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没有破腹产,那些遇到不能自然分娩的妇女时该怎么办?

被申请人

古代是有剖腹产的。

早在两千多年前,中国已经出现剖腹产。《史记·卷四十·楚世家第十》记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可见,春秋战国时,古代就有了剖腹产手术。据推测,古代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应该是在已经死亡的孕妇身上进行的。

当然了,那时候还不具备现代完善的医学条件,也没有什么麻醉手段,直到东汉末年,华佗发明最早的麻药“麻沸散”,产妇才算好过一点。但是,其他如大出血、消毒、缝合等问题,还是随时要了产妇的命。

不过事实上,中国也好,外国也罢,由于这样的外科手术曾被视为“巫蛊之术”,在中外都曾遭到强力禁止,医学著作记载也都存在着断档,因此不排除古代还有什么现代人不知道的“黑科技”,用来挽救产妇和婴儿的性命。


纯钧LHGR

这个事情要分成两部分说,大致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一个比较泾渭分明的分割点(全文较长,毕竟涉及整个中国史,先说声抱歉。如可能,不妨收藏后慢慢阅读)。


先说剖腹产。首先,剖(pou)腹产在中国古代一直都是玄之又玄地被记载的,并非没有见述。像我们熟知的“大禹治水”,在《山海经》中就说是“帝令祝融杀鲧(gun)于羽郊。鲧复生禹……”继而衍变成“鲧死后,尸体三年不腐,祝融用吴刀剖开其身体后,禹得以诞生”的民间传说故事。但是在《吴越春秋》、《竹书记年》中,都曾记载禹的剖腹产出生过程,原文见下:

  • 修己背剖,而生禹于石纽。——《竹书记年》

  • 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剖胁而产高密。家于西羌,地曰石纽。石纽在蜀西川也——《吴越春秋》

《竹书记年》记载了大禹的母亲(修己)用“背剖”方式,在名为石纽的地方生下了禹。之所以这样推测,倒也不是无的放矢。因为早在《史记三家注》中,裴松之子裴骃就注有《搜神记》作者干宝的一段话,大致叙述了自古被记载的一些剖腹产案例(原文见下,较长,可略)。

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集解】:干宝曰:“先儒学士多疑此事。谯允南通才达学,精核数理者也,作古史考,以为作者妄记,废而不论。余亦尤其生之异也。然按六子之世,子孙有国,升降六代,数千年间,迭至霸王,天将兴之,必有尤物乎?若夫前志所传,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焜剖而生契,历代久远,莫足相证。近魏黄初五年,汝南屈雍妻王氏生男兒从右胳下水腹上出,而平和自若,数月创合,母子无恙,斯盖近事之信也。以今况古,固知注记者之不妄也。天地云为,阴阳变化,安可守之一端,概以常理乎?诗云‘不坼不副,无灾无害’。原诗人之旨,明古之妇人尝有坼副而产者矣。又有因产而遇灾害者,故美其无害也。”

吴回生陆终,其生六子的“坼剖而产”与“修己背坼而生禹,简狄焜剖而生契”这三件事在当时都被儒家学者认为是值得质疑的事情,可是东晋时期的干宝举例了汝南人屈雍的妻子王氏,在生一男孩时的剖腹产方式(右胳下水腹上出)。而且还描述这个王氏的面部表情是“平和自若”,伤口是“数月创合”。因此干宝才以此例驳斥儒生,认为他们眼界不宽,不知以今况古。而且这次记录,在今日看来也是较为可信的。


《吴越春秋》就更详细了,只是鲧的妻子换了个名字,叫女嬉,还是大户人家(有莘氏)的女儿,“年壮未孳”就是正值生育的年龄但还没有生育的意思(大禹是头胎)。怀孕过程比较玄学,是在砥山吞食了薏苡之后……就有了身孕。而后也是从肋下剖开,生下了高密。对比这两句后,可以推测鲧妻有两个名字或干脆有两个鲧妻?但应该是剖腹产没跑了。另注:“意若为人所感”这句可以理解为某人打了个冷战……这也是我认为玄之又玄的地方,因为它不是第一次出现了(依旧《吴越春秋》,所述为黄帝的曾孙媳妇姜嫄与大脚印……)


若唐长孙后怀高宗,将产,数日不能分娩。诏医博士李洞玄候脉,奏云:"缘子以手执母心,所以不产。"太宗问:"当何如?"洞玄曰:"留子母不全,母全子必死。"后曰:"留子,帝业永昌。"遂隔腹针之,透心至手,后崩,太子即诞。后至天阴,手中有瘢。庞安常视孕妇难产者,亦曰:"儿虽已出胞,而手执母肠胃,不复脱衣。"即扪儿手所在,针其虎口,儿既痛,即缩手而生,及观儿虎口,果有针痕。近世屠光远亦以此法治番阳酒官之妻。

这段内容大致记述的是李世民的妻子长孙皇后生李治时难产,医博士李洞玄就说保大保小选一个吧(电视剧即视感)。长孙皇后说留小的,于是李洞玄用针透过腹部扎李治的小手手,而后长孙皇后死,李治出生。类似的案例在当时还有庞安常所言原理,和宋代屠光远与番阳酒馆妻。至明代也有《明史·凌云传》所记载的“吴江妇临产”。那么在清代的《冷庐医话·质正》中,就对此事以及《扬州府志·记殷矩》、《嘉兴府志·记孙浦》所记载的“产妇死后,辩血开棺、隔腹针之而复生”表示质疑(孙思邈一针两命之典故便应在孙浦此处)。


