺得怎麼回報都不合適:少了拿不出手,又怕恩公嫌棄,說出他日爛事;多了又有些捨不得。最後妻子提議,不如晚上趁個方便,了結了他的性命,一了百了。


這個故事中的房德和妻子,其處境與心理像極了當年的漢高祖和呂后。


更恐怖的是,韓信比漢初君臣年齡都小(到他死時才35歲,劉邦已是年過花甲)。劉邦更知道,要是這批老臣舊主有一日不在了,誰能管控得了韓信?


韓信的存在,不只對眾功臣的地位是一種挑戰,更是對江山社稷姓什麼的一種威脅。


如何解決這個難題?劉氏集團君臣之間心照不宣,但上下都知道,韓信必須得死!只是得等個合適的時機和找個能說得通的理由。


當然,韓信是不知道的。



三、劉邦在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


劉邦是什麼時候有了誅殺韓信的念頭的?有人可能說是在漢四年。當時韓信平定了齊地之後,漢王要他帶兵去滎陽解圍救主,他卻上書,說是齊境剛剛平定,齊人又狡詐多變,為了便於控制局勢,請求做“假齊王”。


其實要比這早得多。這個時間只是劉邦堅定了誅殺韓信的決心罷了,真正有了殺死韓信的想法應該是漢二年。


這年閨九月,韓信和張耳打垮了代國軍隊,生擒了勇猛的夏說,劉邦抽走了韓信的精兵強將。誰知韓信帶了一群新兵蛋子,卻又在井陘奪了趙國的軍營,俘虜了越王歇。韓信向漢王報喜,並提請漢王任命張耳為趙王。


客官也許覺得這不應該呀,哪裡有大將拔寨略地,主子卻動了殺心的!


有書君提請大家想想,一個人帶一群不會打仗的人都可以攻城拔寨,那一旦他要叛變,誰人可擋?還有,前方大將只應該負責攻打,至於任命官員,那是主公的事吧?現在你卻是定了人選通知我履行程序,眼裡還有我嗎?儘管人選是主公的親家,但也是你的部下呀,你的部下都封王了,我將來封你為什麼合適呢?


當然,那個時候肯定不會有任何的流露,時局不允許啊!


而實施誅殺韓信的謀劃,必然要在項羽被殺死之後,要不,誰完成打敗項羽的重任?


就是項羽死後,也不能直接把韓信殺了呀,儘管那樣做身邊的大臣們沒意見,可天下人會評述的!必須要找一個既殺了他,又不用擔罵名的方法,那必然是謀反。


可韓信太聰明瞭,怎樣才能讓他入彀呢?分步走,先削職奪權,再派人引誘,然後偽證,總之,“欲加之罪,何患無辭”,而且,讓蕭何去騙人,既容易讓韓信上當,又分解罵名;讓呂后出面,婦道人家說事少。


可憐那韓信被做了果盤都不一定清楚自己必須得死,更沒弄清楚自己的死因在於能力太強,功勞太大,年齡太小。而且,還搭上了“三族”。


有書君語: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歡迎在下方留言評論,別忘給有書君點個贊哦~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韓信和張良蕭何並列漢初三傑,為劉邦一統天下歷下汗馬功勞,平魏國,滅趙國,攻齊國,垓下十面埋伏圍攻項羽,毫不客氣的說,沒有韓信,劉邦和 項羽誰勝誰負未可知!

但是勞苦功高的韓信卻在漢國建立短短几年間,從楚王變成淮陰侯,後又被呂后處死在長樂宮,最終成為“鳥盡弓藏”的千古典型!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韓信是不是可以不死?韓信怎麼才能不死?回答這個問題要從劉邦韓信兩個角度來看!

站在劉邦的角度,韓信怎麼做都必須死。

(1)能力太強,如前文所說,劉邦的天下一半是韓信打下來的,三傑的稱號也是劉邦親自給的,比起蕭何張良兩位謀士,韓信是實打實的軍功,行軍打仗,攻無不克,韓信第二,沒人敢稱第一,即便是有英布、彭越、灌嬰、曹參等猛將助陣,依然不是韓信的對手,大家都心知肚明。韓信被貶為淮陰侯以後,史書記載:信嘗過樊將軍噲,噲跪拜送迎,言稱臣,曰:“大王乃肯臨臣!”信出門,笑曰:“生乃與噲等為伍!

樊噲是誰?劉邦的連襟,鴻門宴的猛男,這資歷,這地位,見到已經被降級為候的韓信,跪著喊大王,韓信都覺得羞於為伍,江湖地位可見一斑。

(2)年輕,韓信生於公元前231年,劉邦生於公元前256年,按照年紀劉邦做韓信伯伯綽綽有餘,兩人壓根就不是一代人,韓信死的時候不過35歲,正是年富力強的年紀,這個年紀,有能力,有經歷,有資歷,誰都怕,更不說一個垂垂老矣的劉邦,怕能怎麼做,殺掉最省心。

(3)劉邦不但要殺韓信,其他異性王都要殺。彭越年紀大,被剁成肉醬,英布能力不如韓信,也一起幹掉,劉邦去世之前和眾大臣殺白馬盟誓:非劉姓為王者,天下共擊之。也就是說只要不是姓劉的,就是不能做王。

做王,就意味著有軍隊,有廣大的封地,就有了造反的本錢,不能不妨,即使姓劉,也並非完全放心,如劉濞,劉邦封王以後就十分後悔,說東南五十年後有叛亂,不會是你吧?人哪能知道五十年後的事情,不過是恩威並施的一種手段,當然若干年後劉濞果然造反,可見王的誘惑有多麼大,能量有多麼足。

所以劉邦明知道韓信現在不會反,也要殺死他,現在不反,將來誰說的準,人在權力的誘惑下,是會變的,他不反,他的兒子呢,孫子呢,曹操一輩子沒有篡位稱帝,剛一死兒子就動手了。

