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半个世纪前,长春南郊,人们凿山挖石,推土填河,在伊通河上游拦河筑坝。

四年后,2630米长的水库大坝胜利合龙,1970平方公里的新立城水库开闸蓄水。

在物资匮乏的年代,是什么让长春人民下定决心修建这座大型水库?

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水库建造者们怎样完成一个又一个艰难任务?

半个世纪的风雨磨砺中,新立城水库又是如何化解危机,日夜守护这样一方水土?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科学选址 大势所趋

1958年夏,在长春市二道河子区的街头巷尾,人们都在口口相传着一个好消息:二道区和铁北地区要通自来水了!消息灵通的人士说,长春市要修建一座大型水库,建成后可以解决全市市区居民的用水问题。1958年7月20日,这个传闻在媒体上获得了证实。当天,伊通河畔锣鼓喧天,红旗飘扬,数万名长春市民奔向长春市南郊伊通河边,他们要在这里亲身参与和亲眼见证长春市第一个水利设施——新立城水库的建设,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兴奋与憧憬,在他们心中,这座水库将是自己未来生活用水的保障。

在这个火热的夏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机缘让长春人民下定决心在新立城修建一座大型水库?

1954年9月,经过数次踏查,长春市建设局提出《饮马河赵寡妇沟水源计划任务书》,国家计委批示,要求在1955年底前提出饮马河、伊通河、地下水、伊通河和地下水并用等四个水源建设方案。1956年7月,东北地质学院提出了地下水勘察报告,得出了地下水不适于饮用的结论而否定了地下水的方案。而关于新建饮马河水库方案,由于库区上游有冶金工业部预定新建矿山两座,须向饮马河排出有毒性的污水,每日为26万立方米,因此,不能利用饮马河作为给水水源。基于上述情况,长春市的水源工程只能在伊通河流域选址。到了1958年,长春市刚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经济结构和城市面貌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正逐渐向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城市转变。进入第二个五年计划后,国家先后在长春建立了客车厂、机车厂、七九三厂、光学仪器厂等一大批中型企业,地方也同时建起了自行车厂、灯泡厂、钟表厂等,还发展了一批街道工厂。但长春市当时的供水能力,已远远满足不了迅速发展起来的工业和不断增加的城市人口的需要,而此时的水库选址问题也进入了倒计时。最终经过科学考察、论证,1958年2月28日和4月9日,国家计委和国务院分别发文,批准新立城水库一次建成方案,并批示新立城水库建设应该以保证城市供水为主,尽可能满足伊通河流域农业排洪、防涝和灌溉方面的要求。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就这样,长春市第一个水利设施定置新立城。位于松花江水系饮马河支流伊通河的中上游,北距长春市中心16公里,南距伊通县城41公里。

众志成城 全民筑坝

1958年7月中旬,上万名水库建设者陆续到达工地,为即将迎来的大面积施工做最后的准备。

在新立城水库,有一条小路叫生产路,在水库修建期间,大多数土方和石料都是从这条路运到大坝上的。小路下面的鱼塘和房屋,在修建水库的时候,是工人居住的地方,由于没有时间和资金修建工房,那时这里是一片延绵的席棚子。

席棚子是一种简易住房,主体框架由木头构成,屋顶和四周墙壁都是苇席。夏天不能完全遮风挡雨,冬天更是抵挡不了严寒。

简陋艰苦的生活条件没能阻挡建设者们的热情。建设工地上,几万名长春市民夜以继日地挖土拦河,伊通河两岸到处都是穿梭往来的施工者。

当初选择筑坝的地点,其中一个原因是现在大坝两侧各有一座小山,按照当地居民的叫法,分别是“东山”和“西山”。原本,修建大坝的坝基应该用石料,但是新立城水库大坝的主体却是土料。如果填筑长达2600米长的大坝,土料的需求量是非常大的。大坝从两侧向中间修建,显然,从大坝两侧的东山和西山分别取土是最为方便的。但问题是,两座小山虽然相隔只有几里地,土质却截然不同。

西山上的土是红色的少黏性土,吸水性差,不适合填筑大坝。而东山上的土是黄色的亚黏质土,有很好的吸水性和稳固性。所以,筑坝只能选择东山上的土。工人们用轱辘马子把东山上的土推到大坝上。