扎胎儿的小手手就能顺利生产,并且庞安常称之为“孩子舍不得出老娘肚皮,抓着胞衣不撒手”……说实话我对此也表示严重质疑。可新生儿易攥拳确实是很常见的事情,所以说……然而还是唐代,于《产书》中首次提到了“交骨难产”的问题。该书还提到,产妇“最忌食乳饼”,因为吃饼太多胎儿就会长大个,导致产道异常引发难产。但今日我们都知道,孕妇进补过度后胖的只是肉,甚至于过度肥胖的女性是无法怀孕的。


另外在重庆的世界文化遗产,大足石刻中,我们又可见到“立式生产法”,如图:

这一方法,自唐见著,而后于宋代有所沿袭。唐代的《外台秘要方》中,提到著者读《峦公调气方》中,发现“其一妹二女,并皆产死,有儿妇临月,情用忧虑,入山寻余,请觅滑胎方”一事,便由此想到动物少有听闻难产而死,淫女贱婢(私奔偷情者)也如是,而当时所听闻的大多都是富贵人家,聚居之时发生的难产而死。


最终作者以此为铺垫,描述了其儿媳临产过程是“悬绳系木作衡,度高下,令得蹲当腋,得凭当衡,下敷慢毡……令产者入位,语之坐卧任意”。与今日临产前让孕妇随意走动有相通之处,后提到“五更将末(儿妇)便自产……产者自若,安稳不异,云小小痛来,便放体长吐气,痛即止”,溜溜达达的就把孩子生下来了,而且吐口气就不疼了……真好。


此后于宋代,我们便看到了上图中这种比书籍还真实的石刻。但不止如此,涉及分娩的研究在宋代也有长足的再发展,如《十产论》中便已明确提到胎位问题,像“横产、倒产、偏产、碍产、坐产”等异常表现,都有相应的纠正方法。甚至于当时就确定了“

今富贵之家,往往保惜产母,惟恐运动,故羞出入,专坐卧”,以及“妇人妊娠六、七月,胎形已具,而世人不知禁忌,恣情交合……使败精、淤血聚于胞中,致令子大母小,临产必难”等问题。可以说这都是对此前研究更进一步的生育经验总结。……白话说出来倒也简单,就是胎位异常会难产,久坐不动会难产,哪怕没有顾忌地啪啪啪,也会导致难产。这还是我们印象中的古中医吗?毕竟其所述问题,于今世也多有所见。


而后再说一个早期电视剧出现过(或者现在也有)的生产方法,各位此后可以拿来吐槽剧组导演了。明代《景岳全书》中提到“令产妇以自己发梢含于口中,令其恶心作呕,即下”,类似记载也有刺激鼻孔,以打喷嚏或气味催呕的方法,让产妇腹肌用力‘拉’出孩子……此法一直延续至清末民国。


大致来说,或者由于此前(上古至魏晋)所留下来的剖腹产记载寥寥,让古人认为这种生产方式是有较高风险的,因此才放弃了剖腹产的再发展(毕竟消毒、麻醉、愈后都是问题),继而思考如何以更温和的方式去解决难产,并一直延续、发展至近代。而这种发展,其实对比西方的千年生育史来看,是较为先进的。因为时至19世纪中叶,也即公元1864年为止,巴黎的产科病房仍被描述的几如中世纪,所述为“像英式的马厩一般,通风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可见2007年英国彼得林·布朗所著的《夏娃:母亲走过的历史(EVE—Sex, Childbirth and Motherhood through the Ages)》一书)。另外在19世纪后期时,棺中生子问题被重点了一波,大致认为是当时发展的防腐技术,使得防腐剂和消毒剂的化合物(如甲醛)在冲洗死者身体后与细菌发生了作用,继而产生了足以让胎儿娩出的气体。这也得以侧证,当时西方女性难产而死的情况是较多见的。


毅而三思吴六奇

妇女产子是大事,俗话说是过鬼门关,是女人都要过这一关的,除非你绝育。说到古人破腹产,不翻书还真说不出多少道道来,古书上说华陀是外科手术大师,有过破腹的记载,准备给曹操破脑袋之时被杀掉了。华陀还有用麻药的记录,可见,三国的外科手术也近成熟了。后来的记载则不多,晚明有西洋传教士利玛窦据说把国外先进的外科手术传了进来,但缺少佐证。清朝康熙,乾隆的时候,有大量传教士进入皇宫,大量西方先进思想被带进来了,也没见记载皇宫里有用西洋手术生孩子,难产破腹而生的。晚清则有西医诊所,但局限于大中城市,广大乡村还是老办法接生。过去在农村有接生婆,专门负责接生的。一盆热水,一块毛巾,一把剪子,就是全部接生的工具了。用过过火的剪子剪断脐带,不论是横空出世的还是顺顺利利来到人间的,大帕子一包,一声啼哭,母子算平安了。也有特殊情况,胎死腹中或生下来就是死婴的,据说藕叶煮水服用可以催生,也可抓中药来服用,效果都不错。衣包不下,也用同样办法。农村女人没那么娇贵,天天下地爬山什么的,难产的事很少,有死婴的大树丫包好放进去(用红布,俗称红孩子),也有的死婴丢在塔里,让他们早日超生。最可怕的难产是大出血,凶兆,服用大量人参红糖水无效的,请中医诊脉抓药,中医回天乏力的,只能听天由命了。过去农村生下孩子,要休息一个月,叫坐月子,每天煮红糖鸡蛋吃,吃不出鸡屎味的,就得担心落下月子病了,月子病很难根治,往往伴随一生。总之,欠发达的古人会有很多办法传宗接代的,不然还会有我们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