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徽因與梁思成的婚姻,起主導作用者當屬梁啟超,梁啟超相中了林長民女兒林徽因,梁啟超此舉是否有政治上的考量,還沒有資料佐證,但梁、林兩家絕對是門當戶對,符合中國幾千年來延續下來世俗陳規。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照

林長民與梁啟超地位相當,都曾是北洋政府段祺瑞內閣的重要成員,當時梁啟超出任財政總長兼鹽務總署督辦,而林長民則出任司法總長,梁、林二人都是北洋政府“總長級”高級幕僚。

林徽因是福建閩縣人,1904年出生於杭州,其祖父林孝恂於1889年中進士,曾與康有為同科,授翰林院編修,曾在浙江一帶為官,所任官職也就是知縣、知府一類的官職,尚未達到巡撫級別,林孝恂雖為傳統科舉之人,卻能夠接受西方思想,這在中國傳統士大夫中實屬難得。

林孝恂尤其重視子女教育,在杭州家中設立家塾,請同鄉林紓和林白水分別講授國學和新學,因此林家子弟都接受了國學訓練和新學啟蒙,林孝恂不但讓子女接受新式教育,而且還都送到日本去留學。

林長民在日本留學七年,曾在早稻田大學學習政治和法律,由於林長民家境殷實,是一個“不差錢”的主,非常熱心於社會公益,也樂於為他人排憂解難,在日本留學生中是公認的明星式人物,具有一定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1909年,林長民從日本回國之後,開始施展其“教育救國”的理想和抱負,在福州創辦了私立福建法政學堂及附屬中學堂並出任第一任校長。

中華民國成立時,林長民還參與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起草工作,在北洋時期除擔任段祺瑞內閣司法總長之外,還曾擔任徐世昌總統府外交委員會事務長,國際聯盟同志會總務幹事,國民外交協會理事等職務。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長民

林長民善於辭令,具有雄辯之才,是一個活躍在北洋時期的政治家,1925年,林長民因參與郭松齡倒戈張作霖的反奉鬥爭,遭到奉軍部隊伏擊而中彈身亡,時年僅49歲。

林覺民是林徽因堂叔,也是一個讀書之人,少年時曾參加過科舉考試,以一試身手,但他卻無意考取功名,遂在試卷上題了“少年不望萬戶侯”七個大字之後,就棄考交了“白卷”,竟然比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白卷先生”張鐵生寫的還要少。

1907年,林覺民赴日本自費留學,期間加入了“中國同盟會”,成為革命黨人中的一員,1911年4月初,林覺民回國參與組織和策劃了“廣州起義”。

由於這是一次風險極大的革命行動,林覺民於4月24日給老父親寫了一封《稟父書》,書曰:“父親大人,兒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補於全國同胞也。大罪乞恕之。”

林覺民也給懷有身孕的妻子陳意映寫了《與妻書》(又名《與妻訣別書》),這是一封說理深刻,感人至深的家書,全文情真意切且字字泣血,但又充滿了革命激情和凜然正氣,那種以“天下人為念”而捨生取義的氣度和風範,讓凡是閱讀了《與妻書》的人,無不動容而潸然淚下,《與妻書》曾被選入高中語文課本。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與妻說》

1911年4月27日,林覺民參加了由黃興等人組織和領導的“廣州起義”,在與清軍展開激烈巷戰時受傷被俘,時任廣州將軍張鳴岐和水師提督李準親自審問了林覺民,面對這個面貌如玉、心腸如鐵、視死如歸的革命青年,都感覺他是一個可造之才,但又不能為清廷所用,只好下令槍殺。

後人將“廣州起義”戰死或被俘殺害的72名革命黨人的遺體,葬在廣州的東北郊,並將此地名紅花崗改為黃花崗,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林徽因的另一個堂叔林尹民,也是留學日本的革命黨人,曾經習武練拳,他在參加“廣州起義”時,跟隨黃興、林文、方聲洞、劉元棟等人攻打廣州都督府時,一路奮力拼殺,身體多處負傷,最終被子彈擊中頭部,當時就血流如注而倒地身亡,林尹民也是“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墓

林恆是林徽因同父異母的三弟,比林徽因小12歲,1935年暑期考入國立清華大學機械系,在參加“一二.九運動”時,被軍警毆打致傷,待養好傷之後,林恆放棄了在清華大學的學業,毅然報考了杭州筧橋航空學校,成為中央航空學校第十期學員並接受了嚴格的訓練,1940年春天以結業成績第二名畢業,成為中國空軍戰鬥機飛行員。