劉邦手下的大臣都知道韓信不會反,也只能配合劉邦殺韓信,如陳平,劉邦讓他出主意收拾韓信,他就是不願意多說,實際就是不願意冤殺韓信,但是沒有辦法,事已至此,非死不可。

以上是劉邦的角度,站在韓信的角度,如何能不被殺。

答案是除了造反,沒有辦法。

以蕭何張良兩位為例子,蕭何是劉邦起義前的老領導,從龍之臣,忠心耿耿,即便如此,蕭何也是戰戰兢兢,滎陽之戰的時候蕭何在後方,為了安定劉邦的疑心,把自己家族大大小小都送上戰場;做了丞相,為了讓劉邦定心,故意貪汙現把柄,之所以不斷自黑自殘,就是為了打消領導疑慮,換個平安終老。

而張良更加聰明,乾脆來個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天天喊著要跟著師傅赤松子求仙問道,仙道這種事情虛無縹緲,誰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有這個意思,就是明確釋放一種信號:我不參與任何權利鬥爭,沒有任何野心。

這兩位 的功勞不在韓信之下,且都是文臣,尚且如此小心翼翼戰戰兢兢,韓信不造反,再能演也的死。

如果造反,可能不死。

濰水之戰以後,項羽派來使者,希望韓信能夠在到來的決戰中中立,謀士蒯徹也極力勸說韓信看清形勢,避免兔死狗烹,但是韓信猶豫再三,沒有同意。如果他當時咬咬牙,選擇中立或者擁兵自立,天下局勢將陡然發生變化,三國演義提前四百年上演也說不定,而時間是站在他和項羽這邊的,劉邦已經年紀大了,耗不過他們,如果劉邦沒有滅掉項羽,韓信登頂的機會就來了。

可惜他錯過了自救的最佳機會,人生不能重來,不知道那天在長樂宮,韓信是否有過後悔。


日慕鄉關

公元前一九六年的某一天,天色已晚,我照常在茶館裡查賬,今天的收入還不錯,我正在想明天給阿若兄妹倆和大鑫買點什麼小禮物呢。這時茶館的門突然打開了,走進來一位身背長劍、長相英俊、身材魁梧的人。他走進來,挑一個靠窗戶的位置坐了下來一句話也沒有說。“阿若,給這位客官上壺茶”,我看一眼阿若說。阿若走進茶房,端出七七剛沏好的一壺茶,“客官,您要點心嗎?”阿若把茶放在桌子上說。等了半天,他還沒有說話,我示意阿若離開。過了一會,他倒了一杯茶,看著窗外的月色也不見他喝。
於是我照常的點燃了一炷香,我走過去問:“客官,是小店的茶不好喝嗎?”他看著我說:“不是茶不好喝,而是我在想一個人為了一個國家耗盡了終生的心血,而這個國家卻擔心自己的皇位不保而殺死了他,你說這是為什麼?”我笑了笑說:“呵呵,客官,如果我沒猜錯的話,這個人想必就是....”,“不錯,正是在下”他打斷我說。“我叫韓信, 淮陰人,出身在貧苦人家。早年,我身無長計,又不會謀生,常常去別人家吃閒飯,我知道大多數人都厭惡我。其中有個殺豬的年輕人侮辱我,讓我要麼殺了他,要麼從他的胯下爬過去。呵呵,殺了他又立不了什麼威風,幹什麼逞一時之氣害一個人的性命。有一次,我在釣魚的時候,有幾個老大娘漂洗絲綿,其中一個老大娘看見我餓了,就拿飯給我吃,幾十天都是這樣,我很感激這位老大娘。”他喝了一口茶接著說:“我第一次去部隊是和項梁,在部隊默默無聞,項梁敗死後又歸順項羽,項羽讓我做郎中,我多次向項羽獻計想讓他一統江山,但是他卻不採納我的計謀,最後我又投奔劉邦,在劉邦的部隊裡結識了蕭何,蕭何知道我的才能多次向劉邦舉薦,但劉邦也不採納我。於是我就想找個山林隱姓埋名做個一普通人,但是蕭何卻把我追了回來。在他的極力舉薦下劉邦接納了我,我向他分析了項羽現在的狀況,並告知如何才能打敗項羽,他聽過後大喜,讓我做大將軍。
漢元年十一月,我和曹參樊噲兩位佔領了關中大部,平定三秦之地,取得了對楚的初戰勝利。之後我又東進滅趙、妙計滅齊、平定四國、擊敗項羽。劉邦順利的當上了漢高祖,封我為楚王。我回到楚國召見當年給我飯吃的漂母,給了他千兩黃金讓她安度餘生。項羽敗亡後,他的大將鍾離昧跟我關係很好投奔了我,而劉邦記恨鍾離昧讓我逮捕鍾離昧,我於心不忍並沒有逮捕他。於是有人就告我謀反,劉邦這時來到楚國,我想去拜見他但又害怕被擒,於是有人給我出主意讓我殺了鍾離昧去見高祖,我就去與鍾離昧商議,鍾離昧得知卻說:‘ 劉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國,是因為我在你這裡,如果想逮捕我去討好劉邦,我今天死,隨後亡的定是你韓信。看來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說完他自殺而亡,我提著鍾離昧的首級去見高祖,高祖卻讓人給我綁起來,雖然高祖不捨得殺我,把我貶到淮陰,在淮陰我認識了蒯通,他提議讓我謀反劉邦,讓我和劉邦最重視的陳豨裡應外合謀反劉邦,李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當他要去復職的前天晚上我跟他說:‘ 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
漢十年,陳豨謀反,劉邦派兵前去圍剿,我號稱有病在身沒有前去,我暗中派人發信給陳豨說:‘您只管起兵,我在這裡協助您。’沒想到我那不成器的弟弟把我告發了,呂后和蕭何謀劃把我招進宮中,在長樂宮將我殺害。”說到這裡,我明顯聽到他的聲音有些哽咽,他又說:“其實我並不想謀反,只是劉邦嫉妒我的才能,害怕他的後代江山不穩,處處針對我貶低我,我本是胸懷大志之人,為了幫劉邦打下這江山,本想圖個一官半職,風風光光的過完一生並不想揹著反賊之名,如果我當時要是聽從蒯通的計謀,不去長樂宮,說不定我真反叛成功,那時我的良心也會不安。”
香已燃盡,他看著窗外的月色,起身說:“時候不早了,我也該走了。”說完他揹著劍轉身離開。“匹夫無罪懷璧其罪”說的應該就是韓信吧。此時我想到了一首詩:
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
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
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
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
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
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
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 《韓淮陰侯廟》·袁崇煥
我正在感慨之際,突然有個人聲音說:“海叔,那個怪人走啦。”我回頭一看原來是阿若那個小丫頭,我說:“是啊,你把這收拾一下,我們打烊了,今天也累了一天了,早點休息,明天一早我帶上你鑫姐和你程哥一起去集市上給你們買小禮物。”這丫頭聽到禮物眼睛發直,一路小跑把茶具收拾好了,還說:“海叔,一言為定,明天我要去買好多好吃的,你可不許賴賬。”我笑著敲了一下小丫頭的頭說:“好,一言為定。”

