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毅與饒漱石(二)

饒漱石,江西臨川人。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長期從事黨的地下工作。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曾先後留學英國、法國、蘇聯,回國後參與工會系統的領導工作。1935年再次赴蘇,任中華全國總工會駐赤色職工國際代表。抗戰爆發後回國,任中共中央東南局副書記。

在1941年1月的皖南事變中,由於新四軍政委項英私自離隊,黨中央來電指示由饒漱石與葉挺全權負責指揮部隊突圍,重大軍事行動由軍長葉挺下最後決心。由於戰局急劇惡化,黨中央在一份電報中指示部隊“可與包圍部隊首長聯繫”。在被包圍後,饒漱石極力說服葉挺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下山與國民黨軍隊談判,葉挺下山後被扣押。部隊被打散後,饒漱石被俘。他利用身上藏的新四軍軍費黃金,買通了獄卒,逃出了監獄。在地下黨和人民群眾的掩護下,饒漱石從皖南經上海,輾轉來到新建的新四軍軍部鹽城,被中原局書記、新四軍政委劉少奇任命為華中局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新四軍政治部主任,與新四軍代理軍長陳毅一起共事。饒漱石實際上是一個白衣秀士王倫式的人物。他心胸狹窄,又“頗不安分”;很重權欲,又有一套整人權術。為了一統淮南根據地黨、政、軍大權於一身,饒漱石開始了排擠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的活動。

早在1942年,黨中央就籌劃召開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1942年5月13日,中共中央致電華中局:“中央決定少奇同志回延安參加七次大會。少奇同志來時,由饒漱石同志代理中原局書記並代理新四軍政委,望少奇同志即將工作交代,攜帶電臺,動身回延。何日可起程,望告。”這已經是中央給華中局的第二封電報了。

華中局則回電中央表示:“倘七大會期仍未最後確定或大會於短期內事實上仍不能舉行,則我們仍主張少奇同志不急返延安而留在華中領導工作。倘大會已確定舉行,則少奇同志須於華中局擴大會後於2月底或3月初始能動身。”

1942年1月20日,中共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在阜寧縣單家港舉行,歷時一個半月。陳毅作了軍事建設方面的總結報告。劉少奇在3月4日所作的大會總結報告中最後說:“中央有電報來,調我回延安,以後華中局書記由饒漱石來代理,軍分會由軍長代理,我恐怕不久就要動身。跟同志們工作很久,這次會議是總結了工作,同時也即是辦交代。饒漱石同志、陳軍長是黨內很好的領導者,我走了沒有問題,在饒漱石同志、陳軍長領導下,許多同志一定能團結一致,努力工作。”顯然,此時的劉少奇並沒有看清楚饒漱石的真實面目,對饒漱石是非常信任的。這對於野心勃勃的饒漱石來說,無疑是其政治生涯中的一個轉機。

1942年3月19日,劉少奇奉命到黨中央工作,由饒漱石擔任華中局代理書記、新四軍代理政委。當眾人紛紛挽留劉少奇時,饒漱石卻陰陽怪氣地說:“少奇到中央工作,去當大官兒了,我們不能影響他個人前程。”大家聽著都感到很彆扭,雖然說的不是沒有道理,但讓人聽起來有些不舒服。

劉少奇走了,華中與新四軍的大權掌握在了饒漱石的手中。饒漱石很清楚,自己資歷淺,缺乏黨政軍全面的領導經驗,對各方面又瞭解甚少,不敢上任伊始就誇誇其談,不得不向代理軍長陳毅請教。性情耿直的陳毅毫不做作,光明磊落,毫不保留地向饒漱石傳授經驗,指點迷津,對饒漱石熱情相助。

饒漱石對待知識分子的態度十分不好,他說:“對知識分子出身的幹部,要先小人,後君子。”一般幹部鑑於饒漱石的地位,畏懼其打擊報復,對他雖有意見,但不敢直接向他提出,更多的是向陳毅反映。襟懷坦蕩的陳毅,根據大多數同志的反映,對饒漱石進行了一番善意的批評幫助。但饒漱石心中很是惱火,表面上表示虛心接受。當他看到陳毅不拘小節,談笑風生之時,以獨有的人格魅力吸引了大部分幹部在他的周圍時,又對陳毅產生了強烈的嫉妒之心。陳毅那裡門庭若市,而自己門前卻門可羅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