“轱辘马子”是当时对“轱辘马车”的习惯叫法,这是一种在轨道上靠惯性行进的简易运载工具。在修建新立城水库的那个年代,这条从东山土料厂到大坝的“轱辘马子”轨道虽然尚属先进,但运量远远不能满足大面积作业的需求,大多数土料运输还需要用柳条筐人工挑土,为了提高运土的效率,工人们自己动手,试制了一种木轮手推车。《木轮手推车试制成功》的新闻报道还刊发在《新立城水库报》试刊号第一版上,为什么一个简易木轮手推车的试制成功,可以引起这样的轰动?当时,全国正在掀起一场轰轰烈烈的“大炼钢铁”运动,可以用来制作手推车的钢铁已经很难见到,在工地上,人们只能根据可以找到的材料自己动手制作手推车。

当时修筑大坝的工人们经常是昼夜开工,高强度的劳动使得一些工具很快被损坏,在物资匮乏的形势下,这些工具能修的修,不能修的就收集起来重新制作。劳动工具的循环利用为水库建设节省了大量资金。

在水库建设工地的众多劳动者中,义务劳动的占了大多数,他们来自长春市各个县、区以及各个单位组织,按县、区分成若干小队,打起“青年突击队”的红色旗帜,展开争先创优的工作竞争,表现突出的可以得到流动红旗插在自己小队的工段上,这在当时是一种非常令人羡慕的荣誉。

新立城水库建设工地上,工人们互相较着劲儿干,各项劳动成绩都会产生最高纪录,而纪录保持者往往会获得表扬,并通报整个工地。义务劳动大军是流动的,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新的工人来到工地上,当时长春市所有成年人几乎都在水库工地上劳动过,包括正在读书的大学生们。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长春市新立城水库的修建,在当时已经不是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整个长春市市民的事情。在水库修建期间,省内省外的演出团体也多次来到工地上为工人们义务演出,这成了工地上难得的片刻休闲时光。

1959年11月9日,新立城水库大坝胜利合龙开始蓄水,整个水库最重要的主体工程完工,大坝全长2630米,坝高15.3米,防浪墙高1.2米。1962年,水库全部工程竣工,水库总容积5.92亿立方米,贮水面积97.5平方公里,正常水位时贮水量2.88亿立方米,日供水能力22万吨。在长春市工业发展、居民增长的关键时期,新立城水库开始逐渐发挥它不可替代的作用。

位于亚泰大街净水路附近的原南岭净水厂,成立于1932年,是日本在长春进行伪满洲国国都建设时与净月潭水库同时配套修建的,1936年初开始供水。在之后的40多年里,长春市的成品水全部由南岭净水厂制造生产。

1960年12月9日,新建成的新立城水库开始向长春市区提供源水,在正常情况下,每天可以供水22万立方米,但在当时,南岭净水厂的日制水能力还不到10万立方米,新立城水库输送提供的源水,有一半以上无法得到处理。针对这种情况,1960年,国家投资128.65万元开始扩建长春市南岭净水厂。同年,一座向二道河子与铁北地区输水的二级泵站建成。之后,国家又投资1196.72万元增设了向这两个地区供水的管网。

1960年新立城水库向长春市区供水前,长春市日供水能力为9.92万立方米,用水人口62.4万,用水普及率为80%,日人均生活用水量55公升。到了1962年末,长春市日平均供水量达到10.43万立方米,用水人口发展到86万人,用水普及率达到89.9%,日人均生活用水量73公升。在当时长春工业建设全面开花、工业用水量激增的情况下,日人均生活用水量还能有较大幅度地提升,这完全得益于新立城水库为长春市区提供的充足源水。

新立城水库一直是长春市区源水输送的最大水源地,直到长春市另一座水库——石头口门水库建成。1977年10月,我省有关部门在长春市城市用水增加的情况下,规定石头口门水库每天向长春提供源水22万吨。从此,新立城水库与石头口门水库一起,成为长春城市供水的两大水源地。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兴利除弊 水清鱼肥

1963年7月3日,省给水排水勘察设计院的办公室里突然接到险情报告:新立城水库大坝发生管涌。

管涌又称潜蚀、流土,是指在汛期高水位情况下,在渗流作用下,土体细颗粒沿大坝骨架孔隙随渗流水从大坝内部逐渐向外流失,形成管状通道的现象。管涌发生时,大量涌水翻沙,使堤坝土壤骨架被破坏,基土被掏空,会引起堤坝塌陷。

新立城水库大坝发生管涌,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得当,一旦水库大坝决口,洪峰将以每秒17万立方米的流量冲进长春市区,造成的损失将无法估量。

在新立城水库大坝后侧大约60米的地方,有许多很深的井,它们并不是一些普通的水井,而是针对大坝管涌专门预设的,叫减压井,它们的作用就是解决给水库大坝带来致命威胁的管涌问题。