喜歡的話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 “八角茶館”


彼岸花的言論

韓信是秦末漢初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漢初三傑”之一。有人認為,韓信堪稱“漢初三傑”之首。可惜韓信最後被封建獨裁製度給謀殺了,黑心的劉邦指示同樣黑心的蕭何,對韓信予以了欺騙,對之非置之死地而不快。為了個人的富貴榮華,蕭何這個過去韓信的老“伯樂”,利用韓信對他的信任,忽悠他,你快來吧,我以人格擔保,保證你絕對的人身安全。結果,韓信信任老“伯樂”,心想,蕭何還會欺騙我嗎?沒想到,平時道貌岸然的蕭何的心居然是那樣的黑,為了榮華富貴可以出賣任何人,最後把韓信的性命也送掉了。曾經的“伯樂”,成為了殺人的罪惡幫兇。政治家為了達成目的,什麼骯髒的手段都會使用,可憐的韓信怎麼是黑心賊的對手?過去的皇帝就是要“家天下”,天下都是他的,哪怕是呼吸的空氣,人們的思想,皇帝都要控制,所有的土地和財產都歸皇帝一個人所有。皇帝大權利高高在上,皇帝的尊嚴不容侵犯,也就自然會形成獨裁。而獨裁需要的是所有的人都做俯首帖耳的奴才,獨裁更不需要權威。韓信是一個軍事奇才,是軍事方面的權威,在國家中有很高的威望,而黑心獨裁者就是要打掉韓信這樣的權威,樹立皇帝“千古一人”,“天下唯一權威”的形象,讓所有的功臣都不敢隨便亂動亂說,乖乖的放棄一切野心。其實,韓信當時已經無兵無權,即使韓信不死,也不會危急大漢社稷,但皇權霸道,容不得他,必須要他死。即使是蕭何又怎麼樣呢?不也是差一點被劉邦處死嗎?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黑暗的一面。


懷疑探索者

感謝頭條邀請,我以為韓信的死,韓信自己有七分的責任,劉邦有三分責任,是他自己和劉邦一起一步一步把自己逼向絕路。

一、韓信出身赤貧,有點無賴。對劉邦有顆感恩的心。

淮陰人韓信,平民出身,家貧又放蕩不檢點,未能被舉薦當官。他又不會經商謀生,經常依靠別人來餬口度日,年輕時在亭長家蹭飯幾個月,後來惹惱了亭長老婆,每天提早開飯,韓信餓了幾天肚子,和亭長斷絕了關係。

後來,還窮得一連十幾天要靠吃一個漂洗棉絮的老大娘送的飯食過日子。

老孃死了,竟然連一塊墳地也要靠他人施捨。

當年身材高大,寶劍從不離身的韓信竟然受過年輕屠戶的胯下之辱。

二、不當斷瞎斷。

韓信在項梁、項羽叔侄手下,幹到執戟郎中,後負氣歸漢,只做到糧食保管員,後和十三個同案犯差點一起被斬,幸虧滕公夏侯嬰救了一命,還被舉薦為治粟都尉。後來在蕭何竭力舉薦下當上漢大將軍,從此開始走上了人生的康莊大道,他開始狂飆突進。

破三秦、滅了趙王、成安君陳餘所部,又逼降了燕國,滅了魏國、偷襲滅了齊國,打敗了來援齊的楚國大將龍且。

其時,他的主公劉邦正被項羽圍在滎陽,日夜盼著韓信的援兵,眼睛都快盼瞎了,誰知:拿來的卻是韓信派使者送來的要代理齊王的文書,劉邦勃然大怒,幸虧謀士張良、陳平暗中踩他的腳,被迫訂城下之盟,封他做了齊王。但韓信與劉邦的樑子就此結下。韓信官發精神動,新齊王這才發兵救援。

三、當斷時不斷。

楚軍失去龍且(兵敗於韓信自殺),項羽恐慌,派盱眙人武涉遊說韓信自立,曉以利害,徹底剝下劉邦的畫皮。客觀地說武涉言之有理,如果韓信採納,那是項韓雙贏的結局,可惜韓信當斷又不斷!

韓信感念劉邦解衣推食之恩,要做一隻潔白的波斯貓,婉言謝絕了。我最讀不懂《史記》這一段!這位當年蹭亭長几個月飯的、蹭漂母十幾飯、受過屠殺胯下之辱的臉皮很厚的韓信這時怎麼變得臉皮薄得像美少女,彈之若破?

齊人人蒯通又用相人之術遊說韓信,韓信感念劉邦知遇之恩,又拒絕了。

四、一錯再錯。

項羽既然已被劉邦憎恨,只想做穩他的楚王,卻又收留了項王舊將鍾離昧,錯!

由齊王變成楚王時,仍有兵有地,要起兵仍有一線生機,卻不反,錯!