1941年3月14日,日軍轟炸機在零式戰鬥機護航下,對成都發動空襲,林恆駕駛蘇制伊153型戰機升空作戰,在與日機搏鬥時,林恆頭部中彈而墜機,當場以身殉國,時年僅25歲,與30年前在廣州犧牲的兩位堂叔一樣年輕,彰顯了“林氏家族”的勇敢和剛烈之氣。

梁思成沒敢將這個噩耗告訴病臥在床的林徽因,而是藉故獨自從李莊趕往成都,收斂了妻弟林恆的遺體,將其掩埋在一處無名的墓地裡,並帶回了林恆的幾件遺物,其中包括一套軍服和一把“中正劍”。

正是這把“中正劍”,讓梁思成和林徽因的生母何雪媛在文革中吃盡了苦頭,抗日烈士的遺物,竟然成為歷史的罪證,這是何等的荒謬。

林徽因後來知道了三弟林恆犧牲的消息,這讓她肝腸寸斷,她懷著一腔難言的悲傷,寫下了一首長詩《哭三弟恆》,以709個字符,來祭奠已經犧牲了三年的弟弟林恆,長詩中有這樣一句“你死是為了誰?”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抗日烈士林恆

林徽因同父異母的二弟林桓,比林徽因小11歲,中學曾就讀福州英華中學,著名作家蕭乾曾經當過他的老師。1948年,林桓赴美國西雅圖,在華盛頓大學攻讀教育學,曾擔任俄亥俄大學藝術學院院長,1959年,已經是人到中年的林桓,喜得一個女兒林瓔。

林瓔出生的時候,林徽因已經病逝四年了,但這個林家後人,卻在冥冥之中繼承了姑媽林徽因的建築事業,儘管她在成名之前,都不知道姑媽林徽因和姑父梁思成的存在,這個在美國出生併成長起來的建築師,其方方面面都完全是美國化的,但她的血液和靈魂卻繼承了“林氏家族”的強大基因。

林瓔畢業於耶魯大學建築學院,還在讀大學三年級時,就因設計了“越戰紀念碑”而一舉成名,而畢業於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林徽因與梁思成作為北京“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者卻鮮為人知。

“越戰紀念碑”位於首都華盛頓,由黑色花崗岩砌成長500英尺V字型碑體構成,上面鐫刻了57000多名美國軍人,其中包括士兵和將軍,他們沒有軍銜高低之分,一律以陣亡時間排序。

林瓔還在黑人領袖馬丁·路德·金髮起民權運動的蒙哥麥裡,設計了“公民權力紀念碑”,泉水如淚水一般從傾斜的圓盤灑落,每年都有很多人朝拜這個紀念碑。

林瓔的一系列建築傑作,給她帶來了許多至高無上的榮譽,林櫻是繼貝聿銘之後,全美最傑出的華裔建築師, 被美國《生活》雜誌評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一百位美國人”與“五十位美國未來的領袖”,是2009年度美國國家藝術獎章獲得者,美國總統奧巴馬在白宮親自為她頒獎。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奧巴馬為林瓔頒獎

林徽因的人生軌跡是從杭州開始的,由於父親在日本留學,林徽因與母親跟隨林孝恂在杭州生活,由大姑林澤民授課啟蒙。

林長民從日本留學歸來之後,林徽因隨其在上海讀的小學,後來又隨在北洋政府從政的父親定居北京,就讀於英國教會創辦的北京培華女中。

這所學校的教師全都是外國人,並採用全英語教學,林徽因接受的是英國貴族式教育,並掌握了一口純正流利的英語,國學和西學在林徽因身上有機統一起來,也成就了林徽因高雅氣質和博學多才。

1920年,林長民以“國際聯盟中國協會”成員的身份,被北洋政府派往歐洲訪問和考察,林長民攜女兒林徽因同行,這次歐洲之旅長達一年半之久,這讓豆蔻年華的林徽因大開眼界,並在倫敦埋下了學習建築學的種子。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徽因

1924年9月,林徽因與梁思成一起赴美入賓夕法尼亞大學美術學院學習建築學,就是由林徽因主導的。

1928年8月,林徽因與梁思成學成歸國,應東北大學校長張學良之邀,在東北大學創建了建築系,由梁思成任系主任,這是中國高等院校中第一個建築系。

北平的北總布衚衕3號,是一座典型的四合院,這裡就是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林徽因一生主要生活在北平,除了在抗日戰爭期間,林徽因與梁思成流亡在雲南昆明和四川李莊之外,她在北平幾乎度過了大半生的時光,而她的朋友圈也大都居住在北平,在“七七事變”之前,林徽因一家在北平的生活都是十分愜意的。

