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有这样一个六年级女孩小夏,每当班级有比赛或者其他活动时,她就置身事外。一次老师问她:“为什么不参加活动?”她很平淡地回答:“我不会。”通过家访、谈话等接触,老师发现她并不象自己所说的那样无能,在家里她很活跃,和弟弟玩起来又笑又闹,和同学一起,她还会讲笑话,说故事。那么,小夏为什么如此自卑呢?据父母讲,大概从幼儿园小班时起,她就把自己封闭起来,不敢面对老师的询问,更不敢走上台表现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这种淡漠的习惯,连上课也像是在看戏,与自己无关。这样,虽然上课没有讲话,作业都写了,但是小夏的成绩一直都在中等偏下,跟她谈话,她也无所谓地说:“我反正不会有出息的。”有一次,英语课上小夏连书都没有翻开,老师批评她,她也表现得很平静,照样我行我素。

老师了解了这个孩子的一些成长经历:这孩子自理能力不强,天真幼稚,于是家长逢人便摇头叹息,说孩子不行:“瞧我怎么生了这么‘宝里宝气’(湘方言,傻里傻气的意思)的孩子!”孩子听了心中十分难过,自卑不愿见人,不参加集体活动……影响了孩子性格的健康发展。一次,她在做家务时不小心打破了碗,家长张口就骂,不让她再帮忙干活,这样她觉得很委屈,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在幼儿园时,一次六一节活动,家长不愿意交服装费,就主动找到老师,说孩子不会跳舞,不会唱歌,最好不要上台表演。在家长的强烈要求下,以后老师每次都让她在台下当观众,并且对她产生了不好的印象。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孩子的脑海中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而最重要的是关于自我的问题。“我是谁?”“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等等。这些问题的答案直接指导孩子的生活态度、情绪状态。

“‘宝里宝气’(湘方言,傻里傻气的意思)的孩子!”

“你什么都做不好。”

“你不会唱歌,也不会跳舞。”

孩提时代父母所给予的“你是……”的消极评语,让孩子形成了“不,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因此父母以“你是……”开始的语句,对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至关重要的。父母无意间说出的许多话,都可以进入孩子的潜意识并储存在潜意识里,而且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断支配他们的行为。

在孩子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尤其是父母。因此孩子总是无条件地承认和接受成人对他们的评价,而不能客观分析判断这些评价。案例中的小夏,被父母告知“傻”、“什么都做不好”时,她会感到紧张,然后也表现出“什么也不会做”。久而久之,她就认可了被父母贴上的标签——“一个傻孩子”。于是对什么都表现淡漠、不关心。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现代快节奏,高压力的工作状态,造成很多父母紧张、焦虑的情绪。教育孩子缺乏足够的耐心,给孩子评价或者与孩子交流时,脱口而出的话语,很多欠缺认真地思考,更没有顾忌这些“脱口辞”会带来的深远的负面影响。

我们绝大多数父母都深爱着自己的孩子,应该经常用语言、动作、表情让孩子体会到父母的爱。有的父母说出一些消极的评价,有时是“恨铁不成钢”的心理。但这种表达孩子不容易理解,依然会带来不小的负面作用。建议父母和孩子交流时,学会四点。

1、学会包容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做到十全十美,更何况孩子呢?成长中的孩子年龄小,经验少,会经常犯些小错误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当孩子犯了错误时,家长要就事论事,找到处理的具体办法,千万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批评孩子的品格。比如有孩子打坏了碗,家长就说他是个笨孩子;有孩子撒了一次谎,就说他是个不诚实的孩子等等。不管孩子犯了什么错,家长要学会包容,要让孩子相信,谁都会犯错,只要改正了都是好孩子。

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

2、学会和气

语气决定态度,态度决定一切。同样一句话,如果语气不同,得到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能从家长的语气中辨别出你是真的对他好还是别有用意。有时候,家长自己觉得,我说的话明明为孩子着想,而孩子却不领情。家长如果学会心平气和的真诚的和孩子交流,就会让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温暖,感觉到交流的轻松和踏实。

3、学会思考

古人言“三思而后行”,和孩子说话,也不能随意,要想好再说。说孩子能听懂的话,说对孩子有帮助的话,说表达自己关爱的话。要避免在气头上演不计后果的“脱口秀”。

4、平等相处

家长与孩子如果真能做到平等相处,就很容易成为朋友,也就不容易出现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下结论的问题。放下家长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相处,就容易走进孩子的心灵,找到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径。

(图片源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