後來被陳平設計,被劉邦活捉,韓信由楚王變成囚徒,後貶為淮陰侯。

他已經被扣在洛陽,他已經明白了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應該夾著尾巴做人啦,死心塌地做只劉邦的落水狗啦,這樣他也許還有一線生機。可他居然經常稱病不去朝見劉邦,還居然日夜怨恨,以和周勃、灌嬰同列為恥,還居然和劉邦在朝堂交談時說:陛下只能統十萬大軍,而自己統兵多多益善。這叫煮熟的鴨子渾身爛嘴不爛,身為階下囚,居然如此撒野,這是授君主以話柄,找死的節奏啊!錯得一塌糊塗了!

再後來,形同囚徒的韓信居然異想天開,聯合陳豨太守造反。前不反,後不反,到淪為階下囚時居然帶幾個家丁、囚徒造反,像小孩子辦家家,這個軍事上的天才,政治上的弱智啊!自作孽,不可活呀!

結果,被蕭何、呂后設計誘捕了,再次被囚,這一次玩笑開大啦,不僅自己被殺,還夷了三族。

五、劉邦的屠夫本性。

這個昔日在沛縣愛吃狗肉,經常欠賬的流氓亭長,他其實最大的愛好不是吃狗肉,而是做屠夫。

劉邦作為開國君主,出身低賤(無賴兼亭長),他有著很深的小市民意識或者說小民意識,他是沒有強烈的出身自信的。他怕已經封王的同樣出身貧賤的韓信、黥布、彭越等人跟他這個哥哥進城門,披上龍袍,他一直視這些封王的兄弟為劉氏帝國的大患,必將置之死地而後快。換言之,韓信即使在大漢開國後做只劉邦的“哈巴狗",能否躲過劉邦的屠刀仍是個大問號!

望斧正!


蒼茫大地顧煒斌

先說幾句題外話。

首先,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在談論「以史為鑑」時,不應援引韓信死後的歷史。韓信死後的歷史對韓信之死,沒有參考意義。

其次,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漢初所有異姓王之死,都是明顯的個案,只要你實事求是,就不會得出異姓王都得死的結論。劉邦不是秦始皇,也不是漢武帝,從來不曾對100%封建制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更不曾有計劃地實施100%的封建制。

再次,希望大家能夠明白,按照司馬遷的記載和觀點,韓信之所以被殺,最主要的原因是一直作,假使韓信不作,後世血食的幾率很大。

最後,希望大家能夠明白,兔死狗烹只適用於部分帝王,不適合所有帝王。通常情況下,亂殺功臣,會引起其他功臣的恐慌,進而可能激起兵變,到那時,今日高高在上的帝王,也未必能安安穩穩地睡在龍榻之上了。所以,大多數帝王不會隨意捅咕功臣。

說這麼多的題外話,是希望大家不要因為韓信確實死掉了的事實來尋找原因,進而推導出一個「韓信不可能不死」的結論。

當我們把目光拉回韓信所生活的時代,可以發現,其實韓信有很多種免死的方法,從的角度來說,免死的方法有三種,都可以用一個字概括,即:忠、逃、反。

在楚漢之爭中,韓信的表現不夠忠。

當楚軍把漢王劉邦在滎陽死死圍住的時候,韓信已定趙地,但只給劉邦派去了少量兵源,也不曾回師滎陽幫漢王劉邦共同對抗項羽,因此有了韓信第一次被奪兵士。

晨自稱漢使,馳入趙壁。張耳、韓信未起、即其臥內上奪其印符,以麾召諸將,易置之。信、耳起,乃知漢王來,大驚。

劉邦正面對抗戰神項羽和戰鬥力彪悍的楚軍,陷入危難,使毒計方才逃出滎陽,而後回到關中徵兵,又遣使結盟英布,在宛葉一帶來回運動,吸引楚軍的注意力。

這期間,韓信和張耳,就是待在趙地,按兵不動,大有擁兵自立之嫌,如不是劉邦藝高人膽大,或許韓信和張耳二人,就是第二個武臣、第二個韓廣。

在漢王劉邦再一次被項羽圍困在滎陽的時候,韓信已定齊地,但卻給劉邦送去了一封信,討封。

漢四年,遂皆降平齊。使人言漢王曰:「齊偽詐多變,反覆之國也。南邊楚,不為假王以鎮之,其勢不定,願為假王便。」當是時,楚方急圍漢王於滎陽,韓信使者至,發書,漢王大怒,罵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來佐我,乃欲自立為王!」

總有人說,沒有韓信,劉邦就不可能徹底擊敗項羽,但為什麼就沒人說,如果沒有劉邦在滎陽前線與項羽正面對峙兩年有餘,韓信也沒法順利地拿下趙地和齊地呢?明明是相互成就的事,怎麼現在就好像韓信是活雷鋒一樣?

正因為韓信表現得不夠忠,所以劉邦前後兩次奪韓信的軍隊,但也僅僅是奪去了軍隊而已。

劉邦的第一次奪韓信的軍隊,是出其不意,第二次奪韓信的軍隊,恐怕是早在計劃之中的。

據記載,楚漢達成和平協定後,劉邦在張良陳平的建議下,撕毀協定,直接追打楚軍,同時召韓信、彭越前來垓下助陣。

通常認為,劉邦之所以召韓信前來,是因為劉邦沒法憑藉一己之力擊敗項羽。從劉邦後面的操作來看,這層原因固然有,但應當不是全部。

要知道,楚漢之所以達成和平協定,最主要的原因在於項羽已經不是劉邦的對手,所以主動提出歸還劉邦的父母妻子,並劃鴻溝為界,這個和平協定,對於項羽來說,稱得上「喪權辱國」。

我認為,當時的劉邦,完全可以憑藉一己之力打敗項羽,但打敗項羽之後呢?韓信在齊地擁兵三十萬,會不會直接自立,追打劉邦、彭越、英布等在楚漢之爭中消耗了很多兵力的諸侯?

