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莊演繹清代邊交風雲

從《宮》到《步步驚心》,清宮穿越戲近年來火燒熒屏。阿哥宮女們守著皇帝談情說愛,一會兒情意綿綿,一會兒又梨花帶雨。與幽暗狹窄的紫禁皇宮相比,廣袤遼闊的塞外似乎更適合放逐自由的靈魂。清帝們尤其覺得如此,從順治帝入關開始,就琢磨著修建行宮別苑,圓明園、頤和園的修建都是基於這樣的初衷。到了康熙朝,一座聲勢浩大的塞外行宮更是力排眾議,拔地而起,這就是位於河北承德的避暑山莊。

承德避暑山莊演繹清代邊交風雲

避暑山莊:懷柔籠絡少數民族

康熙時,清王朝政權有一個逐步走向穩固的過程,國家的邊疆戰爭還時時給皇帝敲著警鐘。清康熙十四年(1675),漠南蒙古察哈爾部布爾尼叛亂,拉攏蒙古王公,保證邊疆穩定,成為已然十分強大的清王朝也不得不採取的措施。

清初開始,居住在我國邊遠地區的民族首領開始定期覲見皇帝,這是滿蒙友好的最有力保證。但那時蒙古王公卻有“進塞為懼”的恐懼心理,不是因為別的,而是因為懼怕關內的一種特產——天花(痘症)。天花在當時是一種可怕的不治之症,據說年幼的玄燁就是因為出過天花具有免疫,才成為皇位的繼承者。蒙古部族地處高寒地區,那裡的人大都沒出過天花,京城氣候與邊塞不同,感染的幾率更大。

考量之下,康熙帝決定在塞外修建行宮,用於接見蒙古人,姿態已放得很低。但懷柔拉攏的同時也不能讓對方輕視自己,塞外行獵正是展示天朝威風的一個好方法,同時也可使那些已坐享榮華的宗室子弟,不致墮入奢靡的生活。避暑山莊和木蘭圍場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的。

承德避暑山莊的修建,從康熙四十二年(1703)一直持續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前後歷時89年。建成後的山莊佔地564萬平方米,面積大約是北京頤和園的兩倍,北海的8倍。山莊分為宮殿區和苑景區兩部分,宮殿區由正宮、松鶴齋、萬壑松風和東宮四組建築組成。康熙在建造避暑山莊時,根據“物盡天然之趣,不煩人事之工”的原則,充分利用山莊內山巒、溪流、湖泊、平原等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地修築亭臺樓閣,儘量保留大自然的山林野趣。

康熙在位時,一年中有一半的時間是在這裡度過的。年復一年,王府、衙署、館驛、茶樓等在周邊逐漸興起,到了康熙晚年,承德已是一派“萬家燈火較前增,井邑紛添有賣蒸”的繁華景象了。

承德避暑山莊演繹清代邊交風雲

楠木殿:會見民族首領的外交場所

位於避暑山莊正宮一進門,有一座面闊七間、進深三重的大殿,康熙親題“澹泊敬誠”殿四個字高高懸掛在門廊上。“澹泊”二字來自於《易經》:“不煩不擾,澹泊不失”。整個大殿用楠木建造,因此又叫“楠木殿”。每當陰雨連綿,楠木散發著縷縷清香,沁人心脾。

這座大殿是清帝們會見少數民族首領的外交場所,其中最著名的一次,是晚年乾隆會見六世班禪。乾隆四十五年(1780),是皇帝七十壽辰。這一年的慶典活動,除了蒙古諸部王公,最特別的就是六世班禪額爾德尼的朝覲。

順治帝曾在北京南苑接見五世達賴,併為他修建西黃寺。這次六世班禪的拜見,與五世達賴不同,五世達賴是“實以敦請”,而六世班禪則早有來京的願望。乾隆認為班禪不避辛苦,遠道而來,頗不尋常,因此他效仿祖父,在承德為六世班禪修建了須彌福壽之廟,僅一年時間就全部竣工。

乾隆推崇喇嘛教,把喇嘛教定為“國教”,對六世班禪拜見時的各項活動事宜,乾隆安排得極其莊重,一切都按照皇帝對臣下的最高禮遇。年已七旬的乾隆特意學習了藏語的普通用語,在四知書屋單獨召見六世班禪。乾隆生日這天(萬壽節),還與班禪攜手同登寶座,接受諸多滿蒙王公的朝拜祝賀。班禪住在承德的一個多月裡,乾隆還為他在避暑山莊萬樹園舉行過四次大型野宴。

承德避暑山莊演繹清代邊交風雲

文津閣:曾為四庫全書存放地

在避暑山莊苑景區北,有一座清代著名的藏書樓──文津閣,佔地面積3600平方米,主要建築由門殿、假山、水池、藏書樓、花臺、曲池、山石、月門等組成。津,是水的渡口。文津,是文化知識的渡口,如欲求得知識,便需自此問津的意思。

建於乾隆三十九年(1774)的文津閣,和北京紫禁城內的文淵閣、圓明園的文源閣、瀋陽故宮的文溯閣合稱“內廷四閣”,全部仿製浙江寧波的天一閣。

這組建築坐北朝南,門殿、假山、水池、樓閣相繼排列。主體建築文津閣處於山環水抱之中,上下各六間。從外觀上看是兩層,裡邊實際是三層,中間一層為暗層,陽光不能直接射入,以便更好地保護圖書。暗層全用楠木造壁,能防蟲蛀,是藏書之處。此閣在設計上按《易經》中“天一生水”、“地六成之”的說法,將一層的六楹隔為六個單間,而將頂層的六楹相通為一大間,用“地六”、“天一”來克火。

承德避暑山莊演繹清代邊交風雲

乾隆帝對在此建閣貯書極為得意,這裡除了藏有鉅著《古今圖書集成》,還有著名的《四庫全書》一套。乾隆四十七年(1782)《四庫全書》成書,共謄寫了7部,分貯於七座專用藏書閣中,其中一部便在文津閣。

1915年,文津閣本《四庫全書》由國民政府內務部運歸北京,藏於古物保存所,後撥交新成立的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的前身,現在國家圖書館分館)保存,後移至新建的國家圖書館新館,成為鎮館之寶。文津閣本《四庫全書》共計36304冊,貯書所用的6750個木製書函和128個木質書架,均為乾隆時期的避暑山莊文津閣原物。文津閣前有四組建築,已毀,如今我們看到的文津閣,已是1954年重建後的樣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