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和出行的十字路口,服務升級才是滴滴真正的護城河

“工匠精神”才是真正的護城河

一個產品或一家企業,有了海量用戶,靚麗的品牌、巨大的銷售額後,怎樣佈局才能走的更遠?換句話說,怎麼做才能把直接競爭對手,潛在競爭對手甩遠,走向願景?

這個問題在實業界其實沒有太多討論空間,比如房地產開發商,就是從各種渠道融資、然後拍地、建房、賣房,回籠資金後,繼續下一個流程。這個套路的前提是,地產商的用戶粘性低,轉化率低,很少有用戶一生買幾套房,更不用說,從同一個開發商買幾套房。

在互聯網世界,邏輯完全不同。互聯網產品、企業的用戶,復購率或使用率高,轉化成本相對較低。這種情況下,企業就會面臨諸多選擇難題或者說誘惑。

一些企業選擇在垂直領域深耕、優化乃至極致化產品體驗;一些企業則是佈局上下游、或追逐資本市場風口,多元化佈局。

每條路都各有成功案例。我們不做具體分析討論。但研究一兩個傳世百年的經典企業、或許可以幫助我們管中窺豹。

很多人都看過日本紀錄片《壽司之神》,主人公小野二郎位居銀座辦公大樓地下室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Sukiyabashi Jiro)舉世聞名,許多來自世界各地的饕客慕名而來,只為品嚐“壽司第一人”超過五十年的壽司功夫。從外觀看來樸素無比,甚至有點寒磣。木柵欄後只有十個座位的小店,儘管他們的餐廳只有十個座位,廁所甚至在外面,儘管需提前一個月訂位,一餐15分鐘,人均消費數百美元(最低消費三萬日幣),吃過的人還是會感嘆,這是“值得一生等待的壽司”。

小野二郎,2018年,已高齡93歲,嚴謹、自律、精準、追求極致是他對待工作的態度,永遠以最高標準要求自己跟學徒,觀察客人的用餐狀況微調壽司,確保客人享受到終極美味,甚至為了保護創造壽司的雙手,不工作時永遠帶著手套,連睡覺也不懈怠,二郎的壽司店“數寄屋橋次郎”世界馳名,從食材、製作到入口瞬間,每個步驟都經過縝密計算。

幾十年了,小野二郎從來沒想過引入資本、或者開連鎖店。這在很多現代企業家看來不可思議,但傳奇就是這樣造就的。

喬布斯在世時的蘋果,制勝利器就是創新和用戶體驗,喬布斯從沒做過進軍金融的決策、接班的庫克也沒發表過進軍區塊鏈的言論;蘋果的市值和用戶的忠誠早已佐證了蘋果的王者地位。

壽司之神、喬布斯的案例當然不能代表所有通往成功的路徑。但深挖垂直領域、極致追求用戶體驗,顯然是一條已經被佐證的護城河。

“禮橙專車”要做什麼?

回到中國,回到現實。

喧囂世界中,依然追求極致用戶體驗的確屬鳳毛麟角。

6月29日,滴滴專車宣佈品牌和服務全新升級,正式啟用“禮橙專車”為新的品牌名稱,併發布了全新的品牌標識。這背後是滴滴專車服務的全面升級,為核心高頻用戶提供更為便捷的出行選擇。

在科技和出行的十字路口,服務升級才是滴滴真正的護城河

對於滴滴這樣用戶級別的平臺型公司,可做的事情很多,掌握了用戶後,開個入口,孵化新業務、新產品不是難事。事實上,很多平臺型互聯網公司都在玩這樣的流量生意,跨界轉向金融、內容……總之,資本市場風口在哪,就轉向哪。

滴滴則選擇了另一條路:在垂直領域深耕陣地,把出行服務做到極致。從最初的出租車、專車,到快車、順風車、代駕、公交、小巴、豪華車……

最初,滴滴的策略應該也是佔地盤,投資併購,在出行細分領域不斷推出新業務,5年轉瞬而過,這可以說是滴滴的1.0時代。

顯然,2.0時代,滴滴選擇了“工匠精神”之路。這一時代,所有的工作都是為了極致化用戶體驗,也就是尊享服務。

6月29日的發佈會上,滴滴官方解釋了他們對禮橙專車的定位:禮橙專車,優雅、彬彬有禮、禮貌、禮遇,禮橙諧音里程,讓出行更美好。品牌升級之外,禮橙專車更多是專車服務的全面提升。

乘客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做出個性化選擇,車上的裝備也將升級,比如說車載空氣淨化器、按摩座椅等等;為專車司機和乘客開通獨立的熱線電話,7乘24小時提供服務;為企業提供高級定製專車服務,降低企業出行管理成本;出行更加智能化,司機接單、維修、保養等等都會更加智能,乘客可以通過智能設備進行娛樂……系列“科技加人文”的服務組合令人耳目一新。

在科技和出行的十字路口,服務升級才是滴滴真正的護城河

未來,禮橙專車還會推出定製專車,比如安裝兒童座椅的禮橙寶貝專車、為殘障人士推出的禮橙無障礙專車等……

出行無小事,服務無止境,其實專車上的點滴改變,背後都經過諸多討論、甚至爭執,隨之而來的是各種成本的激增。

昨天的發佈會上,滴滴出行創始人兼CEO程維,分享了一次日本之行給他留下的“極致”印象。

那是一個夏天,接他的司機一樣是穿著襯衫,帶著手套,著重一絲不苟。車上佈置的白紗布,讓他一下想起小時候家裡桌子上掛著的白紗布,顯得特別整潔。

日本最好的出租車公司MK,有一位因服務聲名遠播的“出租車司機之神”,年收入百萬人民幣。很多人去東京,因為約不上他的車都會改期,日本的天皇,天皇的女兒都訂他的車。

在MK,所有司機是發自內心的把出行服務當成一生的事業。他們仔細地擦拭車軲轆,他們認真研究向乘客遞東西的時候到底要彎下15度、還是30度,才能讓客戶手臂抬起來更舒適……

程維說,也許中國是過去5年,甚至是未來10年、20年全球創新的中心,技術創新讓我們走得快,但還需要有足夠的沉澱,需要工匠精神,需要人文讓我們走得深,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贏得全球的尊敬。

體會了“極致”的服務,程維回國後給專車提出四個字:戒驕戒躁。

於是滴滴沒有參與2016年紅火的“補貼大戰”,沒有靠“充100返100”吸引用戶。“我希望滴滴能夠沉澱下來,希望中國除了有最創新的出行服務,也有最優秀的出行服務,背後希望有職業精神。”

終於,用程維的話說,經過持續的努力,今天有了滴滴專車的“成人禮”。

讓出行更美好,初心和願景之外,滴滴需要立足出行領域、開拓孵化細分產品、持續優化用戶體驗,深挖服務能力,加寬護城河,這或許是向資本市場證明自己的最聰明方式。

當然,中國互聯網今天的現實是,有可能,昨天挖好的護城河,一夜醒來,只是小溝渠。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用戶對新服務的升級有更多的期待。幾十億的出行人口,對服務更加敏感。留住這個群體的唯一方式一定是極致的服務和用戶體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