所以,無論如何,也一定要讓韓信參戰,不能給韓信作壁上觀的機會,恐怕這才是劉邦召韓信來打項羽的主要原因。

項羽死後,劉邦又帶著諸侯軍來到山東,拿下魯城後,在定陶闖入韓信的軍帳,奪去韓信的軍隊,把韓信改封為楚王。

魯為楚堅守不下。漢王引諸侯兵北,示魯父老項羽頭,魯乃降。遂以魯公號葬項羽谷城。還至定陶,馳入齊王壁,奪其軍。

先是用更多的封地把韓信誘騙到垓下,而後讓韓信正面對抗項羽,折損兵力,其後與韓信同行,消除韓信戒心,然後徹底奪去韓信的軍隊。

多麼完美的套路啊!既滅了項羽,又保存了自己的實力,還徹底解決了潛在的威脅者,可謂是一石三鳥的絕招啊。

可以作為佐證的是,劉邦並沒有奪彭越和英布的軍隊,也沒有削減彭越和英布的封地。由此可見,在垓下決戰前,劉邦已經打算收拾韓信了。

如果韓信在楚漢之爭中表現出足夠的忠心,不擅自為張耳請封,不在劉邦危難時按兵不動,不在劉邦危難時為自己討封,恐怕也不會得到如此待遇。

後來,韓信也一度表現出忠心,那便是向劉邦獻上項羽頭馬鍾離眜的人頭。

人或說信曰:「斬昧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昧計事。昧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昧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手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信持其首,謁高祖於陳。

但其實,對於當時的劉邦來說,鍾離眜的人頭遠不如鍾離眜的歸順重要,天下已定,如果鍾離眜能像英布一樣歸順,做個富貴先人,可以為劉邦成就美名。

因此,韓信斬殺鍾離眜,屬於拍馬屁拍到馬蹄子身上。更何況,韓信曾窩藏鍾離眜,又被人舉報,獻一個人頭,並不能徹底洗脫嫌疑。

不過,這次事件之後,韓信依然沒死,還能做一個富貴閒人,還能經常和劉邦談天說地。但韓信依舊沒有表現出足夠的忠心。

經常不上朝、不朝拜、不跟從,一副怨婦的樣子,完全沒有要為新政府添磚加瓦的表現。

常稱病不朝從。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

在京城待了四年多,老部下陳豨造反,皇帝御駕親征,他卻再次假裝有病不跟著去。

漢十年,陳豨果反。上自將而往,信病不從。

這也就算了,韓信還在京城搞小動作,意圖謀反。

陰使人至豨所,曰:「弟舉兵,吾從此助公。」信乃謀與家臣夜詐詔赦諸官徒奴,欲發以襲呂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報。

其實,如果韓信在被貶為淮陰侯後表現出痛改前非忠心不二的樣子,還是有機會保住命的。

或者是表現出對劉邦和戚夫人的忠心,幫劉如意奪取太子之位,或是跟呂后結盟,效忠劉盈和呂后,都能保命。

或者是像蕭何自汙那樣,以示自己沒有反心。當然,韓信不能照搬照抄蕭何的套路,蕭何之所以自汙,是因為蕭何太得民心了,韓信之所以被軟禁在京城,是因為韓信曾被舉報謀反又有很強的軍事名聲和軍事能力,所以韓信應當採取一些方法,讓自己變得不那麼出類拔萃,比如把自己的工作經驗毫無保留地分享出來,讓皇帝知道,戰勝韓信的方法有千百種。

除了忠以外,還可以嘗試逃。

在這方面,韓王信、燕王盧綰等人已在韓信被貶後和死後,為韓信做出了榜樣。韓信應當也能想到的,不需我多言。

當然,在韓信被貶後,韓信基本上已經失去了出逃的機會,但事在人為嘛,就看韓信肯不肯想辦法了。

除了忠和逃以外,還可以嘗試反。

但對於韓信來說,始終沒有等到造反的良機。

在趙地時,雖張耳在趙地有一定的民意,但張耳未必願意跟他韓信一起自立;在齊地時,雖擁兵三十萬,但身邊多是劉邦的死忠,他們也未必願意跟著韓信自立;在楚地時,雖然身邊已經沒有了劉邦的死忠,但自己卻是初來乍到,而且楚地原先的王是被韓信打敗的,楚地的民心未必會屬韓信;至於在京城,那只是最後一搏了,不成功便成仁。

說起來,最好的機會還應當是在楚地,雖然楚地的民心未必屬韓信,但韓信得到了鍾離眜,而且北邊的臧荼反了,如果韓信趁此發兵,同時聯合淮南王英布,未必不能成為第二個劉邦。

其實,除了忠、逃、反以外,還可以嘗試隱,但這不是韓信的性格,所以就不討論了。

參考資料:《史記·高祖本紀》、《史記·淮陰侯列傳》。

我是金戈,如果你覺得我這篇回答有那麼一絲道理,請給我點個贊!如果你希望繼續看到我的回答,請在點擊上方的關注按鈕或在微信上搜索“jin_sg”關注我的公眾號。


遙望燕園

為什麼韓信必須死,看到這。我也按奈不住寫上幾筆,畢竟韓信是我比較欣賞的歷史人物之一。如果寫得不是很好,請各位親們多多包涵。

從韓信的發展軌跡來看:落魄階段,鬱郁不得志階段,意氣風發、功高蓋主階段,被劉邦呂后殺害階段來分析。

一、落魄階段:

