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歷史的深處:大國重器40年(一)

策劃 | 李瞧

主筆 | 田思

探尋歷史的深處:大國重器40年(一)

1978年到1987年這第一個十年,如果我們只看到喧譁與騷動,就無法知道這十年仍然有一批人,在寂寞中做著許多驚天動地的事。

“運十”是這樣。1978年完成設計,1980年9月26日首飛上天,1988年下馬。這就是最早的大飛機項目,它在20多年後又重新啟動,代號是C919。而關於大飛機有過一個插曲:1982年美國麥道在上海開始與中國短暫合作生產MD82。

建成於這一週期的葛洲壩是這樣。作為計劃中三峽工程的配套,是怎樣提前出場、走到歷史的前臺,作為參與的當事人,周鶴良回憶的時候,用了“驚心動魄”這樣一個詞。

探尋歷史的深處:大國重器40年(一)

秦山核電站是這樣。1985年3月20日開工,結束了中國大陸無核電的歷史,被譽為“國之光榮”,也使中國成為繼美、英、法、前蘇聯、加拿大、瑞典之後世界上第7個能夠自行設計、建造核電站的國家。相關的重大工程還有:1981年第一個高通量原子反應堆建成,1987年大亞灣核電站主體工程開工。

寶鋼是這樣。1978年12月24日,總投資214億元,寶鋼在爭議中從日本引進成套設備。7年後的1985年11月26日,一期投產,年產量300萬噸。

事實上一直沒有中斷的航天國防工業也是這樣。運載火箭、科學實驗衛星相繼發射,並且在1985年的時候“長征二號”、“長征三號”也已投入國際市場。而殲8及其前期系列則是經歷了1969到1979年的艱難之後,在1980年開始進入正軌。

但無論如何,“大國重器”這四個字,相對於五六十年代的“兩彈一星”,相對於今後的三十年,都是羞愧的。以至於歷史的湖底到底是沉下了這樣一行字:賣導彈的不如賣茶蛋的。還有陳先春、柳傳志的改行,翻開歷史的檔案,陳先春竟然是核聚變專家,柳傳志的專業竟然是雷達。而他們都在那個歷史的座標中,志同道合地定位於電子科技,後來一個是中關村之父,一個是聯想的創始人。

中國的裝備製造工業,在這個十年,打開國門、睜開眼睛,開放了,放開了。“引進”,成為這十年工業發展中一個頻率很高的詞彙。這其中,汽輪發電機組、火電機組等電力設備的引進、冰箱彩電等家用電器製造生產線的引進、汽車生產中外合資的資本和技術引進,尤為突出。自1984年至1985年,國外的二手設備有的甚至是廢棄的二手設備賣到中國……最具有典型歷史意義的是“阿里斯頓九兄弟”—九個省市一起向意大利梅洛尼公司引進了九條同一型號的“阿里斯頓”電冰箱生產線……

不能不承認,歷史有一些懵懵懂懂,它走進了一個新的時代,有點像青春期,慾望被點燃了,但卻不知道怎麼去愛。幸運的是,它沒有縮在家裡,更沒有抑鬱,它初始的生命力中甚至有一些野蠻。

探尋歷史的深處:大國重器40年(一)

一個國家的生命在,一個不甘沉淪的民族奮鬥著。

但畢竟百廢待興,一個被破壞了的時代前行的軌道不僅需要修復,而且還會讓前行的腳步受到羈絆。

1979年11月24日,渤海2號鑽井船發生翻沉事故。因為管理和指揮上的不當,造成72名石油工人死亡。1980年2月27日,廣東“曙光401號”拖渡客船在潭江江面遇險沉沒,死亡和失蹤284人。

當時在全中國的整個工業領域,都存在著設備極度落後、生產力水平和管理水平低下、產品質量低劣、有的甚至也出現這樣那樣的事故,這被當時前來考察合作的最早一批外資企業所深切感受。

也恰恰是這些問題,觸發了改革與開放。

40年來第一批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是首都鋼鐵公司、天津自行車廠等8家企業;第一批實行利改稅制的試點是上海汽輪機廠、上海柴油機廠和彭浦機器廠等企業;建國以來第一例破產企業是瀋陽市防爆器材廠,並在此基礎上於1986年制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破產法(試行)》;第一個由用戶直接訂貨的試點發生在四川寧江機床廠……

幾乎與汽車行業與外資合作同步,1978年底中國政府派出兩個機械工業考察團前往歐洲,在其成員中有賈慶林、饒斌等日後影響中國經濟決策的名字;濟南第一機床廠在1979年首開行業對外合作的先河,與日本山崎馬紮克株式會社簽訂了來圖來樣加工、合作返銷的協議;一個叫西門子的德國企業1981年開始試水中國,一個叫格里希的德國人則被聘為武漢柴油機廠的廠長,這是建國後第一位外籍的國營企業廠長。

1979年,第一部外資合作法律《中外合資企業經營法》頒佈實施。1982年11月24日,關稅貿易總協定部長級會議在日內瓦召開,中國外經貿部派了一位司長前去觀摩。在此後相當長的時間裡,能否及何時加入該組織,成為中國融入全球經濟的最重要的標誌性事件,也為這個日後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做著“推開窗戶”的動作。

春江水暖。如果時代曾經給這個國家的經濟帶來了一片千里冰封,那麼這十年就是一個逐漸的加溫過程。其實此後中國經濟,包括製造業、金融業、服務業的發展,包括大國重器在此後的一件件誕生,都在這個時代可以找到它們的脈絡。沒有一種收穫是憑空產生的。同時,所有的苦難與磨礪,可能都是幸福的伏筆。我們在關於這個十年的歷史中發現了這樣的記載:1983年11月21日,中國第一臺億次巨型計算機“銀河一I”通過國家鑑定,後來中國成為這個領域的世界第一強國;1984年,機器人和無人駕駛飛機也最早出現在歷史的記載中,同樣,中國目前已成為這兩個領域的世界巨人。

這一時期出臺的110號文件,創造了我國重點工程和重大技術裝備從無到有的奇蹟。在這份綱領性文件的指導下,一大批重大技術裝備得以研製,三峽工程、北煤南運、能源工程和寶鋼二期等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工程也得以實現,而一批直接或間接受益於此的企業,也逐漸成長為了行業內的骨幹力量。

還有一項影響深遠的決策—863計劃也在這一時期完成並開始實施。雖然對計劃的內容眾說紛紜,但中國領導人對於當時世界高新技術蓬勃發展、國際競爭日趨激烈的形勢與挑戰認識的準確、清晰,不僅令當時的世界驚訝,而且為後來的中國人所自豪。

如果說上世紀70年代的中後期歷史曾經在這裡沉思,那麼進入80年代,歷史這隻巨獸正在抖落身上的塵土、落葉甚至積雪,睜開眼睛,看著光,看著山和山那邊的水,張開嘴,想要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我們能做的,則是仔細觀察和聆聽它從此開始的所有細節,大聲說:你好!中國!

探尋歷史的深處:大國重器40年(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