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有這樣一個六年級女孩小夏,每當班級有比賽或者其他活動時,她就置身事外。一次老師問她:“為什麼不參加活動?”她很平淡地回答:“我不會。”通過家訪、談話等接觸,老師發現她並不象自己所說的那樣無能,在家裡她很活躍,和弟弟玩起來又笑又鬧,和同學一起,她還會講笑話,說故事。那麼,小夏為什麼如此自卑呢?據父母講,大概從幼兒園小班時起,她就把自己封閉起來,不敢面對老師的詢問,更不敢走上臺表現自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這種淡漠的習慣,連上課也像是在看戲,與自己無關。這樣,雖然上課沒有講話,作業都寫了,但是小夏的成績一直都在中等偏下,跟她談話,她也無所謂地說:“我反正不會有出息的。”有一次,英語課上小夏連書都沒有翻開,老師批評她,她也表現得很平靜,照樣我行我素。

老師瞭解了這個孩子的一些成長經歷:這孩子自理能力不強,天真幼稚,於是家長逢人便搖頭嘆息,說孩子不行:“瞧我怎麼生了這麼‘寶里寶氣’(湘方言,傻里傻氣的意思)的孩子!”孩子聽了心中十分難過,自卑不願見人,不參加集體活動……影響了孩子性格的健康發展。一次,她在做家務時不小心打破了碗,家長張口就罵,不讓她再幫忙幹活,這樣她覺得很委屈,覺得自己什麼都做不好。在幼兒園時,一次六一節活動,家長不願意交服裝費,就主動找到老師,說孩子不會跳舞,不會唱歌,最好不要上臺表演。在家長的強烈要求下,以後老師每次都讓她在臺下當觀眾,並且對她產生了不好的印象。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孩子的腦海中有各種各樣的問題,而最重要的是關於自我的問題。“我是誰?”“我是一個怎樣的孩子”等等。這些問題的答案直接指導孩子的生活態度、情緒狀態。

“‘寶里寶氣’(湘方言,傻里傻氣的意思)的孩子!”

“你什麼都做不好。”

“你不會唱歌,也不會跳舞。”

孩提時代父母所給予的“你是……”的消極評語,讓孩子形成了“不,我不行。”的自我概念。因此父母以“你是……”開始的語句,對孩子自我概念的形成至關重要的。父母無意間說出的許多話,都可以進入孩子的潛意識並儲存在潛意識裡,而且在孩子成長過程中不斷支配他們的行為。

在孩子心目中,成人是了不起的,尤其是父母。因此孩子總是無條件地承認和接受成人對他們的評價,而不能客觀分析判斷這些評價。案例中的小夏,被父母告知“傻”、“什麼都做不好”時,她會感到緊張,然後也表現出“什麼也不會做”。久而久之,她就認可了被父母貼上的標籤——“一個傻孩子”。於是對什麼都表現淡漠、不關心。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現代快節奏,高壓力的工作狀態,造成很多父母緊張、焦慮的情緒。教育孩子缺乏足夠的耐心,給孩子評價或者與孩子交流時,脫口而出的話語,很多欠缺認真地思考,更沒有顧忌這些“脫口辭”會帶來的深遠的負面影響。

我們絕大多數父母都深愛著自己的孩子,應該經常用語言、動作、表情讓孩子體會到父母的愛。有的父母說出一些消極的評價,有時是“恨鐵不成鋼”的心理。但這種表達孩子不容易理解,依然會帶來不小的負面作用。建議父母和孩子交流時,學會四點。

1、學會包容

我們每個人都無法做到十全十美,更何況孩子呢?成長中的孩子年齡小,經驗少,會經常犯些小錯誤的,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現象。當孩子犯了錯誤時,家長要就事論事,找到處理的具體辦法,千萬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批評孩子的品格。比如有孩子打壞了碗,家長就說他是個笨孩子;有孩子撒了一次謊,就說他是個不誠實的孩子等等。不管孩子犯了什麼錯,家長要學會包容,要讓孩子相信,誰都會犯錯,只要改正了都是好孩子。

不要隨意給孩子“貼標籤”

2、學會和氣

語氣決定態度,態度決定一切。同樣一句話,如果語氣不同,得到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他能從家長的語氣中辨別出你是真的對他好還是別有用意。有時候,家長自己覺得,我說的話明明為孩子著想,而孩子卻不領情。家長如果學會心平氣和的真誠的和孩子交流,就會讓孩子感受到真正的溫暖,感覺到交流的輕鬆和踏實。

3、學會思考

古人言“三思而後行”,和孩子說話,也不能隨意,要想好再說。說孩子能聽懂的話,說對孩子有幫助的話,說表達自己關愛的話。要避免在氣頭上演不計後果的“脫口秀”。

4、平等相處

家長與孩子如果真能做到平等相處,就很容易成為朋友,也就不容易出現隨意給孩子貼標籤,下結論的問題。放下家長的架子,和孩子平等相處,就容易走進孩子的心靈,找到教育孩子的有效途徑。

(圖片源自網絡,感謝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