韓信是一個落魄貴族出生,至於什麼樣的落魄貴族,這個在歷史上沒有交待。但是韓信相信年幼的時候有一段比較不錯的生活,不然韓信不會識字學兵法,讀兵書(在古代最基層的人是沒有多少人能夠識字的,不要拿劉邦來比,看了劉邦的經歷都知道,劉邦的家庭條件不差,用今天的話說:至少是個中產階級。),也不會整天拿著一把寶劍四處放蕩。可能家庭在中途突發變故,家道中落,父母又亡。以至於韓信在後來參軍到項家軍這一個過程中,過得都是非常慘的。什麼胯下之辱,漂母之恩,這些經典的成語都是從這裡出來的。確確實實,在這一階段,韓信過得非常的不好:去朋友家吃飯,去的次數多了,朋友的老婆有意見了,不得不流落街頭;流落街頭還不算,還偏偏碰到了當地最出名的混混對他不依不撓,讓他鑽褲襠。鑽褲襠這種對人格非常羞辱的事情在現在也是讓人非常憤怒的事情。可見當時韓信心裡面是多久的憤怒,現在都可以想象得到,但是韓信他還是剋制下來了,說明了韓信的隱忍力是多麼的強大(當然沒有韓信的胯下之辱隱忍,也沒有後來的韓信。)。好在世上的好人多,在韓信餓了幾天之後,一個洗衣服的老大娘把自己的飯給韓信吃。在這一階段,我相信韓信在這個階段的無數個夜裡心裡吶喊:我一定要出人投地,我韓信一定會成為一個舉世聞名的大將軍。

二、鬱郁不得志階段:

可能是上蒼冥冥中憐惜韓信,覺得這個人才再不讓他發揮,多麼可惜這麼一個人才。故沒有幾年,在中國發生了中國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秦末農民起義。韓信也終於在項家軍混了一個職位:執戟郎中。雖然韓信的溫飽解決了,但是韓信心中的抱負還遠遠沒有實現,韓信幾次給項梁、項羽提正確的意見,可是項梁、項羽就是沒有一次採納。這就好比現在的公司,明明自己公司裡面有很多優秀的人才,可偏偏又不用其材,寧願空降人才,寧願相信外來的和尚會念經,也不用自己公司的人才一樣,覺得公司的人才就是那樣,沒什麼閃光點,沒什麼值得發掘的,用老眼光看人。相信當時項梁和項羽也一樣。在當時士族觀念比較強的社會,向韓信這種無權無勢的人,沒有人推薦的情況下,是很難被項梁、項羽重用的。特別是剛愎自用、目空一切的項羽了。韓信再上書幾次,看到項羽沒有一次採納他的意見,也就心灰意冷了,於是就有了: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想法。於是乎就當了項家軍的逃兵,一氣之下就跑到了劉邦那裡去了。

三、意氣風發、功高震主階段:

劉邦本來是個混混出身,本身也很重信譽,講衷心。看到韓信從項羽那裡跑過來,也不是什麼大官,就是一個小兵而已,開始也沒看上韓信。就讓韓信當了一個管糧的小官而已。想想看,韓信可是要當大將軍的人啊,一個管糧的小官是他的菜麼。所以,韓信的心也是拔涼拔涼的。又不巧的是韓信又犯了事,按照軍規要被砍頭,好在天無絕人之路。在韓信即將被砍頭的那一刻,被劉邦的好哥們,夏侯嬰給救下來了並推薦給了劉邦。劉邦還是沒有放在心上,韓信覺得,這樣下去,沒前途,於是乎又想跑。因為韓信與蕭何也有個幾次交談,蕭何覺得韓信是個人才,而且是個大材,聽到韓信跑了,於是連夜去把韓信追回來,於是就有了“蕭何月下追韓信”的佳話。蕭何把韓信追回來後力薦韓信當上大將軍。從韓信當上大將軍那一刻起,韓信的開掛人生就起了,劉邦從被動挨打的局面一下就掉了個,完完全全佔了戰爭的主動權。從韓信的“明修棧道,暗渡除倉”到“破三秦”;從“罌缻過江”到“背水一戰”;滅魏、破趙、降燕、滅齊,一下子就把那些大大小小的諸侯給收拾了。韓信雖然搞得不錯,但是可苦了劉邦,劉邦從被項羽“三萬破五十六萬”後,一直被項羽圍在滎陽,劉邦幾次叫韓信過來幫他,給他解圍,韓信一直充耳不聞。想一想,一個老闆在公司遇到最大的對手時,他最得力的干將一直當作無事,一直不過來幫忙,是什麼心情。這也就開始了劉邦與韓信當中產生的間隙。這一次劉邦為了天下,忍了韓信。但是呢,後面的兩件事讓劉邦心裡已經有了殺韓信的想法:一件是劉邦派酈食其說服了齊王來投降,結果韓信派兵把齊國滅了,酈食其被齊王活煮了。酈食其本來就是劉邦身邊的人,代表是劉邦的面子,結果韓信一點面子都不給劉邦。第二件是劉邦和項羽在廣武山對峙,叫韓信過來幫忙包圍並滅了項羽,可以韓信偏偏要坐地起價,讓劉邦封他為齊王。想一想,劉邦心裡那個不爽啊:您韓信大將軍是我封的,作為老闆的我,在這裡苦苦技撐,你韓信本就應該快快過來幫忙,結果,您坐地起價,要當齊王,是不是想造反,有二心啊,坐觀成敗啊。好在劉邦的謀士聰明,給韓信封了齊王,韓信不愧是“兵仙”,通過“垓下之戰”,一下子就把項羽給滅了。

四、韓信被劉邦、呂后殺害階段:

“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是千古不變的道理。碩羽被滅了,劉邦這個平生最大的敵人滅亡了,新王朝建立起來了。但是作為皇帝的劉邦不安心了,因為在劉邦的心中,項羽是最大的敵人,那些被封為異姓的王也是潛在的威脅,特別是這裡面能力最強的韓信。劉邦非常怕韓信,因為知道韓信的能力,劉邦的天下,全都是韓信打下來的,“韓信將兵,多多益善”可不是白說的,韓信在軍中的威望簡直是太高了,再加上韓信的年齡太年輕了,此時的劉邦的年紀也比較大了,為了萬世江山,韓信不得不除。先開始解韓信的兵權:從齊王,降到楚王,再降到淮陰侯。韓信可又是偏偏政治才能近乎弱智,從劉邦這一系列的動作來看,明明就是在收拾他嘛。可他還偏偏不自覺,經常發些牢騷話:為什麼不早點聽蒯徹的話(其實蒯徹叫韓信三分天下時,韓信也不好拿主意,一方面劉邦對韓信的知遇之恩要報答,一方面又想三分天下,只不過最後報劉邦的知遇之恩,佔了上風。)。讓劉邦、呂后聽到了,這還得了:這小子想造反,這小子如果造反,誰還治得了他,那大漢的天下豈不危矣。於是就暗中授意呂后,把韓信給殺害了(其實劉邦心裡也很欣賞韓信的,有點捨不得殺掉韓信,覺得韓信是個人才;但是劉邦是個政治家,為了大局,他也不得不除掉韓信,這樣漢家天下,才會長治久安。)。