为了尽快开凿减压井,设计人员和施工队伍24小时工作在管涌现场,不到半个月时间,成功开凿了43眼减压井,解决了这次大坝管涌事故,新立城水库成功度过了1963年的汛期,抵御住了自建成以来的首次威胁。

1975年8月初,前所未有的暴雨突降河南驻马店平原地区,连续几天的强降水不断地刷新着以往全国乃至世界单日降水量的纪录。1975年8月8日凌晨零时四十分,河南驻马店地区板桥水库溃坝,九县一镇东西150公里、南北75公里范围内顿时一片汪洋。几天时间,全地区大小26座水库相继溃坝,400多万群众被洪水围困,300多万间房屋倒塌,数万人死亡。这次灾难过后,掀起了全国范围内的水库除险加固热潮。

1975年11月,水电部全国防汛和水库安全会议将新立城水库列为全国重点险库之一。1976年,吉林省革命委员会紧急召开了新立城水库安全度汛工作会议,确定了1976年的防汛要求:“必须低于吉林省已经出现过的三日降雨量400毫米的洪水,需要开挖非常溢洪道一条。”所谓溢洪道,就是指为宣泄超过水库调蓄能力的洪水或降低水库水位,保证工程安全而设置的泄水建筑物。

从设计到建成使用,新立城水库只开辟了一条溢洪道。1975年河南驻马店地区26座水库相继溃坝,让远在东北的长春人意识到,新立城水库只有一条溢洪道将无法对抗最大洪水。但是在1976年的汛期又没有充足的时间来修建新的溢洪道,只能在西坝头的西面,开一个临时溢洪道,等于又扒了一个口子,要保证洪水来时大坝地安全。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临时溢洪道修建完成后,1978年6月省给水排水设计院完成新立城水库保坝工程初步设计,向国家有关部门上报了这次保坝工程完整的设计说明和图纸,并向国家申请资金支持。

这次保坝工程除了把原有的大坝加高1.35米,新建正常溢洪道、加固原溢洪道、加做坝后盖重、新设减压井和坝基灌浆等除险加固措施。1982年,国家计委批准新立城水库保坝工程概算,决定国家补助1200万元。

经过了这次保坝工程,新立城水库原来比较薄弱的防洪功能得到了加强。水库抗洪能力从原来可以最多抵御千年一遇洪水提高到可以抵御可能最大洪水的程度。

这次保坝工程之后,新立城水库又陆续进行了几次除险加固工程,曾经泛滥成灾的伊通河在流经新立城水库时,变得温婉和顺。

作为一个调节型水库,除了汛期需要泄洪外,在保证源水供应的同时,新立城水库还需要在丰水年份将河水贮存起来,以防枯水年时无水可供。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长春市第三净水厂成立于1966年。在1966年以前,第三净水厂的水源全部来自深井中的地下水。1996年5月,新立城水库开始同时向长春市第一净水厂和改造升级后的长春市第三净水厂提供源水,供水量超出了每天22万吨的核定水量。同时向两个净水厂供水,新立城水库几近干涸,最少的时候水库只有几十万立方米的存水。

1999年12月,石头口门水库向第一净水厂供水,新立城水库绝大部分的源水只供给长春市第三供水厂,并将原有的明渠供水方式转为地下管道供水。

为了保证水质,新立城水库在库区周边的山上种植水源涵养林3000多公顷。2008年,经国家投资,新立城水库实施了水土保持规划,在水库库区周边安装上了防护栏,并且在水库上游建造了1200多公顷芦苇湿地,这也是长春市在北方内陆地区首家实施“生物治水”模式。通过芦苇的生物降解,氮、磷等被吸收,净化的水再流入库区内,使市民的“水缸”水质明显改善,湿地生态效益已初步显现。每天凌晨,都有几条渔船从水库大坝西坝头的码头出发,在水库库区的水面上起网捕鱼。随着水质越来越好,水库里的鱼也逐渐增多,并且已经形成了品牌。

除了水产养殖,旅游业也是新立城水库逐渐发展的一个产业。早在建成之初,新立城水库就成为了长春地区一个重要的旅游景区,虽然是水源地,没有人工的景点建筑,但天然的山水风光已经足以让人流连忘返。

2002年,新立城水库被水利部列为国家水利风景区。

从1958年开工建设到今天,这座由千万长春市民亲手建造的宏伟水利工程,愈发坚固雄伟,水清鱼肥,松青草绿。在经历了半个世纪的风雨磨炼后,新立城水库唯一不变的,是为长春市民始终服务的如一情怀。

半个世纪前,长春人民“战天斗地”的结晶——新立城水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