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我不喜歡宋朝朝廷,從北宋建立到南宋覆滅,對於宋朝中央政府,我沒有絲毫好感,但宋朝的忠魂義士卻又何其之多,即便千秋之後,依然令人敬畏。而陸游,就是其中一個,我喜歡陸游的詩文,嘆息他的愛情,更敬重他的愛國。他的絕筆詩《示兒》,讀完讓人肅然起敬,他用自己的一生詮釋了什麼叫做愛國詩人。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示兒》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全詩

我的翻譯:我原本也知道,人死了之後,這世間的一切就與我無關了,可我心中還有放不下的事啊,版圖未復,韃虜未驅,丟失的河山還沒有收復,我心中怎能不悲傷。等到我大宋的軍隊北上直搗黃龍,克復中原的時候,你們便舉行家祭,千萬不要忘了把這個消息告訴我啊!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陸游

陸游的絕筆詩,都這時候了,他還在心憂國家,他的愛國之情融入了他的骨血啊。第一句就說得很清楚,我陸游是將死之人了,而且他自己也知道,死了之後就一了百了了,都已經“萬事空”了,卻還放不下。他第二句用“但”字來轉折,情緒則越發的強烈,什麼情緒呢?“悲”!他心中的悲涼,悲哀和悲憤!外族入侵,殺人奪地,他為國家感到傷悲,為不能驅逐韃虜收復失地而死不瞑目,心中不甘!不是怕死,而是不甘!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愛國情懷

可不甘心又能怎麼辦,天命將至,他也無力迴天,他能怎麼辦?在陸游的心中,他堅定的相信,宋朝的軍隊一定能北上收復中原,只不過是自己看不到了而已。但陸游看不到也要知道,他囑咐自己身邊的兒孫們,到了家祭的時候也要告訴自己。這種信念,這份執著,何其的悲壯深沉,那份炙烈的愛國熱情彷彿凝聚成了一團永不熄滅的火焰,照耀著千秋汗青,陸游的詩人名頭之前,永遠的都會加上愛國二字。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北宋滅國

陸游出生在遼國滅亡的那年,成長的過程中,經歷了北宋的滅亡,和所有有熱情有骨氣的中國人一樣,陸游的心中是有不平,是有憤恨的,但南宋的偏安一隅,也打擊著他。後來他一生為官,都在積極的為北伐而努力,可到他臨死前一刻,他都看不到一絲收復失地的希望,對於他融入骨血的愛國情懷,不知算不算得上是一種打擊。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崖山之戰

陸家的子孫,在陸游的感召下,也都懷著一股愛國的情懷,也都記著了陸游《示兒》的要求,只是可惜,沒有骨氣,貪圖享樂的趙宋王朝統治階層,沒有陸游這樣的情懷,他們更願意出賣國家和百姓的利益,換取自己的享樂,陸家的子孫,無法在家祭的時候,告訴陸游收復中原的事,而只能告訴陸游崖山敗亡的事。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陸秀夫背主投江是華夏的氣節所在

根據記載,陸游的孫子有陸元廷,在得知宋軍兵敗崖山後,憂憤而死,曾孫陸傳義也在宋軍崖山兵敗後絕食而亡,玄孫陸天騏更是就在崖山戰場的第一線,奮戰不止,戰敗後不甘受辱而投海自盡。一門忠烈,家傳數代,有如此兒孫後代,陸游即便最終沒有聽到“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他的心中也會大為寬慰的吧。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南宋的岳家軍中,愛國的忠骨

我中華之國,千百年來,遭外族入寇之事,似乎從未斷絕,但炎黃子孫之中,不乏有陸游以及他子孫這樣的愛國之人,不需要愚忠於某代王朝,某個家族,而是忠於國家,忠於民族,這份深沉的愛國情懷,我相信,流淌在每個國人的血脈中。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去年國家公祭日,那一張山河猶在,國泰民安的圖,戳中了我的淚點,當年為國家浴血奮戰,血染疆場的英烈們,他們的心情和陸游應該是一樣吧,國家公祭日,我們告訴他們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品讀《示兒》,陸前輩,山河猶在,國泰民安

總理,這盛世如你所願

而對千年前的陸游,對崖山的那些忠魂,對汗青上華夏族的先烈們,我覺得,也同樣可以告訴他們:山河猶在,國泰民安!這盛世,如你所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