綠色小廚

韓信的一生,可以概括為“生死兩女人,成敗一蕭何”,漂母求了他的命,呂后要了他的命。

蕭何作為韓信的伯樂,先是勸劉邦用韓信,後來態度去卻不同,非是蕭何同為“漢初三傑”容不下韓信,而是因為韓信有取死之道。

韓信是絕對的用兵高手,《史記•高祖本紀》“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饢,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劉邦親自開口“定下”三傑的名號。

蕭何在向劉邦推薦韓信時曾說,“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此語出自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借蕭何之口來說韓信“國士無雙”,看來就算太史公對韓信的力量也是充滿了敬仰的。

據《史記•黥布列傳》記載,當年同為漢初三大名次之一的英布在反漢時就說了,“上老矣,厭兵,必不能來。使諸將,諸將獨患淮陰、彭越,今皆已死,餘不足畏也”,同為名將,英布對韓信畏之如虎,其實力可見一斑。

可惜韓信做人不算聰明。韓信堪稱“小不忍則亂大謀”的典範,他當年忍得了跨下之辱,這才終於有一天名揚天下。但威震四海時,他的智商好像倒退了,他甚至在對外用兵時威脅劉邦給予他爵位,搞得劉邦鼻子不是鼻子臉不是臉地封了他一個齊王。

劉邦對封王一事看的還是比較緊,這一點,從後來的“白馬盟誓”“非劉姓稱王者,天下共擊之”可見一斑,韓信這要釘子埋下去,也就難免劉邦對他的熱度降了下來。

劉邦對韓信這樣的人,便你沒有什麼反叛的形跡,其實也不算是很放心的,司馬遷《史記·淮陰侯列傳》載,“高帝以陳平計,天子巡狩會諸侯,南方有云夢,發使告諸侯會陳:‘吾將遊雲夢。’實欲襲信,信弗知。”

韓信瓜田李下,可謂進退兩難,“高祖且至楚,信欲發兵反,自度無罪,欲謁上,恐見禽。人或說信曰:‘斬眛謁上,上必喜,無患。’……信見醇剖隆曰:‘漢所以不擊取楚,以眛在公所。若欲捕我以自媚於漢,吾今日死,公亦隨亡矣。’乃罵信曰:‘公非長者!’卒自剄。”韓信其實已經預見了自已的下場,“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烹;高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天下已定,我固當烹!”

其實韓信之死,不僅僅有著兔死狗烹的因素,他本人不謹小慎微的行事,更是原因。劉邦之成,功臣可是死傷無數,他本就不擅長處理功臣的問題,韓信大大咧咧地要王位,又手握重權,自然會被拿下,又趕上呂后這等手段超凡的女性。


煮酒君談史


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韓信一生的卓著功績。

韓信,淮陰人,西漢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傑出軍事家,與蕭何、張良並列為漢初三傑,與彭越、英布並稱為漢初三大名將。

早年家貧,常從人寄食。秦末參加反秦鬥爭投奔項羽,後經夏侯嬰推薦,拜治粟都尉,未得到重用。

於是蕭何向劉邦保舉韓信,於是,劉邦拜韓信為大將軍。

韓信對劉邦分析了楚漢雙方的形勢,舉兵東向,三秦可以奪取。劉邦採納了這一建議,立即作了部署,很快佔取了關中。


在楚漢戰爭中,韓信發揮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平定了魏國,又背水一戰擊敗代、趙。之後,他又北上降服了燕國。

漢四年,韓信被拜為相國,率兵擊齊,攻下臨淄,並在濰水全殲龍且率領援齊的二十萬楚軍。

於是,劉邦立韓信為齊王,次年十月,又命韓信會師垓下,圍殲楚軍,迫使項羽自刎。 漢朝建立後解除兵權,徙為楚王


後被人告發謀反,貶為淮陰侯。 韓信是中國軍事思想“謀戰”派代表人物,被蕭何譽為“國士無雙”。

現在我們回到韓信為什麼必須死的問題上。大家都認為韓信功高震主,畢竟大漢王朝的一半都是韓信拿下的,至此劉邦在軍中並無威望可言,與韓信比起來並無什麼榮譽可言。所以,劉邦決意將韓信除掉。

但大家有沒有想過,當時的韓信對劉邦並沒有什麼威脅,被貶為淮陰侯,實際上當時的手上並沒有多少實權,說到底就是被劉邦軟禁了起來,但為什麼就說劉邦對其痛下殺手呢?

當時處於四處征戰的境遇中,韓信和劉邦可謂是心有靈犀,韓信憑藉勢如破竹之力,節節勝利,最後圍項羽於垓下,迫使項羽烏江自刎,幫助劉邦一統天下,成就霸業。


雖然劉邦是個實際主義的人,少說韓信為其立下汗馬功勞,不可能因為其功勞太大超越了主公而把他殺害吧?好歹韓信也是其手下的一員大將啊!有了這麼高的功績不也是劉邦榮譽嗎?

而且當時韓信對項羽的說客是這樣說的。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言不聽,畫不用,故倍楚而歸漢。而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雖死不易。幸為信謝項王!”


可見韓信如此死心塌地地跟隨劉邦,再怎樣他也不會痛下殺手去處決韓信的。

可韓信終究是死了,那麼韓信是怎麼死的呢?