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家是北平一些高級知識分子經常聚會的場所,頗類似於西方的藝術沙龍,用今天流行語來形容就是“朋友圈”,而林徽因則是這個“朋友圈”的“群主”,她以女主人的身份熱情地款待客人。

經常出入這個“朋友圈”的,都是京城一些著名的教授和學者,其中就有金嶽霖、徐志摩、張奚若、胡適、陶孟和、錢瑞升、李濟、陳岱孫、沈從文、鄧叔存、溫源寧、蕭乾、沈性仁、楊景任、費正清、費慰梅等人。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徽因夫婦與費慰梅夫婦

冰心曾撰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太太的客廳》,所描述的就是一個藝術沙龍式的場景,這篇小說有譏諷林徽因之嫌,據說林徽因曾託人帶給冰心這位同鄉一罈山西老陳醋,以此來回應《太太的客廳》,雙方以這種方式“互懟”,一切卻都盡在不言之中。

除了冰心之外,林徽因與凌淑華也有一定的嫌隙,起因是胡適將凌淑華保管的徐志摩一些遺物,移交給了林徽因,但其中卻缺少了倫敦“康橋日記”兩冊,這是林徽因與徐志摩在康橋相識時,徐志摩用英文撰寫的日記,但林徽因多次向凌淑華索取都無果,胡適也曾向凌淑華索要過,但也都杳無音信,最後竟成了一個歷史之謎,也許凌淑華最清楚其中內幕。

北平淪陷之後,林徽因與梁思成帶領全家踏上了流亡之旅,沿著北平—天津—煙臺—濟南—鄭州,最後在長沙駐足,但時隔不久,又踏上了遷往昆明的流亡之路,經過39天的長途跋涉,全家人才疲憊不堪地抵達昆明。

在距昆明20裡的龍泉鎮,林徽因與梁思成為自己設計建造了一所房子,這裡又成為“北總布衚衕3號”,北平的“朋友圈”又在昆明重新建立起來,林徽因依然是“群主”,而這個“朋友圈”的重要成員有金嶽霖、張奚若、李濟、錢瑞升、馮友蘭、陳夢家、沈從文、劉敦楨、莫宗江、陳明達等人,朋友們經常聚在一起,傾聽梁思成講述在西南考察時的所見所聞。

1940年12月,中國營造學社和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從雲南昆明遷至四川宜賓李莊,林徽因一家也一同遷至這個世外桃源,國立同濟大學也遷至這裡,這個小小的古鎮立刻熱鬧起來,成為與重慶、昆明、成都齊名的文化重鎮,當時從國外寄到這裡的信件,只要寫上中國—四川—李莊,就可準確地投遞,堪稱世界郵政史上的奇蹟。

四川氣候陰冷潮溼,林徽因原本虛弱的身體不堪長途遷徙之苦而舊病復發,在李莊度過了5年的痛苦時光,林徽因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甚至一度長期臥床不起,但精神上卻還是很樂觀,梁思成承擔了護士的角色,甚至學會了打針,除了承擔一家人的生活起居,梁思成還在李莊完成了他的《中國建築史》的寫作。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病榻上的林徽因

1946年7月,林徽因一家乘飛機回到了北平,梁思成被梅貽琦聘為清華大學建築系主任,全家入住清華園新林院8號,林徽因協助梁思成創建了建築系,如今的清華大學建築系已經是中國高校中最好的建築系,只有同濟大學的建築系可與之相媲美,彼此不分伯仲,在全國高校學科排名中佔據前兩名的位置。

林徽因與梁思成參與了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的設計,併為此付出了極大的心血和智慧,這也是林徽因去世之後,遺體能夠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的原因,因為林徽因在設計共和國國徽和人民英雄紀念碑時,畢竟做出了傑出的歷史貢獻。

林徽因的“家世”和她的“朋友圈”

林徽因之墓

在林徽因的追悼會上,清華大學金嶽霖教授和鄧以蟄教授聯名題寫的一幅輓聯格外引人矚目,輓聯曰:“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這首著名的輓聯一直流傳至今,依然時常被人引用,哲學家金嶽霖對“林迷們”來說都比較熟悉,對鄧以蟄教授卻鮮有人知,而鄧以蟄是與朱光潛、宗白華齊名的美學教育家,他有一個優秀的兒子,在中國幾乎是家喻戶曉的,他就是“兩彈一星”功臣——鄧稼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