又言:呂后與相國蕭何合謀,將其騙入長樂宮中,斬於鍾室,夷其三族。而且當時的劉邦在外征戰,並不知曉此事。

我根據這些歷史事件總結了一下韓信必死的原因。

韓信觸犯到了劉氏後代的利益,當時的劉邦年歲已高,選誰作為後代帝王就是一件頭疼的事,而且朝中的戚夫人和呂雉為爭選太子一事就鬧得不可開交,何況現在還存在一個正值年輕力壯,在軍中擁有極強的威信的韓信擺在面前。不可能自家人鬧得正激烈,韓信來插一手奪得天下。

畢竟兩太子年少無知,不可能使得眾人信服,而韓信是何許人也,一代神人,立功無數,逼得力能扛鼎的項羽烏江自刎,其威望可想而知,在眾將士面前一呼豈不是百應!就問統率三軍誰敢不服?誰能不服?



所以劉氏後代為了保證皇室血統,韓信必須除去。

其實歷史並不枯燥,歡迎關注“智化冰川”瞭解更多扣人心絃的歷史過往!


智化冰川

韓信對於劉漢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韓信的喝喝戰績躋身到了西漢皇朝開國元勳的行列。

他的戰功司馬光做了如下概括:“韓信首建大策,與髙祖起漢 中,定三秦,遂分兵以北,禽魏取代,僕趙脅燕,東擊齊有之,南滅楚垓下,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可惜的是這樣一個戰功顯赫之人,卻是以“謀反”之罪被殺,結局十分悲慘。



那麼韓信這樣的大功臣為什麼會被殺呢?原因眾多,但是歸納起來有兩大點,一點是出於劉邦,一點出於韓信他自己,現在一點點進行分析:

一、劉邦並不信任韓信

劉邦對韓信是有猜忌的。

一開始的時候劉邦是由於蕭何向劉邦多次舉薦,劉邦礙於蕭何的情面勉強拜韓信為大將,但是啟用韓信之後,劉邦聽了韓信對於東鄉爭權天下”的精闢分析後才返現韓信真的是一個人才。但是劉邦也發現韓信此人鋒芒畢露很難駕馭。

但是劉邦畢竟是諳熟權術,所以一方面大膽啟用韓信讓他擔任左丞相,拜他為大將軍,統率大軍。但是又對韓信進行密切監事,沒有全完的信任韓信。



劉邦一直對韓信心有戒備,不會讓韓信得到很大的兵權, 沒有一次韓信打勝仗,都會對韓信軍隊剝奪。防止他掌握太大的軍事力量。

司馬遷曾經記錄過四次劉邦對韓信軍事力量的剝奪:

第一次,漢王二年(公耳前2 0 5年)九月,韓信“下魏破代”之後,劉邦“輒使 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
第二次,漢王三年(公元前2 〇 4年)六月,韓信破趙服燕後,劉邦採取突然襲擊 的方法“晨自稱漢史”,馳入韓信軍營,奪其軍>
第三次,漢王四年(公元前2 〇 3年),韓信定齊後,劉邦一面遣張良,“立信為齊王,一面又“徵其兵擊楚”;
第四次,漢高祖五年(公元前2 〇 2年)十月,垓不決戰後,劉邦又一次“襲奪齊 王軍”。

而且劉邦防範韓信不僅體現在軍事力量上,底盤方面也不想讓韓信有太大的底盤。這點從劉邦封王的時候可以看出來。



當時,張耳攻下趙地後, 韓信請立張耳為趙王,劉邦沒有任何很快就封立了張耳為趙王,可是當韓信攻下齊地後,要求立為“假王”劉邦不同意,居然起了想殺韓信的心。從這裡完全可以看出來,劉邦對韓信是完全不信任的,韓信功勞越大他就死的越快。

但是,劉邦又深感很多時候沒有韓信的幫助是不能滅掉項羽的,所以劉邦多次利用韓信的軍事才能對抗項羽。而一旦項羽被滅,那麼韓信也就失去了他的利用價值,那麼除掉韓信也是隨著而來的事情。

漢朝剛建立的時候,由於政局不穩,劉邦不得不違心封韓信為楚王。但是正是由於韓信功勞最大,底盤最多,所以當韓信想要除掉異姓王的時候,韓信自然是第一個要被殺的。



二、韓信之死,雖然和劉邦有很大的關係,但是他自己也是有很大原因的

1、首先,韓信這個人倜儻不羈,不善於藏鋒。

當劉邦拜韓信為大將的時候會,韓信開始忘乎所以,大談天下之勢,說的戰略都明快透徹,這讓劉邦感覺韓信的才能是大大超過自己的。

而劉邦已經是地主階級的代表人物了,怎麼可能會讓韓信這種才能超過自己的人要共享天下這塊大肥肉呢?古人都說大智若愚,而韓信鋒芒畢露,以此找來殺身之禍。



2、韓信自以為功高,殊不知功高震主

韓信功勞大,但是功高震住,但是如果韓信可以像蕭何那樣“素恭謹”,或者像張良那樣或許還可以倖免於難。只可惜,韓信羈於京都的時候還不知收斂。

有一次,韓信和劉邦討論指揮才能的時候,劉邦問韓信:“如我能將幾何?”韓信對劉邦說:“陛下不過能將十萬。”

劉邦又問韓信能指揮多少兵的時候,韓信居然說:“臣多多而益善耳。”

這就是韓信點兵多多益善歇後語的來歷。可惜韓信這樣說更加讓劉邦對他記恨。



3、韓信在處理與劉邦的關係上,也是不高明的。

當年劉邦被項羽急圍於滎陽,韓信下齊後,不僅不發兵佐助劉邦,反而自請為王,這必然會讓劉邦產生乘人之危的感覺,對韓信必然懷恨在心。

後來,當劉邦追項羽到固陵,韓信遲遲不來會合 “其擊楚”,這使劉邦更加記恨韓信。



所以,韓信的死,其實是自己作死的,當然是眾多原因交織一起導致的,由於篇幅限制,暫時討論到此。

我是非說不凡,喜歡的話點個贊,加個關注吧!

參考文獻:

《韓信死因析》胡一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